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78)
- 2023(14082)
- 2022(11830)
- 2021(11026)
- 2020(9415)
- 2019(21995)
- 2018(21575)
- 2017(41195)
- 2016(21853)
- 2015(25014)
- 2014(24993)
- 2013(24857)
- 2012(23142)
- 2011(20933)
- 2010(20703)
- 2009(19426)
- 2008(18833)
- 2007(16432)
- 2006(14269)
- 2005(12861)
- 学科
- 济(113479)
- 经济(113382)
- 管理(61020)
- 业(58834)
- 方法(48466)
- 企(45968)
- 企业(45968)
- 数学(43641)
- 数学方法(43191)
- 中国(28338)
- 农(26790)
- 财(24121)
- 地方(22629)
- 业经(20662)
- 学(20266)
- 贸(19990)
- 贸易(19981)
- 易(19428)
- 农业(18421)
- 制(17333)
- 环境(15049)
- 和(14839)
- 融(14666)
- 金融(14662)
- 银(14545)
- 银行(14518)
- 务(14458)
- 财务(14413)
- 财务管理(14376)
- 地方经济(14373)
- 机构
- 大学(322955)
- 学院(320974)
- 济(150145)
- 经济(147578)
- 管理(124918)
- 研究(112481)
- 理学(108085)
- 理学院(106916)
- 管理学(105225)
- 管理学院(104610)
- 中国(86003)
- 京(67096)
- 科学(64971)
- 财(64745)
- 所(55907)
- 财经(52433)
- 中心(51279)
- 研究所(50840)
- 农(50341)
- 经济学(48206)
- 经(47782)
- 江(45636)
- 业大(44865)
- 经济学院(43322)
- 北京(42339)
- 院(39955)
- 范(39828)
- 农业(39505)
- 师范(39442)
- 财经大学(38920)
- 基金
- 项目(213914)
- 科学(170306)
- 基金(159648)
- 研究(154904)
- 家(138903)
- 国家(137845)
- 科学基金(118956)
- 社会(102509)
- 社会科(97370)
- 社会科学(97348)
- 基金项目(83724)
- 省(80236)
- 自然(75832)
- 自然科(74131)
- 自然科学(74107)
- 自然科学基金(72845)
- 教育(70789)
- 划(68227)
- 资助(66223)
- 编号(60444)
- 部(49183)
- 成果(48356)
- 重点(48150)
- 发(46766)
- 创(44148)
- 国家社会(44022)
- 教育部(42684)
- 创新(41501)
- 科研(41395)
- 课题(41091)
- 期刊
- 济(162389)
- 经济(162389)
- 研究(95519)
- 中国(57276)
- 财(50613)
- 学报(46876)
- 管理(46163)
- 科学(44993)
- 农(44912)
- 大学(36122)
- 学学(34287)
- 农业(30579)
- 技术(28948)
- 融(28001)
- 金融(28001)
- 经济研究(27719)
- 财经(26767)
- 教育(25446)
- 业经(23252)
- 经(23156)
- 问题(21553)
- 贸(19022)
- 技术经济(18051)
- 统计(18031)
- 世界(17237)
- 业(16920)
- 国际(16601)
- 策(15620)
- 决策(14383)
- 理论(14377)
共检索到4737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刘瑞翔 安同良
基于最终需求视角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可以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的投入产出数据,使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对1987—2007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包括消费、投资及出口在内的最终需求对于我国经济的拉动效果呈现下降趋势,当前经济的生产诱发效果重心主要在工业部门,且迅速地从轻工业向重工业转移;(2)1987—2007年间中国经济的依存结构发生了本质变化,经历了从"内需依存型"向"出口导向型"转变;(3)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最终需求的拉动,但动力来源结构在此期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最后,本文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梁泳梅 董敏杰
本文构建并采用新的经济增长非参数核算方法测算了1978-2013年的中国经济增长来源。研究结果发现,要素投入尤其是资本投入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而且近年来经济增长对资本的依赖性有强化趋势;在2005年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东北、中部与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落后于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及要素投入都是造成地区增长差距的重要因素;尽管近年来其他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速差距已缩小甚至实现了对后者的"赶超",但这主要得益于要素投入贡献的快速提高。如何利用东部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促进其他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进步,对这些地区乃至全国未来的经济增长都至关重要。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雪松 张莹 陈光炎
本文运用向量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从需求的角度对近年来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美国GDP、中国出口及房地产开发投资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分别拉动中国GDP增长0·87、0·15和0·16个百分点。方差分解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中国GDP的变动中,短期内自身扰动项及房地产开发投资扰动项的冲击将起主要作用,长期内美国GDP扰动项及出口扰动项的冲击将起主要作用。为保持中国经济健康稳定增长,在经济政策制定或宏观调控政策选择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变量冲击对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时限和影响力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正兵
近年来,围绕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及其持续性问题的讨论成为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解析这一问题也许有很多角度,其中,将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与经济增长路径选择结合起来开展分析无疑是一个重要且具有现实意义的视角。基于此,下面拟应用计量分析方法对建国以来的经济增长与其影响因素——投资、消费和出口之关系进行计量分析,以探询三大需求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根据经验结论探讨我国经济增长的路径选择与具体策略。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丁焕峰 邱梦圆
为找出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背后的驱动因素,了解增长动力的演变规律,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从最终需求的角度解析消费、投资和出口对经济拉动作用的动态变化;同时运用DEA方法,从要素供给角度分析中国各地区劳动、资本和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合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双重角度,探讨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特征和问题。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来源由前期的消费转变为出口后,近年来又转变为投资,而资本要素一直是中国各省市增长的主要要素驱动力。中国的经济增长正处在投资主导阶段,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伴随着效率下降等问题。
关键词:
经济增长 需求动力 要素动力 转换特征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丁焕峰 邱梦圆
为找出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背后的驱动因素,了解增长动力的演变规律,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从最终需求的角度解析消费、投资和出口对经济拉动作用的动态变化;同时运用DEA方法,从要素供给角度分析中国各地区劳动、资本和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合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双重角度,探讨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特征和问题。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来源由前期的消费转变为出口后,近年来又转变为投资,而资本要素一直是中国各省市增长的主要要素驱动力。中国的经济增长正处在投资主导阶段,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伴随着效率下降等问题。
关键词:
经济增长 需求动力 要素动力 转换特征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丁焕峰 邱梦圆
为找出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背后的驱动因素,了解增长动力的演变规律,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从最终需求的角度解析消费、投资和出口对经济拉动作用的动态变化;同时运用DEA方法,从要素供给角度分析中国各地区劳动、资本和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合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双重角度,探讨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特征和问题。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来源由前期的消费转变为出口后,近年来又转变为投资,而资本要素一直是中国各省市增长的主要要素驱动力。中国的经济增长正处在投资主导阶段,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伴随着效率下降等问题。
关键词:
经济增长 需求动力 要素动力 转换特征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翁媛媛 高汝熹
过去30年的工业化,我国主要依靠"两高一资"(高增长、高能耗、高投资)行业的过度扩张支撑。然而,下一个30年中国是否还能维系这样的高速增长?本文针对不同阶段历史进程的特点选择不同生产函数模型进行计量回归,解决了中国经济增长事实与增长理论模型的相洽性问题,从而找出目前经济增长动力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从结构调整、人力资本和科技资本投资、城市化发展等方面考察了未来经济增长的三大可能性空间,设计了一个依靠效率提高、制度改进的可持续增长模型,认为依照效率改进后的发展路径,中国经济未来十年合意的增长率约为6%—7%。
关键词:
增长源泉 增长空间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孟昊
消费和投资是一国经济增长的两大主要源泉,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较大力度的政府投资,但实证分析表明,我国的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要显著高于投资。因此,经济的持续增长,不仅要依靠必要的投资支持,更需要着力扩大内需,由政府主导投资逐步向居民消费转化将成为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居民消费 经济增长 推动力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红 阿依努尔
以新疆2002年投入产出表为例,通过实物构成系数进行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分析;通过生产诱发系数与最终需求依赖度系数深刻地分析最终需求项目与各产业生产的依赖关系;通过国民收入系数揭示最终需求项目与国民收入的数量关系,旨在把握新疆需求结构及其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对产业结构和国民收入的影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晓波 王继源 陈璋
本文以技术进步方式为分析视角,将中国经济分为引进技术和非引进技术两部门,分析引进技术对各部门的影响,并基于理论分析结果提出测算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方法。该方法不同于传统TFP(全要素生产率)算法依赖GDP增速,从而避免了使用TFP降低解释经济增速下降而可能存在的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我们通过选取WIOD公布的2000年到2014年投入产出表,根据测算方法,对各部门和经济总体的增长动力进行测算。发现中国的主要技术进步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一方面,过去的引进技术方式已经进入末期,难以再支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中国的自主创新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有望成为未来新的增长源泉。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动力转换 引进技术 自主创新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长庚 张磊
经济增长动力分为需求拉动力和供给推动力两大系统。在需求动力方面,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存在一定的阶段性交替,未来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供给动力主要包括要素供给、结构供给和制度供给等推动力。新常态经济增长仍要从需求和供给双侧发力,既要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又要抓住结构调整的重要契机,加速要素升级,推动创新发展,以制度改革增强长期经济增长动力。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朱子云
研究目标:探究经济增长动因结构及转换趋势。研究方法:基于中国19802014年三次产业的时间序列数据,构造结构指数生产函数,采取指数分析与对数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2008年以来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缩减是经济增长大幅减速的最主要因素;要素规模增长率下降与产出弹性缩减的双重挤压导致资本和劳动力规模贡献下滑;资本和劳动生产率增长双减速是造成全要素生产率大幅下降的主导因素;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动力从以产业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为主转向以产业之间要素配置结构的优化为主。研究创新:从三次产业的要素规模和效率进行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朱子云
研究目标:探究经济增长动因结构及转换趋势。研究方法:基于中国1980~2014年三次产业的时间序列数据,构造结构指数生产函数,采取指数分析与对数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2008年以来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缩减是经济增长大幅减速的最主要因素;要素规模增长率下降与产出弹性缩减的双重挤压导致资本和劳动力规模贡献下滑;资本和劳动生产率增长双减速是造成全要素生产率大幅下降的主导因素;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动力从以产业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为主转向以产业之间要素配置结构的优化为主。研究创新:从三次产业的要素规模和效率进行考察,三个层次层层推进,为经济增长动力及其变迁轨迹分析创造更加广阔的拓展空间。研究价值:揭示了中国经济增长变迁的动因结构以及最新转换趋势,为旨在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政策设计提供了新的科学决策参考。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康珂
进入新常态后,原有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要素禀赋发生变化,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必须加快增长动力转换。金融系统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必须加快金融业转型,通过构建高效率、广覆盖的金融服务系统,把资金配置给高效率企业,促进大众创业和居民消费,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和支持。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 增长动力 经济转型 金融支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