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66)
- 2023(10467)
- 2022(8746)
- 2021(8161)
- 2020(6646)
- 2019(15370)
- 2018(15159)
- 2017(28697)
- 2016(15272)
- 2015(17122)
- 2014(16967)
- 2013(16601)
- 2012(15791)
- 2011(14763)
- 2010(14953)
- 2009(14136)
- 2008(13779)
- 2007(12243)
- 2006(11533)
- 2005(10825)
- 学科
- 济(87107)
- 经济(87029)
- 管理(44235)
- 业(38131)
- 企(30248)
- 企业(30248)
- 方法(29197)
- 数学(26736)
- 数学方法(26524)
- 中国(24025)
- 地方(19656)
- 农(19175)
- 财(18092)
- 制(17037)
- 业经(15927)
- 贸(15245)
- 贸易(15237)
- 易(14857)
- 学(13366)
- 地方经济(13343)
- 银(13148)
- 银行(13140)
- 融(12942)
- 金融(12942)
- 行(12826)
- 体(12686)
- 环境(12407)
- 策(12407)
- 农业(12277)
- 发(10529)
- 机构
- 大学(224445)
- 学院(223369)
- 济(117259)
- 经济(115398)
- 研究(86863)
- 管理(83633)
- 理学(70595)
- 理学院(69849)
- 管理学(69092)
- 管理学院(68647)
- 中国(68338)
- 财(53908)
- 京(47332)
- 科学(44740)
- 所(42863)
- 财经(41305)
- 经济学(38832)
- 研究所(38267)
- 经(37749)
- 中心(37421)
- 经济学院(34633)
- 江(33334)
- 北京(31186)
- 院(30657)
- 财经大学(30497)
- 农(30428)
- 范(28682)
- 师范(28510)
- 科学院(25525)
- 州(25477)
- 基金
- 项目(136692)
- 科学(110239)
- 研究(104974)
- 基金(102890)
- 家(87947)
- 国家(87279)
- 科学基金(75116)
- 社会(72078)
- 社会科(68668)
- 社会科学(68654)
- 基金项目(51918)
- 省(49074)
- 教育(47555)
- 自然(43888)
- 资助(43317)
- 自然科(42877)
- 自然科学(42868)
- 自然科学基金(42169)
- 划(41769)
- 编号(39906)
- 成果(33966)
- 部(32975)
- 国家社会(31561)
- 发(31543)
- 重点(30933)
- 中国(29334)
- 教育部(29267)
- 课题(29034)
- 人文(27936)
- 创(27916)
- 期刊
- 济(138163)
- 经济(138163)
- 研究(81939)
- 中国(47797)
- 财(39836)
- 管理(34345)
- 农(28079)
- 科学(27954)
- 融(27347)
- 金融(27347)
- 学报(26091)
- 经济研究(24366)
- 教育(23094)
- 财经(22527)
- 大学(21450)
- 学学(20035)
- 经(19687)
- 技术(19402)
- 农业(18942)
- 业经(18374)
- 问题(17876)
- 贸(16792)
- 国际(15353)
- 世界(15187)
- 技术经济(13196)
- 统计(11956)
- 经济问题(11161)
- 经济管理(10600)
- 业(10434)
- 改革(10426)
共检索到3646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平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采取了积极的货币政策抑制经济下滑,然而货币扩张却难以刺激经济回到原有的均值状态,并有巨大的负产出缺口,导致生产者价格指数持续近3年为负。货币流量刺激、提升投资力度似乎难以摆脱当前的困境,其原因是出现了"效率减速的冲击",即大量的供给都是无效率的。或因无需求变为库存,或回收周期很长回报率很低,或被"僵尸企业"吸走浪费等等。低效率的企业、产能过剩部门和低效地方基建等不是能通过货币流量"输血"可以挽救的。宏观政策着重激励中国经济从高速的规模扩张转向高效率的生产,如加速折旧抵税的政策,清理"僵尸企业",加速资本市场并购步伐,而体制上要进行存量改革和调整,才能完成从规模扩张向高...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 张平 刘霞辉 袁富华 王宏淼 陆明涛 张磊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增长速度放缓。原因来自"三重冲击"因素的叠加:资本积累速度下降、人口红利消失和"干中学"技术进步效应消减。而现阶段制度结构对于技术创新的阻碍和人力资本配置的扭曲,又使得三重冲击带来的经济增长减速无法得到生产效率提高的补偿和缓中。为保证经济增长的延续性和有效性,必须直面并高度关注"减速治理"这一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只有加快推进存量调整,推动传统赶超模式中的"纵向"干预体制向"横向"竞争机制转换,引入"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部门和事业单位的市场化改革,才能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激励技术创新,实现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效增长的转换。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赴匈牙利经济考察团 王宏淼 张平 张晓晶 王诚 香伶
应匈牙利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邀请,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张平、王诚、张晓晶、香伶和王宏淼一行五人于2011年6月27日至7月4日访问了匈牙利,与匈牙利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共同在布达佩斯召开了"经济危机、教育和劳动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郎丽华 张连城
2010年,中国经济和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均呈现了强劲增长的势头,步入经济扩张期;但是进入2011年以来,随着欧洲部分国家债务危机的蔓延以及美国经济的回调,世界经济呈现复苏乏力态势,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也开始出现了回落。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第一季度GDP增长率回落到8.1%,第二季度进一步下降到7.6%。我国经济为什么会出现二次回落?未来几年中国的经济将呈现怎样的走势?政府应该做出怎样的政策选择?这是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将通过分析影响中国本轮经济周期波长的政策因素,探讨中国未来几年的宏观经济走势以及政府的政策取向。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梁俊 李菁
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很多学者认为,中国这一轮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是结构性减速。该文从高投资不可持续、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服务业化、技术进步放缓和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引起本轮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结构性原因,并就应当如何提高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文章认为,尽管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结构性减速,但是如果采取有针对性的结构性改革措施,在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有可能维持中高速的水平。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金春雨 张龙
近年来,美联储货币政策在典型和非典型政策之间频繁切换,这种"异质性"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动态影响,导致常参数模型所刻画的溢出效应缺乏实际的经济意义。为此,本文构建了带有随机波动率的时变参数因子扩展向量自回归模型,从宏观经济、私人经济和金融市场三个角度来研究美联储货币政策冲击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动态影响的表现形式及背后的机理。研究发现,动态影响体现在:一方面,不同时期美联储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都对中国经济产生了负向影响,意味着不同时期的同向货币政策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反向影响;另一方面,美联储货币政策对中国宏观经济、金融市场、私人经济的影响在时间维度上分别呈现递减、递增、平滑现象。动态影响的根源在于不同时期传导机理的差异。在固定汇率下,美联储通过影响中美利差作用于中国的资本与金融账户,进而影响中国经济;在浮动汇率下,美联储通过干扰人民币与美元汇率来影响中国的经常账户,进而影响中国经济。因此,建议中国人民银行缩小人民币汇率浮动空间,结合数量型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来应对美联储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建议宽松财政政策与紧缩货币政策并行以及缩减美元在货币篮子中的权重,来应对美联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关键词:
美联储 货币政策 中国经济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金春雨 张龙
近年来,美联储货币政策在典型和非典型政策之间频繁切换,这种"异质性"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动态影响,导致常参数模型所刻画的溢出效应缺乏实际的经济意义。为此,本文构建了带有随机波动率的时变参数因子扩展向量自回归模型,从宏观经济、私人经济和金融市场三个角度来研究美联储货币政策冲击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动态影响的表现形式及背后的机理。研究发现,动态影响体现在:一方面,不同时期美联储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都对中国经济产生了负向影响,意味着不同时期的同向货币政策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反向影响;另一方面,美联储货币政策对中
关键词:
美联储 货币政策 中国经济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平
中国经济经过2012、2013到2014年3年的7.5%保卫战,2014年增长速度将低于7.5%,2015年经济将继续减速到7%。经济增长速度处在明显的"换挡"阶段。这一减速换挡期称之为"新常态",即处于经济结构、体别和政策的持续调整阶段。"新常态"是新挑战,也是新机遇,通过减速期间加速体制改革和存量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面转型。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月友 董启昌 倪敏
当前,决定中国处于"结构性减速"阶段的经济服务化条件尚不具备,服务业生产率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障碍,服务业的技术属性也并非一成不变。经济服务化过程中服务业与非服务业的生产效率偏差将趋于收敛,服务业已成为中国在经济增长换挡期进行调结构和稳就业的重要抓手。因此,要正确认识服务业的行业性质,正确看待并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目前的宏观调控思路不动摇,持续向结构调整要动力,着力解决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的难题。
关键词:
新常态 结构性减速 经济服务化 宏观调控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韩永辉 黄亮雄 邹建华
本文从产业结构调整视角,研判中国经济结构性减速时代的来临并预测中国未来20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传统测度指标进行完善,基于1978—2012年省域数据,利用非参数面板模型均值估计和逐点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中国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都显著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但无论采用合理化还是高度化指标,结构调整效应的产出弹性均随产业结构的调整、资本积累和劳动投入的增加而呈现"倒U型"动态演进过程。当前,中国整体正处在"倒U型"曲线的拐点,面临从"结构性加速"向"结构性减速"转变的困境。经济增速的预测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将在2013—2017年进入"7时代",在2018—2022年进入"5时代"甚至"4"时代。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沈坤荣 滕永乐
本文通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历史尺度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尺度进行比较分析,认为面对可能出现的"结构性"减速风险,中国经济亟需重构增长的动力机制。应形成以新型城镇化为契机,以要素效率提升为目标,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产业结构升级为路径,以体制改革为保障的新增长动力机制。为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改革进程,转变政府职能,为中国经济发展释放新的制度红利,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结构性减速 动力机制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蒋伟杰 张少华
立足供给侧视角,构造分析中国经济减速的分解框架。研究发现:(1)本轮中国经济减速早有隐患:一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资本生产率增长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二是整个样本期内,劳动生产率的技术效率表现不佳。(2)中国经济30多年的高增长有着坚实的效率基础,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高达65.19%;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也是"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两大区域战略得以成功的关键。(3)本轮中国经济发展特征是减速增效,尽管2008—2012年实际GDP增长率9.25%低于1978—2012年实际GDP增长率9.92%,但是TFPG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高达65.19%,远高于1978—2012年的53.63%。(4)发展金融、深化国企改革与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等有助于消除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双重隐患,也有助于中国经济发展走出"高投资—高增长—低效率—高投资—高增长"的恶性循环。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月友 董启昌 倪敏
当前,决定中国处于"结构性减速"阶段的经济服务化条件尚不具备,服务业生产率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障碍,服务业的技术属性也并非一成不变。经济服务化过程中服务业与非服务业的生产效率偏差将趋于收敛,服务业已成为中国在经济增长换挡期进行调结构和稳就业的重要抓手。因此,要正确认识服务业的行业性质,正确看待并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目前的宏观调控思路不动摇,持续向结构调整要动力,着力解决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的难题。
关键词:
新常态 结构性减速 经济服务化 宏观调控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蔡昉
本文从分析造成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的若干因素入手,论证2012年以来的增长减速,不是需求侧冲击造成的,而是人口结构转变从而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结果,即包括劳动力供给不足、人力资本改善速度放慢、投资回报率下降、资源重新配置空间缩小以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减速等供给侧原因。现有文献中从增长视角出发的研究,由于缺乏对中国特殊经验和挑战的深刻理解,简单把"回归到均值"的统计规律应用来预测中国经济增长未来,得出悲观结论,也缺乏理论依据和经验说服力。本文建议放弃周期分析的需求侧视角,而立足于增长分析的供给侧视角,指出可以显著提高潜在增长率的若干环节,为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赢得改革红利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顾元媛 沈坤荣
在全球经济面临大调整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已经进入持续减速的中长周期。经济减速虽有周期性因素,但根本原因是由于经济结构问题导致潜在增长率下降。从供给视角看,原先依靠廉价劳动力和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不可持续,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必然是创新;从需求角度看,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日渐疲软,亟待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因此,只有从根本上转变中国经济粗放的增长方式,才能使经济得以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