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89)
2023(11073)
2022(8983)
2021(8209)
2020(6704)
2019(15201)
2018(14448)
2017(28152)
2016(14048)
2015(15817)
2014(15455)
2013(15547)
2012(14658)
2011(13436)
2010(13503)
2009(12983)
2008(11752)
2007(10123)
2006(9268)
2005(8770)
作者
(38834)
(32337)
(32192)
(30987)
(20725)
(15344)
(14599)
(12471)
(12381)
(11365)
(11191)
(10686)
(10401)
(10223)
(10150)
(10149)
(9561)
(9381)
(9206)
(8540)
(8321)
(7693)
(7547)
(7413)
(7362)
(7341)
(6866)
(6465)
(6400)
(6370)
学科
(85531)
经济(85469)
管理(39031)
(37356)
(30164)
企业(30164)
方法(29142)
中国(28253)
(26681)
金融(26681)
数学(26333)
数学方法(26224)
(23984)
银行(23978)
(23329)
地方(21266)
(18190)
(16795)
(16764)
业经(16244)
(15369)
贸易(15354)
(14987)
地方经济(13426)
(13064)
(12420)
农业(11561)
产业(11531)
中国金融(11416)
环境(11027)
机构
大学(209646)
学院(208545)
(111955)
经济(110326)
研究(78173)
管理(77284)
中国(67328)
理学(66127)
理学院(65432)
管理学(64761)
管理学院(64370)
(49358)
(43007)
财经(39896)
科学(39660)
经济学(38943)
(37506)
(36508)
中心(35913)
经济学院(35084)
研究所(33836)
财经大学(29957)
(28172)
北京(27906)
(27696)
(26265)
(25402)
金融(25016)
(24926)
师范(24745)
基金
项目(133518)
科学(108101)
基金(102177)
研究(101295)
(87445)
国家(86793)
科学基金(75259)
社会(71752)
社会科(68531)
社会科学(68519)
基金项目(52670)
(47600)
教育(44408)
自然(43402)
自然科(42453)
自然科学(42444)
资助(41792)
自然科学基金(41764)
(40240)
编号(37453)
国家社会(32284)
(31923)
(31142)
成果(30625)
重点(30391)
中国(28875)
教育部(28611)
(28147)
人文(27652)
发展(26708)
期刊
(124614)
经济(124614)
研究(72821)
中国(38500)
(36607)
(36132)
金融(36132)
管理(30069)
科学(26455)
学报(25186)
(24160)
经济研究(23258)
财经(21807)
大学(20573)
学学(19715)
(19085)
问题(16418)
业经(16264)
技术(16119)
农业(15728)
(15339)
国际(14291)
世界(14260)
教育(13264)
技术经济(12220)
统计(10823)
经济问题(10136)
(9447)
商业(9427)
现代(9410)
共检索到3271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江春  沈润涛  
本文认为,由于高储蓄、高投资和低消费导致中国经济严重失衡,而造成中国高储蓄、高投资和低消费的根源又在于中国金融结构的不完善,具体表现为我国金融体系的国有银行主导型。国有银行偏好给国有以及大型企业贷款;而中小、非国有企业的贷款需求不被重视,因而这些企业不得不依靠自身的资本积累,从而形成我国经济的高储蓄、高投资局面。企业储蓄增加还会导致工资水平下降,从而造成居民的消费能力不足。这是导致我国当前内部经济失衡的重要机理,因此,解决中国内部经济失衡的关键在于完善中国的金融结构。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宋晓东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在全球经济失衡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失衡状况越加显著。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我国金融结构失衡对国际收支失衡有着深刻影响。因此,通过优化金融结构来纠正国际收支失衡是一条有效路径。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卜永祥  
一、10年来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状况加剧从1994年到2004年的10年间,中国经济由依靠高投入转向强调高效率和可持续性发展,但总体而言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状况是加剧的,这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甜迪  
全球经济失衡是经常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的双重失衡,经过危机的短暂调整,失衡还将在未来持续下去。金融发展水平差异一方面通过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方向决定了金融失衡,另一方面通过影响一国对储蓄的依赖度引发经常账户失衡。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分析中美金融发展水平差异对中国经济外部失衡的影响发现,差异的缩小有助于减缓经常账户盈余的迅速增加。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  张晓晶  汤铎铎  林跃勤  
本文通过历史回顾与文献考察总结出全球失衡与金融危机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从货币霸权视角建立起失衡与危机的数理模型,指出本轮全球金融危机与美国扩张性货币政策及美元霸权密切相关。文章进而分析了危机冲击与政策反应模式,重点探讨了中国经济复苏的条件。通过国际比较,我们认为,大萧条的教训之一是政府在某些领域的过度干预,而经济体的充分弹性(即灵活的市场机制)则是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必不可少的条件。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四灿  张云  
本文将金融加速器机制和政府干预因素嵌入到基本的真实经济周期模型中,以此研究政府干预和利率管制通过影响企业投资引发并加剧总需求结构失衡的具体机制,以及总需求结构渠道在传导外生冲击并最终引起经济波动所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政府干预和利率管制均会导致总需求结构失衡。其中,政府干预通过降低企业要素价格敏感性并增强企业的产出规模动机引发投资冲动,导致用于消费的产出份额被挤占;利率管制则压低了存贷利率,导致家庭储蓄收益和消费水平下降并刺激企业扩大投资。总需求结构渠道对外生冲击的放大效应是通过增强投资对产出波动的影响来发挥作用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总需求结构失衡越严重,金融加速器对外生冲击的放大效应越显著;(2)推进利率市场化和降低政府干预需要同步进行才能有效扭转总需求结构失衡。由此,改善的需求结构才能有效降低外生冲击对经济的影响,增强宏观经济稳定性。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崔潮  
结构失衡是我国经济60年的常态。当前以内外需失衡为代表的经济结构问题再次凸现。经济结构长期失衡的深层原因在于传统体制,其中经济发展战略调整滞后是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防止结构失衡需要从经济发展战略调整、政府效能提高、市场运行优化、科技体制改善等多方面入手,从体制机制上研究治本之策。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项俊波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结构失衡问题呈现出不断加剧的趋势,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结构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了中国经济结构失衡测度的指标体系,并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结构失衡程度进行了测度。测度结果显示,中国经济结构失衡指数从1992年的2.42增加到2007年的4.02,表明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程度总体上在加剧。在测度结果的基础上,本文对中国经济"失衡并增长"的表现、逻辑以及潜在风险进行了深入剖析,分析了经济结构失衡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三维平衡关系,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展望,这为研究中国经济结构失衡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邓斌  孙建敏  熊宇  
中国经济内外失衡既源于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模式等内部因素,也源于不平衡的国际经济格局和分工体系等外部因素,其主要表现为内部储蓄—投资失衡和外部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顺差。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选择时应考虑适时适度调整财政、金融、外贸、汇率等政策,实现内外部经济再平衡。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乐一  邵成芳  
目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内外失衡问题严重。内部失衡主要表现为高投资、低消费,投资所形成的产出不能顺利地被消费所吸收,此外,还表现为中国在高投资的前提下仍然存在储蓄过多的问题,储蓄不能全部转化为投资。外部失衡则表现为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要减轻或消除内外失衡现象,必须从调整国内经济着手,要坚持稳定投资、拉动消费的经济政策。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燕妮  安立仁  金田林  
将客观因子分析法与主观打分法相结合,测度1978~2010年中国经济结构和各要素之间的失衡程度,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金融结构、区域经济结构与国际收支结构的失衡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经济结构整体失衡水平呈U形变化趋势,五大结构的失衡水平不断恶化。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金融结构的失衡程度对经济增长质量产生负效应,区域经济结构与国际收支结构对于经济增长质量产生正效应。在未来发展中,应通过产业结构与投资消费结构、金融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国际收支结构的协调、有序、均衡调整,实现经济增长质量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张彤  王文甫  
本文基于中国式经济分权的大背景研究经济结构性失衡问题,在分析财政分权与金融分权影响经济结构性失衡的作用机制、提出研究假说的基础上进行实证验证。本文主要结论如下:相比于财政分权,金融分权变化导致的经济结构变动更大;金融显性集权会显著改善经济结构,财政分权与金融隐性分权则相反。考虑财政金融联动特征后,本文还发现,金融隐性分权在财政分权影响经济结构性失衡的机制中起负向调节作用,财政分权与金融分权需互相配合才可达到缓解经济结构性失衡的效果。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雷达  赵勇  
本文以美国和中国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为基础,从中美两国金融发展的角度对中美经济失衡的性质及调整方式进行了分析。我们认为,当前中美经济失衡是金融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中美两国在分工协作和利益分配上的失衡,它既反映了实体经济领域国际分工的格局,也反映了中美两国在虚拟经济领域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散职能的较大差异。在此背景下,中国单方面的政策调整,不仅效果有限,而且这种调整的思路也不符合当今全球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保安  
经济结构失衡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稳妥解决好结构问题。本文结合经济发展理论与国际一般经验,指出了在目前经济发展新的历史阶段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特征表现;从经济发展战略、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相关经济政策与制度建设等方面,对结构失衡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剖析;结合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对如何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本文研究认为,我国经济结构长期失衡与矮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要从根本上解决结构失衡问题,需要创新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制度环境与体制保障。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傅勇  
国内外学界对于中国经济前景存在截然不同的看法。文章综述并分析了乐观派代表——张军教授的最新论述。从人均资本存量、广阔的地区间产业转移空间、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成就、仍有较大增长空间的经济趋势指标等方面看,特别是中国经济的所谓结构性矛盾被错误地夸大,中国经济都有条件在未来10~20年间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而制度和政策的可塑性是将这一可能性变成现实的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