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026)
2023(15890)
2022(13111)
2021(11850)
2020(9661)
2019(21846)
2018(21526)
2017(39807)
2016(21467)
2015(24238)
2014(24116)
2013(23740)
2012(22608)
2011(21034)
2010(21141)
2009(19613)
2008(19171)
2007(17301)
2006(16042)
2005(15166)
作者
(65676)
(54667)
(54212)
(51953)
(35078)
(26108)
(24510)
(21171)
(21171)
(19490)
(18878)
(18248)
(17973)
(17768)
(17392)
(17066)
(16346)
(15913)
(15743)
(15441)
(14153)
(13589)
(13528)
(12863)
(12425)
(12242)
(12123)
(11935)
(11178)
(11056)
学科
(110289)
经济(110177)
管理(53163)
(48613)
(35885)
企业(35885)
中国(35334)
方法(34592)
数学(29894)
数学方法(29615)
地方(29230)
(27861)
业经(23378)
(23143)
(19596)
(19232)
贸易(19214)
(19038)
农业(18736)
(18536)
(17943)
金融(17936)
(17770)
银行(17725)
(17350)
地方经济(16849)
(16842)
环境(15848)
(14941)
理论(13901)
机构
大学(316269)
学院(313710)
(141148)
经济(138361)
研究(127221)
管理(107681)
中国(97110)
理学(90052)
理学院(88825)
管理学(87157)
管理学院(86580)
科学(75907)
(71261)
(66264)
(63261)
研究所(59853)
(57696)
中心(55089)
(49627)
财经(48748)
北京(46305)
(46047)
经济学(45546)
业大(45207)
农业(45111)
(44259)
(44153)
师范(43615)
经济学院(40650)
(39111)
基金
项目(201558)
科学(158394)
基金(146250)
研究(146186)
(130137)
国家(129114)
科学基金(107862)
社会(95113)
社会科(90182)
社会科学(90162)
(77134)
基金项目(75338)
自然(66904)
(66070)
教育(65776)
自然科(65391)
自然科学(65368)
自然科学基金(64194)
资助(60355)
编号(56543)
(49751)
成果(47706)
重点(46869)
(44574)
课题(42193)
国家社会(41132)
(41032)
发展(40201)
(39582)
创新(38690)
期刊
(171057)
经济(171057)
研究(106700)
中国(76047)
(55066)
学报(53616)
科学(49256)
(46062)
管理(44731)
大学(40448)
学学(37794)
教育(37769)
农业(37478)
(34319)
金融(34319)
经济研究(29390)
技术(27501)
财经(25595)
业经(25521)
问题(22531)
(22458)
(21006)
(19859)
世界(18863)
国际(18587)
技术经济(16329)
图书(14873)
统计(14835)
(14569)
现代(14215)
共检索到5148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雍海宾  
肇始于1978年的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从空间均衡发展向空间非均衡发展的转变。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可用空间经济的动态变迁加以解释。由于经济集聚的现象变得逐渐显著,以城市化为主导的集聚及外溢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多样性,而地理位置邻近的产业多样性又引致的产业间的"溢出效应",这些又引致了不同区域城乡人均消费水平先分化再趋同。这表明,不平衡的经济增长可以渐次达到和谐性发展。因此,要获得经济集中化和社会平等化这两个方面的效益,要解决经济在城市和东部地区集聚导致的发展地理不平等问题,就需要取代传统的针对地理空间的干预措施,制定无空间区别的发展机制,充分发挥聚集、要素流动和专业化等市场力量...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月玲  吴涵  叶阿忠  
基于1996~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随机前沿模型计算结果,运用空间计量、协整回归及因果检验实证分析异质劳动与资本集聚对我国经济发展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资本集聚通过影响生产规模中的要素再配置而与规模效应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以调整技术进步速度和方向;生产率的提高不在于技能劳动集聚,而在于技能劳动集聚对技术效率和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资本集聚与技能劳动集聚的非协调演进导致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匹配失当是规模效应提高和生产率增长的最大掣肘因素,宏观上表现为规模经济扩张与规模经济效率下降共存。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孙晶  许崇正  
近年来,空间经济学家在空间集聚领域不断放松假设条件和探索新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经验验证和实证研究,得出了许多有益的结论,同时也富含许多政策含义,尤其是对城市集聚现象做了大量研究,并为城市一体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介绍了空间集聚和城市一体化发展的相关理论,并借助实证分析手段,分析宁镇扬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性、可行性以及宁镇扬城市群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一些"改良"的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周奕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国民经济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诸多问题,其中因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过大而造成的矛盾尤为明显。因此,缩小各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核心要务。同时,借助产业协同集聚效应完成空间结构调整,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旨在通过对产业协同集聚效应空间溢出边界的测算,打破行政区域划分的条件限定,为"产业-空间-制度"三位一体发展格局的调整提供科学、合理的思路和依据。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徐丽杰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城乡关系一般要经历城乡依存、城乡分离和城乡融合三个阶段。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城乡融合仍面临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以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为指导,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要以"一带一路"引领开放型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推进城乡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城乡产业一体化;以人为本,实现城乡人民共享改革红利新常态;统筹城乡资源配置,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提升城镇化质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陈蔚  
选取2011—2020年中国27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利用交互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以及GMM估计等方法,实证检验金融集聚、市场一体化与城市经济效率三者的内在逻辑关系。研究发现:金融集聚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先升后降的倒“U”型曲线特征,市场一体化对城市经济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从作用路径来看,市场一体化在金融集聚对城市经济效率的作用路径中具有倒“U”型调节效应和门槛效应。从多维度异质性视角看,金融集聚、市场一体化与城市经济效率间的关系存在地区异质性和创新等级城市异质性。未来应加快完善现代金融体系建设、持续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与布局、不断发挥市场一体化发展优势,助力城市经济效率提升,为建设经济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陈蔚  
选取2011—2020年中国27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利用交互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以及GMM估计等方法,实证检验金融集聚、市场一体化与城市经济效率三者的内在逻辑关系。研究发现:金融集聚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先升后降的倒“U”型曲线特征,市场一体化对城市经济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从作用路径来看,市场一体化在金融集聚对城市经济效率的作用路径中具有倒“U”型调节效应和门槛效应。从多维度异质性视角看,金融集聚、市场一体化与城市经济效率间的关系存在地区异质性和创新等级城市异质性。未来应加快完善现代金融体系建设、持续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与布局、不断发挥市场一体化发展优势,助力城市经济效率提升,为建设经济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文通  翁林宇  孙铁山  
本文基于京津冀地区的区县经济数据,从空间溢出视角探讨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结果表明:(1)从空间溢出视角看,五年来各区县本地投资、劳动力、公共支出对区域经济存在负面空间影响,从而抑制区域经济一体化;本地创新活动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存在正面影响。(2)根据空间影响范围测算结果,京津冀六个主要城市的经济影响范围,都超出城市的行政边界,但不足以覆盖整个京津冀地区。京津冀实际上由若干次级经济区域组成。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陶永亮  李旭超  赵雪娇  
本文采用中国286个地级城市2003——2011年的数据,通过构建两种不同的集聚指标,对城市经济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其机制展开研究。研究发现:第一,空间集聚对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具有非线性效应,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集聚促进增长,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减弱,特别的,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57万元之后,进一步的集聚会对经济增长带来不利影响。第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科研人员占总人口比重增加、移动电话普及率提高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都会削弱集聚对增长的促进作用。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董金社  
本文所要介绍和讨论的自中心发展理论是在对增长极理论,地域职能一体化理论和依附论批判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关于边缘落后地区发展的理论。而地方经济一体化战略则是自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化。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杏根  
资源和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一个主题。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 ?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相适应 ,环境经济核算已成为目前国际上研究的焦点 ,其基本思想是将环境因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本文根据 93’SNA和SEEA ,对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指出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经济一体化的体系 ;最后 ,对中国当前的情况作了探讨。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登义  崔冠杰  徐海  
成立企业董事会扶持中小企业在英国,中小企业一般很难从大银行得到投资,而小银行的投资强度又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由于资金不足,使得一些中小企业不能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不能及时引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等,企业的生产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使企业的发展遭受了严重的影响,在企业相互之间激烈的竞争中,一些中小企业由于资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登义  崔冠杰  徐海  
国家科委政策局局长张登义等同志于1988年9月在英国进行了历时三周的访问。访问期间,在英国阿斯顿大学洛布里奇教授和阿斯顿大学技术政策研究所所长斯图尔特博士的陪同下,走访了英国政府的有关部门,参观了一些著名的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同英国一些专家学者就如何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稳定发展进行了座谈,交换了彼此的看法,了解了英国政府加强,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有关政策措施,和科技成果实现商品化,实用化和工业化的路线和途径等,由于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政府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狠抓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特别是企业的技术创新政策等,近几年来,英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迅速的发展,科学技术这个高度活跃的生产力在英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充分发挥了作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了尽早建立起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稳定发展的经济,社会运行机制,使经济的发展转入科学的发展轨道,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这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深受英国科技界和工业界的欢迎,英国政府在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稳定发展方面所采取的做法,对我们深入贯彻执行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工作方针,具有一定的参考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文彬  廖恒  
本文基于2010—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无论是使用经济距离还是使用地理距离作为空间权重,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性逐渐增强,经济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且表现出空间溢出性,能够推进经济一体化进程;这一结论在替换经济变量、工具变量回归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城市边界效应和技术创新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也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是新基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渠道。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刘瑞娜  王勇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作为帕累托最优选择的必然结果,能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但其推进过程也存在很多隐忧。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先行者的泛长三角区域具有值得借鉴的经验。应该把各参与区域发展的城市或地区视为互惠互利的"命运共同体",强调地区经济共同发展的重要性,维护政治文化的多样性、环境保护的协力性和尊重差别化发展,同时加强地区间经济贸易、能源资源、人文的各种交流,以形成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更大合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