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20)
2023(11971)
2022(9993)
2021(9021)
2020(7363)
2019(16637)
2018(16139)
2017(29949)
2016(16064)
2015(18067)
2014(17781)
2013(17486)
2012(16636)
2011(15372)
2010(15376)
2009(14590)
2008(14269)
2007(12675)
2006(11547)
2005(10987)
作者
(45445)
(38308)
(37751)
(36465)
(24524)
(17843)
(17279)
(14744)
(14543)
(13391)
(13313)
(12539)
(12422)
(12268)
(12092)
(11704)
(11335)
(11039)
(10960)
(10458)
(9788)
(9094)
(9041)
(8768)
(8729)
(8480)
(8378)
(8034)
(7531)
(7454)
学科
(90100)
经济(89989)
管理(52410)
(42786)
(35314)
企业(35314)
方法(30878)
数学(27084)
数学方法(26940)
中国(24729)
(20162)
(18605)
地方(18524)
业经(18327)
(18237)
(14923)
贸易(14907)
(14724)
(14543)
(14015)
金融(14013)
(14009)
银行(13995)
(13914)
(13546)
地方经济(12930)
环境(12779)
农业(11943)
(11063)
财务(11037)
机构
大学(242556)
学院(237509)
(119184)
经济(117303)
管理(89392)
研究(89163)
理学(76023)
理学院(75208)
管理学(74352)
管理学院(73886)
中国(70653)
(55452)
(51436)
科学(46895)
(43647)
财经(43469)
经济学(39843)
(39610)
中心(39561)
研究所(38988)
经济学院(35618)
(34851)
北京(33197)
(32775)
财经大学(32267)
(31805)
(29109)
师范(28867)
业大(28466)
(26720)
基金
项目(152139)
科学(122541)
基金(115403)
研究(114407)
(99699)
国家(98985)
科学基金(85264)
社会(79230)
社会科(75486)
社会科学(75471)
基金项目(59432)
(54221)
教育(51385)
自然(50578)
自然科(49421)
自然科学(49409)
自然科学基金(48554)
资助(47051)
(46423)
编号(43293)
成果(36841)
(36404)
国家社会(35409)
重点(34576)
(34174)
(33459)
教育部(32306)
中国(31610)
(31310)
人文(30636)
期刊
(137462)
经济(137462)
研究(81116)
中国(50914)
(43340)
管理(37030)
科学(31897)
学报(31839)
(30374)
(25673)
金融(25673)
大学(25646)
学学(24062)
财经(23822)
经济研究(23531)
(20683)
教育(20632)
农业(20373)
技术(19759)
问题(17987)
业经(17537)
(16422)
世界(15522)
国际(14832)
技术经济(13405)
统计(11937)
(11554)
经济问题(11020)
理论(10656)
现代(10651)
共检索到3788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徐晓海  
本文通过梳理2004年中国经济普查中的技术环节和组织环节,说明将普查的全过程纳入中国政府的行政系列,从组织体系和技术组织层面上保障了普查的数据质量;但这种行政组织方式也存在三个一般统计调查不宜发生的"调整性误差"、"局部整体性误差"和"心理倾向性误差"。要消除这些误差应当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科学定位经济普查功能,改革经济普查组织方式,提高统计部门独立性,改进经费保障机制、数据采集方式。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陈振裕  
中国政府在1983年11月决定进行1985年全国工业普查。普查的对象是全部工业企业和个体工业,重点是与国计民生关系较大的大中型骨干企业。普查采用直接发表调查和间接调查两种方法。对35 8702个工业企业采用直接发表调查,其中,71 071个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填报甲类表,62 970个城镇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填报乙类表,224 148个农村乡办和城镇街道办工业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成瑞  
中华人民共和国以1982年7月1日0时为标准时间,进行了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这次普查的人口在10亿以上,普查的内容共有19个项目。经过手工计算的主要数字,已于1982年10月27日由国家统计局公布。用电子计算机处理全部普查资料的工作,正在按计划进行,预计1984年年底可以处理完毕。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陈婉清  
中国即将要进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如何确保人口普查数据质量,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从人口普查数据质量的内涵和影响因素出发,提出应科学制定普查方案,加强数据质量管理、数据质量评估、资料开发力度和对人口普查重点技术的基础研究,大力宣传人口普查,规范人口普查数据发布机制,加大经费保障力度,以提高人口普查方法的科学性,增强人口普查数据的准确性、权威性和公正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丽霞,梅江,敖和金  
农业普查试点登记阶段的质量控制王丽霞,梅江,敖和金统计工作探讨1995年,中国粮食和农业统计中心武汉分中心在湖北省咸宁市(县级市)进行了首次农业普查试点。这次农业普查试点的质量,从普查登记阶段5%普查小区验收情况看,质量是比较高的,各项主要指标登记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陶然  金勇进  
根据官方公布的两次中国经济普查方案和相关数据质量抽查实施办法,本文在分析现有经济普查数据质量评估特点的基础上,具体论述了引入基于事后重复调查的偏差估计、扩展普查登记数据准确性的评估方法、在普查数据质量抽查中采用系统完善的抽样设计等改进措施,期望能够进一步完善经济普查数据质量评估的理论方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付青叶  
文章基于对人口普查数据质量内涵及其影响因素的深入认识,分析了人口普查误差的成因与数据质量控制机理,构建了人口普查质量控制系统的概念结构和功能设计。研究认为,基于现实的人口普查需求目标和外在约束机制,合理组织生产者、使用者和被调查者的共同参与,系统设计、优化人口普查数据生成过程,才能系统评估与控制相关误差,有效保障数据质量。人口普查数据质量控制系统本质上是一个误差测度、质量评价和反馈控制的闭合系统,主要功能设计包括基于总调查设计的综合质量控制、基于事后质量抽查的系统质量评估和基于PDCA的全面质量管理三个层面。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武洁  
本文论述了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质量控制工作的必要性,阐述了人口普查质量控制的主要方法和质量验收方法。人口普查的质量控制采用检查、督导和验收等多种方式进行,是定量与定性的统一结合。文章对质量控制指标的选择与验收定量标准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如何进行质量控制的组织实施作了具体说明。人口普查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工作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只有每个工作阶段都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手段并切实予以实施,才能有效保证数据质量。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李恺民  
高质量的书目数据库是实现图书馆网络化和资源共享的前提,因此必须重视书目数据质量控制。本文从文献编目的实际工作出发,对书目数据编制过程中控制书目数据质量的有关问题逐一进行了阐述。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方志华  
数据质量是经济普查的生命线。本文在全面总结第一次经济普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实现第二次经济普查的任务和目标,从总结、改进、精简和提高的角度,深刻剖析经济普查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指出要从科学设计和高效组织等方面采取具体措施来更有效地开展新形势下的经济普查。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屈文建  唐晶  陈旦芝  
为了解决高校数字图书馆对科研数据准确性控制等问题,便于高校图书馆提供精准性服务,采用krantz理论和方法,构建出科研数据质量的控制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基于Krantz理论的高校科研数据质量控制架构,就控制框架各部分功能特点进行剖析,描述了高校数字图书馆在此理论框架之下,对科研数据精准服务的途径以及对科研数据质量控制的作用机理。旨在为高校数字图书馆对科研数据准确性控制管理提供有效技术支持,最大限度地为科研人员提供精准性数据服务。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谢平  俞乔  
中国的经济改革进展较快,但货币政策还没有进行根本改革,本文对货币政策的改革给出了一个理论框架,特别指出货币总量控制的必要性以及技术方面的可能性。特别要提及,本文对我国1985年6月至1994年12月间数据的实证检验证明,在我国金融制度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不同的中央银行货币(基础货币,总储备金,非借入储备金)与货币总量间的短期动态关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结构变化影响;明确指出金融体制与结构的变化对货币乘数的震荡属于短期与暂时的现象。在制度变化冲击之后,货币乘数可以自回归到长期均衡状态。这一实证的结果为间接性货币总量管理提供了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支持。本文认为在中央银行货币可控程度改善、制度变化对中央银行货...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谢平  俞乔  
中国经济市场化过程中的货币总量控制(续)中国人民银行,新加坡国立大学谢平,俞乔2.3改善基础货币控制的基本点一般来说,中央银行基础货币内生性问题的解决取决于一系列外部条件的获取与满足。例如,中央银行参与制订货币政策决策的深度与执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国...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谢平  俞乔  
一、货币政策的转变自改革开放以来,货币政策已经成为中央政府推动经济增长与维持宏观稳定不可缺少的主要政策选择。然而,传统的货币政策已越来越不适应中国急剧变化的宏观经济环境。货币政策概念及其运作的根本改造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一)随机性货币政策中国现行的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在二级银行制度之上对商业银行(本文下称银行)信用直接管理的政策。它的基本点在于,中央银行通过综合信贷计划规定银行的信用规模(贷款限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谢平  俞乔  
四、基础货币与货币总量间的稳定关系上面在结构分析之上讨论了基础货币的可控性问题。然而,仅仅了解货币当局对基础货币的控制程度是远远不够的。中央银行调节基础货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货币总量管理。因此,在我国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特别是金融结构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基础货币与货币总量之间是否存在连续与稳定的关系,尤其是这两种变量间在绝对值之上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便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