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67)
2023(9445)
2022(7864)
2021(7353)
2020(5939)
2019(13110)
2018(12707)
2017(23990)
2016(12730)
2015(14271)
2014(14326)
2013(14565)
2012(14114)
2011(13322)
2010(13408)
2009(12566)
2008(12367)
2007(11044)
2006(10055)
2005(9498)
作者
(38705)
(32342)
(32123)
(30982)
(20927)
(15580)
(14535)
(12566)
(12379)
(11642)
(11524)
(10721)
(10643)
(10637)
(10439)
(9909)
(9492)
(9327)
(9246)
(8796)
(8397)
(7880)
(7797)
(7499)
(7377)
(7316)
(7122)
(6563)
(6535)
(6408)
学科
(79779)
经济(79716)
管理(34438)
(30574)
方法(27805)
数学(24432)
数学方法(24278)
(24049)
企业(24049)
中国(20871)
地方(17181)
(15701)
(14213)
(13820)
(13774)
贸易(13766)
业经(13599)
(13387)
(12771)
地方经济(12619)
(11924)
金融(11923)
(11397)
银行(11387)
(11081)
环境(10214)
(9823)
农业(9440)
(9342)
(9095)
机构
大学(207092)
学院(201770)
(101747)
经济(100191)
研究(79897)
管理(69823)
中国(61137)
理学(59202)
理学院(58414)
管理学(57628)
管理学院(57211)
(45190)
科学(44273)
(43950)
(40970)
研究所(37070)
财经(36306)
经济学(34938)
中心(33385)
(33208)
经济学院(31175)
(29797)
(28786)
北京(28619)
(27746)
(27581)
师范(27387)
财经大学(27063)
科学院(24702)
业大(24480)
基金
项目(124190)
科学(99152)
基金(94571)
研究(90463)
(82988)
国家(82372)
科学基金(69383)
社会(63025)
社会科(60027)
社会科学(60011)
基金项目(48108)
(43120)
自然(41565)
自然科(40638)
自然科学(40626)
教育(40570)
自然科学基金(39987)
资助(39521)
(37961)
编号(32244)
(30045)
重点(28528)
国家社会(28386)
成果(28123)
(27915)
中国(26982)
教育部(26311)
(25322)
(24895)
人文(24649)
期刊
(118509)
经济(118509)
研究(72164)
中国(39458)
(34448)
学报(32110)
科学(29965)
管理(29327)
(27320)
大学(24648)
学学(23185)
财经(21318)
(21284)
金融(21284)
经济研究(21024)
(18721)
农业(18429)
教育(18324)
问题(15975)
(15425)
技术(15142)
国际(14115)
世界(14078)
业经(13881)
技术经济(11698)
(10615)
统计(10334)
经济问题(9699)
现代(8797)
(8689)
共检索到3201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邢秀凤  徐梦凡  
根据国家统计局2022年1月17日发布的数据,2021年我国GDP为114367亿元人民币,实际GDP同比增长8.1%。同期,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的美国,实际GDP同比增长5.7%。中国已在2009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超过30%。尽管遭受新冠肺炎疫情负向冲击,2021年中国经济承压前行,但仍表现出强劲的韧性与活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必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的奇迹。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连续38年,中国经济奇迹式增长,年均GDP增速保持9.6%,贸易增长率更是达到14.8%,但为什么现有的主流理论却无法解释这一奇迹?如何深入理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裴长洪  刘斌  
中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百年大变局对中国经济发展将意味着什么,是需要认真研究分析的一个重要课题。当前,世界经济面临两个重大挑战:一是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盛行,严重恶化世界经济发展环境;二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阻碍了贸易和投资,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尽管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但中国经济展现的巨大韧性,使我们有条件争取实现2020年合理的经济增长目标;从长期看,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基本面不会发生改变。指标测度发现,2035年中国大陆人均GDP将超过2万美元,能够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钟正生  张璐  
春节过后,中国经济呈现出企稳复苏迹象,3月份多数经济金融数据的表现都好于此前预期,市场对中国经济的"韧性"逐渐形成共识,影响市场定价的宏观要素开始转移到:通胀风险,政策反向微调的可能性,以及经济复苏情绪演绎后形成新的预期差。笔者认为,第一季度逆周期政策集中发力,带动经济增长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遵义  张延群  
一、前言 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讲,中国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软着陆”取得了很大的成功,GDP保持了年增8%的强劲增长,而通货膨胀率已从1994年几乎高达25%降到了最近几个月的几近于零。通过裁减富余的工人,即让工人下岗(“从工作岗位下来”),国有企业改革的初始步骤也进展良好。到1997年底,在1200万下岗职工中,将近40%的人已经重新就业,20%的人退出了劳动力市场,剩下的人仍在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只有10%的人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卢现祥   王素素  
文章在“不利冲击—集中型制度适应性效率—经济韧性”的框架下分析中国经济遭遇不利冲击时保持强劲韧性的制度根源。当经济遭遇不利冲击时,政府凸显“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并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作用,将有限资源进行再配置,支持和扶持受冲击地区或者城市,对冲不利冲击的负面影响,使得经济快速恢复增长,从而保持经济韧性。文章采用地震这一不利冲击,运用CRITIC-熵权TOPSIS模型测算出1997—2020年经济韧性和集中型制度适应性效率,检验集中型制度适应性效率的对冲效应。实证分析发现:(1)地震对经济韧性的负面冲击为5.830个百分点,集中型制度适应性效率的对冲效应为6.452个百分点;(2)集中型制度适应性效率的对冲效应存在地区差异,南方集中型制度适应性效率的对冲效应为12.423个百分点,北方集中型制度适应性效率的对冲效应为5.500个百分点;(3)政府部门适应性效率的对冲效应为2.381个百分点,银行部门适应性效率的对冲效应为3.746个百分点,企业部门适应性效率的对冲效应为2.218个百分点;(4)南方地区三个部门的对冲效应均高于北方地区,而且南北地区银行部门的对冲效应均最高,其次是政府部门的对冲效应,企业部门的对冲效应最低。上述发现是稳健的,从而揭示了制度适应性效率对中国经济保持强劲韧性的关键作用。因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础性制度建设和基本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是经济韧性形成的重要原因。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崔耕瑞  
以我国2011—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动态面板模型和递归效应模型探讨数字金融对我国经济韧性的影响。结果发现:(1)基准分析中,数字金融对经济韧性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对分维度促进作用的强弱依次表现为恢复力、抵抗力、转型力和适应力;(2)异质性分析中,数字金融对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结构异质性、区域异质性以及网络覆盖异质性;(3)中介效应分析中,数字金融通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和引致消费升级对经济韧性产生促进作用。最后,依据实证结论得出相关政策启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峰  殷文星  
文章基于2008—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将研究时期划分为金融危机抵抗期、金融危机恢复期和新冠肺炎疫情抵抗期,利用敏感性指数法测度三个周期的经济韧性水平,采用GIS可视化、标准差椭圆与莫兰指数揭示省域经济韧性的时空特征,使用核密度估计和Dagum基尼系数揭示中国经济韧性的动态演进及区域差异。研究发现:在金融危机抵抗期,经济韧性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在金融危机恢复期,经济韧性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在新冠肺炎疫情抵抗期,经济韧性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伴随着不同类型的冲击,中国省域经济韧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生相应变动。如金融危机抵抗力空间分布呈现“南(略偏西)—北(略偏东)”格局,而新冠肺炎疫情抵抗力空间分布呈现“西北—东南”格局。另外,中国省域经济韧性存在一定的空间相关性。全国整体经济韧性水平呈先升后降趋势,分界点在中美贸易摩擦时间点附近,区域内部经济韧性有较大的极化趋势。中国经济韧性的差异呈现“倒U”型,差异主要来源于超变密度,东-中部的经济韧性水平之间差异最大。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王素素  卢现祥  李磊  
文章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1997-2020年中国经济韧性综合指数及分维度指数,借助Dagum基尼系数分解探究南北方经济韧性的区域差异以及差异来源,运用二次指派程序实证考察经济韧性南北区域差异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1)经济韧性总体水平虽不高但呈现波动中缓慢增长趋势,结构韧性和创新韧性指数低于经济韧性综合指数,是经济韧性提高的短板;南方地区经济韧性综合指数、规模韧性指数、结构韧性指数、创新韧性指数、开放韧性指数均高于北方地区,而制度韧性指数和社会韧性指数均低于北方地区。(2)经济韧性综合指数空间差异整体呈缩小趋势;区域间差异是经济韧性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3)创新韧性差异和开放韧性差异是南方地区经济韧性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结构韧性差异和制度韧性差异是北方地区经济韧性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创新韧性差异、规模韧性差异以及开放韧性差异对经济韧性差异的作用强度由北向南增强,而结构韧性差异、社会韧性差异和制度韧性差异对经济韧性差异的作用强度由北向南减弱。研究创新:基于规模韧性、结构韧性、创新韧性、开放韧性、制度韧性和社会韧性六大维度构建经济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空间差异及形成机理进行探讨分析。文章丰富了经济韧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为揭示我国经济韧性南北的区域差异现状、探索协同发展路径提供重要借鉴。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闫敏  
我国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宏观经济运行平稳,主要指标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发展的韧性、潜力提升,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呈现出强劲的韧性和巨大的潜力。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备、人力资本丰富、国内市场广阔,经济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由于我国的逐步强大,引发了部分守成大国的恐慌,国际单边主义、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中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宋玉臣  孙弘远  
面对各种复杂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强中国经济韧性是抵御风险冲击的必要条件,也是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文章基于复杂系统视角,选择熵权TOPSIS法从六个维度测度了1998—2021年中国经济韧性的动态演进特征,运用空间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得到了中国经济韧性的区域差异,使用李雅普诺夫指数分析了中国经济韧性区域差异的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中国经济韧性呈动态上升态势,且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整体韧性及各子维度韧性显著提升;中国经济韧性的东、中、西部地区差异问题仍较为突出,且西部地区内部差异较大,经济韧性的稳定性较弱;中国经济韧性区域差异的动态演进呈现收敛趋势,这为改善中国经济基本面奠定了基础。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高辰颖  
科学分析中国经济增长力韧性,既可以坚定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信心,又可以为当前创新宏观调控思路提供理论支撑。中国经济增长力韧性为多重因素所作用,受多种经济学理论共同支撑。经济增长力韧性其内生因素包括资源禀赋、人口结构、基础设施、经济结构等经济体自身特点;其外生因素包括政策体制、社会、文化等。要提高中国经济增长力韧性,克服其脆弱性,必需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制度和政策的创新,促进经济增长从依靠要素投入向依靠创新驱动转变。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赵剑霆  谭晶荣  陈林  
本文基于客观权重赋值法,综合区域经济的抵御冲击能力、冲击恢复能力、适应新环境能力、区域经济路径创造能力,构建区域经济韧性指标体系,实证测算了2002~2017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经济韧性,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韧性的结构性影响因素和区域性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经济韧性在稳定区间内波动,经济韧性水平表现出东强西弱的东西部差异且差异正在缩小;行业平均上游度、行业中心强度、行业中心熵均表现出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应充分发挥上述因素对区域经济韧性的积极影响,大力发展上游产业、实体经济;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宋玉茹  董小君  许诗源  秦梦  
文章构建了区域经济韧性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估2004—2020年我国省域的经济韧性水平。采用马尔可夫转移概率矩阵、泰尔指数、全局莫兰指数、核密度估计法和变异系数法对省域经济韧性水平的时空演进规律进行分析,包括动态演进规律、区域发展差异性、空间自相关特征、时间演进格局、发展收敛性等。研究结果表明:省域经济韧性在不同发展水平上具有相对稳定性,并且存在向上发展的潜力;研究期内我国省域经济韧性水平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特征,且这种不平衡正在逐步扩大;省域经济韧性发展表现出正向的空间自相关性特征;东、中、西三大地区与全国的经济韧性发展呈现趋同性特征,这种趋势在未来可能会更加明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蔡咏梅   李新英   孟令伟  
文章从风险指数、稳定指数、流通指数和创新指数四个维度综合测度区域经济韧性,构建可拓正态云模型对我国31个省份2008—2019年的经济韧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我国区域经济韧性虽然差异明显但整体趋势增强,经济韧性强度波动变大,增速发展不平衡。(2)东部地区经济韧性绝对差距扩大,相对差距逐渐减小。东部内部相对差距减小,中部内部相对差距较均衡,而西部内部相对差距加大。(3)南北方之间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均在增大,2015年之前北方经济韧性强度高于南方,之后相反。(4)稳定、创新、流通和风险指数对经济韧性影响力依次减弱,稳定、流通、创新指数东部高于中部和西部,风险指数反之;稳定、创新、风险指数南方高于北方,流通指数反之。(5)经济韧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R&D人员数、铁路网密度、失业保险人数、每万人互联网端口数、科研支出占比、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数占比、外贸依存度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