- 年份
- 2024(9827)
- 2023(14331)
- 2022(12015)
- 2021(11256)
- 2020(9273)
- 2019(21495)
- 2018(21317)
- 2017(41041)
- 2016(21895)
- 2015(24855)
- 2014(24704)
- 2013(24703)
- 2012(22917)
- 2011(21090)
- 2010(20818)
- 2009(19259)
- 2008(18452)
- 2007(15980)
- 2006(14195)
- 2005(12700)
- 学科
- 济(110434)
- 经济(110332)
- 管理(60567)
- 业(55214)
- 企(45064)
- 企业(45064)
- 方法(43857)
- 数学(38304)
- 数学方法(37981)
- 中国(28017)
- 地方(24024)
- 农(23976)
- 业经(22154)
- 学(21576)
- 财(20434)
- 贸(19262)
- 贸易(19251)
- 易(18671)
- 制(16760)
- 农业(16112)
- 环境(15973)
- 和(15629)
- 地方经济(14975)
- 银(14484)
- 融(14463)
- 金融(14462)
- 银行(14451)
- 理论(14224)
- 行(13924)
- 技术(12920)
- 机构
- 大学(322693)
- 学院(318403)
- 济(142765)
- 经济(140098)
- 管理(125695)
- 研究(115980)
- 理学(108718)
- 理学院(107471)
- 管理学(105902)
- 管理学院(105325)
- 中国(86364)
- 京(69401)
- 科学(68391)
- 财(60475)
- 所(58079)
- 研究所(53030)
- 中心(50364)
- 财经(49146)
- 农(46833)
- 经(44841)
- 北京(44768)
- 经济学(44531)
- 江(43931)
- 业大(43928)
- 范(42308)
- 师范(42009)
- 院(41835)
- 经济学院(39913)
- 财经大学(36605)
- 农业(36509)
- 基金
- 项目(216130)
- 科学(171056)
- 研究(159600)
- 基金(159308)
- 家(138505)
- 国家(137436)
- 科学基金(117835)
- 社会(103228)
- 社会科(97963)
- 社会科学(97937)
- 基金项目(84381)
- 省(80477)
- 自然(74726)
- 自然科(72972)
- 自然科学(72958)
- 自然科学基金(71678)
- 教育(71525)
- 划(68621)
- 资助(65592)
- 编号(63170)
- 成果(51609)
- 部(48927)
- 重点(48268)
- 发(47172)
- 创(44325)
- 课题(43550)
- 国家社会(43419)
- 教育部(42290)
- 创新(41475)
- 人文(40975)
- 期刊
- 济(159370)
- 经济(159370)
- 研究(100978)
- 中国(57810)
- 管理(47425)
- 学报(47077)
- 科学(45705)
- 财(42851)
- 农(42420)
- 大学(35834)
- 学学(33609)
- 教育(31335)
- 农业(30143)
- 融(27189)
- 金融(27189)
- 经济研究(26918)
- 技术(26719)
- 财经(24686)
- 业经(22534)
- 经(21284)
- 问题(20581)
- 贸(17384)
- 技术经济(17106)
- 世界(16892)
- 业(16148)
- 图书(15863)
- 国际(15700)
- 理论(15560)
- 现代(14623)
- 资源(14501)
共检索到4738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马林燕 潘子纯 王亚萌 魏凤
本文从经济、民生、生态和产业结构四个层面构建指标体系测算2003—2021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经济转型成效,基于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ESDA法和空间收敛模型探讨了中国经济转型成效的时空演变特征和收敛趋势。得出结论:(1)中国经济转型成效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全国经济转型成效差异逐渐扩大,差异主要源自地区间差异;(2)省际的经济转型成效具有空间正相关性,并且各省份经济转型成效保持原状态的概率最高,向高水平转移的概率次之,向低水平转移的概率最低,但其难以实现跨越式转移,同时空间因素会对转移过程产生影响;(3)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转型均存在绝对与条件β收敛,且条件β收敛速度更快,以及空间因素对收敛有明显的加速作用。基于此,从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经济转型成效较高区域的空间联动性,高度重视宏观因素对经济转型的影响效应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经济转型 时空演变 收敛趋势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璐
国内市场正在重塑我国经济空间格局。本文利用标准差椭圆和标准距离方法,基于全国287个城市(地级及以上)数据确定了我国经济格局时空演化的基本态势:2003~2010年,我国经济重心正向内陆方向移动,经济发展呈现出空间收缩密集化态势,且在东—西方向上的增长趋势强于南—北方向,经济发展空间均衡趋势明显,空间差异呈下降趋势。这些趋势表明,我国国内市场引发的聚集经济作用在不断加强。建议以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主构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加大对安徽省、河南省和湖北省等靠近全国市场的中部地区的投入力度,大力推动我国经济进入内生增长、沿海—内陆双轮驱动的发展轨道。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一鸣
中国经济增长正在发生阶段性变化,受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中期经济增长将回稳到7%—8%的区间。与此同时,国际市场扩张放慢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对中期稳增长也将提出诸多新的挑战。因此,中国迫切需要推动经济转型,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
关键词:
中期趋势 阶段性变化 经济转型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白永秀 吴航
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与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历史表明:在经济成长期,经济总体呈现出超高速或相对高速增长的特点;在经济成熟期,经济总体呈现出正常增长或低速增长的特点。在人类经济从成长期向成熟期发展的进程中,经济增长速度趋缓是个客观的演化规律。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结合国外经济发展的经验,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可把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概括为四种类型:一是超高速增长(9%及以上的增长率);二是相对高速增长(6%~9%之间的增长率);三是正常增长(3%~6%之间的增长率);四是低速增长(1%~3%之间的增长)。中国当前已进入相对高速增长时期。中国经济能保持相对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
关键词:
中国 经济增长 类型 演化规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丁建福 王绍光 萧今
利用1997—2010年中国县级人均GDP面板数据,运用泰尔指数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在经济市场化、全球化改革与区域发展政策演变的脉络中对中国县际经济发展差异与空间格局进行实证分析。1997—2010年,县域经济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存在显著的聚集特征。2003年是近十几年县际差异和空间模式变化的一个拐点,县级人均GDP泰尔指数迅速扩大,Global Moran’s I则逐年下降。县域经济的局部空间关联模式也随之有较大的变化,热点与冷点数量均有所减少,热点区域主要向黄河中游经济带尤其是内蒙古自治区转移,冷点区域逐步"东扩"至南部沿海。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兼顾效率与平衡,通过一系列的配套改革,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杨先明 秦开强
本文通过σ收敛方法和β收敛方法考察81个主要国家和地区1980—2011年间的技术和收入收敛的动态关系。研究发现;30多年来技术收敛对收入收敛的决定作用越来越显著,技术收敛对低收入国家收入提高的约束比高收入国家要小。长期来看,技术收敛对收入收敛的作用明确且积极,并且后期的技术进步努力更为重要。在这一期间中国与前沿国家的收入差距持续缩小,但技术差距依然很大,并且表现出总体缩小但不稳定的趋势。
关键词:
技术进步 收入收敛 σ收敛 β收敛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迟福林
当前,中国的经济转型正处于重要的历史拐点: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另一方面经济结构升级态势初步形成。中国进入消费新时代,由工业大国走向服务大国面临重要的历史机遇;进入服务业发展新时代,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牵动经济社会转型全局;进入经济转型的新时代,加快服务业市场开放与创新成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陆铭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特征,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三大产业结构如何变化?如何发挥人口的空间红利?为什么要建立统一的大市场?消费与生产的关系发生什么变化?研究这些问题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表明,现代化的推进往往伴随着制造业占比降低而服务业占比提升;在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双重压力下,需要格外注重发掘人口配置的空间红利,引导人口从收入低的地方迁居到收入高的地方;要建设统一大市场,可以更好地让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后工业化时代,消费即生产,家庭生产外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人们在城市“第三空间”里边消费边创新,城市以生活品质留住人才,这些趋势正在出现。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小云 杨宇 刘毅 王钰鑫
经济和人口重心的轨迹变动及空间耦合状态集中反映了中国不同时段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未来趋势,对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具有重大参考意义。借用力学中重心概念和重力模型,通过重心加权方法,探索中国1990-2014年间经济、产业和人口重心的时空演变路径,并通过耦合"经济/产业-人口"重心的空间变动过程探析经济和人口发展的协调程度,进而探讨区域协调发展趋势。发现:(1)中国经济重心大致表现出先向东南又向西南移动的宏观态势,东西方向的区域发展差异有缩小趋势,但南北差异可能会进一步扩大。(2)1990年以来,中国的三次产业重心时空格局均存在一定规律性:第一产业重心总体向西南移动;第二产业重心和经济重心时空格局相似,即先向东南继而(2010年前后)向西(略偏南)移动,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战略措施初见成效;第三产业重心移动幅度相对较小,且大体呈现逆时针环状变动趋势,东部沿海仍处于第三产业发展的高势能区。(3)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第三产业重心有靠近趋势,但和第一、第二产业重心有分离趋势,人口和经济的协调程度总体在增加。第三产业对人口的吸引力将远远大于第一、第二产业,是未来吸纳人口的核心产业。
关键词:
区域差异 经济 人口 重心 时空演变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小云 杨宇 刘毅 王钰鑫
经济和人口重心的轨迹变动及空间耦合状态集中反映了中国不同时段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未来趋势,对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具有重大参考意义。借用力学中重心概念和重力模型,通过重心加权方法,探索中国1990-2014年间经济、产业和人口重心的时空演变路径,并通过耦合"经济/产业-人口"重心的空间变动过程探析经济和人口发展的协调程度,进而探讨区域协调发展趋势。发现:(1)中国经济重心大致表现出先向东南又向西南移动的宏观态势,东西方向的区域发展差异有缩小趋势,但南北差异可能会进一步扩大。(2)1990年以来,中国的三次产业
关键词:
区域差异 经济 人口 重心 时空演变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成坤 江越 张启慧 朱杏芳
本文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综合指标体系,然后基于2017~2020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对各个省(区、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核密度估计法对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的时空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呈现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阶梯式分布,相邻省(区、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趋同且集聚情况存在地区差异。对于与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中部地区正逐步缩小而西部地区正逐步扩大,同时东、西部乃至全国内部省(区、市)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都在逐年扩大。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霍露萍
文章以WOS和CSSCI数据库中关于中国经济的5549篇文献为数据,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内容、热点及演化趋势的知识图谱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第一,通过国外文献知识图谱得出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能源的消耗、环境保护三类研究内容;通过国内文献得到中国经济增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实证检验中国经济发展问题四类研究内容。第二,比较分析国内外研究得到国外共有十大研究热点,国内共有九大研究热点。第三,通过时间阶段分析得到国外研究经历了萌芽期、成长期、爆发期和缓慢增长期;而国内研究经历了缓慢下降期、增长期、平稳期和持续增长期四个阶段,国内外研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秀 张耀峰 张志刚
本文运用逐层纵横向拉开档次客观赋权法测度了基于五大发展理念构建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并探究其时空演变特征及动态空间收敛性特征。研究发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整体呈现向好态势,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五大维度中创新发展指数最小。除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距增大外,全国整体与其他三大区域均呈现“水平上升,差距缩小”的特征,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异;各区域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始终保持领先优势,并且全国、中、东北地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存在显著的绝对β与条件β动态空间收敛特征;分区域研究中,东部、东北同时存在显著的绝对β与条件β动态空间收敛特征,而中部地区仅存在条件β动态空间收敛特征。本文的研究为合理缩小区域差异,助推经济高质量快速发展提供了意见参考。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全毅
未来五至十年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是:多边贸易体制的"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举步维艰,美国开始从全球化转向推动区域化,并高唱全球经济失衡与再平衡论调,泡沫经济时期制造业和创新长期被忽视,主权债务危机仍将继续,欧美再工业化趋势将加剧贸易摩擦等,都使世界经济增长增加了不确定性。中国要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加快推动经济转型、社会转型与政治转型的步伐。
关键词:
国际环境 经济转型 制度变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