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71)
2023(8436)
2022(6726)
2021(6349)
2020(4931)
2019(11374)
2018(11144)
2017(20201)
2016(10671)
2015(12455)
2014(12252)
2013(12212)
2012(11919)
2011(11254)
2010(11282)
2009(10617)
2008(10396)
2007(8966)
2006(8342)
2005(7966)
作者
(30981)
(25870)
(25855)
(24991)
(16874)
(12247)
(11660)
(10204)
(10067)
(9291)
(9132)
(8513)
(8412)
(8364)
(8338)
(8237)
(7699)
(7529)
(7438)
(6957)
(6877)
(6230)
(6125)
(6078)
(5943)
(5832)
(5528)
(5278)
(5253)
(5116)
学科
(72261)
经济(72197)
管理(26094)
方法(24041)
数学(20906)
数学方法(20806)
(20736)
中国(19058)
地方(16254)
(16075)
企业(16075)
(14485)
(12266)
业经(12246)
地方经济(12199)
(11763)
贸易(11752)
(11413)
理论(9756)
(9711)
(9603)
金融(9603)
(9600)
环境(9415)
(8843)
银行(8836)
(8686)
(8677)
(8659)
农业(8170)
机构
大学(170988)
学院(166436)
(87846)
经济(86498)
研究(66643)
管理(58008)
中国(51265)
理学(48873)
理学院(48264)
管理学(47727)
管理学院(47392)
(37204)
(36674)
科学(34920)
(32791)
经济学(30713)
财经(29778)
研究所(29606)
中心(27929)
经济学院(27380)
(27269)
北京(24259)
(23664)
(23363)
(23211)
师范(23052)
财经大学(22161)
(20784)
科学院(20168)
社会(19259)
基金
项目(102270)
科学(81481)
研究(78936)
基金(76581)
(65919)
国家(65430)
科学基金(55398)
社会(54350)
社会科(51628)
社会科学(51620)
基金项目(38392)
教育(36679)
(35438)
资助(31994)
自然(30936)
(30468)
自然科(30184)
自然科学(30175)
自然科学基金(29679)
编号(29597)
成果(25689)
(25007)
国家社会(24714)
中国(24051)
重点(23719)
(23483)
教育部(22330)
课题(21802)
人文(20677)
(20654)
期刊
(102911)
经济(102911)
研究(60797)
中国(35001)
(27012)
管理(24160)
科学(22142)
学报(21879)
教育(19900)
(19149)
经济研究(18595)
大学(17491)
财经(16978)
(16142)
金融(16142)
学学(16063)
技术(15555)
(15010)
问题(13761)
农业(13412)
(13149)
世界(12730)
国际(11950)
业经(11590)
技术经济(9951)
统计(8839)
经济问题(8482)
(8033)
图书(7448)
经济学(7409)
共检索到2687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旭  
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必须基于经济学的历史、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经济学的发展历程表明,任何裂变与整合都要遵循经济学发展自身的规律。因此,中国经济学框架的建构,应建立在与中国文化传统、经济传统、中国现时代的国情的结合及其与马克思经济学的科学理解相统一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需要根据传统和现实,用马克思经济学的观点、方法对现有的经济学加以改造和整合,使马克思经济学真正实现“中国化”。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中国经济学未来发展的方向。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黄泰岩  
进入新的世纪,中国经济学的中心主题发生了历史性转折,其突出标志是"十五"计划纲要第一次明确把改革与发展两大主题的关系调整为"以发展为主题",标志着中国经济学从"改革经济学"向"发展经济学"的历史性转折。作为"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主要应包括两个方面,即需求拉动型经济发展和供给推动型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学的研究需要回归到刘易斯等运用的结构主义分析逻辑,在继承的基础上依据新的环境和中国的具体国情进行理论创新。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卫兴华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 80周年 ,本刊特邀请在京的部分经济学家 ,围绕“中国经济改革与经济学发展”这一主题 ,撰写了一组文章 ,以作纪念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兵军  欧阳令南  
丹尼尔·卡纳曼和弗农·史密斯由于在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方面所做的杰出贡献而荣获了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这两门边缘学科在国外已经有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 ,但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却是甚少。本文就结合卡纳曼和史密斯的研究成果 ,对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进行综合介绍并作出相应的评述。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莹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为当代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在新历史背景下,探究中国经济学与文化自信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促进中国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探讨了经济学与文化自信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中国经济学应考虑文化因素,同时也应更全面地融入文化需求,以建立更准确的经济学理论。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刘伟  
一、引言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历史,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紧密结合的探索历程。在这一光辉历程中,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伟大奇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概括的:"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李子江  
数理经济学(MathematicalEconomiscs)是一门形式理论经济学,是用数字形式来表示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并进行演绎的精确化经济学分支。它寻找一组与经济理论内容相吻合的特殊公理结构,探索经济理论体系在逻辑上的一致性,揭示经济学原理中隐含的经...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李琪  
信息经济与未来世界——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李琪一、西方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或许,从来没有一个经济学家会否认,大多数经济决策都是在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的条件下作出的,但只有在最近的几十年,大约从1950年开始,明确地分析不确定性下的经济行为的工具才...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亚光  毕悦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从制度构建到高速发展再到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转型,中国经济学研究也从吸收、模仿到"请进来""走出去",再到批判性采纳和创新,其深度、广度及丰富程度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本文基于1949—2018年间"中国知网"收录的经济学类高频被引文献,详细梳理了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和主要成果,认为中国经济学的历史演进具有连续性、实践性和层次性等发展规律。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经济学还须在本土化议题设定、评价体系科学化和厚植历史传统等方向多下功夫,以期推动中国经济理论和实践再上新高度。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孙圣民  
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需要经济学实现具备中国特色的本土化。本文反思西方经济学为追求科学化而丧失实践传统,造成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分裂的过程。从经济学方法论视角探讨西方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审视借鉴西方经济学来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路径。西方经济学只是一种准科学、准现实的研究,作为地方性知识只具备有限的普适性。理论和实践存在内在关联但不存在同一对应的关系,经济实践需要多因素的平衡与多理论的指导。西方经济学中占主导地位的逻辑实证主义,是一种理论优位的科学哲学。经济学需要提高实践的地位,将理论还原于实践情境,并在实践情境中构建理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可以且理应在中国持续推进的经济实践中得到构建与完善。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葛守昆  
该文提出必须突出对人的"经济人"属性的研究,以此为出发点,对中国经济学进行深入和具体的研究,推动中国经济学与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谷书堂  顾颉  
理论创新与中国经济学之发展谷书堂顾颉自改革开放以来,处于过渡转型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引发出中国经济研究的空前繁荣局面。但稍加审视就发现在表层的繁荣之下,中国的经济学却都正在为基础理论经济学在事实上的缺位而困扰,形成了“繁荣中的窘困...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黄泰岩  
本文运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运动规律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对构建中国经济学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一是由于在不同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甚至同一社会的不同国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会表现出不同的规律,因而创立揭示中国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特殊规律的中国经济学符合经济学创立的理论逻辑;二是由于经济学在不同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甚至同一社会的不同国家,于思想史上都会产生不同的理论体系,因而以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特殊经济规律为目的来构建中国经济学,符合经济学演进的历史逻辑;三是由于我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个不同发展阶段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表现出不同的规律,中国实践就需要中国经济学分别揭示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运动规律,因而把富起来和强起来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理论统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或者单独把强起来发展阶段的经济理论构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符合经济学创立的实践逻辑。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黎力  王珏  黄淳  
为了响应习总书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号召,为了推进中国特色经济学体系的建设,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中国经济史学会中国现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中国经济史学会外国经济史专业委员会、中国科技史学会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于2016年7月2日联合举办了主题为"中国经济学体系的历史建构"的第二届"经济与历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李诚  
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流通理论在建立市场经济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其随着流通产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后,却面临着发展的困惑,就其理论根源而言,是因为主流西方经济学将精力集中在不影响私有产权基础上的制度设计和机制研究,加之理论发展上的路径依赖,对于竞争性的流通领域进行理论研究不符合其理论传统和研究路径。理论上的滞后导致流通产业实践过程中隐含危机,因此流通理论虽不是主流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但产业发展和变化要求我们循序渐进的进行流通理论的创新,使其符合时代的需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