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03)
- 2023(11089)
- 2022(9109)
- 2021(8382)
- 2020(6794)
- 2019(14955)
- 2018(14649)
- 2017(26950)
- 2016(13807)
- 2015(15292)
- 2014(14658)
- 2013(14412)
- 2012(13434)
- 2011(12527)
- 2010(12478)
- 2009(11992)
- 2008(11263)
- 2007(9833)
- 2006(8978)
- 2005(8140)
- 学科
- 济(80083)
- 经济(80025)
- 管理(41530)
- 业(36229)
- 企(29473)
- 企业(29473)
- 方法(25770)
- 数学(22914)
- 数学方法(22775)
- 中国(22386)
- 地方(18432)
- 农(16194)
- 业经(15147)
- 贸(14870)
- 贸易(14858)
- 易(14471)
- 技术(13506)
- 财(13238)
- 地方经济(13084)
- 制(12798)
- 学(12328)
- 银(11697)
- 银行(11691)
- 融(11530)
- 金融(11529)
- 行(11419)
- 环境(11393)
- 农业(10568)
- 技术管理(9952)
- 发(9740)
- 机构
- 学院(198971)
- 大学(198317)
- 济(103233)
- 经济(101705)
- 研究(75368)
- 管理(73899)
- 理学(62913)
- 理学院(62231)
- 管理学(61446)
- 管理学院(61049)
- 中国(59459)
- 财(43700)
- 京(41160)
- 科学(39456)
- 所(36460)
- 财经(34553)
- 经济学(34508)
- 中心(32960)
- 研究所(32680)
- 经(31613)
- 经济学院(30824)
- 江(28010)
- 院(27028)
- 北京(26724)
- 财经大学(25582)
- 范(24946)
- 农(24855)
- 师范(24790)
- 科学院(22874)
- 州(22366)
- 基金
- 项目(127332)
- 科学(102732)
- 研究(97612)
- 基金(95258)
- 家(81960)
- 国家(81355)
- 科学基金(70217)
- 社会(67847)
- 社会科(64617)
- 社会科学(64605)
- 基金项目(48665)
- 省(46845)
- 教育(43347)
- 自然(40347)
- 自然科(39488)
- 自然科学(39478)
- 划(39213)
- 自然科学基金(38805)
- 资助(38214)
- 编号(37091)
- 国家社会(30174)
- 成果(30153)
- 发(29794)
- 部(29440)
- 创(29186)
- 重点(28865)
- 创新(27696)
- 中国(27014)
- 课题(26273)
- 教育部(26242)
共检索到3145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郑京平
第一,要正确认识新常态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要从思想上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放缓了2个~3个百分点,经济发展方式也必须摆脱过去那种吃资源饭、环境饭、子孙饭的粗放型模式,转为依靠结构优化、生产率提高、开拓创新型模式。这对于习惯于旧模式的我们来说,是不得不接受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认清形势,主动进行调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郑京平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当前及中期我们对外将面临国际经济环境趋紧、市场需求不足、供给竞争加剧等挑战,对内将面对增速放缓、红利减弱、要素成本上升等现实约束的不断强化。在此种情形下,如何应对?宏观、微观层面应正确认识新常态的机遇与挑战,思想上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同时,建立足够的信心,要积极审慎地制定发展目标、推动改革、创造新的改革红利,强调市场主导型调控和依法治理。
关键词:
增速放缓 红利减弱 市场主导 创新供给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子联 华桂宏
中国式新常态虽然形成于经济的"结构性"减速,但却不是也不应是低速增长状态,而是一种速度上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结构上从失衡增长向优化增长转变、方式上从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长期稳定状态。在新常态下,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应突破发展过程中的分配结构不合理、人力资本积累慢、企业融资成本高、资源紧张和环境恶化等约束,以切实提升自主创新和促进技术进步。应以国际多边合作为契机,促进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的稳健发展;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促进投资和消费需求的进一步良性扩大;以深化制度改革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制度的有效激励机制,以释放制度改革的巨大红利;以战略新兴产业为支撑,有效培育创新增...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华民
本文系统地思考了中国经济转型背后体现的工业化属性和经济学涵义,以及转型过程中政府经济政策的误区,并提出中国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后工业化社会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宇 郭万山
文章运用"四分位法"、Z值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我国31个省经济总量的收敛性展开研究,并对回归分析中发现的方差"非齐次性"问题展开了分析讨论。研究发现,近20年间我国省际经济总量的绝对差距在持续扩大,但相对差距经历了先扩大再缩小的明显特征。近10年间我国省际经济总量与经济增长率呈现出负的相关性,我国落后省份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发达的省份。我国省际经济总量相对差距的收敛性是可靠的,但收敛速度经历了先加速再放缓的特征。
关键词:
经济差距 收敛性 新常态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姚树洁
中国经济改革走过了30多年的路程,其发展速度和成就,堪称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最大的经济奇迹。人均GDP从不到200美元,上升到8000美元;从一个绝对贫困的国家,变成一个欣欣向荣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贸易国和制造国。然而,目前经济增长开始放慢,如何在"新常态"下寻求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摆在中国经济学者面前一道非常重要的经济理论命题。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军 李萍
第一,彰显发展智慧,释放创新发展第一动力。一是需要进一步推动"万众创新",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不断地提高经济增长水平。二是要打破区域间的体制性障碍,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地区间技术的扩散和贸易,以此来逐步缩小地区间的技术差距。三是要构建有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提高中、西部地区的技术吸
关键词:
结构性改革 西部地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孙早 屈文波
以"结构性"减速为背景,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阶段,但中国式新常态并不是西方媒体所界定的"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悲观过程,而是一种增长速度由高速转向中高速、结构由失衡转向优化、增长方式由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下,科技创新的作用日趋增强,经济结构再平衡的趋势日趋明显;分配结构失衡的局面逐步扭转,共享经济福祉的包容性增长正在形成。发展新常态经济,应以继续深化体制改革为保障,以自主创新为重点,以结构转型升级为支撑,以提升要素效率为载体,以开展多边贸易合作为契机,努力发展新常态经济。
关键词:
新常态经济 增长特征 增长压力 发展对策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易淼 赵晓磊
借助辩证唯物主义能够深入理解"新常态"范畴,把握常态演变的基本规律。利益格局与经济发展彼此之间存在着辩证关联,都遵循着常态演变规律。正是利益格局的"反常态",激化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使得中国经济发展"旧常态"无法持续。对利益格局进行必要调整,使其从利益分化、利益固化、利益错位的反常态转向利益整合、利益交融、利益归位的新常态,这不仅是破解消费需求不足问题的关键,而且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
利益视域 辩证唯物主义 新常态 利益格局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黄志钢 刘霞辉
本文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框架下,分别对资本投入型、劳动投入型、效率驱动型、消费需求拉动型等增长路径进行了测算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路径要么难以为继,要么是过去时或将来时,而消费需求拉动型增长路径实质上也是一个附带市场检验理性约束条件的投入型增长路径。"新常态"下我国增长路径选择仍须回到资本投入型,但绝非重蹈覆辙,而是要走出一条我们称之为效率资本投入型的增长路径。
关键词:
新常态 增长路径 效率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于新东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过去的一年,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中走出了不寻常的发展之路,取得了非同凡响的新成就。到2015年,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递进之年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又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与"十三五"规划谋篇布局的承启之年,更是检验中国经济发展的定力、实力与潜力和确保中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动力与可持续力的关键之年。为此,笔者对如何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做出了战略前瞻,提出了对策建议。全文具体研究概括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七个新":第一,充分肯定发展"新成就";第二,客观辩证透视"新常态";第三,牢牢把握抓住"新机遇";第四,沉着冷静应对"新挑战";第五,与时俱进明确"新思路";第六,承前...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兴芬 张荣
中国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属于斯密式增长,未来这种不可持续的增长方式会逐渐被熊彼特式或奥尔森式替代。中国在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根据中国经济增长在1978~2013年间呈现的周期性规律,本轮经济低迷期会持续到2019年左右。本文利用CD函数和LuCas人力资本增长模型实证分析出1978~2013年固定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68和0.32,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各年扣除人力资本和固定资本存量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结合发达国家经济新常态的特征,预测出"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5.48%~9.12%之间。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邵宇
中国经济要实现长期可持续增长,靠传统的刺激投资和出口等需求侧的政策是不够的。当前在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加强供给侧的改革,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以互联网改造传统制造业,提高要素利用效率,同时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以提升有效要素供给的总量和质量,提高潜在增长率,改善供给侧。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 新常态 中国经济 结构调整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李刚
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一个调整转型期。大家最近都在关注一个热词:新常态。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将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在我看来,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发生以下几个变化:第一个变化是,从速度层面看,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吴国培 王伟斌 张习宁
本文详细测算了我国的资本存量,在此基础上,根据生产函数法,综合考虑了资本、劳动力数量、劳动力质量和全要素生产率,利用状态空间模型估计得到要素投入的动态产出弹性,以对我国1978-2012年的潜在产出进行测算。进而,立足于我国宏观经济新常态的特点,对影响未来经济增长主要变量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从而对我国未来几年的经济增长潜力进行预测。根据测算,在基准情景下,2016-2020年我国经济平均增速约7%。未来几年,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减弱,劳动力数量的变化对经济增长有一定负面影响,应极大重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