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64)
2023(10832)
2022(8701)
2021(7791)
2020(6326)
2019(14249)
2018(14038)
2017(27226)
2016(14330)
2015(16605)
2014(16556)
2013(16732)
2012(15654)
2011(14638)
2010(14400)
2009(13616)
2008(13157)
2007(11416)
2006(10403)
2005(9811)
作者
(41139)
(34473)
(34463)
(33037)
(22362)
(16374)
(15506)
(13328)
(13298)
(12163)
(12102)
(11544)
(11130)
(10996)
(10894)
(10814)
(10209)
(9992)
(9970)
(9249)
(8848)
(8368)
(8227)
(7939)
(7918)
(7901)
(7428)
(7029)
(6791)
(6687)
学科
(95530)
经济(95457)
管理(39291)
方法(37755)
(36314)
数学(34723)
数学方法(34605)
(27585)
企业(27585)
中国(24298)
地方(20148)
(19041)
业经(16879)
(16393)
贸易(16382)
(15934)
(15729)
(13466)
(13324)
地方经济(13324)
(13122)
金融(13122)
农业(12735)
(12000)
银行(11993)
(11624)
环境(11535)
(11411)
产业(10898)
(10514)
机构
大学(224852)
学院(221364)
(118174)
经济(116509)
管理(83055)
研究(82425)
理学(71357)
理学院(70634)
管理学(69838)
管理学院(69435)
中国(65710)
(50706)
(46404)
科学(42536)
财经(41258)
经济学(40975)
(40281)
(37845)
经济学院(36958)
研究所(36208)
中心(35955)
财经大学(30904)
(30622)
北京(29960)
(29667)
(28898)
(26712)
师范(26518)
业大(25941)
科学院(24703)
基金
项目(141381)
科学(114320)
基金(108778)
研究(104742)
(93536)
国家(92890)
科学基金(80402)
社会(74485)
社会科(71054)
社会科学(71040)
基金项目(55769)
(49791)
自然(47430)
教育(47108)
自然科(46397)
自然科学(46388)
资助(45812)
自然科学基金(45651)
(42330)
编号(38392)
(34184)
国家社会(33677)
重点(31850)
(31757)
成果(31541)
教育部(30533)
中国(30246)
人文(29095)
(28550)
大学(27544)
期刊
(130119)
经济(130119)
研究(75373)
中国(40305)
(36860)
管理(32445)
科学(28967)
学报(28486)
(27807)
金融(27807)
(27344)
经济研究(23964)
大学(23119)
财经(22963)
学学(21899)
(19942)
农业(18514)
技术(18249)
问题(17794)
(17052)
业经(16700)
国际(15492)
世界(15287)
教育(15097)
技术经济(13399)
统计(12809)
(10957)
经济问题(10780)
(10585)
商业(10198)
共检索到3421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刘士余  王辰华  
经济货币化是货币金融体系发挥作用的一个基本前提,同时又是一国商品经济发达程度的货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发展最显著的成果就是经济货币化水平的迅速提升。但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经济货币化水平不仅超过了所有发展中国家,同时也超过了美、日等发达国家。实际上,中国货币化水平畸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经济在货币化进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货币浅化现象。从制度层面来看,货币浅化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内在逻辑的集中体现。从经济层面来看,信用基础薄弱、个人结算体系发展滞后、规模巨大的地下经济则是我国发生货币浅化现象的根本诱因。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建丰  许志伟  潘英丽  
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主线,对Yi(1991)提出的"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的货币化进程"问题进行再考察,较科学地测算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货币化率,并对现阶段仍存在的"M2消失之谜"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前者有利于总结我国过去货币化进程的经验教训,对正处在狭义货币化进程中的亚非拉"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后者则有助于理解我国当前的货币创造、货币政策以及资源"脱实向虚"的重要原因。如果学术界不能为我国货币化率测算的核心难题提供一个较准确清晰的答案,那么就很难给上述国家现阶段的货币化进程提供实质性建议。为此,文章初步解决了货币化率直接测算遗留的难题,并分析了"M2消失之谜"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理论测算表明,我国的货币化率在1952年和1978年分别约为31.7%和42.0%,到1993年基本达到100%;货币化率的年均增速则可分为三个阶段:1952-1960年为4.7%-6.1%,1961-1977年为-0.7%-1.2%,1978-1992年为6.0%-6.7%。文章还发现,剔除狭义货币化因素后,我国M2的平均流速仍在逐年下降,说明现阶段我国经济的"货币流速下降之谜"和"高货币化之谜"并未消失,实证分析表明土地与住房的商品化和货币化可能是一个新的重要因素。经济危机后,我国过多的金融资源流向了房地产市场,这暗示土地与住房的过度货币化可能对实体经济造成了伤害。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战明华  潘伟光  
本文运用时间序列统计技术对我国的货币供应与实际经济产出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证明二者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反馈关系而且在长期内它们之间还存在着某种协同互动的均衡关系。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文  
本文试图通过货币供求均衡分析探讨我国高M2/GDP比率的原因。从货币需求的角度看,由于中国处于经济转型深化阶段,随着经济货币化进程的逐步深入,产品的货币化基本结束,但企业资产、土地、房地产和其他一些生产要素的货币化仍在进行之中,导致货币需求不断增长,在长期内引起M2/GDP水平的持续上升。从货币供给的角度看,我国基础货币的供应具有较强的被动性质,基础货币投放快速增长,货币乘数也大幅提高,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快速上升。货币供求相互作用,使得在货币存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没有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高谦  何蓉  
中国M2/GDP持续上升并超过2,引起对经济效率和金融风险的担忧,为此必须研究货币供应量对国内生产总值比率的合理水平与决定因素。本文从收入流量循环模型出发,建立起一个包含货币方面与实际部门的测度框架,推导出合理货币化比率公式,测算并分析了1992-2015年合理货币化比率与流动性过剩情况。研究结论是,以合理货币化比率为标准,中国符合"货币化路径"假说,但从货币供应量对国内生产总值比率看,1998年以后流动性显著过剩。计量检验表明,中国M2/GDP受基本经济变量与外部冲击的共同影响,而外部冲击则主导了该比率不合常理的上升。由此,以合理货币化比率为依据,我们认为宏观政策要坚持"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方向,在实体经济发展中消化和解决高M2/GDP难题。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杜恂诚  
近代中国货币供应结构的改变(存款比例增大)解决了现金货币供应不足的问题。文章测算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经济的货币化程度,认为它是稳步增长的。在世界经济危机波及中国的情况下,主要依靠中国、交通两银行等核心金融机构力挺工商业的带头示范和同业合作,以及政府对中交两行接管初期的某种督促,保持了货币供给的增加,使中国市场较快走出困境;但政府统制金融的另一面则是扼杀了市场的活力,缺乏制约政府行为的配套改革,因此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也埋下了非常不利的伏笔。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国霞  石敏俊  李玫  
绿色国民核算体系弥补了现有核算体系不足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而如何对生态环境进行经济核算是实现绿色国民核算体系的难点。本文通过对我国31个省(市、区)水土流失损失进行经济计量核算,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水土流失空间差异显著,呈西强东弱,南强北弱的空间分布格局。(2)水土流失损失最多的五个省份是贵州、四川、云南、陕西、湖北,损失最少的五个省份是新疆、北京、海南、西藏、江苏。(3)我国水土流失损失约占全国GDP的1.45%,东部、中部、西部分别为0.35%、1.5%、4.6%,西部地区水土流失损失大于东部地区。(4)贵州的真实储蓄为负值,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西藏、云南、青海、甘肃、宁夏等省份真...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胡靖  李小宁  
货币化就是“经济中用货币进行交易的经济成分越来越多”。中国自1978年以来正在进行着经济体制改革,而货币化进程正是这一伟大的制度变迁过程的一部分。从分析1978-1998年的货币供应、经济发展的数据,可以得出中国经济货币化进程三阶段的假说,即货币化进程从时间上可分为三个阶段:1978-1985年;1985-1992年;1992-1998年。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梁国勇  
中国货币流通量增长率的实证分析——对“货币化”假说的验证梁国勇一、有关本文研究的两点说明货币对经济的作用通过货币的供求关系及其运动实现。货币需求是经济运行所要求的货币数量;货币供给是一国货币当局实际投放到经济中的货币数量。在一个处于均衡状态的经济中,...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段伟杰  陈文晖  
近年来,中国高货币化率问题愈发严重,学者们专注于寻找其背后的原因,却忽略了对货币化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为此,在对货币化率影响经济增长相关理论进行总结归纳基础上,提出货币化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的理论假设,并且选择全球72个主要国家1996—2018年面板数据,对货币化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全样本和发达国家子样本中,货币化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目前我国货币化率水平小于全样本数据拐点值,大于发达国家子样本数据拐点值。发展中国家子样本数据则显示,货币化率与经济增长呈现正U型关系,适当提高货币化率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最后,根据上述结论,提出中国货币化率最优路径图。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蔡如海  刘向明  
我国的货币化与金融化问题,尽管基本上符合经济货币化与金融化的总体趋势和演进规律,但却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具有极高的货币化比率和偏低的金融相关比率(从而极低的证券化比率)。从储蓄分流、金融结构优化和缓解流动性过剩3个视角对该问题的分析表明:储蓄分流应该是增量分流,金融结构优化应该是缩减间接融资的相对规模,我国出现货币化"折点"应满足的条件是M2持续增长但其增速却持续低于名义GDP增速。就我国货币化"折点"出现的时间而言,尽管具有不确定性,但金融相关比率和证券化比率在相当长时间内继续提升却是可以明确预期的。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杰  
通过将政府对银行体系的补贴和担保因素引入Mckinnon的最优货币化模型,本文初步认定政府对银行体系的控制是导致中国高货币化结果的基本原因。而基于BaileyCagan函数的提示,本文进一步发现,在政府对银行体系实施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内部货币扩张具有与外部货币扩张不同的货币需求“预算约束”和福利后果。其要害是,它可以兼容在货币化进程原本存在显著利益冲突的政府和居民部门的效用,从而使得中国的高货币化与货币价格的稳定并行不悖。本文的结论是,由于中国的高货币化具有十分特殊的金融制度内涵,因此既不能简单夸大其负面效应,也不能过高期望数量调整政策的效果。合理的做法应当着眼于调整政府、银行体系与居民部门基...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孙刚  范南  
经济货币化的含义主要指:相对于自给自足的物物交换而言,货币的使用正在日益增加,也就是指交易过程中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部分的比重越来越大。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都把经济货币化作为研究重点,戈德史密斯(Raymond w.Goldsmith)、高斯(S.Ghosh)、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和施瓦茨(Anna.J.Schwartz)等经济学家就60年代主要国家经济货币化的比重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出一个结论:经济货币化比率的差别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