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51)
- 2023(10807)
- 2022(8841)
- 2021(8081)
- 2020(6892)
- 2019(16092)
- 2018(15693)
- 2017(29978)
- 2016(16119)
- 2015(18731)
- 2014(18750)
- 2013(18935)
- 2012(18204)
- 2011(16674)
- 2010(16595)
- 2009(15793)
- 2008(15573)
- 2007(14013)
- 2006(12380)
- 2005(11433)
- 学科
- 济(93607)
- 经济(93536)
- 管理(41620)
- 业(39138)
- 方法(35944)
- 数学(32491)
- 数学方法(32308)
- 企(30066)
- 企业(30066)
- 中国(23845)
- 地方(20212)
- 农(19872)
- 学(17419)
- 财(17051)
- 贸(16894)
- 贸易(16885)
- 业经(16674)
- 易(16410)
- 制(14288)
- 地方经济(13608)
- 农业(13134)
- 环境(12453)
- 银(12416)
- 银行(12393)
- 融(12391)
- 金融(12389)
- 行(11967)
- 和(11766)
- 体(10383)
- 发(10351)
- 机构
- 大学(249331)
- 学院(246120)
- 济(120590)
- 经济(118532)
- 研究(93705)
- 管理(89507)
- 理学(76390)
- 理学院(75472)
- 管理学(74399)
- 管理学院(73921)
- 中国(71762)
- 科学(53709)
- 京(52843)
- 财(51291)
- 所(48135)
- 研究所(43727)
- 中心(41292)
- 财经(41167)
- 农(41026)
- 经济学(40161)
- 经(37446)
- 经济学院(36139)
- 江(35909)
- 北京(34165)
- 业大(33820)
- 院(32691)
- 农业(32268)
- 范(31833)
- 师范(31552)
- 财经大学(30382)
- 基金
- 项目(156642)
- 科学(123407)
- 基金(115978)
- 研究(114422)
- 家(101135)
- 国家(100376)
- 科学基金(84571)
- 社会(76333)
- 社会科(72470)
- 社会科学(72450)
- 基金项目(60298)
- 省(57806)
- 自然(51503)
- 教育(51280)
- 自然科(50301)
- 自然科学(50280)
- 划(49532)
- 自然科学基金(49415)
- 资助(48225)
- 编号(44279)
- 成果(36690)
- 部(36543)
- 发(35879)
- 重点(35731)
- 国家社会(33240)
- 创(31849)
- 中国(31625)
- 教育部(31448)
- 课题(30897)
- 创新(30068)
- 期刊
- 济(136040)
- 经济(136040)
- 研究(79269)
- 中国(46811)
- 财(39085)
- 学报(37741)
- 农(37272)
- 科学(35302)
- 管理(32346)
- 大学(28426)
- 学学(26841)
- 农业(25119)
- 融(24159)
- 金融(24159)
- 经济研究(23886)
- 财经(21919)
- 技术(20411)
- 教育(19978)
- 经(19100)
- 业经(18426)
- 问题(18335)
- 贸(16851)
- 世界(15345)
- 国际(14878)
- 技术经济(14528)
- 业(14395)
- 统计(13315)
- 经济问题(11487)
- 策(11279)
- 商业(11153)
共检索到3775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王津津 任保平
中国经济衰微与复兴的动态变迁过程是一系列多层次、大规模、不均衡转型的外在反映。本文构建"制度变迁—技术进步—结构转变"的理论分析框架对中国经济衰微与复兴的历史形成机制进行深层次解释。认为由盛转衰是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的必然结果;建国以后经济复兴的重启得益于近代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的转型;1978年以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源自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而包容性制度环境的构建、经济开放度的提高、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以及供需结构的调整是中国经济由衰微走向复兴带来的重要启示。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王一心
通过对抗日战争爆发前后中国图书馆学术活动的考察,包括专著出版与论文发表相关数据、图书馆协会组织活动状况的统计分析,证明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图书馆学术研究与进程曾产生深重的负面影响,由此对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作用。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陆磊 王颖
2011年很可能是"中国故事"的一个新起点。这一故事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外的货币国际化必将进入加速通道,当然,其负面作用是贸易顺差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仍将持续萎缩;二是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进入不得不操作的时间点,其中的政策疑虑在于是否会系统性地提高中国的通货膨胀中枢水平。本文据此提出四个预测性结论:第一,中国面临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时期,这将推动中国由外贸顺差主导型增长结构向内需主导型增长模式转型;第二,中国的收入分配改革是一个被动但必须进行的改革,原因在于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已经持续下降,且这一改革不会造成通
关键词:
转型 货币国际化 收入分配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黄泰岩
进入新的世纪,中国经济学的中心主题发生了历史性转折,其突出标志是"十五"计划纲要第一次明确把改革与发展两大主题的关系调整为"以发展为主题",标志着中国经济学从"改革经济学"向"发展经济学"的历史性转折。作为"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主要应包括两个方面,即需求拉动型经济发展和供给推动型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学的研究需要回归到刘易斯等运用的结构主义分析逻辑,在继承的基础上依据新的环境和中国的具体国情进行理论创新。
关键词:
中国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 三元经济分析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陈丹丹 任保平
本文从经济转型实现程度的视角出发,设计指标体系,采用指标区间评分,纵向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来评价中国经济转型绩效。研究结果显示,在1992—2006这一期间,中国经济转型绩效是优异的,且转型已进入了后期阶段。但转型的基础并不稳固,今后仍充满了不确定性与风险,因此需要在目前转型基础上,着重解决失衡问题,全面推动其它层次的转型。
关键词:
转型绩效 体制转型 发展转型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霞辉
文章在回顾经济转型理论与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中国目前经济增长遇到的困境,借鉴新卡尔多事实的相关理论,提出了要使中国经济再上新台阶,从"十三五"开始必须进行经济转型。转型的基本路径是:首先,合理确定政府的定位,使其从经济增长的带领者转化为发动者,从前台走向幕后;其次,进行财税制度改革,适应中国经济增长新阶段,使税制由工业化阶段的间接税制逐步过渡到城市化阶段所要求的直接税制;第三,进一步完善市场竞争环境,通过价格制度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真正使创新和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大作用。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津津 任保平
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众多"常态"不断继承与转化的结果,而"常态"的演进内嵌于具有"适宜制度—技术进步—结构转变"互动演化机制的经济转型增长过程。伴随着制度适宜特征由减弱向增强、技术进步方式转换压力由加剧向消解、经济结构由失衡向均衡的阶段性反复,既有运行机制更新释放出的增长机遇以及内含的矛盾演化构成新一轮经济转型增长与"常态"转换的历史遗产。因此,需要从大转型视域对新常态进行历史维度的生成机制追溯、经验认知重构与矛盾演化探源。在国情、战略与体制特征约束下,形成动力要素互动演化、新旧动力平稳交接、供需双侧协同发力的增长动力转换新思考。
关键词:
新常态 适宜制度 技术进步 结构转变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晓东
文章追溯了经济效益理论从萌芽到发展、成熟的整个过程,分析了马克思《资本论》中所体现的经济效益理论萌芽,研究了中国经济类最核心杂志《经济研究》创刊以来所发表的大部分论述经济效益理论和评价类的文章,剖析了经济效益理论的形成过程,为今后的经济效益研究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
经济效益 理论研究 回顾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包小忠
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90年代,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以往相比是很不顺利的,作为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力之一的政府产业政策衰微已是不争的事实。文章,认为衰微的主要原因在于:一,经过多年的市场化改革,产业政策赖以发挥作用的基础已经空前弱化,已经再也不能象过去那样保护和扶植有关的产业,而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竞争成了时代主旋律;二,90年代日本经济的持续萧条从需求等方面抑制了产业政策作用力的发挥;三,90年代产业政策自身的若干特点,如目标的模糊性和操作的艰巨性也使得它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最后,文章还预计,在新的世纪里日本产业政策的衰微还将继续下去。
关键词:
产业政策 产业结构 市场 需求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孙大权
中国经济学社于1923年创立,到1953年结束。它是在马寅初、刘大钧主持下,以留美归国经济学者为主,集合全国政、学、商各界上层分子组成的经济学术团体。学社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作为民国时期经济学界的英美派,学社的学术和思想居于当时社会的主流地位,产生了广泛影响。
关键词:
中国经济学社 经济学史 马寅初 刘大钧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杨文进
在市场经济中,决定宏观经济运动方向的是经济系统中的微观机制,即由厂商行为、利润、相对价格组合、投资和结构变动等因素组成的经济调节机制,这种机制具有促使经济作周期运动的客观性。我国现有各方面的经济条件,如投资规模的下降、产出品价格的上升速度慢于投入品的上升速度,企业效益的下降,货币供给的减少,比例结构的失调等等,都说明我国经济面临衰退过程。同时,总供求的变化也反映了这种趋势。由于衰退过程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累加性质,因此可能加剧我国经济今后数年都将处于疲软之中。
关键词:
经济形势 经济衰退 经济增长率 利润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婧 朱承亮 安立仁
低碳转型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由之路。本文构建了一个能同时包含"稳增长"、"低能耗"、"低排放"多元目标的可持续发展分析框架,基于1985—2010年全国27个省份投入产出面板数据,运用基于DDF的ML生产率指数和增长核算法,对我国经济低碳转型绩效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不考虑环境因素会高估生产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对我国低碳转型绩效做出较为乐观判断;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且受制度因素水平效应影响,考察期内GTFP增长率呈现"先升后降再平稳"的时间趋势特征;GTFP是经济增长重要驱动力之一,考察期内我国经济低碳转型绩效明显,受边际转型成本影响近年来有趋缓回落趋势,我国仍属于资本和能源双重驱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经济低碳转型绩效地区差异明显,部分欠发达省份也表现出了较高的转型绩效,但这种地区差距具有相对稳定性,仅在两次危机期间表现出了较大波动。暂且撇开关于低碳模式"阴谋论"还是"双赢论"争论对错不说,在本文中我们确实捕捉到了我国低碳转型绩效明显的信息。综合来看,我国经济低碳转型任重而道远,但艰难与希望并存。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唐辉亮 舒晓婷
经济转型升级的内涵经历了体制转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的深化与发展,从其发展轨迹大致可将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划分为四个阶段,各阶段理论创新的重点则各有差异。本文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
经济转型升级 历史沿革 理论创新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德文
加快城市化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优先发展教育对促进和完成这个历史性巨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教育作为生产人力资本的重要部门,对经济增长、就业、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有着显著作用;另一方面,教育和培训是低素质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劳动力从低生产率的传统农业部门转向生产率较高的现代工业部门,实现角色和职业转换的重要手段。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发展为缩小城乡教育不平等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城乡之间人力资本存量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加速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挑战对提高劳动力素质提出了迫切要求,这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资,特别是对农村、贫困地区和城市贫困人口的投资,扭转和改变中国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的局面。
关键词:
教育 人力资本 经济增长 城市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