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83)
2023(7285)
2022(6033)
2021(5525)
2020(4307)
2019(9930)
2018(9575)
2017(17954)
2016(9082)
2015(10594)
2014(10228)
2013(10540)
2012(10344)
2011(9919)
2010(9797)
2009(9289)
2008(8855)
2007(7768)
2006(7213)
2005(6818)
作者
(27618)
(23236)
(23150)
(22270)
(14973)
(10944)
(10333)
(9038)
(8908)
(8410)
(7937)
(7556)
(7535)
(7470)
(7348)
(7187)
(6828)
(6650)
(6582)
(6006)
(5982)
(5495)
(5493)
(5338)
(5334)
(5268)
(4859)
(4559)
(4535)
(4521)
学科
(69764)
经济(69720)
管理(22555)
方法(22165)
数学(20051)
数学方法(20004)
(18682)
中国(17808)
地方(16696)
(13495)
企业(13495)
地方经济(12543)
(12304)
贸易(12296)
(11959)
(11632)
业经(11219)
(11039)
环境(9387)
(8985)
(8926)
金融(8926)
(8366)
(8298)
(8236)
银行(8234)
关系(8176)
(8113)
农业(7783)
(7684)
机构
大学(150138)
学院(147053)
(84799)
经济(83719)
研究(62700)
管理(52801)
中国(48608)
理学(44789)
理学院(44205)
管理学(43806)
管理学院(43517)
(33702)
科学(32634)
(32305)
(31441)
经济学(29399)
研究所(28459)
财经(27261)
经济学院(26247)
中心(26056)
(24988)
(21995)
北京(21445)
财经大学(20275)
科学院(20083)
(19826)
(19194)
(18937)
师范(18848)
社会(17961)
基金
项目(92639)
科学(75227)
基金(72218)
研究(68320)
(63071)
国家(62697)
科学基金(53418)
社会(49553)
社会科(47332)
社会科学(47322)
基金项目(37225)
自然(31128)
(31079)
自然科(30429)
自然科学(30421)
自然科学基金(29943)
资助(29705)
教育(29269)
(27271)
编号(23627)
国家社会(22945)
(22592)
中国(22578)
(22132)
重点(21502)
教育部(19901)
成果(19466)
(19369)
经济(19212)
发展(18996)
期刊
(98502)
经济(98502)
研究(53469)
中国(28207)
(23271)
管理(21909)
科学(20201)
学报(18417)
经济研究(18272)
(17570)
财经(15321)
(15249)
金融(15249)
大学(14597)
学学(13866)
(13571)
(13282)
问题(13165)
世界(12746)
国际(12586)
农业(12382)
技术(11570)
业经(11192)
技术经济(9626)
统计(8632)
教育(8289)
经济问题(8036)
(7672)
资源(7542)
(7165)
共检索到2362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璐  
国内市场正在重塑我国经济空间格局。本文利用标准差椭圆和标准距离方法,基于全国287个城市(地级及以上)数据确定了我国经济格局时空演化的基本态势:2003~2010年,我国经济重心正向内陆方向移动,经济发展呈现出空间收缩密集化态势,且在东—西方向上的增长趋势强于南—北方向,经济发展空间均衡趋势明显,空间差异呈下降趋势。这些趋势表明,我国国内市场引发的聚集经济作用在不断加强。建议以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主构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加大对安徽省、河南省和湖北省等靠近全国市场的中部地区的投入力度,大力推动我国经济进入内生增长、沿海—内陆双轮驱动的发展轨道。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马林燕   潘子纯   王亚萌   魏凤  
本文从经济、民生、生态和产业结构四个层面构建指标体系测算2003—2021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经济转型成效,基于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ESDA法和空间收敛模型探讨了中国经济转型成效的时空演变特征和收敛趋势。得出结论:(1)中国经济转型成效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全国经济转型成效差异逐渐扩大,差异主要源自地区间差异;(2)省际的经济转型成效具有空间正相关性,并且各省份经济转型成效保持原状态的概率最高,向高水平转移的概率次之,向低水平转移的概率最低,但其难以实现跨越式转移,同时空间因素会对转移过程产生影响;(3)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转型均存在绝对与条件β收敛,且条件β收敛速度更快,以及空间因素对收敛有明显的加速作用。基于此,从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经济转型成效较高区域的空间联动性,高度重视宏观因素对经济转型的影响效应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霍露萍  
文章以WOS和CSSCI数据库中关于中国经济的5549篇文献为数据,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内容、热点及演化趋势的知识图谱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第一,通过国外文献知识图谱得出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能源的消耗、环境保护三类研究内容;通过国内文献得到中国经济增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实证检验中国经济发展问题四类研究内容。第二,比较分析国内外研究得到国外共有十大研究热点,国内共有九大研究热点。第三,通过时间阶段分析得到国外研究经历了萌芽期、成长期、爆发期和缓慢增长期;而国内研究经历了缓慢下降期、增长期、平稳期和持续增长期四个阶段,国内外研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作权  宋敦江  
是聚集经济、聚集负经济还是随机过程在主导中国经济的空间演化?本文利用全局空间统计方法与城市经济数据(1996、2001和2006年)分析中国经济的空间演化趋势,使用城市交通运输量(客运和货运)确定在某些城市之间是否存在正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这十年里,中国投资、消费和个体就业都呈现出十分明显的空间收缩、密集化趋势,城市交通运输格局也具有非常显著的空间收缩、密集化趋势,表明中国经济核心区的城市比经济边缘区的城市增长快,城市体系总体并没有呈现平行等速增长的现象;这些趋势表明聚集经济是驱动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的主要力量,聚集负经济和随机过程的影响比较有限。本文认为,中国未来经济布局应该以推动经济核...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雯  吴楚材  张为斌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经济差异的研究,在国情分析中居较重要地位。 1 经济地区差异的现状特点 1.1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地区经济差异巨大的大国之一我国历来就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豆建民  张可  
运用重心模型、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模型分析了中国省域、城市群、经济带的经济重心演变趋势,以及主要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网络结构的演化趋势。研究显示:2031年之前,中国的经济重心将向东南沿海转移;2031-2050年,中国城市群的经济重心将向西南地区转移,其中第三产业将向东南沿海转移。届时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将更加紧密,网络体系结构逐渐趋于稳定和优化。可以预见,中国城市网络结构将呈现出明显的"核心—半边缘—边缘"结构,且核心带的城市将不断增加,而边缘地带的城市将不断减少。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小云  杨宇  刘毅  王钰鑫  
经济和人口重心的轨迹变动及空间耦合状态集中反映了中国不同时段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未来趋势,对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具有重大参考意义。借用力学中重心概念和重力模型,通过重心加权方法,探索中国1990-2014年间经济、产业和人口重心的时空演变路径,并通过耦合"经济/产业-人口"重心的空间变动过程探析经济和人口发展的协调程度,进而探讨区域协调发展趋势。发现:(1)中国经济重心大致表现出先向东南又向西南移动的宏观态势,东西方向的区域发展差异有缩小趋势,但南北差异可能会进一步扩大。(2)1990年以来,中国的三次产业重心时空格局均存在一定规律性:第一产业重心总体向西南移动;第二产业重心和经济重心时空格局相似,即先向东南继而(2010年前后)向西(略偏南)移动,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战略措施初见成效;第三产业重心移动幅度相对较小,且大体呈现逆时针环状变动趋势,东部沿海仍处于第三产业发展的高势能区。(3)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第三产业重心有靠近趋势,但和第一、第二产业重心有分离趋势,人口和经济的协调程度总体在增加。第三产业对人口的吸引力将远远大于第一、第二产业,是未来吸纳人口的核心产业。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小云  杨宇  刘毅  王钰鑫  
经济和人口重心的轨迹变动及空间耦合状态集中反映了中国不同时段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未来趋势,对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具有重大参考意义。借用力学中重心概念和重力模型,通过重心加权方法,探索中国1990-2014年间经济、产业和人口重心的时空演变路径,并通过耦合"经济/产业-人口"重心的空间变动过程探析经济和人口发展的协调程度,进而探讨区域协调发展趋势。发现:(1)中国经济重心大致表现出先向东南又向西南移动的宏观态势,东西方向的区域发展差异有缩小趋势,但南北差异可能会进一步扩大。(2)1990年以来,中国的三次产业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古箴  
1998年9月2日,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和大鹏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在京联合举办了“中国经济增长格局及其发展趋势理论研讨会”,50余名专家学者及新闻界人士出席了会议。研讨会由全国政协财经委员、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卓元主持。 中国社科院科研局副局长刘迎秋博士首先发言。他先向大家介绍了由他和王建等人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尤完  齐建国  
本文在对未来一个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性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的出路一通过推动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路。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一鸣  
中国经济增长正在发生阶段性变化,受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中期经济增长将回稳到7%—8%的区间。与此同时,国际市场扩张放慢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对中期稳增长也将提出诸多新的挑战。因此,中国迫切需要推动经济转型,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罗凤翔  
中国经济特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过十余年的奋斗,已经度过它的童年时期。十年来,经济特区的发展速度之快,变化之大,举世瞩目。随着中国对外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中国加入关贸总协定日期的迫近,中国经济特区被赋予更新更高的历史使命。近年来,中国经济特区在数量、形式、功能、内涵和作用等方面都发生了量与质的变化,形成了一些新特点和新趋势,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增长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祁京梅  
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和驱动因素正在悄然变化,新一届中央政府提出了许多创造性和革新性的思路,这将引导和推动未来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呈现新的变化趋势受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演进、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增大以及"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和驱动因素正在悄然变化,特别是十八大之后,新一届中央政府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发展战略以及发展目标提出了许多创造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冉光和  潘辉  吴利  
文章通过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考察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变动之间的关系,认为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变动之间呈现出长期的均衡关系,且经济增长越快,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越大;若以1992年为界将改革开放分为两个阶段,则两个阶段里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变动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差异,尤其是后一阶段大幅拉大了收入分配的不均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