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49)
2023(8700)
2022(6803)
2021(6159)
2020(4983)
2019(11547)
2018(11213)
2017(21927)
2016(11229)
2015(12562)
2014(12361)
2013(12630)
2012(12229)
2011(11290)
2010(11261)
2009(10607)
2008(10216)
2007(8871)
2006(8266)
2005(7841)
作者
(32346)
(27168)
(27065)
(26203)
(17436)
(12843)
(12208)
(10524)
(10345)
(9838)
(9466)
(8864)
(8841)
(8801)
(8772)
(8459)
(8135)
(7765)
(7704)
(7138)
(7111)
(6512)
(6492)
(6238)
(6234)
(6220)
(5810)
(5437)
(5394)
(5325)
学科
(78288)
经济(78240)
管理(29236)
(26492)
方法(26349)
数学(24201)
数学方法(24093)
中国(20031)
(19740)
企业(19740)
地方(17989)
(14186)
业经(13291)
地方经济(13256)
(13188)
贸易(13180)
(13087)
(12839)
(12434)
(11456)
产业(10231)
环境(9991)
(9902)
金融(9902)
农业(9753)
(9586)
银行(9575)
(9357)
(9301)
(8904)
机构
大学(175117)
学院(172550)
(96341)
经济(95103)
研究(69673)
管理(61999)
中国(54308)
理学(52950)
理学院(52323)
管理学(51724)
管理学院(51385)
(40640)
(36840)
科学(36388)
(34539)
经济学(33679)
财经(32649)
研究所(31231)
经济学院(30204)
(29970)
中心(29035)
(24698)
财经大学(24345)
北京(24181)
(23793)
(23437)
科学院(21474)
(21345)
师范(21178)
研究中心(19997)
基金
项目(109260)
科学(88341)
基金(84297)
研究(80517)
(73254)
国家(72773)
科学基金(62313)
社会(57976)
社会科(55376)
社会科学(55366)
基金项目(42860)
(37712)
自然(36271)
自然科(35466)
自然科学(35457)
资助(35371)
教育(35237)
自然科学基金(34915)
(32442)
编号(28256)
国家社会(26626)
(26604)
(25817)
中国(25153)
重点(25092)
教育部(23461)
成果(23458)
人文(22192)
发展(22060)
(21827)
期刊
(109566)
经济(109566)
研究(61884)
中国(32467)
(30160)
管理(25081)
科学(23756)
学报(22970)
(21162)
经济研究(20798)
大学(18280)
财经(18240)
(18095)
金融(18095)
学学(17492)
(16081)
问题(14735)
农业(14472)
(14125)
技术(13666)
世界(13250)
业经(13180)
国际(12797)
技术经济(11008)
教育(10432)
统计(10271)
经济问题(9054)
(8575)
(8485)
经济管理(7964)
共检索到2725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潘珊  龚六堂  李尚骜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两个产业三个部门的动态经济增长模型,描述了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由国有部门向非国有部门的"双重"结构转型过程,以及所导致的部门间的非平衡增长。模型内在解释了产生经济"双重"转型的根源:由于部门之间的替代弹性都是大于1的,技术进步率的差异导致了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之间的转型;要素收入份额的差异导致了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之间的转型。此外,在平衡增长路径上,经济各部门出现了非平衡增长。最后,本文利用中国1978—2011年的数据,校准了模型主要参数,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本文模型与现实数据的拟合度。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吕冰洋  李钊  马光荣  
中国以分税和转移支付为代表的财税体制是近30年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分税激发了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而中央政府将分税用于转移支付又会影响受助地区的经济增长。因此有必要将分税和转移支付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研究其对经济增长的综合效果。理论分析说明,分税的逻辑是寓平衡于激励,转移支付的逻辑是寓激励于平衡,分税与转移支付对经济增长均同时存在激励效应和收入效应,两种效应的总和决定了总体增长效应。本文基于2000-2016年面板数据,证实了市县政府财政收入分成率与转移支付均等化力度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本文首次考察了分税与转移支付对经济增长的综合作用效果,能够为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之谜提供新的视角与经验证据。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潘敏  罗霄  繆海斌  
中国经济平衡增长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本文对中国经济失衡的主要特征、原因、经济平衡增长路径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平衡增长中的作用机制和有效性等四个方面对现有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和评析,并在此基础上就该问题的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徐圆  赵莲莲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索金融发展驱动经济增长的微观途径与机制,同时分析异质性企业对金融发展的差异性反应。文章以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为样本,利用非四大行占地区银行业总贷款比重构建金融发展指标。实证结果显示:金融发展虽然能够推动微观企业整体的产出增长和资本投入,并且对高外部融资依赖行业中的企业作用更明显,但却存在着企业间的非平衡性。首先并非所有企业都因为金融发展而受益,其次盈利能力和生产率水平越高的企业受益越多。总体来说,高生产率、高利润率的民营制造业企业是中国金融发展最大的获利群体。这表明我国渐进式的金融改革不仅缓解了企业融资约束的困境,还能优化资本的配置效率,导致金融要素在工业企业间进行再分配。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谢为安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一直处于增长阶段。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的经济搞得更火热,国民生产总值连续出现四个年头的二位数高速增长,1992和1993两年均以13%的高增长率发展,1994年的增长率也高达12%,据有关统计部门报道,1995年的增长率仍然保持在二位数上。总体上,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是可喜的,但也有不乐观的地方。17年来,尽管我国排除了象以往一些人为所造的经济大波动(如1958—1962年,文化大革命一段时期),但是经济还是在比较大幅度的波动中增长着。经济增长的波动较大,说明了现阶段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存在着非均衡现象,存在着“瓶颈”制约,资源未达到合理配置,社会经济系...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陈璋  黄彪  
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诸多的结构问题。本文以引进式技术进步方式为基本假设条件,对高速增长和结构不平衡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中国经济不平衡增长方式是在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技术引进背景下形成的,并且要保持高速经济增长就必须采取不平衡增长方式。在引进式技术进步方式下,高端部门对低端部门具有生产力和收入传递效应。在理论研究基础上,本文对高低端两部门的不平衡结构演变及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原有经济增长方式难以维系,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才能使得中国经济向更为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而结构转变的核心在于技术进步方式的转变,只有自主创新...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周明海  肖文  姚先国  
本文重新测度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劳动收入份额,发现1998以后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将劳动再划分为原始劳动和人力资本,同时利用城市住户调查数据,本文发现1988—2007年我国人力资本收入份额显著提升以及原始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扩展MRW增长框架后,研究表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动与经济增长过程要素的非均衡增长密切相关。物质和人力资本高增长带来相应要素收入份额的增长,原始劳动缓慢增加使其收入份额持续下降。利用1995—2007年要素增长数据,研究发现物质资本稳定增长、人力资本增速放缓以及原始劳动停滞增长是总体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原因。将原始劳动与最低工资相联系,研究认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李祖刚  
资本产出比的双重构成及双重杠杆效应──中国经济投入产出非均衡增长的潜在威胁湖北省随州市自来水公司李祖刚一、投入产出非均衡增长的形式与特征(一)投入与产出的依存关系经济增长速度通常被认为是社会产品的增长速度。从某种角度或意义上讲,经济增长可以分离出相互...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平  付敏杰  
2012年的中国经济将面临深度再平衡和多重周期叠加共振问题。在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背景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深化、美国经济二次探底等因素是威胁中国经济增长的外部因素,增长动力的缺失是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国内因素,而执行严格的紧缩政策,促进财政、国际收支和生产消费的平衡是全球重新步入稳定增长轨道的重要保证。未来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来自内部,只有实现沿着现代服务业发展、绿色更新周期下的传统产业更新改造和消费升级等重大发展取向进行有效的结构性改革,消除影响居民消费、产业层次提升的体制、政策壁垒,建立起市场创新机制,才能实现内生的经济增长。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余永定  
一、全球经济不平衡造成全球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界对此也是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强调美国国内储蓄和投资的失衡。这种理论的基础说起来也很简单,根据国民收入核算的定义,国内储蓄和投资的差就等于经常项目差额,如果一个国家的储蓄低于这个国家的投资,那么这个国家必然有经常项目的逆差和外贸的逆差。所以,要消除经常项目逆差,就必须纠正储蓄和投资的不平衡。就美国的情况来讲,美国必须提高储蓄率,美国的国际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牛立超  
文章运用HP滤波法、生产函数法和菲利普斯曲线法对1980—2009年的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中国经济目前的潜在增长率为8%~10%,中值为9%。但是,从未来的更长时期来看,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人口红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将会下降,宏观经济调控将更多地注重多维动态平衡。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贺军  
中国正在从"投资社会"转向"消费社会",这是一个我们此前从未经历过的阶段。在未来的消费社会,中国社会经济系统的"主驱动轴"将发生切换,经济增长的动力将主要来自消费,而不是来自于投资。在消费社会,政府和市场的角色将会有很大调整。全能型、主导型的政府角色将会有很大变化,"政府说了算"将让位于"市场说了算",政府将从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变成服务提供者和环境维护者。同时,政府对资源配置的掌控将会弱化,市场机制对经济资源配置将起到决定性作用。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俞晓晶  
近年来我国经济总量依然保持高速增长,但是,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沿海较发达地区。因此,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入手,分析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效应,以我国1978-2011年的数据对此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认为,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导致1978-1992年以及1993-2011年两个阶段产业发展的结构效应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即基于制度创新的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产生的结构效应比基于渐进改革的产业结构适应性调整产生的结构效应更显著。随着经济系统向更高层次的转变,战略性调整产生的结构效应在逐渐减弱。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康继军  张宗益  傅蕴英  
本文从4个方面、以19个指标为基础构造了衡量中国经济转型(即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的制度变量——市场化相对指数,从该指数的数据特征和图形分析的结果看,新构建的指数较好地描绘了中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进程。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该市场化指数作为制度变量,运用协整理论和动态建模方法建立了一个经济增长的动态分析模型,实证研究的结果证实了1978~2003年间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确实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同时也证实了资本和劳动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该模型较好地模拟了市场化改革影响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变化规律。虽然将经济制度视为外生因素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丰富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体现经济转型对增长的影...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石磊  
1.中国经济自1991年底进入新一轮增长波动。自上而下的动员、各地的恢复性调整和过去10多年积蓄的增长潜力加速释放,使经济增长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达到经济体系所能承载的峰值。强劲的增长反弹、存量结构调整与增量扩张速度的不对称、投资扩张的乘数效应与通货膨胀之间的高度关联,和中央对种种“过热”信号的积极反应,引起经济学界对此次波动作了多角度的判断。我们的问题是:80年代中期以来始终困扰经济稳定发展和体制改革的通货膨胀都属于增长型膨胀,是否意味着中国当前的经济运行仍在重复80年代的循环程式?在市场具有充分弹性条件下,最终需求扩张一般不会导致持续的通货膨胀或“过热”,而中国的此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