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72)
- 2023(10932)
- 2022(9019)
- 2021(8215)
- 2020(6732)
- 2019(15320)
- 2018(14896)
- 2017(28030)
- 2016(14697)
- 2015(16650)
- 2014(16400)
- 2013(16471)
- 2012(15695)
- 2011(14657)
- 2010(14647)
- 2009(14070)
- 2008(13620)
- 2007(12188)
- 2006(11167)
- 2005(10525)
- 学科
- 济(86787)
- 经济(86688)
- 管理(45504)
- 业(38247)
- 企(31170)
- 企业(31170)
- 方法(28564)
- 数学(25190)
- 数学方法(25068)
- 中国(23037)
- 地方(19370)
- 制(17792)
- 财(17644)
- 农(16960)
- 业经(16707)
- 贸(14881)
- 贸易(14871)
- 易(14442)
- 学(14010)
- 地方经济(13344)
- 体(13171)
- 环境(13011)
- 融(13006)
- 金融(13003)
- 银(12792)
- 银行(12785)
- 行(12414)
- 农业(10965)
- 和(10550)
- 发(10400)
- 机构
- 大学(228378)
- 学院(224788)
- 济(115000)
- 经济(113090)
- 研究(86748)
- 管理(82946)
- 理学(70362)
- 理学院(69510)
- 管理学(68761)
- 管理学院(68321)
- 中国(67429)
- 财(52356)
- 京(48613)
- 科学(45611)
- 所(42678)
- 财经(41098)
- 经济学(38516)
- 研究所(38108)
- 中心(37490)
- 经(37356)
- 经济学院(34336)
- 江(32791)
- 北京(31437)
- 院(30957)
- 财经大学(30482)
- 农(29497)
- 范(28289)
- 师范(28115)
- 业大(26038)
- 科学院(25759)
- 基金
- 项目(142791)
- 科学(115683)
- 基金(109240)
- 研究(106482)
- 家(94346)
- 国家(93711)
- 科学基金(80952)
- 社会(74821)
- 社会科(71326)
- 社会科学(71312)
- 基金项目(56995)
- 省(50899)
- 自然(48349)
- 教育(47271)
- 自然科(47249)
- 自然科学(47236)
- 自然科学基金(46430)
- 资助(44171)
- 划(43523)
- 编号(39213)
- 部(34138)
- 国家社会(33357)
- 成果(32994)
- 重点(32618)
- 制(32120)
- 发(31909)
- 教育部(30224)
- 中国(30180)
- 创(29558)
- 人文(28909)
- 期刊
- 济(135042)
- 经济(135042)
- 研究(78523)
- 中国(46602)
- 财(39855)
- 管理(34470)
- 科学(30183)
- 学报(28649)
- 农(27688)
- 融(23950)
- 金融(23950)
- 经济研究(23299)
- 大学(23196)
- 财经(22517)
- 学学(21933)
- 经(19610)
- 农业(18632)
- 技术(18196)
- 问题(17881)
- 教育(17223)
- 业经(16934)
- 贸(16465)
- 世界(15346)
- 国际(15214)
- 技术经济(12854)
- 统计(11020)
- 经济问题(10804)
- 现代(10580)
- 业(10466)
- 经济管理(10167)
共检索到3583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作权 宋敦江
是聚集经济、聚集负经济还是随机过程在主导中国经济的空间演化?本文利用全局空间统计方法与城市经济数据(1996、2001和2006年)分析中国经济的空间演化趋势,使用城市交通运输量(客运和货运)确定在某些城市之间是否存在正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这十年里,中国投资、消费和个体就业都呈现出十分明显的空间收缩、密集化趋势,城市交通运输格局也具有非常显著的空间收缩、密集化趋势,表明中国经济核心区的城市比经济边缘区的城市增长快,城市体系总体并没有呈现平行等速增长的现象;这些趋势表明聚集经济是驱动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的主要力量,聚集负经济和随机过程的影响比较有限。本文认为,中国未来经济布局应该以推动经济核...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璐
国内市场正在重塑我国经济空间格局。本文利用标准差椭圆和标准距离方法,基于全国287个城市(地级及以上)数据确定了我国经济格局时空演化的基本态势:2003~2010年,我国经济重心正向内陆方向移动,经济发展呈现出空间收缩密集化态势,且在东—西方向上的增长趋势强于南—北方向,经济发展空间均衡趋势明显,空间差异呈下降趋势。这些趋势表明,我国国内市场引发的聚集经济作用在不断加强。建议以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主构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加大对安徽省、河南省和湖北省等靠近全国市场的中部地区的投入力度,大力推动我国经济进入内生增长、沿海—内陆双轮驱动的发展轨道。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吴旭晓
在分析新型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效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和灰色系统理论GM(1,N)模型对1998-2010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效率发展演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的新型城镇化效率虽然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2000-2009年处于停滞阶段,2010年才突破发展瓶颈;农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是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效率的驱动力量,而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和市场化水平低下是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效率的制约因素。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姬超 袁易明
本文通过估计生产函数,分解增长过程中的要素贡献及增长率变化趋势,并以五个特区设立三十年来的面板数据加以实证检验。结果显示:(1)中国经济特区的高速增长依赖的仍然是资本投入为主的"外延式增长",对资本生产力的释放是特区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力量,也是导致特区差距的最主要因素;(2)以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为源泉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缓慢,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小,因而对特区差距的贡献也小;(3)特区经济增长率和资本增长率的趋同为局部收敛提供了条件,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和增长率的差异也为分化提供了可能,新一轮经济转型过程中能够获得先机者将在区域竞争中取得先行优势。
关键词:
经济特区 差距 要素贡献 经济增长 转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霍露萍
文章以WOS和CSSCI数据库中关于中国经济的5549篇文献为数据,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内容、热点及演化趋势的知识图谱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第一,通过国外文献知识图谱得出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能源的消耗、环境保护三类研究内容;通过国内文献得到中国经济增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实证检验中国经济发展问题四类研究内容。第二,比较分析国内外研究得到国外共有十大研究热点,国内共有九大研究热点。第三,通过时间阶段分析得到国外研究经历了萌芽期、成长期、爆发期和缓慢增长期;而国内研究经历了缓慢下降期、增长期、平稳期和持续增长期四个阶段,国内外研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雯 吴楚材 张为斌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经济差异的研究,在国情分析中居较重要地位。 1 经济地区差异的现状特点 1.1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地区经济差异巨大的大国之一我国历来就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玉文 吴爱玲
使用PVAR模型和VAR模型,从经济、社会、能源三个维度,分析1997~2015年民族地区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PVAR模型方差分解结果表明,当前民族地区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和能源消耗量;与结构型指标相比,数量型指标对民族地区碳排放的驱动作用更显著。VAR模型方差分解结果进一步证实,结构型指标是未来民族地区碳减排的关键驱动因素,且作用强度逐年增加,但不同省份碳排放驱动因素的作用路径和贡献强度存在差异,各地区应根据其碳排放的重点影响因素和传导路径,采取差异化减排措施,建立低碳发展长效机制。
关键词:
民族地区 碳排放 影响因素 趋势预测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欧阳志刚 彭方平
本文在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双轮驱动下分解经济增长的共同趋势和相依周期,并在共同趋势和相依周期的约束下揭示供给侧和需求侧驱动力的相互影响。研究发现:(1)供给侧和需求侧的驱动力不仅各自推动经济增长,它们还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和短期周期。在供给侧和需求侧的驱动下,新常态时期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和短期周期都处于下行阶段。(2)新常态下,需求侧支撑的趋势增长率低于供给侧推动的趋势增长率,但供给侧驱动力减弱的幅度大于需求侧驱动力的减弱幅度,因此,当前经济增速趋势下行过程中的供给侧因素更为重要。(3)整体而言,需求侧驱动力和供给侧驱动力存在正向的相互影响,但供给侧的人力资本积累不利于三大需求的增加,需求侧的投资增加不会显著带来供给侧的制度变迁、产业升级和人力资本积累的持续上升。稳定经济增长的宏观调控政策要以供给侧为主兼顾需求侧的双轮发力,同时还要特别关注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相互影响。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郭春丽 易信
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通过改变劳动力、资本等要素投入和技术创新、资源要素配置等全要素生产率等两大机制、三条途径影响中长期经济增长。碳达峰时间过早对经济增长带来较大约束,碳达峰节奏和方式也会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和结果。应统筹好碳减排和稳增长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减碳降碳节奏和力度,先立后破,加快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和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充分挖掘经济增长潜力,推动技术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能源结构深层次系统性变革,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中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关键词:
碳达峰碳中和 经济增长 趋势特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曹志宏 郝晋珉 邢红萍
食物生产是影响温室效应气体排放的重要方面,由于食物类型不同其碳排强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当前中国居民食物消费快速演替必然会对生态碳环境产生重要影响。论文利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研究1997—2016年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在生产过程中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其主要驱动因子。主要结论如下:①在数量上,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总量和人均量整体都呈现逐渐的增长刚性,但仍属于低碳消费模式;②在结构上,各类型食物碳排放演变呈现显著的分异态势,整体上动物性食物碳排放增长速度快于植物性食物碳排放减少速度;③在城乡差异上,城镇和乡村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在数量、结构和趋势上表现出显著的城乡二元属性,但近年城乡差异表现出减缓趋势;④在空间上,各地食物消费碳排放呈现较显著的民族性、地域性、集聚性和中心"塌陷"的特征,碳排放密度高值主要分布在直辖市和沿海经济相对发达地区;⑤在驱动力上,结构演替是全国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总量整体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而人口数量是各地地域空间差异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陈凤桂 吴耀建 陈斯婷
研究目的:基于历史围填海统计数据,对福建省围填海发展趋势及驱动机制展开研究,为探索围填海内在机制提供借鉴。研究方法:运用数据整理法和图表法对福建省围填海开发类型、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总结,运用SPSS软件的Factor功能对围填海进行因子分析,运用SPSS软件的Regression功能对围填海进行驱动因子回归分析。研究结果:围填海较重要的影响因子是人口与经济因子、农业经济因子和产业结构因子。研究结论:面对巨大的人口和发展压力,围填海需要更多理性思考。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闫云凤
采用2007年和2010年中国30省区市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和分省市分行业碳排放数据,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结构分解分析(MRIO-SDA)模型测度京津冀碳足迹的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京津冀碳足迹整体呈现增加的趋势,但北京处于人均碳足迹和碳足迹强度下降阶段,天津和河北处于碳足迹总量和人均碳足迹增加、碳足迹强度下降阶段;北京和天津是隐含碳净调入地区,河北是隐含碳净调出地区;人口增长、人均消费量增加和消费结构变化是京津冀碳足迹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但技术进步和生产结构变化部分抑制了碳足迹的增加。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京津冀减排政策的制定不能一刀切,应统一规划、综合评价、协调治理。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卫兴华 黄桂田
迈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增长:从行政驱动机制向市场约束机制的转变卫兴华,黄桂田面对21世纪,中国大陆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必须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为前提。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换,涉及到国民经济运行...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吴勋 刘堃
低碳经济是当前理论界和决策层关注、具有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理念与热点问题之一,以资源禀赋、经济利益与政治博弈为视角解析中国低碳经济转型的内生动因,基于低碳经济国际发展趋势的简要回顾,探索涵盖政策规制型、金融杠杆型以及消费引导型治理工具的中国低碳经济治理机制。
关键词:
低碳经济 内生动因 国际趋势 治理机制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尤完 齐建国
本文在对未来一个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性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的出路一通过推动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
中国经济 发展趋势 循环经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