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92)
- 2023(14669)
- 2022(12295)
- 2021(11654)
- 2020(9959)
- 2019(23045)
- 2018(22749)
- 2017(42427)
- 2016(23076)
- 2015(26760)
- 2014(26659)
- 2013(25910)
- 2012(24143)
- 2011(21969)
- 2010(21829)
- 2009(20166)
- 2008(19725)
- 2007(17582)
- 2006(15192)
- 2005(13744)
- 学科
- 济(112019)
- 经济(111921)
- 管理(63480)
- 业(56096)
- 方法(47701)
- 企(44877)
- 企业(44877)
- 数学(42840)
- 数学方法(42357)
- 中国(29066)
- 农(25151)
- 财(23714)
- 地方(22835)
- 业经(20890)
- 学(20012)
- 贸(19576)
- 贸易(19563)
- 易(19017)
- 制(17824)
- 农业(16660)
- 和(15194)
- 银(14880)
- 环境(14868)
- 银行(14857)
- 融(14797)
- 金融(14794)
- 行(14251)
- 地方经济(14197)
- 理论(14135)
- 务(14097)
- 机构
- 大学(333902)
- 学院(328975)
- 济(147564)
- 经济(144806)
- 管理(125323)
- 研究(113430)
- 理学(107895)
- 理学院(106693)
- 管理学(104758)
- 管理学院(104135)
- 中国(86837)
- 京(69894)
- 科学(66070)
- 财(64730)
- 所(56012)
- 中心(53316)
- 财经(51792)
- 研究所(50894)
- 农(50165)
- 江(48680)
- 经济学(47168)
- 经(47150)
- 业大(45435)
- 范(45381)
- 师范(45011)
- 北京(44460)
- 经济学院(42399)
- 院(40177)
- 农业(39163)
- 州(38453)
- 基金
- 项目(217665)
- 科学(172580)
- 研究(161711)
- 基金(159449)
- 家(137651)
- 国家(136540)
- 科学基金(117688)
- 社会(104544)
- 社会科(99247)
- 社会科学(99223)
- 基金项目(83525)
- 省(82997)
- 教育(76405)
- 自然(73963)
- 自然科(72303)
- 自然科学(72280)
- 自然科学基金(71018)
- 划(70469)
- 资助(66167)
- 编号(65123)
- 成果(54242)
- 部(49964)
- 重点(49118)
- 发(47410)
- 课题(45164)
- 创(44933)
- 国家社会(44192)
- 教育部(43660)
- 大学(42476)
- 科研(42128)
- 期刊
- 济(160432)
- 经济(160432)
- 研究(100454)
- 中国(66554)
- 财(50679)
- 学报(47634)
- 管理(46011)
- 科学(44435)
- 农(44021)
- 教育(39962)
- 大学(37128)
- 学学(34013)
- 技术(30144)
- 农业(29972)
- 融(29318)
- 金融(29318)
- 经济研究(26979)
- 财经(26506)
- 经(22979)
- 业经(22849)
- 问题(21101)
- 统计(18970)
- 图书(18699)
- 贸(18680)
- 技术经济(17772)
- 世界(17134)
- 业(16969)
- 策(16323)
- 国际(16268)
- 理论(15463)
共检索到4984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刘慧侠 刘晓昀 曹元元
女性学者的数量及其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是体现一个国家知识界与学术界内性别平等的主要指标,女性学者的发展状况和科研教学能力对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学科建设有很大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增加,步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女性学者也在逐年增加。根据中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开云
在中国的经济学界,由于一种"诺贝尔奖情结"与"诺贝尔奖情绪"的长期并存、磨合及博弈,不仅折射出中国本土学者学术素养、学术风格、学术习惯以及思维模式、冶学方法的某些局限或缺陷,而且也形成了一个困扰中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杜一 仲禾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何炼成
本文对我国经济学界改革开放30年来学术争鸣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简要介绍,旨在说明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对这些问题的理论说明及其发展。
关键词:
学术争鸣 改革理论大争鸣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魏达志
改革开放20年来,与体制转轨相适应,中国的经济学界也具有明显的转型期特征,并出现了历史性的积极变化。在本文中,作者从学说、流派、方法以及分工等角度出发,对这种变化进行了梳理和归纳
关键词:
中国经济学界,变化,分类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张锐
铺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之基,吴敬琏以真知灼见助推一个转型时代的滚滚车轮;摇举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旌旗,吴敬琏尽匹夫之责加注一个起飞时代的勃勃量能;透视游离于市场背后的暗影,吴敬琏用率真良知廓开一个裂变时代的重重混沌。作为凡人,86岁的吴敬琏拥有的不只是耄耋之躯,更坚守着质朴至真的不老风骨;作为学者,吴敬琏拥有的不只是书翰墨宝,更占据着高屋建瓴的思想飞地;作为智囊,吴敬琏拥有的不只是影响之力,更彰显出超凡脱俗的艺德品行。走近吴敬琏,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一位经济学大师高山仰止的学术造诣与家国情怀,更能饱览到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激荡风云。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四大名旦”:许涤新、薛暮桥、孙冶方、于光远。他们出生于1900年—1915年之间,活跃在改革开放之初的经济理论前沿。他们既是老经济学家,又是老革命,都有“一部光荣的革命史”。“改革七贤”:“董机制”—董辅、“吴市场”—吴敬琏、“厉股份”—厉以宁、...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贾根良 马国旺
经济学多元论具有多层次的含义,绝不能把它简单地看成是方法的多元论。今天,多元论问题已经构成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日益引起学者们的高度关注。应该站在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反思高度,站在对中国经济学未来发展趋势的前瞻高度,从广义方法论上讨论多元论问题。中国经济学界所需要的是广义方法论上的多元论,这对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推动中国经济学的繁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
经济学广义方法论 方法 方法论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杨圣明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给学术研究带来了春天,消费经济理论研究开始兴起。本文回顾、总结了在这一历史阶段消费经济研究的主要成果,从消费经济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消费的作用与地位、消费模式、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消费结构、劳务(服务)消费、消费方式等方面,对这场学术讨论进行了综述。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曾铮
本文在回顾了相关经济学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均质"大国理论范式研究的必要性。接着,文章借鉴物理学中对物体"质"、"质点"和"质心"的研究,构建了"不均质"经济体的基本经济学表达。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不均质"大国分析的基本经济学逻辑,并设计了经验测算方法。之后,本文按照以上的理论框架,对中国1997—2005年的经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各地区在基本经济层面上离散程度较高,具有"不均质"大国的典型特征。最后,总结了本文的基本研究结论,并提出了"不均质"大国研究范式进一步扩展的方向。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储玉坤
据美国报刊报道,近来美国出现了一批“开明派”人物,纷纷向供应学派理论提出挑战,认为供应学派主张放任自由、强调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是解决不了美国日趋深重的经济问题的。而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有一个相当大的公营部分,对资本主义慢性的不稳定状况能起平衡的稳定作用,故能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因此,他们认为政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茂生
本文针对目前社会上对中国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一些看法和提法,探讨了经济学的真谛与中国经济学家的使命。作者认为,经济学即研究社会资源配置和配置中人的行为及其调节的科学,中国经济学家应该为经世济民的实践、为振兴中华民族的伟业服务。
关键词:
争鸣 经济学 经济学家 马克思主义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李仲生
在美国历届经济学家获得诺贝尔经济奖的成就中,大部分学者运用了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当代西方经济学,特别是数学在经济学中得到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其主要体现在将经济理论和数学、统计学相结合形成数理经济分析和计量分析,研究方法先进,代表了当代西方经济学领域的世界最高水平。中国许多学者视野不够开阔,缺乏国际型和创新型的思维模式和研究理念,缺乏数理分析、经验上的实证和对经济分析的严密性,值得反思。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程芳
通过对372名高校女教师的调查,发现高校女教师遭遇职业生涯阻隔,但是总体知觉程度不高。同时,对高校女教师在年龄、婚姻状况、学历、职称、专业五大人口背景下的职业生涯阻隔因素差异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突破高校女教师职业生涯阻隔的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