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11)
- 2023(7461)
- 2022(6168)
- 2021(5731)
- 2020(4627)
- 2019(10562)
- 2018(10241)
- 2017(19028)
- 2016(9852)
- 2015(11582)
- 2014(11415)
- 2013(11517)
- 2012(11277)
- 2011(10778)
- 2010(10614)
- 2009(10210)
- 2008(9842)
- 2007(8618)
- 2006(7989)
- 2005(7642)
- 学科
- 济(71107)
- 经济(71028)
- 管理(26303)
- 方法(22786)
- 业(20968)
- 数学(20869)
- 数学方法(20780)
- 中国(18394)
- 地方(16265)
- 企(15448)
- 企业(15448)
- 农(12315)
- 地方经济(12268)
- 贸(11952)
- 贸易(11944)
- 易(11636)
- 制(11543)
- 学(11526)
- 业经(11218)
- 财(10082)
- 融(9544)
- 金融(9544)
- 环境(9357)
- 体(9009)
- 银(8898)
- 银行(8896)
- 行(8750)
- 发(8210)
- 关系(8032)
- 农业(7923)
- 机构
- 大学(161853)
- 学院(157654)
- 济(87917)
- 经济(86734)
- 研究(65046)
- 管理(56017)
- 中国(50808)
- 理学(47462)
- 理学院(46855)
- 管理学(46384)
- 管理学院(46067)
- 财(37443)
- 京(34558)
- 科学(33701)
- 所(32432)
- 经济学(30620)
- 财经(29750)
- 研究所(29215)
- 经济学院(27289)
- 中心(27253)
- 经(27216)
- 北京(23024)
- 院(22929)
- 财经大学(22032)
- 江(21527)
- 农(20839)
- 科学院(20187)
- 范(20041)
- 师范(19938)
- 社会(18822)
- 基金
- 项目(98383)
- 科学(79076)
- 基金(75857)
- 研究(73086)
- 家(66066)
- 国家(65626)
- 科学基金(55458)
- 社会(52548)
- 社会科(50037)
- 社会科学(50027)
- 基金项目(38717)
- 省(32813)
- 自然(31801)
- 教育(31732)
- 资助(31535)
- 自然科(31047)
- 自然科学(31039)
- 自然科学基金(30527)
- 划(28895)
- 编号(25816)
- 部(24213)
- 国家社会(24193)
- 中国(23556)
- 发(22796)
- 重点(22641)
- 成果(21870)
- 教育部(21410)
- 人文(20119)
- 济(19797)
- 经济(19632)
共检索到2535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中国经济密度分布与政策研究"课题组 沈体雁
经济密度不仅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集聚程度的有效测度,而且已成为协调区域发展和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本研究采用两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手段,对我国经济密度分布特征进行多尺度、多维度和跨时段的系统研究,刻画了中国经济密度分布特征,揭示了我国经济密度分布的动力机制和政策效应。
关键词:
经济 密度 分布特征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刘世锦 蔡颖 王子豪
集聚效应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推动创新与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通过对我国300余个城市近20年人口集聚水平的变迁分析发现,伴随着人口流动与人口集聚水平提升,整体上城市间的人均GDP差距收窄,分布更为均衡;对人口集聚水平与产出效率间的规律探索显示,人口密度、就业密度与产出效率存在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为了更全面地衡量我国城市化水平,将“人口稠密率”指标作为对城镇化率评价的重要补充,进而将“人口稠密率”纳入经济增长预测模型,对2022—2030年不变价GDP增速进行预测,结果显示2022—2030年我国GDP年均复合增速约在5.03%左右。从空间分布深度挖掘人口集聚红利,协同驱动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是新发展格局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因此,要逐步打破市场分割,提升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效率;协调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发展,充分发挥核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处理好城市“新二元结构”问题。
关键词:
集聚效应 人口密度 产出效率 人口稠密率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周敏 胡碧霞
以中国东北地区34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综合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东北地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差异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东北地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均呈波动下降态势,区内差异对东北地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总体差异的贡献率高于区间差异;东北地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表现出显著的全局空间集聚效应,且从LISA集聚图来看,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L-L"区和"H-H"区城市数量都有所增加,分别集中分布在黑龙江省东北部和辽宁省中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文博 范高潮 孙长青 蔡九菊
为探讨高钙粉煤灰复合粘结剂对玉米秸秆原料成型密度和强度的影响,采用闭式冲压成型装置对添加高钙粉煤灰复合粘结剂的玉米秸秆进行成型实验研究,分别考察压力、温度、粒度和含水率对成型燃料的影响,并给出了最佳的成型压力范围。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在压力为32~50MPa的范围内,加热温度85℃,物料含水率在12%以下,平均粒度为2mm的颗粒,能实现较好的有粘结剂成型,密度和强度基本符合工业要求。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匡兵 卢新海 周敏
研究目的:探究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整体分布特征及其演进规律,为实现城市土地利用系统与城市社会经济系统的高效融合及协调发展提供指导与参考。研究方法:核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研究结果:(1)中国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但存在着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基本呈现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地理格局;(2)在全国层面和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层面,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地区差距在样本考察期内都不断加剧,且各地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在发展过程中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极化现象;(3)中国不同水平城市土地经济密度之间的流动性较差,各省份在总体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分布中的相对位置比较稳定,且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长期均衡状...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汪行东 鲁志国 王云霞
借鉴汉森提出的面板门槛回归模型,以经济密度为门槛变量,采用中国城市面板数据,检验了城市规模与经济效率间的非线性关系。结果显示:城市规模与经济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双门槛效应;在经济密度的任一区间,城市规模对经济效率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随着经济密度的提升,城市会获得更多源自城市规模的效率提升。据此认为,应重视城市规模对经济效率的促进作用,并有效提高经济密度。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沈体雁 劳昕 张进洁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密度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测度指标,在协调区域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日益成为当代区域经济研究的新视角。在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文章分别从理论和实证研究视角系统性地构建中国经济密度研究框架,形成包括密度模型、动力机制、影响效应、全方位实证研究(维度、尺度、时段、方法)在内的完整研究体系,在实证研究方面还提供了相关的研究案例借鉴,以期为中国经济密度的进一步研究指明方向,对于经济地理和区域经济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方法与政策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曹飞
为研究中国省域城市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文章利用1998—2013年全国31个省区的数据,利用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了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空间效应与影响因素,得到以下主要结论: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人均受教育程度的改善、人口城镇化率的提升有助于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提高,三产业产值比重、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及经济外向度的作用为负,省域城市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存在较大的外溢效应。
关键词:
城市建设用地经济密度 空间面板 协同机制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林坚 祖基翔 苗春蕾 毕崇明 刘云中
研究目的:将区县单元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数据与GIS技术结合,分析2004年中国区县单元土地利用经济效率的地域差异,并针对1996—2004年设区市辖区、非设区市单元的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变化进行分析。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空间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研究结论:2004年中国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总体水平由东向西递减,但强中有弱,弱中有强;不同单元水平差距悬殊,整体呈现核心—边缘效应及明显的点轴特征,并形成三大都市连绵区高密度单元高度集中的格局;而1996—2004年间设区市辖区、非设区市单元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分布总体格局变化不大,但已经出现东部沿海用地效率的提高趋缓,内陆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快速提...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施祖麟 黄治华
本文应用核估计方法对1978~2007年中国省级地区经济增长动态进行了分析,通过4个时点的人均GDP分布概率密度的核估计,我们发现在我国改革的3个不同阶段,中国省级地区的增长动态不是简单线性的,经济增长表现出两极分化与中间交叉变动的混合,三大直辖市始终在前3位,而贵州则始终停留在最后1位。从长远来看,中国省际增长分布有向双峰(bimodal)分布发展的趋势,这在1999年表现非常明显。三个阶段的动态分析说明,中国区域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协调发展中能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地区差距 核密度估计 双峰分布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鲁志国 汪行东
将城市经济效率分解为综合经济效率、纯劳动经济效率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使用2003-2013年我国城市面板数据对其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综合经济效率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符合倒U型假设;纯劳动经济效率与城市经济效率呈U型关系;在引入经济密度变量后,城市经济效率与经济密度呈U型关系。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鲁志国 汪行东
将城市经济效率分解为综合经济效率、纯劳动经济效率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使用2003-2013年我国城市面板数据对其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综合经济效率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符合倒U型假设;纯劳动经济效率与城市经济效率呈U型关系;在引入经济密度变量后,城市经济效率与经济密度呈U型关系。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沈体雁 劳昕 张晓欢
该文在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重点讨论了经济密度理论模型、实证研究、动力机制及影响效应等问题,指出未来经济密度研究的探索方向;以经济密度格局与演化这一关键问题作为切入点,寻求建立中国经济密度的分布模型与演化模式,对于经济地理和区域经济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方法与政策意义。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沈体雁 劳昕 杨开忠
作为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集聚程度的重要指标,经济密度是研究经济集聚与分散、经济空间结构、经济发展绩效以及环境经济可持续性等重要课题的一个枢纽性变量,逐渐引起研究者的重视。本文在回顾国内外与经济密度相关的研究文献基础上,重点讨论经济密度理论模型、实证研究、动力机制及影响效应等问题,指出未来经济密度研究的探索方向。作者认为,以经济密度格局与演化这一关键问题作为切入点,寻求建立中国经济密度的分布模型与演化模式,对于经济地理和区域经济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方法与政策意义。
关键词:
经济密度 密度模型 实证研究 动力机制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徐瑛 仲艾芬 石敏俊
本文基于Melitz和Ottaviano(2008)的效率异质性模型,构建了企业两阶段风险决策模型,内化经济密度对于风险的选择效应,以揭示经济密度影响企业风险决策行为的机制和过程。理论模型显示如下结果。(1)当经济密度过低时,增加密度将降低风险;当经济密度过高时,增加密度会增加风险;经济空间内存在风险最小化的最优密度。(2)在经济密度之外,租金、企业数量、产品多样性等因素也对企业经营风险产生影响。本文以北京市五环内生活性服务业为例,基于腾讯位置大数据、城市生活性服务业POI及倒闭率、商铺和住宅租金等微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后发现以下三点结论。(1)北京市高密度地区,密度对风险的影响为正;低密度地区反之。北京市二环是影响逆转的分界线。(2)北京市消费密度和就业密度,通过租金、企业数量和产品多样性三个中介变量影响企业倒闭风险。其中,最显著的影响路径是:消费密度影响产品多样性,进而影响企业倒闭风险。可见,集聚经济降低风险的关键不在于企业数量,而在于差异化集聚。(3)北京市三环是集聚力和竞争力对比逆转的分界线:三环外集聚力超过竞争力,有利于企业风险降低,三环内反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