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18)
- 2023(9782)
- 2022(8031)
- 2021(7501)
- 2020(6069)
- 2019(13818)
- 2018(13287)
- 2017(24613)
- 2016(12859)
- 2015(14285)
- 2014(14172)
- 2013(14344)
- 2012(13809)
- 2011(12935)
- 2010(12901)
- 2009(11838)
- 2008(11596)
- 2007(10109)
- 2006(9123)
- 2005(8598)
- 学科
- 济(81520)
- 经济(81464)
- 管理(34698)
- 业(31482)
- 方法(28999)
- 数学(26321)
- 数学方法(26176)
- 企(24191)
- 企业(24191)
- 中国(21123)
- 地方(17896)
- 学(15243)
- 农(14979)
- 财(14736)
- 贸(13771)
- 贸易(13764)
- 业经(13554)
- 易(13404)
- 地方经济(13110)
- 制(12721)
- 融(11484)
- 金融(11484)
- 环境(11046)
- 银(10995)
- 银行(10984)
- 行(10690)
- 体(10098)
- 农业(10054)
- 产业(9780)
- 发(9146)
- 机构
- 大学(202092)
- 学院(198560)
- 济(103462)
- 经济(101962)
- 研究(79332)
- 管理(70657)
- 理学(60647)
- 中国(60567)
- 理学院(59880)
- 管理学(59070)
- 管理学院(58678)
- 财(44426)
- 科学(43982)
- 京(42676)
- 所(40119)
- 研究所(36481)
- 财经(35909)
- 经济学(35649)
- 中心(33387)
- 经(32967)
- 经济学院(31905)
- 农(30465)
- 院(28178)
- 北京(27721)
- 江(27416)
- 财经大学(26968)
- 业大(25336)
- 范(24836)
- 师范(24592)
- 科学院(24519)
- 基金
- 项目(128798)
- 科学(103153)
- 基金(98420)
- 研究(92435)
- 家(86830)
- 国家(86240)
- 科学基金(73117)
- 社会(64808)
- 社会科(61818)
- 社会科学(61805)
- 基金项目(50420)
- 省(45347)
- 自然(44502)
- 自然科(43533)
- 自然科学(43520)
- 自然科学基金(42839)
- 教育(41099)
- 资助(41090)
- 划(39442)
- 编号(32617)
- 部(30794)
- 重点(29720)
- 国家社会(29403)
- 发(29308)
- 中国(27578)
- 成果(26969)
- 教育部(26796)
- 创(26055)
- 性(25323)
- 人文(25178)
- 期刊
- 济(116260)
- 经济(116260)
- 研究(67227)
- 中国(37795)
- 财(32868)
- 学报(30922)
- 科学(29746)
- 管理(28160)
- 农(27523)
- 大学(23811)
- 学学(22803)
- 经济研究(21643)
- 融(20316)
- 金融(20316)
- 财经(20037)
- 农业(18846)
- 经(17587)
- 问题(15575)
- 技术(15238)
- 贸(14746)
- 业经(14256)
- 教育(14092)
- 世界(13731)
- 国际(13211)
- 技术经济(11729)
- 统计(10928)
- 业(10801)
- 经济问题(9531)
- 策(9311)
- 经济管理(8490)
共检索到3075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韩永辉 黄亮雄 邹建华
本文从产业结构调整视角,研判中国经济结构性减速时代的来临并预测中国未来20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传统测度指标进行完善,基于1978—2012年省域数据,利用非参数面板模型均值估计和逐点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中国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都显著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但无论采用合理化还是高度化指标,结构调整效应的产出弹性均随产业结构的调整、资本积累和劳动投入的增加而呈现"倒U型"动态演进过程。当前,中国整体正处在"倒U型"曲线的拐点,面临从"结构性加速"向"结构性减速"转变的困境。经济增速的预测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将在2013—2017年进入"7时代",在2018—2022年进入"5时代"甚至"4"时代。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月友 董启昌 倪敏
当前,决定中国处于"结构性减速"阶段的经济服务化条件尚不具备,服务业生产率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障碍,服务业的技术属性也并非一成不变。经济服务化过程中服务业与非服务业的生产效率偏差将趋于收敛,服务业已成为中国在经济增长换挡期进行调结构和稳就业的重要抓手。因此,要正确认识服务业的行业性质,正确看待并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目前的宏观调控思路不动摇,持续向结构调整要动力,着力解决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的难题。
关键词:
新常态 结构性减速 经济服务化 宏观调控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沈坤荣 滕永乐
本文通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历史尺度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尺度进行比较分析,认为面对可能出现的"结构性"减速风险,中国经济亟需重构增长的动力机制。应形成以新型城镇化为契机,以要素效率提升为目标,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产业结构升级为路径,以体制改革为保障的新增长动力机制。为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改革进程,转变政府职能,为中国经济发展释放新的制度红利,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结构性减速 动力机制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月友 董启昌 倪敏
当前,决定中国处于"结构性减速"阶段的经济服务化条件尚不具备,服务业生产率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障碍,服务业的技术属性也并非一成不变。经济服务化过程中服务业与非服务业的生产效率偏差将趋于收敛,服务业已成为中国在经济增长换挡期进行调结构和稳就业的重要抓手。因此,要正确认识服务业的行业性质,正确看待并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目前的宏观调控思路不动摇,持续向结构调整要动力,着力解决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的难题。
关键词:
新常态 结构性减速 经济服务化 宏观调控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梁俊 李菁
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很多学者认为,中国这一轮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是结构性减速。该文从高投资不可持续、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服务业化、技术进步放缓和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引起本轮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结构性原因,并就应当如何提高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文章认为,尽管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结构性减速,但是如果采取有针对性的结构性改革措施,在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有可能维持中高速的水平。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顾元媛 沈坤荣
在全球经济面临大调整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已经进入持续减速的中长周期。经济减速虽有周期性因素,但根本原因是由于经济结构问题导致潜在增长率下降。从供给视角看,原先依靠廉价劳动力和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不可持续,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必然是创新;从需求角度看,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日渐疲软,亟待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因此,只有从根本上转变中国经济粗放的增长方式,才能使经济得以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郑安邦 冯华
以中国大陆30个省份2011—2019年面板数据为样本,基于系统GMM模型研究中国经济增速减缓的结构性因素,以及数字经济对此的缓解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服务化导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结构性减速”观点成立;数字经济总体上能够缓解“结构性减速”,一方面数字经济具有提振经济增速的效率效应,另一方面具有推动产业结构服务化进而降低增速的结构效应,但结构效应不足以抵消效率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志 程承坪 封立涛
本文基于鲍莫尔成本病理论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结构性因素,并根据人工智能技术特点,分析了人工智能解决中国经济增长结构性减速问题的机理:一是人工智能可以作为"特殊劳动力",直接替代劳动者从事服务业工作,显著降低劳动成本、提高劳动效率;二是通过"人机融合"促进劳动效率提高;三是通过平台效应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服务业市场效率。综合上述三种方式,人工智能有助于缩小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差距。在理论分析基础之上,采用2010-2018年中国28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GMM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生活性服务占比升高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随着人工智能水平的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占比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将由显著为负转为显著为正。为了推动人工智能解决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减速问题,促进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结构性减速 经济增长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吕健
本文以一种地理空间的视角,采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1995—2011年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性因素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总体上存在着空间自相关;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已经开始"结构性减速",西部地区正在"结构性加速",而中部地区为"加速"与"减速"并存,整体呈现出"结构性加速";全国经济总体上依然维持在"结构性加速"阶段,但经济增长分化的格局业已形成;对于经济增长速度影响最大因素是劳动生产率增速,其次是空间效应,平均工资增速的影响较小,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不明显。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贺翔
通过对我国经济史的研究,探析我国经济长期快速增长所面临的结构性减速风险,在全面分析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结构性压力后,本文重点从城镇化、要素效率、技术创新、结构升级、体制改革五个方面提出了经济增长动力的结构性重构,以求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探索新的增长动力。
关键词:
新经济 增长动力 结构性减速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王庆
一个经济体在达到一定的增长速度之后通常会开始减速,目前中国经济正面临这样的拐点,经济增长的潜在减速在所难免。增长减速不是会否发生的问题,而是如何发生的问题。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类似于40年前日本经济以及20年前韩国经济的拐点。如果历史具有借鉴意义,那么在这一拐点之后,整体GDP增长通常会减速,而通货膨胀则会加速;经济结构通常会发生重大转变,三个重要的经济比率:消费占GDP比重、服务业占GDP比重以及劳动收入占GDP比重会迅速上升。作为一个地区差异巨大的大陆经济体,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其他东亚国家相比,具有特殊性,可能更符合长期、渐进的特征。本文借鉴日本和韩国的经验,构建了一个基准设想和两个替代设想,...
关键词:
中国经济 增长轨迹 增长速度 结构调整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平
中国经济经过2012、2013到2014年3年的7.5%保卫战,2014年增长速度将低于7.5%,2015年经济将继续减速到7%。经济增长速度处在明显的"换挡"阶段。这一减速换挡期称之为"新常态",即处于经济结构、体别和政策的持续调整阶段。"新常态"是新挑战,也是新机遇,通过减速期间加速体制改革和存量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面转型。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蒋伟杰 张少华
立足供给侧视角,构造分析中国经济减速的分解框架。研究发现:(1)本轮中国经济减速早有隐患:一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资本生产率增长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二是整个样本期内,劳动生产率的技术效率表现不佳。(2)中国经济30多年的高增长有着坚实的效率基础,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高达65.19%;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也是"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两大区域战略得以成功的关键。(3)本轮中国经济发展特征是减速增效,尽管2008—2012年实际GDP增长率9.25%低于1978—2012年实际GDP增长率9.92%,但是TFPG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高达65.19%,远高于1978—2012年的53.63%。(4)发展金融、深化国企改革与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等有助于消除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双重隐患,也有助于中国经济发展走出"高投资—高增长—低效率—高投资—高增长"的恶性循环。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蔡昉
本文从分析造成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的若干因素入手,论证2012年以来的增长减速,不是需求侧冲击造成的,而是人口结构转变从而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结果,即包括劳动力供给不足、人力资本改善速度放慢、投资回报率下降、资源重新配置空间缩小以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减速等供给侧原因。现有文献中从增长视角出发的研究,由于缺乏对中国特殊经验和挑战的深刻理解,简单把"回归到均值"的统计规律应用来预测中国经济增长未来,得出悲观结论,也缺乏理论依据和经验说服力。本文建议放弃周期分析的需求侧视角,而立足于增长分析的供给侧视角,指出可以显著提高潜在增长率的若干环节,为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赢得改革红利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猛
文章首先利用增长核算的基准框架找寻中国经济减速的直接原因,测算资本、劳动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然后利用Ordered Logistic方法研究全要素生产率所包含的多种因素对中国经济减速的诱发作用。结果发现,中国经济减速90%的原因可以由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放缓来解释,其余10%可以由资本增长放缓来解释,而劳动在经济减速中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这就意味着,判断经济增速放缓是由于周期性的影响,还是由于趋势性拐点的到来,其标准取决于那些可以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改革措施是否得以出台,稳增长的关键在于提振全要素生产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