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10.1.72.145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819)
2023(13834)
2022(11609)
2021(10769)
2020(8948)
2019(20119)
2018(19847)
2017(37130)
2016(19496)
2015(22041)
2014(21375)
2013(20861)
2012(18973)
2011(17578)
2010(17753)
2009(16694)
2008(15858)
2007(13910)
2006(12437)
2005(11181)
作者
(55249)
(46075)
(46012)
(43715)
(29228)
(21934)
(20558)
(17689)
(17417)
(16230)
(15826)
(15389)
(14673)
(14545)
(14231)
(14170)
(13741)
(13219)
(13081)
(12923)
(11496)
(11070)
(11057)
(10523)
(10381)
(10318)
(9959)
(9763)
(9154)
(8987)
学科
(103823)
经济(103749)
管理(55785)
(51601)
方法(41794)
(41292)
企业(41292)
数学(37864)
数学方法(37268)
中国(26651)
(22939)
地方(21138)
业经(19618)
(18104)
贸易(18091)
(17590)
(17327)
(16767)
技术(16607)
(15355)
农业(15152)
环境(14088)
地方经济(14014)
(13785)
银行(13759)
(13662)
金融(13660)
理论(13519)
(13361)
(11989)
机构
学院(283572)
大学(282461)
(133290)
经济(131092)
管理(108122)
研究(100133)
理学(93465)
理学院(92462)
管理学(90727)
管理学院(90208)
中国(76910)
(58986)
科学(57404)
(55406)
(49400)
研究所(44920)
财经(44675)
中心(44176)
经济学(43188)
(42852)
(40797)
(40120)
业大(38834)
经济学院(38660)
北京(37490)
(35560)
(35538)
师范(35225)
农业(33472)
财经大学(33177)
基金
项目(187965)
科学(150240)
基金(139182)
研究(137732)
(121411)
国家(120527)
科学基金(104000)
社会(92024)
社会科(87659)
社会科学(87636)
(71767)
基金项目(71558)
自然(64759)
教育(63570)
自然科(63429)
自然科学(63416)
自然科学基金(62310)
(60231)
资助(57993)
编号(53485)
重点(42619)
成果(42512)
(42200)
(41797)
(41171)
国家社会(39860)
创新(38830)
课题(37575)
教育部(36900)
人文(35756)
期刊
(147412)
经济(147412)
研究(87316)
中国(56252)
管理(43018)
(40483)
科学(39615)
学报(39547)
(39273)
大学(31125)
学学(29428)
教育(29026)
农业(27425)
技术(27290)
经济研究(26456)
(25167)
金融(25167)
财经(23013)
业经(21803)
(20142)
问题(18600)
统计(17446)
技术经济(17103)
(16851)
(15962)
(15924)
世界(15791)
国际(14865)
决策(13898)
科技(12982)
共检索到426330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平  简泽  江飞涛  李晓萍  
研究目标: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从粗放型增长模式向全要素生产率支撑型增长模式转变的机制。研究方法:从市场竞争的视角出发,利用一个自然实验进行经验分析。研究发现:市场竞争的引入激发了一个以低效率企业收缩和高效率企业扩张为核心的"创造性破坏"的企业更替和产业重组过程。无论是在投入规模还是产出规模上,市场竞争推动的产业重组都没有增长效应,但是,它通过改善跨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了总量层面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市场竞争推动了企业层面创新投入的增长,尤其是本来缺乏创新激励的大企业创新投入的增长,进而推动了微观层面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研究创新:为研究市场竞争对总量和微观层面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提供了新的证据。研究价值:市场竞争机制的建设能够成为新常态下增长模式转型的政策着力点。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尹向飞  欧阳峣  
研究目标: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再估计,比较不同经济增长模式下的可持续性。研究方法:提出Network-IOSP指数法,利用该方法对中国省级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中国TFP增长缓慢,年均增长1.64%,生产阶段TFP的增长是其主要推动力。各时间段的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都高于中西部地区,这主要归因于生产阶段TFP差异。通过对8类经济增长模式之间优劣进行单边检验,发现大多数模式不存在显著性优劣差异。研究创新:将污染排放物的综合利用纳入TFP测算体系,提出Network-IOSP指数法,并从生产阶段和环境治理阶段进行分解,打开了TFP增长的黑箱,并比较不同经济增长模式下的可持续性。研究价值:有利于正确认识TFP增长的源泉,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张军  施少华  
本文通过对1952-1998年中国经济统计数据的回归分析,计算了中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率。作者发现,在改革前,中国经济的TFP波动很大,1978年的TFP水平与1952年相比,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有所退步。但是在改革后,中国经济的TFP有了明显的提高。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雷明  孙曙光  
本文对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化率的传统测度方法给出了一种恰当扩展。在广义生产函数的基础上,我们将TFP的变动分解为技术进步、管理方法的改进以及这两者的匹配度的变化上。结果表明,和技术水平一样,组织管理方法在生产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由于引进了组织管理方法和技术水平二者之间的匹配度,本文提供了理解TFP变动的新的视角。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唐  王平田  余凡  
文章运用2015年广东制造业企业-员工匹配调查数据,综合运用时间序列DEA、随机前沿(SFA)和LP一致半参估计等方法,对新常态以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水平及其变化状况进行了综合测算。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行业分布、地区分布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邹心勇  赵丽芬  
合理评价中国经济增长情况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1978—2010年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评价,发现32年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年度平均增长率为1.49%,其增长主要来自制度变迁,这一结果与我们观测到的实际情况及众多文献均较为相吻合;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发现2006—2010年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地产拉动的传统的以资源投入为主经济增长的模式在2006—2007年达到阶段性高峰,而随后为应付金融危机而推出的刺激政策使其达到近年来的顶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英杰  林春  
文章基于我国2003—2015年29省的面板数据,采用系统矩估计实证方法,探讨我国科技进步对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得出结论如下:无论从全国层面还是区域层面看,科技进步对经济全要素生产率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不会因为区域不同而影响作用效果。进一步从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内部构成要素看,科技进步促进经济技术进步的提升,但却抑制经济技术效率的改善,科技进步对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仍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陈娟  
运用计量经济学中的状态空间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变动情况进行研究,并且比较分析了资本、劳动的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此外,还分别对东、中、西部各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变化进行了分阶段比较研究.作者发现,资本投入的增长仍然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劳动投入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为稳定,但水平相对较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时间变化明显;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在不同阶段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易纲  樊纲  李岩  
针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仅仅依赖于投入驱动的观点 ,本文首先介绍了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 ,随后提出了四点中国经济存在效率提升的证据。接着在回顾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的基础上 ,本文提出新兴经济在测算全要素生产率上要与发达国家不同 ,并指出了具体方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范海君  
运用TFP的变动来对经济增长潜力展开分析,是国内外经济学界的常见研究思路。从新古典模型出发,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TFP进行估算分解,并构建TFP、GDP增长、资本增长和劳动力增长之间的VAR模型。实证研究认为,目前中国已进入跨越式发展时期,应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促进资本要素的有效流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将提高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作为重要发展战略,注重进行技术基础的革新,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邱江涛  
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是"十三五"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靠需求侧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拉动,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和技术引进推动,实现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随着国内外市场供求趋向平衡,资本投资边际产出率不断下降,需求侧宏观调控政策效用在递减,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存在失速或停滞风险。为此,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将宏观调控政策从需求侧的三驾马车,转向推动增加有效供给,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核心是通过加快结构性改革,大幅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提质增效的基础上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确保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发展目标,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邱江涛  
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是"十三五"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靠需求侧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拉动,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和技术引进推动,实现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随着国内外市场供求趋向平衡,资本投资边际产出率不断下降,需求侧宏观调控政策效用在递减,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存在失速或停滞风险。为此,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将宏观调控政策从需求侧的三驾马车,转向推动增加有效供给,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核心是通过加快结构性改革,大幅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提质增效的基础上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确保顺利实现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宋冬林  孙尚斌  
在政治经济学视域下,全要素生产率由劳动生产率演化而来,它利用价格这一价值与使用价值的桥梁和纽带,既反映了各类要素投入与产出间的技术经济效率,也反映了价值投入与价值产出的效率水平。在价值规律充分发挥作用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持续存在的条件下,全要素生产率成为刻画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指标。作为一种概念、工具,全要素生产率存在一定局限,使其难以准确刻画劳动生产率的情况。在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后,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发生变化,从而成为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术语、范畴。使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应用于我国经济建设,既要在认识、应用、发展层面克服其局限,也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框架内、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在满足时代需要中引导其发展。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徐艳飞  刘再起  
地方政府经济行为模式由分税制改革以前的以"市场分割"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经营企业转变为分税制改革以后以"土地开发"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经营土地。本文采用多种计量模型分析了地方政府经济行为模式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经济行为模式均显著制约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地方政府投资在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中具有门限效应,经济行为模式的塑造需要政府通过投资予以强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结构分解的进一步分析表明,两种经济行为模式的影响差异显著:市场分割对全要素生产率和综合技术效率呈正U型关系;土地开发对全要素生产率和综合技术效率的负面效应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呈加剧态势。为了实现经济转型,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约...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江涛涛  郑宝华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应对日益严峻的能源紧张和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考虑各区域在能源约束和碳排放下的全要素生产率显得日益重要。根据低碳经济的要求和特征应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我国29个省份及东中西三大地区低碳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考虑低碳因素后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得到增加;低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由技术进步率的变化主导,低碳技术效率变化对低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有限;西部地区不存在绝对收敛,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存在较明显的"俱乐部收敛",我国总体及东中西三大地区都存在明显的条件收敛趋势。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