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14)
2023(10268)
2022(8159)
2021(7686)
2020(6353)
2019(14874)
2018(14765)
2017(28671)
2016(14858)
2015(17185)
2014(17030)
2013(17001)
2012(15699)
2011(14512)
2010(14596)
2009(13805)
2008(13198)
2007(11514)
2006(10582)
2005(9795)
作者
(42461)
(35548)
(35348)
(34131)
(22716)
(16750)
(15988)
(13828)
(13521)
(12544)
(12527)
(11818)
(11482)
(11435)
(11204)
(11002)
(10560)
(10192)
(10104)
(9456)
(9094)
(8678)
(8495)
(8178)
(8152)
(8060)
(7685)
(7340)
(7115)
(6870)
学科
(91833)
经济(91775)
管理(39597)
方法(36147)
(36096)
数学(33340)
数学方法(32814)
(27926)
企业(27926)
中国(22480)
地方(19037)
(17723)
业经(15912)
(15251)
贸易(15241)
(14849)
(14279)
(13954)
地方经济(13406)
(12539)
农业(12023)
环境(11493)
(11145)
金融(11144)
(11096)
银行(11089)
(10737)
(10036)
(9934)
理论(9909)
机构
大学(223851)
学院(222523)
(112417)
经济(110695)
管理(84579)
研究(82252)
理学(72677)
理学院(71913)
管理学(70561)
管理学院(70153)
中国(64409)
(47338)
(47322)
科学(44998)
(40650)
财经(38085)
经济学(37400)
研究所(36760)
中心(35692)
(34801)
经济学院(33426)
(31060)
北京(30892)
(29962)
(29491)
财经大学(28316)
(27457)
业大(27266)
师范(27248)
科学院(24702)
基金
项目(143507)
科学(114874)
基金(107895)
研究(105206)
(93911)
国家(93285)
科学基金(80305)
社会(71561)
社会科(68212)
社会科学(68196)
基金项目(54714)
(52058)
自然(49391)
自然科(48339)
自然科学(48331)
教育(48123)
自然科学基金(47486)
资助(46536)
(44498)
编号(39520)
(33515)
重点(32617)
成果(32192)
(32169)
国家社会(31674)
教育部(29447)
中国(29270)
(29204)
课题(28176)
人文(28022)
期刊
(125011)
经济(125011)
研究(73220)
中国(42763)
(34916)
管理(33924)
科学(30006)
学报(28842)
(26943)
大学(23188)
经济研究(22977)
学学(21938)
(21171)
金融(21171)
技术(21139)
财经(20222)
教育(19309)
农业(18534)
(17669)
业经(16423)
问题(16142)
统计(15781)
(15000)
世界(14177)
技术经济(13949)
(13567)
国际(13445)
决策(12470)
(10917)
经济问题(10041)
共检索到3419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刘世锦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的突出表现,国际上对"中国模式"的兴趣日浓。"二战"以后成功追赶型经济体的历史经验和"挤压式"增长的特点表明,今后几年中国有很大可能性进入增长速度下台阶的"时间窗口"。这不仅是增长速度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的转型。应从结构性、体制性和实效性上理解增长模式转型。改革应有更为明确的目标和价值观。"参与促进型改革"前景可期。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王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模式随着发展水平提升和内外环境变化,正经历转型考验,传统的“投资出口拉动”增长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需要甚至难以为继,国民经济向“消费创新驱动”全新增长模式转型的现实需求越来越强烈。在此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仅要求从体制机制上探索消费创新问题,而且还首次提出消费的基础性作用。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吴晓求  
2010年吴敬链、周小川、郭树清等以整体改革理论获第三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本届论坛中,学者们就当前经济发展与改革中的热点与重点问题进行了演讲。作为论坛的学术媒体支持单位,《当代财经》将部分学者的发言稿作为特稿刊发,与广大读者共享这次盛会的成果。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子联  朱江丽  
文章从供给结构的角度分析了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解释了中国经济过去取得高速增长和未来面临发展约束的原因。文章的实证检验显示:收入不平等在促进物质资本积累的同时也抑制了人力资本的积累,对经济增长产生"激励效应"和"抑制效应";收入不平等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充裕的廉价劳动力;收入不平等阻碍了中国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呈倒U形关系,虽然适度的不平等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增长,但其进一步恶化则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收入分配不平等是中国"要素投入"而非"创新驱动"型供给结构的主要成因,并长期以来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形成了中...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平  苏治  
2013年的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来自房地产和基建投资,出口略有复苏,而消费低迷。增长的动力来自于投资,而主动力是房地产投资,并不断以"土地"来扩张金融,表现为"资产负债表"扩张。从国际比较来看,目前我国房地产价格,尤其是部分一线城市已经呈现一定程度的泡沫化,且受到城市化超前、去工业化以及人口红利消退等因素影响,房地产投资驱动的增长持续难度在加大。金融体系的扩张主要服务于"土地"为基准的房地产和基建,而实体经济负债增加,实际利率上升,但生产者价格指数下跌,利润收缩,实体经济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加剧了结构的不均衡。应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应考虑选择的政策包括:转变政府目标、修正房地产行业定位、改善供给机制及...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豪  毛中根  桂河清  
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是各国经济增长的共同方向。文章在改进消费主导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功效系数法测度了2002-2013年中国31个地区需求动力演进过程及区域差异。研究表明:第一,总体上,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在2005年从投资主导型转向内需主导型,且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提升;第二,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模式存在较大差异;第三,东部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幅度大于中、西部。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消费环境和提高投资效率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模式转型。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平  赵志君  
本文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内在逻辑和机理,阐明了从乡镇企业大发展到制造业逐步具备全球竞争优势的技术进步路径转变,指出了政府干预在低成本竞争和外向型扩张中的作用。本文的分析表明,随着中国从一个封闭的“小国”逐步成长为“开放”的大国,出现了大国效应和参与国际协调的必要性。作者建议政府为保持宏观政策的自主性,主动改变干预模式、参与国际协调,避免外部的“强制调整”,为此,提出了增长路径转变过程中的政策选择。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黎贵才  卢荻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经济从原来的劳动密集的增长模式转变为资本深化的增长模式。前一种增长模式能够实现产出和就业的双重增长,缺陷在于劳动报酬增长滞后于产出增长;后一种增长模式能够促进产出增长和劳动报酬的提高,缺陷是创造就业的能力表现不足。但从现实性来考虑,后一种模式比前一种模式更具可行性。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卢万青  
在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的情况下,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依靠低成本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但是,由于中国面临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以及中国廉价劳动力优势会逐步削弱,这种传统的增长模式遇到的困难会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需要转变,转为更多依赖于中国自身的自主创新、技术进步以及附加值的提高。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豪  毛中根  桂河清  
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是各国经济增长的共同方向。文章在改进消费主导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功效系数法测度了2002-2013年中国31个地区需求动力演进过程及区域差异。研究表明:第一,总体上,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在2005年从投资主导型转向内需主导型,且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提升;第二,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模式存在较大差异;第三,东部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幅度大于中、西部。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消费环境和提高投资效率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模式转型。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窦祥胜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核心 ,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一个国家选择何种经济增长模式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只有选择适当的增长模式才能够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郑江淮  宋建  张玉昌  郑玉  姜青克  
中国经济增长进入了增速换挡、结构调整与"新旧动能"转换时期,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需要增长动能呈现出新的变化。本文从需求侧、供给侧及结构转换视角,探寻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构建了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同源的中国经济增长动能指数。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新旧动能转换的论述,揭示了现阶段"新动能"的特征。结果发现:(1)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持续下降至2015年历史低谷时,经济增长动能指数在累积中已出现回升,但仍处于原有前沿下规模效率增长阶段;(2)"新动能"指数已于2013年超越"常规动能"指数;(3)供给侧动能2008年前后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但增长明显不足的需求动能与2011年进入停滞的结构转换动能,限制了供给侧动能的作用,并导致部分就业"迷失";(4)开放型发展动能在持续上升,对TFP增长率下降起到了逆向调节的作用,但是出口产品空间上创新与升级动能由升转降;(5)创新动能、直接融资动能和金融发展效率动能处于低水平,有金融资源禀赋优势的上市公司增长动能趋缓;(6)持续上升的增长动能已转到要素、企业、居民等微观主体动能上。顺应资源再配置动能变化趋势和要求,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决定作用,激发居民消费升级、要素替代与企业创新的动能,深化开放型动能,面向出口产品空间中高技术复杂度产品领域的开放、技术及知识创新与扩散,应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政策重点。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高波  
新世纪开始的10年,中国居民消费率持续走低,从2000年的47.0%下降到2010年的35.9%。中国经济需求结构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投资主导型经济粗放式增长,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逐渐降低。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39.8%提升至2015年的50.5%,首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