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20)
2023(8180)
2022(6707)
2021(6239)
2020(5061)
2019(11488)
2018(11134)
2017(21156)
2016(11009)
2015(12370)
2014(12345)
2013(12499)
2012(12110)
2011(11386)
2010(11238)
2009(10496)
2008(10234)
2007(8886)
2006(8017)
2005(7539)
作者
(32903)
(27750)
(27500)
(26525)
(17914)
(13222)
(12380)
(10738)
(10506)
(9934)
(9722)
(9098)
(9037)
(8994)
(8912)
(8512)
(8164)
(7955)
(7835)
(7469)
(7107)
(6681)
(6625)
(6355)
(6268)
(6233)
(6020)
(5620)
(5528)
(5490)
学科
(74245)
经济(74190)
管理(28451)
方法(25760)
(25306)
数学(23543)
数学方法(23429)
(18918)
企业(18918)
中国(18738)
地方(16344)
(12908)
(12632)
(12495)
贸易(12488)
地方经济(12278)
(12168)
业经(11712)
(11466)
(10623)
(10134)
金融(10134)
(9618)
银行(9612)
环境(9542)
(9394)
农业(8474)
(8441)
(8305)
关系(8114)
机构
大学(174290)
学院(171070)
(92398)
经济(91122)
研究(69696)
管理(60764)
中国(53443)
理学(52069)
理学院(51424)
管理学(50809)
管理学院(50469)
(38779)
科学(38003)
(36682)
(35352)
研究所(32176)
经济学(32087)
财经(31508)
中心(29248)
(28963)
经济学院(28695)
(25939)
(24422)
北京(23921)
财经大学(23682)
(23078)
科学院(22031)
业大(21249)
(20988)
师范(20810)
基金
项目(110307)
科学(88472)
基金(84980)
研究(79201)
(74963)
国家(74459)
科学基金(62937)
社会(56276)
社会科(53693)
社会科学(53681)
基金项目(43436)
(38052)
自然(37909)
自然科(37082)
自然科学(37071)
自然科学基金(36485)
资助(35679)
教育(34751)
(33278)
编号(27413)
(26674)
国家社会(25882)
(25321)
重点(25271)
中国(24705)
教育部(23290)
成果(22723)
(22325)
(22050)
人文(21905)
期刊
(103766)
经济(103766)
研究(58713)
中国(32275)
(28275)
学报(25936)
科学(25318)
管理(24264)
(23691)
大学(19982)
经济研究(19443)
学学(19173)
(17900)
金融(17900)
财经(17723)
农业(16391)
(15570)
问题(13920)
(13476)
技术(13069)
世界(12847)
国际(12252)
业经(12189)
教育(10699)
技术经济(10365)
统计(9630)
(9506)
经济问题(8525)
(8132)
经济管理(7479)
共检索到2659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钟正生  张璐  
春节过后,中国经济呈现出企稳复苏迹象,3月份多数经济金融数据的表现都好于此前预期,市场对中国经济的"韧性"逐渐形成共识,影响市场定价的宏观要素开始转移到:通胀风险,政策反向微调的可能性,以及经济复苏情绪演绎后形成新的预期差。笔者认为,第一季度逆周期政策集中发力,带动经济增长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崔耕瑞  
以我国2011—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动态面板模型和递归效应模型探讨数字金融对我国经济韧性的影响。结果发现:(1)基准分析中,数字金融对经济韧性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且对分维度促进作用的强弱依次表现为恢复力、抵抗力、转型力和适应力;(2)异质性分析中,数字金融对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结构异质性、区域异质性以及网络覆盖异质性;(3)中介效应分析中,数字金融通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和引致消费升级对经济韧性产生促进作用。最后,依据实证结论得出相关政策启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峰  殷文星  
文章基于2008—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将研究时期划分为金融危机抵抗期、金融危机恢复期和新冠肺炎疫情抵抗期,利用敏感性指数法测度三个周期的经济韧性水平,采用GIS可视化、标准差椭圆与莫兰指数揭示省域经济韧性的时空特征,使用核密度估计和Dagum基尼系数揭示中国经济韧性的动态演进及区域差异。研究发现:在金融危机抵抗期,经济韧性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在金融危机恢复期,经济韧性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在新冠肺炎疫情抵抗期,经济韧性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伴随着不同类型的冲击,中国省域经济韧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生相应变动。如金融危机抵抗力空间分布呈现“南(略偏西)—北(略偏东)”格局,而新冠肺炎疫情抵抗力空间分布呈现“西北—东南”格局。另外,中国省域经济韧性存在一定的空间相关性。全国整体经济韧性水平呈先升后降趋势,分界点在中美贸易摩擦时间点附近,区域内部经济韧性有较大的极化趋势。中国经济韧性的差异呈现“倒U”型,差异主要来源于超变密度,东-中部的经济韧性水平之间差异最大。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王素素  卢现祥  李磊  
文章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1997-2020年中国经济韧性综合指数及分维度指数,借助Dagum基尼系数分解探究南北方经济韧性的区域差异以及差异来源,运用二次指派程序实证考察经济韧性南北区域差异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1)经济韧性总体水平虽不高但呈现波动中缓慢增长趋势,结构韧性和创新韧性指数低于经济韧性综合指数,是经济韧性提高的短板;南方地区经济韧性综合指数、规模韧性指数、结构韧性指数、创新韧性指数、开放韧性指数均高于北方地区,而制度韧性指数和社会韧性指数均低于北方地区。(2)经济韧性综合指数空间差异整体呈缩小趋势;区域间差异是经济韧性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3)创新韧性差异和开放韧性差异是南方地区经济韧性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结构韧性差异和制度韧性差异是北方地区经济韧性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创新韧性差异、规模韧性差异以及开放韧性差异对经济韧性差异的作用强度由北向南增强,而结构韧性差异、社会韧性差异和制度韧性差异对经济韧性差异的作用强度由北向南减弱。研究创新:基于规模韧性、结构韧性、创新韧性、开放韧性、制度韧性和社会韧性六大维度构建经济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空间差异及形成机理进行探讨分析。文章丰富了经济韧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为揭示我国经济韧性南北的区域差异现状、探索协同发展路径提供重要借鉴。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闫敏  
我国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宏观经济运行平稳,主要指标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发展的韧性、潜力提升,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呈现出强劲的韧性和巨大的潜力。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备、人力资本丰富、国内市场广阔,经济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由于我国的逐步强大,引发了部分守成大国的恐慌,国际单边主义、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中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宋玉臣  孙弘远  
面对各种复杂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强中国经济韧性是抵御风险冲击的必要条件,也是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文章基于复杂系统视角,选择熵权TOPSIS法从六个维度测度了1998—2021年中国经济韧性的动态演进特征,运用空间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得到了中国经济韧性的区域差异,使用李雅普诺夫指数分析了中国经济韧性区域差异的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中国经济韧性呈动态上升态势,且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整体韧性及各子维度韧性显著提升;中国经济韧性的东、中、西部地区差异问题仍较为突出,且西部地区内部差异较大,经济韧性的稳定性较弱;中国经济韧性区域差异的动态演进呈现收敛趋势,这为改善中国经济基本面奠定了基础。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高辰颖  
科学分析中国经济增长力韧性,既可以坚定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信心,又可以为当前创新宏观调控思路提供理论支撑。中国经济增长力韧性为多重因素所作用,受多种经济学理论共同支撑。经济增长力韧性其内生因素包括资源禀赋、人口结构、基础设施、经济结构等经济体自身特点;其外生因素包括政策体制、社会、文化等。要提高中国经济增长力韧性,克服其脆弱性,必需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制度和政策的创新,促进经济增长从依靠要素投入向依靠创新驱动转变。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赵剑霆  谭晶荣  陈林  
本文基于客观权重赋值法,综合区域经济的抵御冲击能力、冲击恢复能力、适应新环境能力、区域经济路径创造能力,构建区域经济韧性指标体系,实证测算了2002~2017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经济韧性,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韧性的结构性影响因素和区域性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经济韧性在稳定区间内波动,经济韧性水平表现出东强西弱的东西部差异且差异正在缩小;行业平均上游度、行业中心强度、行业中心熵均表现出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应充分发挥上述因素对区域经济韧性的积极影响,大力发展上游产业、实体经济;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宋玉茹  董小君  许诗源  秦梦  
文章构建了区域经济韧性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估2004—2020年我国省域的经济韧性水平。采用马尔可夫转移概率矩阵、泰尔指数、全局莫兰指数、核密度估计法和变异系数法对省域经济韧性水平的时空演进规律进行分析,包括动态演进规律、区域发展差异性、空间自相关特征、时间演进格局、发展收敛性等。研究结果表明:省域经济韧性在不同发展水平上具有相对稳定性,并且存在向上发展的潜力;研究期内我国省域经济韧性水平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特征,且这种不平衡正在逐步扩大;省域经济韧性发展表现出正向的空间自相关性特征;东、中、西三大地区与全国的经济韧性发展呈现趋同性特征,这种趋势在未来可能会更加明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蔡咏梅   李新英   孟令伟  
文章从风险指数、稳定指数、流通指数和创新指数四个维度综合测度区域经济韧性,构建可拓正态云模型对我国31个省份2008—2019年的经济韧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我国区域经济韧性虽然差异明显但整体趋势增强,经济韧性强度波动变大,增速发展不平衡。(2)东部地区经济韧性绝对差距扩大,相对差距逐渐减小。东部内部相对差距减小,中部内部相对差距较均衡,而西部内部相对差距加大。(3)南北方之间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均在增大,2015年之前北方经济韧性强度高于南方,之后相反。(4)稳定、创新、流通和风险指数对经济韧性影响力依次减弱,稳定、流通、创新指数东部高于中部和西部,风险指数反之;稳定、创新、风险指数南方高于北方,流通指数反之。(5)经济韧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R&D人员数、铁路网密度、失业保险人数、每万人互联网端口数、科研支出占比、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数占比、外贸依存度等。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隋建利   吕文强  
本文通过对风险来源进行时变贡献分解,实现在险增长的脆弱性溯源,并构建分型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从韧性结构、抵抗能力以及恢复能力等多重视阈,系统性解构在险增长的经济韧性。研究发现:(1)在险增长具有显著的“事件驱动”特征,在极端事件冲击下,在险增长表现出明显的下行态势。经济增长尾部风险存在显著的非对称性特征,当经济下行风险升高时,经济上行风险同样明显增加。(2)在险增长的脆弱性溯源结果表明,信贷投资与地方政府债务的正向驱动贡献日渐下降,股价波动仅在金融危机和股市异动时期发挥显著的负向驱动作用。步入新发展阶段,房价增速的驱动力量从早期的正向逆转为较大负值,而供应链与消费状况则在近期发挥较多的积极作用。现阶段,房地产以及地方政府债务因素能够给未来增长风险提供更加灵敏的预警信号。(3)分型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概率路径表明,伴随国内经济结构转型,L型收缩概率呈现明显的上行趋势,而当经济系统面临外生的风险冲击时,U型抵抗概率将迅速攀升,此时经济具备顽强的抵抗韧性。此外,2022年后实际增长趋势与最优增长趋势再度重合,这不仅说明中国经济的恢复韧性相对较强,也意味着现阶段的“三重压力”并未构成严峻的风险冲击。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高粼彤  孟霏  田启波  
为促进区域经济韧性协调发展,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市)面板数据,采用Theil指数、ESDA等方法解析中国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化特征,并通过SPDM模型识别影响经济韧性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面板门槛模型进一步讨论不同数字金融发展水平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差异。结果显示:(1)经济韧性整体呈波动上扬态势,东部地区经济韧性水平最高。(2)经济韧性呈愈发均等化发展态势,东中西三大区域内部差异较大。(3)经济韧性水平大致呈“东强西弱”的空间分布特征,强韧性省(市)多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弱韧性省(市)多位于西部内陆地区,且空间关联模式主要表现为H-H型和L-L型。(4)数字金融对经济韧性发挥显著促进效果,且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5)在数字金融发展水平单一门槛效应下,数字金融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呈边际递增态势,即当数字金融发展水平较高时,数字金融才能够对区域经济韧性发挥显著促进效果。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本刊  
编者按:2022年6月10日,央行公布的最新金融数据显示,5月社融显著放量,信贷也大幅走强,扭转了4月同比大幅下滑的趋势。这让人们长舒了一口气,也许我国的信贷数据并非那么令人担忧。然而,央行的“有效融资需求明显下降”的论断言犹在耳,市场关于5月信贷数据“总量改善、结构偏弱”的隐忧也未能散去。一段时间以来,“有效信贷需求不足”持续搅动着人们的神经,关于其有何特征、成因为何、该如何应对,甚至于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讨论,都值得侧耳倾听。说到底,有效信贷需求之所以受到如此关注,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唐任伍  李楚翘  
经济韧性是经济体抵御冲击扰动、自我恢复和调节重组的重要机能,中国经济在2020年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并快速恢复过程中展现出强劲韧性。文章在系统梳理经济韧性的概念内涵和分析工具的基础上,运用核心变量法考察中国经济韧性在各种危机下的现实表现并追踪其动态演进路径,借助构建的经济韧性表现整合模型加以阐释,为客观呈现和把握中国经济发展及韧性培育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深入探究包括内质禀赋、制度安排、政策工具、历史文化等在内的多重因素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和决定作用,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夯实中国经济系统的韧性能力,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转型升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邢秀凤  徐梦凡  
根据国家统计局2022年1月17日发布的数据,2021年我国GDP为114367亿元人民币,实际GDP同比增长8.1%。同期,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的美国,实际GDP同比增长5.7%。中国已在2009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超过30%。尽管遭受新冠肺炎疫情负向冲击,2021年中国经济承压前行,但仍表现出强劲的韧性与活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必将成为人类历史上的奇迹。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连续38年,中国经济奇迹式增长,年均GDP增速保持9.6%,贸易增长率更是达到14.8%,但为什么现有的主流理论却无法解释这一奇迹?如何深入理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