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56)
- 2023(14243)
- 2022(11619)
- 2021(10574)
- 2020(8925)
- 2019(19760)
- 2018(19464)
- 2017(36921)
- 2016(19491)
- 2015(21873)
- 2014(21499)
- 2013(21494)
- 2012(20028)
- 2011(18214)
- 2010(18507)
- 2009(17979)
- 2008(17842)
- 2007(16346)
- 2006(14811)
- 2005(13989)
- 学科
- 济(110169)
- 经济(110029)
- 业(84842)
- 管理(77732)
- 企(77392)
- 企业(77392)
- 方法(38963)
- 业经(31632)
- 财(31015)
- 数学(30420)
- 数学方法(30275)
- 农(28162)
- 中国(27389)
- 制(23629)
- 地方(21777)
- 务(21047)
- 财务(21028)
- 财务管理(21002)
- 企业财务(19902)
- 农业(19810)
- 技术(19734)
- 体(18175)
- 贸(17844)
- 贸易(17829)
- 易(17357)
- 策(16937)
- 和(16833)
- 划(16751)
- 银(16079)
- 银行(16069)
- 机构
- 学院(294836)
- 大学(291615)
- 济(145993)
- 经济(143740)
- 管理(117164)
- 研究(100921)
- 理学(99520)
- 理学院(98584)
- 管理学(97671)
- 管理学院(97087)
- 中国(82601)
- 财(68699)
- 京(60515)
- 财经(53474)
- 科学(52382)
- 所(49225)
- 经(48522)
- 经济学(46658)
- 江(44965)
- 中心(44512)
- 研究所(43458)
- 经济学院(41772)
- 农(41250)
- 财经大学(39308)
- 北京(38788)
- 院(35749)
- 业大(34840)
- 州(34632)
- 商学(34504)
- 商学院(34182)
- 基金
- 项目(181160)
- 科学(146897)
- 研究(138428)
- 基金(136191)
- 家(115497)
- 国家(114508)
- 科学基金(100904)
- 社会(95655)
- 社会科(90982)
- 社会科学(90963)
- 基金项目(70904)
- 省(68382)
- 教育(61020)
- 自然(59998)
- 自然科(58649)
- 自然科学(58634)
- 自然科学基金(57720)
- 划(55638)
- 资助(54747)
- 编号(52583)
- 成果(42703)
- 创(42290)
- 部(42208)
- 国家社会(41359)
- 制(40583)
- 发(40346)
- 重点(40287)
- 创新(38924)
- 业(38108)
- 教育部(37551)
- 期刊
- 济(174971)
- 经济(174971)
- 研究(98158)
- 中国(60531)
- 财(56916)
- 管理(52316)
- 农(40047)
- 科学(37120)
- 学报(33701)
- 融(32257)
- 金融(32257)
- 经济研究(29033)
- 财经(28992)
- 大学(28073)
- 农业(27185)
- 技术(27097)
- 业经(26752)
- 学学(26725)
- 经(25220)
- 问题(22308)
- 教育(22185)
- 贸(19310)
- 技术经济(19270)
- 世界(18752)
- 国际(17278)
- 业(16998)
- 现代(15153)
- 经济管理(14519)
- 商业(14316)
- 经济问题(14103)
共检索到4680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吕政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工业的发展任务应转向以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为主导,在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上全面缩小与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实现从工业生产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中国制造业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物化劳动消耗、劳动生产率、国际知名品牌、创新能力、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高附加价值的技术密集型产品供给能力等方面。中国制造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方向和任务是"高也成、低也就",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全面缩小制造业与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关键词:
工业生产大国 制造业强国 结构调整升级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蒙丹
经济新常态下,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本文利用对贵州省制造业问卷调查的一手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贵州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企业素质结构、规模结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及制度供给均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有显著影响,其中制度供给通过影响各种结构性因素间接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就贵州省而言,企业素质结构不高、规模偏小、国有经济比重过大、生产性服务业相对制造业发展滞后是制约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制度因素虽为间接作用,却对各类结构调整有重要影响,成为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影响力最大的因素。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王驭 尤宏兵
一、服务要素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持续增强(一)服务业是国家/地区经济增长的"引擎"美国经济学家谢尔普曾提出,农业、釆掘业和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砖块,服务业是将其混合在一起的水泥。这个观点从一个侧面指出了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服务贸易能提升国家资源配置效率并促进该国经济增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沈运红 杨金华
文章基于2010—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统计数据,深入研究了数字经济、科技创新与制造业转型升级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数字经济能够促进制造业高度化和合理化转型升级,通过工具变量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旧成立。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能够通过科技人才集聚和科技创新效率推动制造业高度化和合理化转型升级。门槛效应检验结果显示,科技人才集聚和科技创新效率在制造业高度化转型升级中均存在单一门槛效应,在制造业合理化转型升级中均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制造业高度化转型升级的影响存在时间异质性,但对制造业合理化转型升级的影响不存在时间异质性;数字经济对制造业高度化和合理化转型升级的影响均存在空间异质性,对沿海区域的影响效应比内陆区域更显著。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如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非常迅速,总规模已经位居全球第四位,比较优势非常明显。目前,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作为过去20年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主要标志,制造业的全面发展和优化升级使得我国已经初步确立了"制造大国"的地位,并为实现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制造业 国民经济 支柱产业 国际竞争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彭晓楠 赵景峰
文章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切入,基于2011—2020年中国省级层面数据,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模型,多维度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结构升级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中国省级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弘扬、激发企业家精神是数字经济促进制造业出口结构升级的重要机制,其中企业家创新精神的促进作用大于企业家创业精神;数字经济对出口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金融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的门槛效应,当两者超越门槛值后,数字经济能显著促进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赵砚
本文以经济新常态为背景,在回顾有关绿色财务管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测算了1993~2011年的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绿色财务管理效率,效率测算采用随机前沿方法,函数形式是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以测算结果为基础,分析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绿色财务管理效率变化的特点。结果表明:中国装备制造业基本上呈现出低水平的绿色财务管理状态。政府和企业都需要为追求绿色财务管理做出努力。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杨顺勇 任晓师
从会展的新视角聚焦"中国制造2025"等产业发展趋势,以推广制造业重点发展领域的产品为目的,对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制造业产品的推广效果进行系统性研究。在文献研究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影响会展推广制造业产品效果的17个指标,采用Likert量表的问卷形式进行实地调研收集数据,通过客观赋值法中的主成份分析法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值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再结合案例分析,对基于会展活动的制造业产品推广效果进行评价,达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评价的目的。结论表明,企业通过会展推广制造业产品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对于开拓市场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党新民
目前,我国所面临的经济形势是所谓的新常态或"L型",即未来数年经济增长放缓将是常态。根据3A顾问公司所辅导的百余家企业所做的决策数据,可以看出新常态下的这些企业对未来的抉择。一、提高研发水平,是企业决策的首选3A顾问公司所辅导的企业各类咨询项目增长率如图所示,其中精益研发类咨询项目增长了40%,营销类咨询项目增长了15%,生产类咨询项目增长12%。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党新民
目前,我国所面临的经济形势是所谓的新常态或"L型",即未来数年经济增长放缓将是常态。根据3A顾问公司所辅导的百余家企业所做的决策数据,可以看出新常态下的这些企业对未来的抉择。一、提高研发水平,是企业决策的首选3A顾问公司所辅导的企业各类咨询项目增长率如图所示,其中精益研发类咨询项目增长了40%,营销类咨询项目增长了15%,生产类咨询项目增长12%。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志元 李兆友
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常态阶段,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日渐弱化的传统发展优势,层次较低的产业集群效应,相对滞后的传统体制观念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需求结构的升级,产业组织结构的改革和创新,全球经济梯度发展效应,国家战略的积极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趋向表现为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制造业技术创新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低碳发展理念已成共识,开放式创新系统已具雏形。
关键词:
新常态 制造业转型升级 动力机制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佳
文章分析经济发展新常态给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困难,指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要改造制造业生产体系,发展制造业新动能。文章针对新常态进行理论分析,说明新常态的形成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结果;各国的工业化发展的经验教训说明新常态下解决我国的发展问题要从实体经济、从生产领域入手;在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要减少新旧技术基础变化给经济带来的震荡。文章还说明我国工业化各时期制造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分析哪些矛盾是原有发展方式造成的,哪些矛盾是在新常态下发展起来的,原来没有解决的问题在新形势下怎样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阻碍。文章最后针对当前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问题指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要形成制造业发展新动能,以及改善制造业生产体系,提高国民经济发展质量。
关键词:
新常态 制造业转型升级 新动能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朱晟君 王翀
改革开放诱发了以市场化、全球化和分权化为特征的首轮制造业重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快速发展,尤其在中国沿海地区形成大量外向型产业集聚,并由此构成"旧"经济地理格局。进入21世纪,"旧"经济地理格局的弊端凸显,加上外部变化的冲击,催动了以"向上走"、"向西走"和"走出去"为主的第二轮产业重构,全球化、区域化和地方化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新"经济地理格局。制造业地理格局的剧变使得中国经济地理相关研究亦发生巨大转向,重心逐渐从关注市场化、全球化和分权化过渡到产业升级、转移和去地方化等要点。中国相关研究不仅验证西方经典理论,同时对改进西方理论亦有重大贡献,尤其在对制度政策、国内市场、中国企业的能动性在产业重构中的作用等方面极大弥补了经典经济地理学的缺陷。本文最后还就经典理论的整合和研究方法的普适性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制造业 产业重构 经济地理格局 中国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刘丁有
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制造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近期全球经济普现触底反弹迹象;虽然中国目前暂时失业率仍高、需求不足,但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和国内实施有力的财政金融政策措施及中国政治稳定的大背景,为中国经济进入复苏历程创造了条件;可以有效支撑经济持续复苏的积极因素和基本面已经显现,预期中国经济将在2009年年底开始、2010年率先走向全面复苏历程——虽然过程还会复杂曲折;面对大环境变化趋势,我们应该分析世界制造业发展新形势,抓住发达国家经济恢复过程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制造业的机遇,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和措施,加快我国迈向"全球配置型"世界制造业中心的步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耀群 王婷
文章运用基尼系数产业分解法、突变级数法等多种方法计算中国26个省份的区域经济差距和制造业升级能力指标,构建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并对两者关系进行长短期分析。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差距是制造业升级能力的Granger原因,而制造业升级能力不是区域经济差距的Granger原因;区域经济差距对制造业升级影响的长短期效应具有一致性,均为抑制作用;区域经济差距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较弱,且长期效应绝对值小于短期效应绝对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