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75)
2023(8524)
2022(6974)
2021(6351)
2020(5105)
2019(11456)
2018(10932)
2017(20973)
2016(10708)
2015(12150)
2014(11778)
2013(11927)
2012(11514)
2011(10663)
2010(10525)
2009(10047)
2008(9621)
2007(8289)
2006(7770)
2005(7386)
作者
(30414)
(25632)
(25629)
(24706)
(16349)
(12068)
(11507)
(9933)
(9809)
(9281)
(8947)
(8370)
(8349)
(8249)
(8202)
(7941)
(7579)
(7357)
(7299)
(6564)
(6503)
(6115)
(6107)
(5898)
(5842)
(5842)
(5420)
(5166)
(5092)
(4964)
学科
(75224)
经济(75172)
管理(30786)
(26692)
方法(25940)
数学(23858)
数学方法(23780)
(19740)
企业(19740)
中国(18819)
地方(16774)
(14628)
(13019)
地方经济(12490)
业经(12313)
(12204)
贸易(12196)
(11877)
环境(11299)
(11162)
(10957)
农业(9869)
(9464)
金融(9464)
(9318)
(8907)
银行(8900)
(8687)
(8658)
关系(8029)
机构
大学(168596)
学院(165807)
(93790)
经济(92643)
研究(66182)
管理(61410)
理学(52599)
理学院(52046)
管理学(51588)
中国(51535)
管理学院(51276)
(39995)
(35083)
科学(33248)
经济学(32638)
财经(32202)
(32050)
(29594)
经济学院(29226)
研究所(28888)
中心(27859)
财经大学(24071)
(23357)
北京(22892)
(22153)
(22090)
科学院(20314)
(19588)
师范(19473)
研究中心(19412)
基金
项目(105801)
科学(85832)
基金(82269)
研究(78823)
(71290)
国家(70836)
科学基金(60716)
社会(57751)
社会科(55131)
社会科学(55117)
基金项目(41962)
(36215)
自然(34714)
教育(34112)
自然科(33933)
自然科学(33926)
资助(33810)
自然科学基金(33397)
(31061)
编号(27534)
国家社会(26654)
(26083)
中国(24713)
(24550)
重点(24241)
教育部(23196)
成果(22637)
人文(22034)
(21365)
(21298)
期刊
(106045)
经济(106045)
研究(58842)
中国(31099)
(29896)
管理(24361)
科学(22575)
学报(21463)
(20541)
经济研究(19724)
财经(18014)
大学(17481)
(16838)
金融(16838)
学学(16768)
(15805)
农业(14345)
问题(14237)
(13548)
世界(13022)
技术(12809)
业经(12567)
国际(12212)
技术经济(10552)
统计(9525)
教育(9150)
经济问题(8770)
(8077)
(7996)
经济管理(7758)
共检索到2603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  张平  刘霞辉  袁富华  王宏淼  陆明涛  张磊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增长速度放缓。原因来自"三重冲击"因素的叠加:资本积累速度下降、人口红利消失和"干中学"技术进步效应消减。而现阶段制度结构对于技术创新的阻碍和人力资本配置的扭曲,又使得三重冲击带来的经济增长减速无法得到生产效率提高的补偿和缓中。为保证经济增长的延续性和有效性,必须直面并高度关注"减速治理"这一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只有加快推进存量调整,推动传统赶超模式中的"纵向"干预体制向"横向"竞争机制转换,引入"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部门和事业单位的市场化改革,才能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激励技术创新,实现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效增长的转换。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平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采取了积极的货币政策抑制经济下滑,然而货币扩张却难以刺激经济回到原有的均值状态,并有巨大的负产出缺口,导致生产者价格指数持续近3年为负。货币流量刺激、提升投资力度似乎难以摆脱当前的困境,其原因是出现了"效率减速的冲击",即大量的供给都是无效率的。或因无需求变为库存,或回收周期很长回报率很低,或被"僵尸企业"吸走浪费等等。低效率的企业、产能过剩部门和低效地方基建等不是能通过货币流量"输血"可以挽救的。宏观政策着重激励中国经济从高速的规模扩张转向高效率的生产,如加速折旧抵税的政策,清理"僵尸企业",加速资本市场并购步伐,而体制上要进行存量改革和调整,才能完成从规模扩张向高...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沈坤荣  滕永乐  
本文通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历史尺度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尺度进行比较分析,认为面对可能出现的"结构性"减速风险,中国经济亟需重构增长的动力机制。应形成以新型城镇化为契机,以要素效率提升为目标,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产业结构升级为路径,以体制改革为保障的新增长动力机制。为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改革进程,转变政府职能,为中国经济发展释放新的制度红利,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郑安邦   冯华  
以中国大陆30个省份2011—2019年面板数据为样本,基于系统GMM模型研究中国经济增速减缓的结构性因素,以及数字经济对此的缓解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服务化导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结构性减速”观点成立;数字经济总体上能够缓解“结构性减速”,一方面数字经济具有提振经济增速的效率效应,另一方面具有推动产业结构服务化进而降低增速的结构效应,但结构效应不足以抵消效率效应。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王庆  
一个经济体在达到一定的增长速度之后通常会开始减速,目前中国经济正面临这样的拐点,经济增长的潜在减速在所难免。增长减速不是会否发生的问题,而是如何发生的问题。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类似于40年前日本经济以及20年前韩国经济的拐点。如果历史具有借鉴意义,那么在这一拐点之后,整体GDP增长通常会减速,而通货膨胀则会加速;经济结构通常会发生重大转变,三个重要的经济比率:消费占GDP比重、服务业占GDP比重以及劳动收入占GDP比重会迅速上升。作为一个地区差异巨大的大陆经济体,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其他东亚国家相比,具有特殊性,可能更符合长期、渐进的特征。本文借鉴日本和韩国的经验,构建了一个基准设想和两个替代设想,...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卢锋  
2012年二季度我国GDP季度同比增速"破8",此后九个季度在7.5%上下波动,近来部分经济指标再度走低,如1~8月固定投资同比增速降至接近实施刺激计划以来最低值,8月工业增加值增速比7月回落2.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创2011年3月以来最低。8月出口进口增速降至2.3%,当月贸易顺差增至近500亿美元,显示内需较弱,金属原料等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引发煤体"大宗商品雪崩钢价跌入无底洞"之类报道。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顾元媛  沈坤荣  
在全球经济面临大调整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已经进入持续减速的中长周期。经济减速虽有周期性因素,但根本原因是由于经济结构问题导致潜在增长率下降。从供给视角看,原先依靠廉价劳动力和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不可持续,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必然是创新;从需求角度看,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日渐疲软,亟待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因此,只有从根本上转变中国经济粗放的增长方式,才能使经济得以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欧阳志刚  史焕平  
本文针对我国的实际经济背景,基于相关的经济理论,应用数据分解方法,从我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中分解出随机冲击效应,在此基础上,度量随机冲击对经济增长和通胀的短期与长期效应。本文的结果表明:(1)样本期平均而言,我国遭遇的需求冲击为负,供给冲击为正;(2)需求冲击对产出具有短期正向"驼峰"效应,对通胀具有正向长期持久效应;供给冲击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持久效应,对通胀具有负向持久效应;(3)美国金融危机时期经济增长的快速下滑是负向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联合作用的结果,价格水平的下跌则是负向需求冲击的结果,2009年第二季度我国经济复苏主要是需求冲击的贡献。当前经济增长率中长期趋势成分还相对较低,复苏过程还...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志  程承坪  封立涛  
本文基于鲍莫尔成本病理论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结构性因素,并根据人工智能技术特点,分析了人工智能解决中国经济增长结构性减速问题的机理:一是人工智能可以作为"特殊劳动力",直接替代劳动者从事服务业工作,显著降低劳动成本、提高劳动效率;二是通过"人机融合"促进劳动效率提高;三是通过平台效应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服务业市场效率。综合上述三种方式,人工智能有助于缩小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差距。在理论分析基础之上,采用2010-2018年中国28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GMM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生活性服务占比升高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随着人工智能水平的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占比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将由显著为负转为显著为正。为了推动人工智能解决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减速问题,促进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徐瑾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在中等收入阶段,经济增长速度必然会出现减速现象,逐步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甚至低速增长转变。如何避免因经济增速减缓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抑或说如何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以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仍有许多亟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对中国经济增长减速的原因、方式选择及减速下限等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为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在中等收入阶段GDP年均增长率不能低于3.8%-4%。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平  
中国经济经过2012、2013到2014年3年的7.5%保卫战,2014年增长速度将低于7.5%,2015年经济将继续减速到7%。经济增长速度处在明显的"换挡"阶段。这一减速换挡期称之为"新常态",即处于经济结构、体别和政策的持续调整阶段。"新常态"是新挑战,也是新机遇,通过减速期间加速体制改革和存量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面转型。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守东  吴业强  孙彦林  
美国加息、缩表与税改政策的相继实施是否会如市场普遍担忧的那样负向冲击中国经济尚缺乏实证支持。本文通过条件分位数回归方法,检验并对比分析了不同分位数下美国经济政策组合对中国经济产出的冲击影响。研究发现,美国经济的政策导向是"紧货币"与"宽财政"的结合,资本外流与短期人民币贬值问题是美国经济政策实施冲击中国经济的关键环节;低分位数下经济产出的风险敏感性更高,经济减速背景下,美国的货币政策常规化行为会对中国经济产生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但税改的溢出效应为正。因此,当前中国经济应当重点防范与应对加息与缩表可能带来的负向冲击影响,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向"新时代"过渡,从根本上提高中国经济系统自身的外来风险应对能力。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潘明清  张俊英  
本文通过建立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实证比较分析消费、投资及出口需求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冲击效应后,发现:消费需求的动态冲击效应最大、出口需求的动态冲击效应较大、投资需求的动态冲击效应最小,因而,中国过去经济增长的"低消费、高投资、高出口"的方式很不合理,调整内需中消费与投资需求结构有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率,调整内外需求结构有助于减少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与潜在风险。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戴翔  
本文通过建立VAR模型,对危机冲击下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贸易冲击效应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进出口贸易波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发中国经济增长波动,但这种影响十分有限,解释力不足10%。本文认为,将危机冲击下贸易出现的暂时性"崩溃"视为中国外向型经济的脆弱性,将贸易波动可能引发经济波动的风险过分夸大,并由此主张转变中国外向型发展模式为内需主导型,是片面的、错误的。危机后继续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中国经济乃至区域协调发展,应是我们坚持的基本战略取向。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樊海潮   丁关祖   张丽娜  
外部经贸冲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国内要素在行业与地区层面的流动。据此,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外部经贸冲击与国内产品和要素流动的多国多部门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以中美关税上升为例,定量评估了外部经贸冲击对中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研究发现:(1)尽管中国实际GDP受到了负面冲击,但整体影响基本在可控范围内;(2)若不考虑行业间投入产出联系与劳动要素跨地区流动,将显著低估中国经济增长受到的负面影响;(3)外部经贸冲击对中国实际GDP的影响存在明显的行业与区域传导效应:在劳动力净流出越大的地区以及对美贸易依存度越大、越位于产业链下游的行业和地区,受到的负面冲击越大。本文还模拟了中国当前可供采取的各项应对措施的政策效果,发现降低国内贸易成本畅通产品要素流通和鼓励创新提升国内技术水平是抵御外部经贸负面冲击的重要途径。本文研究有助于增进对新发展格局的理解,同时也为解决外部经贸冲击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提供了决策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