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79)
- 2023(13253)
- 2022(11238)
- 2021(10229)
- 2020(8606)
- 2019(20264)
- 2018(19745)
- 2017(37610)
- 2016(20072)
- 2015(22771)
- 2014(22920)
- 2013(23175)
- 2012(22091)
- 2011(20354)
- 2010(20582)
- 2009(19403)
- 2008(19226)
- 2007(17239)
- 2006(15396)
- 2005(14355)
- 学科
- 济(108672)
- 经济(108580)
- 管理(53171)
- 业(49697)
- 方法(42574)
- 企(39093)
- 企业(39093)
- 数学(36931)
- 数学方法(36583)
- 中国(28332)
- 农(25021)
- 地方(22879)
- 学(21740)
- 财(21728)
- 业经(20289)
- 贸(19445)
- 贸易(19433)
- 易(18850)
- 制(17316)
- 农业(16799)
- 融(15184)
- 金融(15182)
- 银(14849)
- 银行(14817)
- 和(14752)
- 理论(14665)
- 地方经济(14614)
- 行(14281)
- 环境(14167)
- 体(12649)
- 机构
- 大学(307689)
- 学院(302532)
- 济(141600)
- 经济(138992)
- 研究(113317)
- 管理(111794)
- 理学(95410)
- 理学院(94244)
- 管理学(92708)
- 管理学院(92110)
- 中国(86577)
- 京(66191)
- 科学(65103)
- 财(63521)
- 所(58094)
- 研究所(52396)
- 财经(50162)
- 中心(49569)
- 农(48791)
- 经济学(45978)
- 经(45575)
- 江(45232)
- 北京(42987)
- 经济学院(41205)
- 业大(40937)
- 范(40914)
- 师范(40587)
- 院(39968)
- 农业(38062)
- 财经大学(37003)
- 基金
- 项目(191513)
- 科学(151164)
- 基金(141271)
- 研究(140948)
- 家(122922)
- 国家(121967)
- 科学基金(103421)
- 社会(92612)
- 社会科(87859)
- 社会科学(87833)
- 基金项目(73545)
- 省(71038)
- 教育(64361)
- 自然(63901)
- 自然科(62421)
- 自然科学(62399)
- 自然科学基金(61323)
- 划(60722)
- 资助(58523)
- 编号(55490)
- 成果(46523)
- 部(44399)
- 重点(43803)
- 发(42837)
- 国家社会(39688)
- 创(38830)
- 课题(38634)
- 教育部(38406)
- 中国(37032)
- 人文(36626)
共检索到4724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罗长远
一、增长的源泉、机理 (一)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1.要素配置的市场化。要素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效果如何取决于要素的配置,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的功能。张明海利用中国1952~1999年的分省数据,证明改革提高了要素的替代弹性,要素替代弹性的提升表明市场化程度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梁俊
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学术界对于增长放缓的原因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是周期性因素导致了增长放缓,还有一种认为是结构性因素导致了增长放缓。本文对这两类文献进行了综述,在分析了现有研究后,我们认为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放缓既有周期性原因,也有结构性原因。要在未来一段时间使中国的经济增速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需要采取逆周期调控与结构性改革的政策组合。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谈镇 黄忠平
中国经济增长是否可持续?已成为本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界最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本文在讲述中国经济增长真实性基础上,从微观要素角度对中国经济增长基础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源泉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经济增长 持续 要素整合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张宇燕 夏广涛
文章尝试将技术进步、分工专业化、国际关系和制度因素有机整合入一个统一的简约生产函数,重点从全要素生产率和制度两个维度来理解经济增长的源泉。概言之,技术进步、分工专业化和良好的国际关系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来推动经济长期增长,制度升级对全要素生产率和生产要素效能产生系统性的促进作用。出于清晰表达的目的,模型对主要变量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简化的独立分析,但在实现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技术进步、分工专业化、国际关系和制度等因素之间往往具有复杂的互动关系。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殷德生
新贸易理论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是在试图解决新古典框架下报酬递增与竞争均衡相冲突问题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与新贸易理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运用内生增长理论可以对新贸易理论提供新的解释,运用新贸易理论同样也可以对内生增长理论提供新的解释。本文试图围绕着要素积累、内生技术进步、内生技术结构与内生专业化等主要问题,对贸易与内生经济增长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期对这一前沿理论的进展有个总体把握。
关键词:
内生技术进步 贸易 内生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高伟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檀一帆 汪柳
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整理与归纳分析后发现,已有研究对低碳经济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概念探讨、影响因素、增长路径、建模方法等几个方面。低碳的概念可分为"绝对低碳"和"相对低碳",然而低碳经济的内涵至今没有一个统一和明确的定义;影响我国低碳经济的因素主要有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与效率、对外开放,除此之外还有经济发展方式、工业化和城镇化、能耗强度、生活方式等等;也有学者运用分解方法、计量分析、模拟与系统优化、投入与产出模型等对我国低碳经济增长路径进行了探索。总体来看,我国的低碳经济增长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目标和特点不同,背后的影响因素的作用有很大差异,却少有文献探讨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和主要影响因素。同时,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参差不齐,现有文献虽然研究了某些地区的碳排放,但是没有充分揭示我国低碳经济增长过程的行业性和地区性特征。因此,未来可进一步加强我国低碳经济增长的阶段性、行业性和区域性路径的研究,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梯度发展协调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经济增长 增长路径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宋家乐 李秀敏
本文运用人力资本永续盘存法估算了我国1952-2009年1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并对其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建国以来我国1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大幅度提高,由1952年的4.03年提高到了2009年的7.24年;并且,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来源。为此,我国应继续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关键词:
经济增长的源泉 人力资本 实证分析
[期刊] 改革
[作者]
胡祖六 李山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与极限胡祖六李山引言自80年代起,贸易自由、金融开放、国际资本流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给非洲以外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而中国更是捷足先登,实行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其国内生产总值(GDP)17年来以年均近1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陈彦斌 姚一旻
中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资本投入。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需要完成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型。在2000年以后突出表现出来的出口导向增长模式很可能在未来难以为继。人力资本、科技进步和制度改革应该是未来中国经济保持健康持续增长所需要依赖的主要动力。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许健 何晓群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 2 0世纪末最具影响力的经济现象 ,对其原因进行阐释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制度变迁这一隐变量纳入增长因素的计量分析中 ,可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真正原因进行探讨。
关键词:
经济增长 隐变量 结构模型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豪 张建华 谭静
中国经济放缓已经成为一个世界级的经济现象。关注中国经济增长源泉与动能转换对于有效治理经济减速、促进结构转型,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基于1952-2015年数据,运用历史比较法就当前中国经济减速背后的成因进行了客观分析,在可变要素弹性下测度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并将其TFP(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规模效应和要素配置效应,进一步挖掘TFP黑箱。最后本文建议继续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动力转换的制度障碍;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需求侧管理;构建TFP考核指标,保障要素的自由流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增长源泉 动能转换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豪 张建华 谭静
中国经济放缓已经成为一个世界级的经济现象。关注中国经济增长源泉与动能转换对于有效治理经济减速、促进结构转型,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基于1952-2015年数据,运用历史比较法就当前中国经济减速背后的成因进行了客观分析,在可变要素弹性下测度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并将其TFP(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规模效应和要素配置效应,进一步挖掘TFP黑箱。最后本文建议继续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动力转换的制度障碍;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需求侧管理;构建TFP考核指标,保障要素的自由流动等。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增长源泉 动能转换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蔡昉
文章回顾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人口红利,即在过去30年中人口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此基础上,探讨在劳动年龄人口增速放缓、剩余劳动力渐趋枯竭、人口老龄化的条件下,中国如何保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文章目的主要在于揭示和论证在第一次人口红利式微乃至消失后,仍然可以产生第二次人口红利,避免"人口负债",即通过教育深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保持和延伸中国产业的竞争优势,通过养老保障制度安排创造新的储蓄源泉,以及通过劳动力市场制度安排,扩大人口老龄化时期的劳动力资源和人力资本存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