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435)
2023(20836)
2022(17793)
2021(16564)
2020(13911)
2019(31836)
2018(31249)
2017(59718)
2016(32332)
2015(36354)
2014(36245)
2013(35944)
2012(32888)
2011(29926)
2010(29781)
2009(27714)
2008(26886)
2007(23574)
2006(20799)
2005(18709)
作者
(94481)
(79110)
(78310)
(74719)
(50189)
(37806)
(35615)
(30847)
(30016)
(28070)
(27013)
(26742)
(25245)
(24953)
(24630)
(24405)
(23427)
(23126)
(22659)
(22603)
(19678)
(19367)
(19006)
(17986)
(17649)
(17617)
(17359)
(17157)
(15997)
(15477)
学科
(142621)
经济(142452)
管理(94778)
(87287)
(72013)
企业(72013)
方法(60363)
数学(52752)
数学方法(52079)
中国(37018)
(35305)
(35232)
(31038)
业经(29782)
地方(29001)
(27641)
(24223)
贸易(24209)
农业(23753)
(23512)
(21475)
财务(21387)
财务管理(21344)
环境(21265)
(21206)
理论(21150)
银行(21143)
(20765)
金融(20760)
(20638)
机构
大学(468061)
学院(464068)
(194492)
经济(190572)
管理(178313)
研究(163251)
理学(154314)
理学院(152503)
管理学(149696)
管理学院(148840)
中国(122225)
科学(100233)
(99926)
(89368)
(82559)
(77146)
研究所(75318)
中心(72888)
财经(71299)
业大(69690)
(67531)
(64928)
北京(63162)
(60651)
农业(60477)
经济学(60143)
师范(60005)
(59342)
经济学院(53905)
(53713)
基金
项目(317050)
科学(249950)
基金(232418)
研究(228035)
(204444)
国家(202832)
科学基金(173377)
社会(145891)
社会科(138380)
社会科学(138345)
基金项目(122232)
(121485)
自然(113083)
自然科(110435)
自然科学(110408)
自然科学基金(108456)
教育(104924)
(103334)
资助(96214)
编号(90473)
成果(73803)
重点(71749)
(70559)
(67546)
(65226)
课题(62874)
国家社会(61190)
创新(61113)
科研(60903)
教育部(60403)
期刊
(213523)
经济(213523)
研究(139016)
中国(90069)
学报(76966)
科学(70366)
(69355)
(69226)
管理(66868)
大学(58603)
学学(55378)
教育(47909)
农业(47625)
技术(40424)
(40175)
金融(40175)
财经(35964)
经济研究(35214)
业经(31921)
(30999)
问题(27459)
(24983)
技术经济(23028)
(22200)
(22103)
统计(21837)
科技(21451)
图书(21332)
理论(20873)
世界(20675)
共检索到6883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任崇强  翟国方  李莎莎  吴云清  
[目的及方法]以脆弱性理论和VSD模型,基于制度因素度量了2013年中国31个省域的经济增长系统脆弱性,并进行了区域差异分析和障碍度分析。[结果](1)脆弱性评价结果显示,在我国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系统脆弱性较高,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系统脆弱性低,大部分省区经济增长系统相对稳定与安全。在制度应对性高的省区,经济脆弱性较低;在制度应对性低,增长要素敏感性强的省区,经济脆弱性高。(2)空间特征分析发现,中国经济增长系统脆弱性呈现西—中—东脆弱性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3)空间热点地区显示,脆弱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任崇强  翟国方  李莎莎  吴云清  
[目的及方法]以脆弱性理论和VSD模型,基于制度因素度量了2013年中国31个省域的经济增长系统脆弱性,并进行了区域差异分析和障碍度分析。[结果](1)脆弱性评价结果显示,在我国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系统脆弱性较高,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系统脆弱性低,大部分省区经济增长系统相对稳定与安全。在制度应对性高的省区,经济脆弱性较低;在制度应对性低,增长要素敏感性强的省区,经济脆弱性高。(2)空间特征分析发现,中国经济增长系统脆弱性呈现西—中—东脆弱性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3)空间热点地区显示,脆弱性高值集聚的热点地区为不发达的西部省区。(4)障碍度分析结果显示,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第三产业增长、出口增长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是主要的增长障碍。[结论]增加经济制度的应对性,可以消减经济增长系统的脆弱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任崇强  翟国方  吴云清  
基于经济增长系统中增长要素指标的敏感性和制度因素的应对性指标,建立经济增长系统脆弱性模型和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计算权重并对中国经济增长系统脆弱性进行演变过程和影响因子分析。结果表明:1979—2013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系统脆弱性呈现逐渐从极高度的脆弱性向极低度的脆弱性演变态势。相关关系发现,脆弱性和增长敏感性关系不大,脆弱性和制度的应对性呈现中度负相关。滞后模型发现,经济制度应对增长系统的脆弱性存在2年的滞后期。影响因子分析发现,一些制度性障碍是导致经济增长系统脆弱性的主因。经济制度下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才可以更好地进行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选择出适应性的制度路径以促进经济增长。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隋建利   吕文强  
本文通过对风险来源进行时变贡献分解,实现在险增长的脆弱性溯源,并构建分型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从韧性结构、抵抗能力以及恢复能力等多重视阈,系统性解构在险增长的经济韧性。研究发现:(1)在险增长具有显著的“事件驱动”特征,在极端事件冲击下,在险增长表现出明显的下行态势。经济增长尾部风险存在显著的非对称性特征,当经济下行风险升高时,经济上行风险同样明显增加。(2)在险增长的脆弱性溯源结果表明,信贷投资与地方政府债务的正向驱动贡献日渐下降,股价波动仅在金融危机和股市异动时期发挥显著的负向驱动作用。步入新发展阶段,房价增速的驱动力量从早期的正向逆转为较大负值,而供应链与消费状况则在近期发挥较多的积极作用。现阶段,房地产以及地方政府债务因素能够给未来增长风险提供更加灵敏的预警信号。(3)分型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概率路径表明,伴随国内经济结构转型,L型收缩概率呈现明显的上行趋势,而当经济系统面临外生的风险冲击时,U型抵抗概率将迅速攀升,此时经济具备顽强的抵抗韧性。此外,2022年后实际增长趋势与最优增长趋势再度重合,这不仅说明中国经济的恢复韧性相对较强,也意味着现阶段的“三重压力”并未构成严峻的风险冲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武剑  杨爱婷  
运用集对分析法(SPA)从经济敏感性和应对性角度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经济脆弱性进行测度。研究表明:珠三角地区普遍具有较高应对性,但敏感性差别较大,其中深圳、中山、佛山因敏感性较低,经济表现出低脆弱性,而广州、东莞和珠海因敏感性较高,落入中等脆弱性区域。从广东欠发达地区看,东西两翼处于中等及较高脆弱性区域;山区普遍具有高敏感性和低应对性,其经济脆弱性最高。根据障碍因素分析,珠三角最主要障碍因素有R&D经费/GDP、劳动生产率、消费率等,欠发达地区主要障碍因素是人均GDP、财政收入/GDP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熊文  吴玉鸣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我们也越来越需要以科学的手段,运用统计推断的方法,从实际观测数据中对经济与环境的关系特别是因果关系做出客观判断。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环境脆弱性进行了测度,运用格兰杰因果与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脆弱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脆弱性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但是经济增长与环境脆弱性之间是否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其滞后期数的影响,而且这两者对对方的影响还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经济增长对环境脆弱性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滞性,是一种长期的、渐进的影响;而环境脆弱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时滞却较短,是一种短期的、非渐进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晖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获得了很大发展,但在区域经济增长上表现出严重不平衡。研究认为,制度因素在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中起重要作用。中国的改革是一个渐进的制度变迁过程,且这一过程的区域进展从沿海到内地逐步减慢,各区域市场化进展的不平衡将导致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扩大。通过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制度变量与经济绩效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制度变量在不同区域间的发展水平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已经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互动的演变路径,而中西部地区各项制度变量值相对偏低。相应的,东部沿海地区比中西部地区具有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黄安胜  郑逸芳  王强强  许佳贤  
一个经济体内各地区生产要素投入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区域经济增长存在差异性的根本原因,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关键性因素。据此提出假说:一个经济体内生产要素投入变动的地区差异,将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产生影响。具体来说,发达地区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将加剧区域经济增长发散;而落后地区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将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收敛。基于假说,进一步分析生产要素的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得出两个重要推论。并对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和全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证实了两个推论,与研究假说相容。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吴昊  李萌  
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区域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协调不仅关系到就业形势的总体稳定,也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从空间溢出视角,在检验经济增长与就业空间相关性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空间差异性,研究发现:从全国层面看,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影响显著为正,且存在对就业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从区域层面看,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存在空间异质性,东部城市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最大,而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相对较小,中部城市和西部城市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相当;中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溢出效应也存在空间异质性,东部地区的直接效应和总效应最大,而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对就业存在负向的间接效应;不同区域内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资本投入、政府干预和收入分配的差异是造成区域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非一致性的原因。各地区要进一步推动就业扩容提质,同时因地制宜调整就业政策,推进区域就业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汤萱  廖高可  谢梦园  
在考虑实体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提出实体经济脆弱性的概念,从经济预期环节、流通环节和生产环节三个方面构建实体经济脆弱性测度指标体系,测算实体经济脆弱性指数,其结果表明实体经济脆弱性具有较大波动性,目前处于高位运行状态。其次从居民、企业和政府三部门角度考察实体经济脆弱性影响因素,通过使用ARDL模型和LSTAR模型对其进行分析,得出金融企业部门对实体经济脆弱性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其它影响因素对实体经济脆弱性的影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的结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汤萱  廖高可  谢梦园  
在考虑实体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提出实体经济脆弱性的概念,从经济预期环节、流通环节和生产环节三个方面构建实体经济脆弱性测度指标体系,测算实体经济脆弱性指数,其结果表明实体经济脆弱性具有较大波动性,目前处于高位运行状态。其次从居民、企业和政府三部门角度考察实体经济脆弱性影响因素,通过使用ARDL模型和LSTAR模型对其进行分析,得出金融企业部门对实体经济脆弱性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其它影响因素对实体经济脆弱性的影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的结论。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范秋芳  崔珊  刘兰廷  
本文运用1993~2012年29省市的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数据,以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变化规律为依据,将我国的能源——经济区划分为:经济发达区、平稳发展H区、平稳发展L区和飞速发展区四大发展区域。针对四大区域,利用Granger检验法对各区域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达区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不具有长期协整关系,平稳发展H区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具有双向因果关系,平稳发展L区和飞速发展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具有单向因果关系。最后针对以上结论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韩文龙  王莉  李梦凡  
本文利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对FDI外溢效应的区域差异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在2000—2012年期间,东部地区受来自于FDI外溢效应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在总体上大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不过东部地区从FDI上获得的经济增长动力正在慢慢衰减;中部地区而言,FDI外溢效应虽然在促进工业经济增长方面功不可没,但是对中部各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有一定的抑制效应;西部地区由于区位劣势、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FDI外溢效应的发挥程度相对较低。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范秋芳  崔珊  刘兰廷  
本文运用1993~2012年29省市的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数据,以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变化规律为依据,将我国的能源——经济区划分为:经济发达区、平稳发展H区、平稳发展L区和飞速发展区四大发展区域。针对四大区域,利用GranGer检验法对各区域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达区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不具有长期协整关系,平稳发展H区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具有双向因果关系,平稳发展L区和飞速发展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具有单向因果关系。最后针对以上结论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玉和  
文章利用包含有信息要素的扩展了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模型形式,采用我国2000~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对信息要素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差异进行了实证考察。结果表明,信息要素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最高,中部次之,而西部地区则最低。分析结果基本上反映了各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在对统计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提升中西部地区信息要素贡献度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