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26)
2023(11483)
2022(9717)
2021(8995)
2020(7716)
2019(18122)
2018(17611)
2017(33644)
2016(17830)
2015(20293)
2014(20088)
2013(20448)
2012(19629)
2011(17999)
2010(18067)
2009(17135)
2008(16941)
2007(15117)
2006(13415)
2005(12439)
作者
(53318)
(44754)
(44684)
(43080)
(28635)
(21489)
(20359)
(17430)
(16947)
(15640)
(15549)
(14881)
(14446)
(14342)
(14181)
(14151)
(13240)
(13117)
(12889)
(12867)
(11438)
(11073)
(10847)
(10298)
(10266)
(10107)
(9771)
(9461)
(9022)
(8840)
学科
(101363)
经济(101293)
管理(46514)
(43359)
方法(39458)
数学(35597)
数学方法(35348)
(33576)
企业(33576)
中国(25730)
地方(22038)
(21975)
(19768)
(19001)
(17635)
贸易(17624)
业经(17207)
(17059)
(16546)
地方经济(14349)
农业(14318)
(13507)
(13502)
金融(13500)
银行(13482)
环境(13127)
(12999)
(12609)
(12194)
(11021)
机构
大学(273704)
学院(269707)
(130113)
经济(127793)
研究(102317)
管理(98627)
理学(84431)
理学院(83352)
管理学(82023)
管理学院(81490)
中国(78590)
科学(59178)
(58415)
(56060)
(52277)
研究所(47457)
中心(45381)
财经(44966)
(44190)
经济学(43003)
(40907)
(39617)
经济学院(38649)
北京(37752)
业大(37098)
(36286)
(35328)
师范(35014)
农业(34683)
财经大学(33251)
基金
项目(173591)
科学(137527)
基金(129456)
研究(125399)
(113305)
国家(112465)
科学基金(95272)
社会(83599)
社会科(79450)
社会科学(79426)
基金项目(67769)
(63800)
自然(59383)
自然科(58030)
自然科学(58008)
自然科学基金(57005)
教育(56432)
(54913)
资助(53852)
编号(47840)
(40414)
重点(39729)
成果(39438)
(38869)
国家社会(36342)
(34985)
教育部(34787)
中国(34228)
课题(33615)
科研(33321)
期刊
(146798)
经济(146798)
研究(86597)
中国(51200)
(42764)
学报(41345)
(39792)
科学(39225)
管理(36004)
大学(31264)
学学(29546)
农业(26682)
(26345)
金融(26345)
经济研究(25484)
财经(23793)
技术(22185)
教育(21448)
(20708)
问题(19917)
业经(19793)
(17917)
世界(16018)
国际(15822)
技术经济(15647)
统计(15280)
(15183)
(12996)
经济问题(12332)
商业(12068)
共检索到4133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潘文卿  张润君  
区域间经济影响的反馈效应是多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对闭合反馈回路的研究则涉及到区域间相互关联的层级问题。本研究以中国首张8个区域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从区域间的反馈回路与层级分析角度对中国经济的空间结构进行初步探讨。研究发现,中国目前仍以区域内产业间的关联为基本特征,区域间联系仍较弱。从区域间相互影响的反馈效应看,存在着三个属于较高层级的大的闭合性反馈回路,它们占中国中间贸易流量的64.3%;而四个较低层级的反馈回路只占中间贸易流量的35.7%,而且它们都存在着两个更小的闭合性反馈回路。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平军  丁四保  修春亮  魏冶  
城市化的内在协调性是城市(区域乃至国家)综合竞争力、国民生计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体现。基于对城市化概念与内涵的认知———城市化是一个"人口-经济-空间"三维一体的过程,其中人是行为主体,经济是驱动力,空间是载体,构建了城市化综合测度指标,并运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2000年以来湖北省12个地级市的城市化层级结构演变过程及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城市化具有如下特征:①城市化总量时序演变上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且存在经济城市化>空间城市化>综合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的变化趋势,但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粗放增长的内在特征;②整个城市化过程是一个由人口城市化导向型向经济城市化导向型转变的过程;③城...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何晓琦  蒋志永  
以影响控制经济各个因素的作用的次序判断,1978年之前中国的经济制度为行政组织-法律道德因素-市场组织的层级结构,1984年为行政组织-市场组织-法律道德因素,2004年为市场组织-行政组织-法律道德因素,目前正向市场组织-法律道德因素-行政组织的层级结构变迁,且变迁的前两阶段为帕累托改善。但是经济制度变迁的层级结构合作博弈模型揭示:此利益结构变化平稳的变迁的难度将逐渐增大,并可能受到各种人为因素的扭曲、干扰和阻挠,陷入帕累托改善悖论。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夏春玉  
本文对日本城市批发流通系统的空间结构及城市的层级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中心部的信息与交易功能日益发达,并导致城市批发流通系统功能在空间上的分离,即批发流通中的信息与交易功能逐渐向城市中心部转移,物流功能逐渐向城市外部转移。同时,主要具有交易与信息功能的企业总部逐渐向大城市集中,而主要具有物流功能的企业分支机构逐渐向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分散,从而使城市与城市之间呈现明显的层级关系。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欧国立  谢辉  
高铁通过改善沿线城市的可达性而增强区域经济联系强度,对沿线地区资源优化配置产生重要影响。但增强沿线城市经济联系强度的同时是否会拉大中心城市与边缘城市发展的差距,引起局部区域发展不协调,有待深入研究。从高铁网络枢纽节点分析入手,用聚类分析法将全国各主要城市分为四类:全国性枢纽城市、区域性枢纽城市、地区性枢纽城市和普通城市,用重力模型估算高铁枢纽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重点分析高铁枢纽层级结构下的区域经济联系结构特点。通过构建地区经济差异指数和区域一体化指数,分析区域经济联系结构绩效。结果表明:高铁枢纽层级结构下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欧国立  谢辉  
高铁通过改善沿线城市的可达性而增强区域经济联系强度,对沿线地区资源优化配置产生重要影响。但增强沿线城市经济联系强度的同时是否会拉大中心城市与边缘城市发展的差距,引起局部区域发展不协调,有待深入研究。从高铁网络枢纽节点分析入手,用聚类分析法将全国各主要城市分为四类:全国性枢纽城市、区域性枢纽城市、地区性枢纽城市和普通城市,用重力模型估算高铁枢纽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重点分析高铁枢纽层级结构下的区域经济联系结构特点。通过构建地区经济差异指数和区域一体化指数,分析区域经济联系结构绩效。结果表明:高铁枢纽层级结构下的区域经济联系呈现出等级差异化和空间集聚化特点,同时高铁网络化建设扩大枢纽城市经济规模,增强了核心枢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珣  陈健璋  黄金川  于重重  陈秀新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以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为引领,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明确京津冀城市群等级结构及其空间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京津冀城市群156个区县为研究对象,从经济中心性、交通中心性、信息中心性、人口中心性4个角度,利用4种空间聚类方法进行5个等级的聚类分析,并基于克氏中心地理论对京津冀城市群等级划分结果进行空间结构分析。结果显示,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算法(SOM)较适合京津冀城市群的等级划分;京津冀城市群正从以北京城区为单核心的圈层空间结构向3条带型空间结构转变,其中京津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叶其湘  
1993年上半年回升乏 力,下半年有所好转 1993年第二季度起虽是美国战后第9次经济衰退(1990—1991年)达到谷底后转向回升的第三个年头,但由于周期性因素与结构性因素相互交叉的影响,致使这次复苏疲软乏力,步履维艰。1993年4月公布的美国政府1994财政年度预算报告也认为:“按照过去的周期标准来看,这次的经济复苏疲软乏力,即使1992年下半年经济增长率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冯兴华  修春亮  钟业喜  李峥荣  
基于长江经济带内126个地级市间的铁路及公路客运班次数据,运用UCINET及ArcGis软件从网络密度、城市地位及网络层级三个方面对长江经济带的城市网络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的铁路客运网络下的省域间密度呈现出距离衰减性特征,公路客运网络形成了东中部、西部两大板块相关联的格局;度数中心度高值集聚区分别显示出轴带指向性及城市群的空间组织结构特征,铁路中介中心度的高值集聚区分布相对均衡;多层级网络分别显示出城市群核心关联格局及其组织结构拓展、客运真空地带等细节。在"海陆统筹、双向开放"的格局下,应加大西部地区交通建设投资,确立西部纵向关联轴带,加强省际边缘山区的交通网络建设,提升贫困山区中心城市的对外联系水平。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冯兴华  修春亮  钟业喜  李峥荣  
基于长江经济带内126个地级市间的铁路及公路客运班次数据,运用UCINET及ArcGis软件从网络密度、城市地位及网络层级三个方面对长江经济带的城市网络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的铁路客运网络下的省域间密度呈现出距离衰减性特征,公路客运网络形成了东中部、西部两大板块相关联的格局;度数中心度高值集聚区分别显示出轴带指向性及城市群的空间组织结构特征,铁路中介中心度的高值集聚区分布相对均衡;多层级网络分别显示出城市群核心关联格局及其组织结构拓展、客运真空地带等细节。在"海陆统筹、双向开放"的格局下,应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马文彬  
层级结构的规范和不断深化是工业社会中企业组织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但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知识已经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传统的层级结构也将被改造成为"网络化层级组织"。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陈安平  
中国GDP高速增长的背后是产业间和地区间分布的极不平衡。经济增长的这种非平衡模式可能对城乡收入差距有重要影响。本文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我们发现,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增长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改善有积极作用,第二和第三产业增长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不显著。从分省层面看,第一产业增长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在省际间没有明显差异,但二、三产业增长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效应。经济增长的产业分布和空间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有重要影响。在保持总体增速的前提下,经济增长在地区间和产业间的平衡分布有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改善。与GDP增长在地区之间的平衡分布和三次产业增长在省际之间的平衡分布相比,三次产业增长在省...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梁颖  
委托——代理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在一个科层结构中,当权力可以沿着组织阶梯上下移动时,每一位个体(除了在最初和最末水平的之外)往往既是委托人又是代理人。本文试图从委托——代理的角度来说明企业层级组织的形成、特征,产生的问题以及一些对策思考。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侯韵  孙铁山  
本文选取中国12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区位基尼系数和单中心指数这两个指标分别对城市群空间结构集聚程度和集聚结构两个方面的特征进行了定量测度,根据测度结果分析了中国12个城市群从1994年到2012年空间结构主要的特征及变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利用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经济绩效进行了定量探究。本文发现,集聚程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呈现倒U型的特征,而较高的单中心程度对经济发展呈现负向影响,且集聚程度与集聚结构两者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于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本文认为,一定集聚水平的多中心结构对城市群经济发展更为有利。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承良  
区域经济联系的强度和方式主要由物流流量大小及其空间结构综合反映。物流经济联系是指区域间通过交通运输设施、通讯设备等物流基础设施,进行物质交流产生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关系。以全国31个省区(不包括港、澳、台)作为地域研究单元,从实证的角度,通过各省区物流经济联系的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等级差异测度,分析物流经济联系强度大小的省区差异;通过各省区物流经济联系主导类型的定量分析,反映物流经济联系方式的省区差异;通过省区物流中心城市、主要物流联系通道、区际货流联系范围的空间结构特征定量分析,综合反映区域物流经济联系的点、线、面空间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