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11)
2023(10753)
2022(8527)
2021(7629)
2020(6167)
2019(14166)
2018(13495)
2017(26238)
2016(13605)
2015(15452)
2014(15143)
2013(15479)
2012(14969)
2011(13960)
2010(13866)
2009(12997)
2008(12688)
2007(11230)
2006(10298)
2005(9478)
作者
(40847)
(34487)
(34467)
(32902)
(21972)
(16140)
(15273)
(13180)
(13086)
(12295)
(12120)
(11282)
(11217)
(11193)
(11091)
(10592)
(10120)
(9832)
(9816)
(9236)
(8858)
(8381)
(8229)
(7946)
(7866)
(7834)
(7461)
(6947)
(6923)
(6775)
学科
(91924)
经济(91849)
管理(35361)
(33694)
方法(31432)
数学(28197)
数学方法(28041)
(24714)
企业(24714)
中国(22727)
地方(21577)
(18939)
业经(17698)
(15191)
地方经济(15173)
(15113)
贸易(15103)
(14655)
产业(13999)
(13901)
农业(13136)
(12583)
环境(12304)
(11585)
金融(11584)
(10949)
银行(10931)
(10748)
(10659)
(10120)
机构
大学(216978)
学院(214634)
(114190)
经济(112696)
研究(84795)
管理(78531)
理学(67622)
理学院(66803)
管理学(65965)
管理学院(65549)
中国(63919)
(47403)
科学(46567)
(45598)
(42597)
经济学(39243)
研究所(38796)
财经(38403)
中心(35577)
经济学院(35405)
(35158)
(32727)
(30503)
(29822)
北京(29348)
财经大学(28605)
(27194)
业大(27080)
师范(26997)
科学院(26489)
基金
项目(140351)
科学(113295)
基金(106798)
研究(102545)
(93337)
国家(92719)
科学基金(79171)
社会(72728)
社会科(69456)
社会科学(69442)
基金项目(55170)
(50776)
自然(46918)
自然科(45885)
自然科学(45870)
自然科学基金(45129)
教育(44346)
资助(43683)
(43240)
编号(36513)
(33662)
(33037)
国家社会(32986)
重点(32226)
中国(29934)
成果(29752)
(29079)
教育部(28848)
发展(28557)
(28151)
期刊
(129098)
经济(129098)
研究(72825)
中国(39867)
(33854)
科学(31194)
管理(30708)
学报(30623)
(30226)
大学(23786)
经济研究(23620)
学学(22759)
农业(20947)
财经(20836)
(20554)
金融(20554)
(18404)
问题(17501)
业经(17299)
技术(16793)
(15967)
世界(15066)
国际(14440)
教育(13899)
技术经济(13338)
统计(12507)
(11737)
(10794)
经济问题(10739)
商业(10042)
共检索到3307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姬超  
产业转型是伴随经济增长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清产业结构与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就成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在真实的经济发展场景中考察比较五个经济特区的增长与结构演变差异,从单要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对产业转型的增长效应进行分解,结果表明:产业转型的结构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递减趋势,长期的经济增长更加依赖产业内的技术进步;不同地区产业转型的结构效应在长期的演化方向大体一致,但演化路径却存在极大差异,可持续增长要求兼顾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产业转型根植于经济增长系统,两者互为因果而动态累积,可持续增长要求总量与结构的相互适应。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红  
免税区或其他名义的自由经济区域的建立,可以追溯到大亚历山大征服腓尼基岛的时代。虽然免税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却迟至近20年才开始在国际贸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世界上约有70多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建立了近400个免税区。然而,理论界却鲜有人运用贸易理论分析免税区。直到1974年Hamada才做了开创性的研究。在标准的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雷钦礼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持续提高的同时,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而且也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源泉。本文通过对Feder非均衡经济增长模型的拓展,建立了一个可同时测度经济结构变化的增长效益和投资数量及其效率的增长效益的非均衡计量经济模型。模型的分析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交互作用所导致的经济结构变动对中国近三十年来的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一个主要动力。模型的分析也表明,投资建设中的浪费和资本使用效率的低下,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关注GDP的增长,更应该关注社会财富的增长和积累。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杨经国  周灵灵  邹恒甫  
本文基于合成控制法,以反事实分析的方式探讨了我国设立经济特区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表明,经济特区的设立可以显著促进经济增长,但这种效应具有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双重不对称性。从时间上看,20世纪80年代特区设立伊始,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最为明显,到了90年代这一效应有所减弱,2000年后进一步下降。后设的经济特区会呈现出某种"后发劣势"。就地区而言,在东部省份设立经济特区带来的经济效益最大,中西部地区收效不明显。因此,不能过于依赖经济特区来拉动经济增长,现阶段应加快转变特区的发展方式,通过动态管理、分类指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杨经国  周灵灵  邹恒甫  
本文基于合成控制法,以反事实分析的方式探讨了我国设立经济特区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表明,经济特区的设立可以显著促进经济增长,但这种效应具有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双重不对称性。从时间上看,20世纪80年代特区设立伊始,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最为明显,到了90年代这一效应有所减弱,2000年后进一步下降。后设的经济特区会呈现出某种"后发劣势"。就地区而言,在东部省份设立经济特区带来的经济效益最大,中西部地区收效不明显。因此,不能过于依赖经济特区来拉动经济增长,现阶段应加快转变特区的发展方式,通过动态管理、分类指导强化约束和倒逼机制,优化人力资本、金融等资源配置,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齐红倩  席旭文  高群媛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测算1996—2013年中国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历史趋势,并建立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城镇化发展对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影响的时变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化发展水平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资源与环境对城镇化发展表现出持续的抑制作用;城镇化发展对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的提升存在长期的正向促进效应,但2005年以后其促进效果逐渐弱化,特别在经济新常态时期出现了明显减弱。我们认为:在人口红利消失的约束下不宜过分高估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应从智慧城市、节能环保、公共服务等方面重点提升城镇化发展的质量。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夏小林  孙安琴  
中国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发展方面的进程既定格局,均受到国内、国际背景的规定。迄今为止,以1992年为主要界线,经济特区经历了两种有显著差异的发展背景。 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既有突进,也有局限性。90年代国内、国际背景的加速演进,汇聚成了经济特区面临大挑战的场景,改变了其在全国的综合性的优越位势。经济特区需要在国内各区域之间相对平等的、多元化的进取格局中,实事求是地选择新的发展立足点,发挥自身的优势,完成阶段性的转变,实现新的跃迁。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蔡继明  
由陶一桃、鲁志国教授主编的《中国经济特区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是一部详细记载中国经济特区产生、发展、演变历程的史书。它的出版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国家的经济由起步到飞速发展的神奇的历史进程,更向人们展现了一个转型社会制度变迁的路径与轨道。书中许多思想与论述对人们研究特区,探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1.高度评价了经济特区的意义。30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是从中国这样一个计划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创立市场经济的绿洲开始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作为计划经济最薄弱的地方,凭借着地理位置的优势(或比邻港澳,或远离计划经济中心),首先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周明武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关于经济特区的走向便成为理论界的一个热点。本文认为经济特区将长远存在,是未来国际贸易自由化总趋势与资本等生卢要素国际移动的障碍普遍存在两相矛盾的结果;亚太经济增长迅猛为我国经济特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遇;中国经济特区的创建和发展顺应了世界经济特区发展趋势,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中国经济特区在地理分布和规模、数量上不会有多大改变,但未来经济特区的功能必将有所侧重。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姬超  袁易明  
本文通过估计生产函数,分解增长过程中的要素贡献及增长率变化趋势,并以五个特区设立三十年来的面板数据加以实证检验。结果显示:(1)中国经济特区的高速增长依赖的仍然是资本投入为主的"外延式增长",对资本生产力的释放是特区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力量,也是导致特区差距的最主要因素;(2)以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为源泉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缓慢,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小,因而对特区差距的贡献也小;(3)特区经济增长率和资本增长率的趋同为局部收敛提供了条件,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和增长率的差异也为分化提供了可能,新一轮经济转型过程中能够获得先机者将在区域竞争中取得先行优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宾  徐维祥  刘程军  
作为推进"互联网+"战略的重要产业,软件产业已经成为相关研究的热点。利用引力模型、空间自相关和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分析了中国软件产业的空间联系、演化特征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发现:空间联系强度整体上逐年上升但内部结构发生变化,表现为京津和江浙沪间核心位置互换、极化与扩散并存且有阶段性侧重两大特征;存在空间联系的冷热点集聚现象且集聚区"先极化后扩散";省域间空间联系从"核心化"的简单网络结构发展为"去核心化"的多层级复杂网络结构;软件产业空间联系正向影响本地经济增长但会通过跨域虹吸效应负向影响其他地区经济增长。建议将软件产业发展重点从人才转向所服务的产业,为目标区域产业提供特色化的软件产业服务。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罗海平  
中国市场经济的形成,从总体上看是一个渐进式的非均衡制度移植、变迁的过程,但却存在着经济特区局部跃进的空间路径。经济特区正是这种"整体渐进,局部跃进"空间非均衡转型的载体。而特区作为中国"市场经济的试验场所",是市场经济诱致变迁的空间起点,起到了转型空间诱致的作用。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俞晓晶  
近年来我国经济总量依然保持高速增长,但是,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沿海较发达地区。因此,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入手,分析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效应,以我国1978-2011年的数据对此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认为,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导致1978-1992年以及1993-2011年两个阶段产业发展的结构效应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即基于制度创新的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产生的结构效应比基于渐进改革的产业结构适应性调整产生的结构效应更显著。随着经济系统向更高层次的转变,战略性调整产生的结构效应在逐渐减弱。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袁易明  姬超  
经济转型事关经济长期的可持续增长,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前提和保证。所谓转型即是改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摒弃单纯依赖资源投入、忽略资源约束和资源使用效率的传统方式,而这一点依靠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封闭经济条件下的转型模型显示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对资源的掠夺式使用将难以避免,但将模型的构成延展至社会规范后,资源高效、合理使用的均衡将重新实现。接下来,本文提出主动建立并遵守社会规范,并以非掠夺性政府为前提,多样性的、公平的、非歧视性的市场竞争环境则是约束政府行为的有效保证。在此基础上,本文以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健全的深圳经济特区为实证对象揭示了深圳奇迹的真相以及转型任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