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710)
- 2023(15780)
- 2022(13619)
- 2021(12833)
- 2020(10561)
- 2019(24810)
- 2018(24277)
- 2017(46072)
- 2016(24646)
- 2015(27867)
- 2014(27674)
- 2013(27776)
- 2012(25949)
- 2011(23727)
- 2010(23504)
- 2009(21870)
- 2008(21149)
- 2007(18350)
- 2006(16439)
- 2005(14924)
- 学科
- 济(117001)
- 经济(116881)
- 管理(66621)
- 业(63822)
- 企(49675)
- 企业(49675)
- 方法(46923)
- 数学(40895)
- 数学方法(40508)
- 中国(31429)
- 农(29810)
- 地方(25230)
- 学(25183)
- 财(24449)
- 业经(23288)
- 贸(20962)
- 贸易(20949)
- 农业(20849)
- 易(20326)
- 制(18740)
- 环境(16979)
- 和(16939)
- 融(16283)
- 金融(16282)
- 银(15986)
- 银行(15928)
- 理论(15614)
- 地方经济(15324)
- 行(15318)
- 技术(13913)
- 机构
- 大学(360323)
- 学院(354942)
- 济(155377)
- 经济(152382)
- 管理(136002)
- 研究(133212)
- 理学(117037)
- 理学院(115660)
- 管理学(113773)
- 管理学院(113155)
- 中国(99747)
- 科学(80410)
- 京(78395)
- 所(68259)
- 财(68072)
- 研究所(62203)
- 农(60210)
- 中心(58230)
- 财经(54160)
- 业大(52503)
- 江(50755)
- 北京(50529)
- 经(49409)
- 经济学(48193)
- 院(48143)
- 农业(47193)
- 范(46866)
- 师范(46385)
- 经济学院(43147)
- 州(40822)
- 基金
- 项目(240158)
- 科学(188294)
- 基金(176051)
- 研究(173821)
- 家(155179)
- 国家(153962)
- 科学基金(130226)
- 社会(111154)
- 社会科(105308)
- 社会科学(105278)
- 基金项目(92445)
- 省(90286)
- 自然(83904)
- 自然科(81896)
- 自然科学(81874)
- 自然科学基金(80448)
- 教育(78134)
- 划(77379)
- 资助(73172)
- 编号(68644)
- 成果(56666)
- 重点(54451)
- 部(53863)
- 发(52538)
- 创(49040)
- 课题(47829)
- 国家社会(46774)
- 创新(45969)
- 教育部(45962)
- 科研(45861)
- 期刊
- 济(175023)
- 经济(175023)
- 研究(113020)
- 中国(70405)
- 学报(59292)
- 农(55177)
- 科学(55000)
- 管理(51763)
- 财(49931)
- 大学(44584)
- 学学(41873)
- 农业(38529)
- 教育(36653)
- 融(31527)
- 金融(31527)
- 技术(29500)
- 经济研究(29288)
- 财经(27397)
- 业经(24798)
- 经(23646)
- 问题(22574)
- 业(20576)
- 贸(19655)
- 世界(18800)
- 技术经济(18460)
- 图书(18159)
- 国际(18136)
- 理论(17337)
- 科技(16330)
- 版(15957)
共检索到5430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陈绍华 王燕 王威 邹运
本文考察了中国 1990年以来的贫困和分配不均问题 ,并对贫困的减少进行了分析以显示经济增长的最大受益者。我们发现 :(1) 1990年代以来各种贫困线下的贫困人口都大量减少 ;(2 )经济增长显著促进了贫困率的下降 ,而同时不断增长的分配不均又使贫困率上升 ;(3)穷人在经济增长中的获益少于富人 ;(4 )我们检验了人力资本、经济增长和贫困的关系 ,发现在人力资本储备上存在着严重的地区不均衡 ,教育的分布正变得越来越不对称
关键词:
中国 经济增长 贫困减少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萃
本文从经济增长的产业构成视角切入,就经济增长与贫困减少论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虽然三大产业的增长都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但在减少贫困方面,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的减贫效应非常显著,而第二产业增长的减贫效应微弱。将总体样本分为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拓展回归分析表明,只有第一产业增长对沿海地区贫困减少产生显著的影响;相比之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均有助于内陆地区贫困减少。进一步研究显示,产业劳动力密集度和不同行业对劳动力技能需求的异质性是导致上述产业减贫效应差异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 劳动力密集度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林伯强
本文详细讨论了贫困分析常用的几个概念和衡量指标 ,并建立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从而建立起分析模型。进一步 ,本文提出了分解增长效应的方法和贫困减少指数 ,然后 ,本文将提出的模型、方法和指数应用于调查结果及其他官方资料 ,以分析 1 985年至 2 0 0 1年间增长与贫困减少的关系。实证结果与 1 985年以来中国贫困减少的经历相符。贫困减少指数表明 ,增长政策的选择应该使收入效应与不均等效应之和最大化 ,这为不同的发展阶段与不同的地区提供了政策选择。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小云 于乐荣 齐顾波
本文利用2000~2008年分省的经济增长和贫困数据研究中国新世纪以来经济增长与贫困减少的关系,包括不同区域经济增长和贫困人口变化的趋势,以及经济增长和不同产业增长对不同区域贫困发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依然对减少贫困发挥着显著的作用,但贫困减少的速度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贫困发生率对人均GDP的弹性绝对值为1.09,明显低于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然而,各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贫困减少速度以及贫困发生率对人均GDP的弹性存在明显的差异。与第二、第三产业相比,农业部门的增长仍然具有较高的减贫效应。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减少贫困 作用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攸频 田菁
基于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以1981年~2004年贫困发生率、基尼系数和农村人均纯收入等相关指标,从时序维度考察贫困人口的变动与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相互作用机制。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表明,3个变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长期协整性;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农村人均纯收入和基尼系数能够预测贫困发生率的变化,反之不能成立;误差修正模型显示,贫困发生率对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弹性系数为正,对基尼系数的弹性系数为负,且前者大于后者。由此认为,农村人均纯收入的提高是促进贫困减少的影响因素,收入不平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贫困减少,经济增长对贫困减少的积极效应大于收入不平等对贫困减少的消极效应。因此,在目前...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屈锡华 王海忠
本文围绕实现缓减贫困的经济增长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构造了增进社会福利的贫困加权指数模型,并进行广泛的政府政策讨论。认为同等场经济增长速度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可能掩盖着贫困程度和生活质量的巨大差距,传统的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作为一国发展和福利指数具有很大片面性,必须设置增进社会福利的"均等权数"或"贫困加权"一指数,以达到消除一或减少贫困的发展目标。认为在为贫困人口提供经济机会和社会服务、为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等方面,政府应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许启发 蒋翠侠 刘玉荣
本文利用CHNS调查数据,分两个阶段:1990-1999、1999-2005,依据收入分布函数定量讨论了收入增长、分配公平与贫困减少三者之间的关系。均值回归与O-B分解结果显示:收入决定机制是影响人均收入增长的主导因素,然而需要关注在1999-2005年间教育的系数效应为负。分位数回归与M-M分解显示:两个阶段,收入决定机制是导致居民收入分布向右偏移的主要原因;第一阶段的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主要源于劳动力特征的变化,第二阶段的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难以解释。Shapley分解结果显示:收入增长能显著减少贫困,而收入差距扩大会累及减贫效果;在两个不同阶段,贫困减少的增长效应贡献始终最大,而分配效应与贫困线变动效应贡献顺序发生了交替变化。
关键词:
贫困 不平等 分位数回归 反事实分解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黄国勇 张敏
实现农民工向市民角色转型,是顺应农民工意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重大转变。本文结合调研,梳理了成都市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及问题,在分析农民工市民化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成都市 农民工市民化 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文秋良
本文利用1993—2004年分省的经济增长和贫困数据分析了全国和不同地区经济增长和贫困人口变化的趋势,计算了总的经济增长和部门经济增长对不同地区贫困人口减少的弹性。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对贫困人口的减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缓解贫困不仅要靠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要提高经济增长的减贫弹性,使穷人更多地从经济增长中受益,而农业部门的增长具有更高的减贫弹性。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农村贫困 缓解贫困 减贫弹性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陈立中
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快速上升的大背景下,农村减贫进程却表现出明显的波动性和不一致性。基于此,本文在贫困分解的基础上,运用贫困弹性的动态特征,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探讨了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对贫困减少的影响,解释上述问题。文章发现,(1)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均收入水平越高,收入不平等引起的贫困效应越强;(2)收入不平等越严重的地区,贫困对收入不平等的反映越迟钝;(3)1998年是我国农村反贫困性质发生改变的拐点。文章建议,今后农村反贫困政策的重点应从以促进收入增长的开发式扶贫向以改善收入分配为重点的社会保护式扶贫政策转变。并且,要实现快速的减贫目标,应当实施有利于穷人的经济发展政策。
关键词:
收入增长 收入分配 贫困减少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一鸣
中国经济增长正在发生阶段性变化,受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中期经济增长将回稳到7%—8%的区间。与此同时,国际市场扩张放慢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对中期稳增长也将提出诸多新的挑战。因此,中国迫切需要推动经济转型,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
关键词:
中期趋势 阶段性变化 经济转型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于乐荣 李小云
文章采用模型分析和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基于2000年以来分省的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和分配及贫困减少数据,分析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和分配的减贫效应,并探讨农村内部收入不平等状况及来源。发现2000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依然对农村贫困减少发挥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收入分配的恶化会部分抵消收入增长的减贫作用;农村内部收入不平等程度明显高于城镇,工资性收入是农村内部收入不平等的主要影响因素,家庭经营收入次之,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对收入不平等的贡献率则相对较低。
关键词:
收入增长 分配 贫困减少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京文
一我院重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中、美、日生产率与经济增长比较研究》是由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在国家统计局平衡司的配合下与被誉为“美国生产率之父”的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系前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数量经济学会上任理事长乔根森(Dalc W.Jorgenson)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以及日本庆应大学产业研究所所长黑田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小云 杨宇 刘毅 王钰鑫
经济和人口重心的轨迹变动及空间耦合状态集中反映了中国不同时段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未来趋势,对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具有重大参考意义。借用力学中重心概念和重力模型,通过重心加权方法,探索中国1990-2014年间经济、产业和人口重心的时空演变路径,并通过耦合"经济/产业-人口"重心的空间变动过程探析经济和人口发展的协调程度,进而探讨区域协调发展趋势。发现:(1)中国经济重心大致表现出先向东南又向西南移动的宏观态势,东西方向的区域发展差异有缩小趋势,但南北差异可能会进一步扩大。(2)1990年以来,中国的三次产业重心时空格局均存在一定规律性:第一产业重心总体向西南移动;第二产业重心和经济重心时空格局相似,即先向东南继而(2010年前后)向西(略偏南)移动,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战略措施初见成效;第三产业重心移动幅度相对较小,且大体呈现逆时针环状变动趋势,东部沿海仍处于第三产业发展的高势能区。(3)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第三产业重心有靠近趋势,但和第一、第二产业重心有分离趋势,人口和经济的协调程度总体在增加。第三产业对人口的吸引力将远远大于第一、第二产业,是未来吸纳人口的核心产业。
关键词:
区域差异 经济 人口 重心 时空演变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小云 杨宇 刘毅 王钰鑫
经济和人口重心的轨迹变动及空间耦合状态集中反映了中国不同时段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未来趋势,对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具有重大参考意义。借用力学中重心概念和重力模型,通过重心加权方法,探索中国1990-2014年间经济、产业和人口重心的时空演变路径,并通过耦合"经济/产业-人口"重心的空间变动过程探析经济和人口发展的协调程度,进而探讨区域协调发展趋势。发现:(1)中国经济重心大致表现出先向东南又向西南移动的宏观态势,东西方向的区域发展差异有缩小趋势,但南北差异可能会进一步扩大。(2)1990年以来,中国的三次产业
关键词:
区域差异 经济 人口 重心 时空演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