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44)
2023(12746)
2022(10722)
2021(9905)
2020(8190)
2019(19020)
2018(18449)
2017(35267)
2016(18153)
2015(20659)
2014(20156)
2013(20114)
2012(18498)
2011(16671)
2010(16170)
2009(14923)
2008(13871)
2007(11741)
2006(10306)
2005(9278)
作者
(49845)
(41949)
(41656)
(39704)
(26618)
(19846)
(18890)
(16395)
(16040)
(14511)
(14446)
(13861)
(13120)
(13015)
(13003)
(12841)
(12457)
(11998)
(11941)
(11514)
(10314)
(9874)
(9853)
(9646)
(9548)
(9413)
(8884)
(8554)
(8249)
(8090)
学科
(101788)
经济(101702)
管理(51445)
(47732)
方法(42958)
数学(38983)
数学方法(38537)
(37768)
企业(37768)
中国(24758)
(21372)
(21025)
地方(20205)
(20150)
贸易(20140)
(19710)
业经(17794)
(16191)
农业(14634)
(13800)
地方经济(13484)
(13474)
环境(13438)
(12366)
金融(12365)
(12286)
(11781)
银行(11773)
技术(11693)
(11503)
机构
大学(265426)
学院(262725)
(131202)
经济(129289)
管理(104643)
研究(91593)
理学(91149)
理学院(90237)
管理学(88911)
管理学院(88415)
中国(70817)
(55887)
(54346)
科学(49909)
财经(45514)
经济学(43459)
(43345)
(41753)
中心(41434)
研究所(39356)
经济学院(39094)
(35622)
(35587)
北京(34118)
业大(34107)
财经大学(34080)
(33144)
(31362)
师范(31111)
经济管理(29219)
基金
项目(179736)
科学(145319)
基金(137353)
研究(131627)
(118963)
国家(118115)
科学基金(103279)
社会(90594)
社会科(86389)
社会科学(86371)
基金项目(71461)
(65135)
自然(64390)
自然科(63028)
自然科学(63014)
自然科学基金(61914)
教育(59381)
资助(56653)
(55590)
编号(49572)
(42146)
国家社会(40241)
重点(40125)
(39297)
成果(38663)
(37354)
教育部(37257)
人文(36031)
创新(35190)
中国(34984)
期刊
(137884)
经济(137884)
研究(81377)
中国(45418)
(42787)
管理(39506)
科学(35235)
学报(34800)
(31204)
大学(28330)
学学(26993)
经济研究(24824)
技术(24222)
财经(23547)
(22290)
金融(22290)
农业(21730)
(20466)
业经(18460)
问题(18452)
教育(18199)
(17940)
统计(16338)
技术经济(15609)
国际(15579)
世界(15506)
(13966)
决策(12771)
(11981)
理论(11447)
共检索到3871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宋瑞礼  
笔者利用结构分解方法(SDA),将中国1987年~1997年以及1997年~2007年期间的经济增长分解为基于产业角度的需求扩张效应、增加值率变动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并测算出不同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结论表明,1987年~2007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的机理发生了深刻变化,由单一依靠需求扩张转变为依靠需求扩张、增加值率变动和技术进步协调拉动。这显示出中国经济增长的稳健性逐步增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由于中国经济增长仍有较大空间,笔者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刘梦  戴翔  
传统宏观经济恒等式对贸易驱动经济增长的解释肯定了需求拉动的积极作用,其科学性主要建立在"净出口"与消费、投资等经济活动相互独立的基础之上。然而在当前以全球价值链为主导的国际分工背景下,贸易性质发生了从产品价值的跨国流动到确保全球生产正常进行的外在流转这一根本性变化,使之由单纯的交换环节逐步渗透和融合到生产、消费等其他经济活动之中,进而成为各经济变量相互作用的重要中间介质。贸易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也随之由传统的简单需求拉动,演变为透过全球生产网络中投入产出关联所诱发的乘数性循环动态机制。这一新机制突破了传统贸易模式借助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表现的绝对量水平,更强调对经济增长的乘数性放大作用。本文基于全球投入产出模型的相关原理,从两个国家两种产业单传导模型入手,逐步拓展为两个国家多种产业以及多个国家多种产业的多传导模型,在理论层面充分阐释了价值链贸易驱动经济增长的新作用机制,不仅为深刻理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同时也为正确测算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实际贡献进而重新审视贸易的经济地位,并提炼与之相适宜的政策举措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测算框架。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梁进社  郑蔚  蔡建明  
能源是当前中国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分析其消费增长各个环节的能耗效应是制定节能措施的基础。论文利用投入产出表将1990~1995、1997~2002年中国能源消费增长分解为中间需求效应、技术效应和最终需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技术效应是减少能源消费的关键因素,在1997~2002年间,技术效应的作用更加明显。中间需求效应与技术效应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有可能通过替代效应对技术效应做出反应,因此,行业之间全面的技术进步很重要,尤其是对那些中间需求调整敏感的行业而言。从单个行业来看,对耗能大户和最终需求量增加快的行业应重点加强技术进步。此外,最终需求效应与国际贸易结构密不可分,应该依...
[期刊] 求索  [作者] 胡明  邵学峰  
基于朗—普罗索(Long和Plosser)的分析方法,引入信息通信技术(ICT)资本和行业异质性,构建一个具有投入产出结构的多行业实际经济周期(RBC)分析框架,对ICT产业冲击对宏观经济和行业经济的动态效应进行分析后发现:ICT产业冲击对行业经济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本行业受到的冲击影响最大;短期内ICT冲击可能导致部分行业产出、就业、消费及增加值出现下降现象,但长期而言ICT冲击促进了其他行业经济发展和就业水平的提升;ICT技术进步提高了工业和建筑业的生产率;此外,ICT产品消费的扩大影响了ICT冲击对ICT产业和宏观经济的动态效应。这些结论对于发挥ICT产业冲击动态效应的正向作用,推动各行业和总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政策参考价值。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平卫英  
对一般的物质投入产出表进行了改进,主要依据可操作性原则调整了部门分类和基本假定,通过设置资源恢复部门着力反映经济系统的物质循环利用情况。之后利用中国现有的数据基础,对2004—2015年中国经济系统的物质存量进行估算,并展开了经济系统内部部门间的物质流动测算,在此基础上对物质投入产出表的物质消耗系数、物质循环效率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推进,部门层面的物质消耗系数的变化并不明显,但总体上初始物质投入的物质使用效果呈现向好的态势,经济系统的物质循环利用效率有所提高。目前中国的环境压力还没有明显缓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栋  宋辉  刘新建  
鉴于一般的宏观经济预测模型中缺乏对历史数据反映供需失衡状态的分析,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投入产出(IO)分析原理的总供给—总需求(AS-AD)分析框架,以中国1987~2007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经济均衡产出水平的影响较小;减税能够改善就业和对外贸易状况,且对劳动者收入改善效果显著;劳动生产率提高是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但需要改善就业和劳动者收入政策措施的配合。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赵进文  温宇静  
中国已进入了第十个五年计划这一重要的战略发展期。在此期间,一个重要的发展中枢性目标是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快速提升国际竞争力。本文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理论,对中国经济体系中各产业总产出变动的主要变动因素(总消费变动、进出口变动、技术结构变动及投资结构变动等)进行了模型分解,试图发现中国产业结构变动的规律性特点,分析经济增长各影响因素在不同产业中的贡献,寻找如何提升产业水平及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途径,为制定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韩兆洲  刘敏  
从投入产出角度,运用超效率三阶段DEA模型与Malmquist模型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修正了环境因素与随机因素的影响,从静态与动态的时间角度对2008-2012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效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静态层面看,我国各省经济发展效率不容乐观,综合效率值较低,大约2/3省的经济发展都处于低效状态;经济发展效率受环境影响较大,剔除环境因素的影响后,各省综合效率均显著下降;三大区域中,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效率仍处于领先地位,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低,但整体来看区域间经济发展效率差异逐渐减小。从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磊  
运用1997、2002、2007年中国33个部门的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实证分析了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出口和进口对中国GDP的形成和增长均发挥了积极作用,两者对GDP形成和增长的贡献程度都比较接近;1997~2007年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对GDP形成的贡献率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资源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服务业出口对GDP形成的贡献率则保持了持续上升的态势;资源资本密集型产业进口对GDP形成和GDP增长的贡献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且贡献率还在不断提高。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刘碧云  张家峰  周晓琛  
本文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计算了江苏省2002年对外贸易对GDP与各产业部门增加值的贡献。结果表明:江苏省对外贸易和对内贸易对GDP的贡献率出口大于进口;省外调出大于省外调入。省外调出与出口对GDP的贡献率相差不大,省外调入与进口对GDP的贡献率也是相差不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新建  李小文  苗晨  
文章应用多因素多阶影响分析技术,基于2007年、2012年和2017年不变价投入产出表,在局部闭模型下,对投入系数和最终使用各因素变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数量分析。结果表明:投资规模总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具有绝对重要作用;投入系数矩阵和政府消费总量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很显著,而居民消费结构影响却比较特殊,第一阶段居民消费结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表现为负值,第二阶段贡献率虽较小,但对GDP增长却是有利的。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宋则行  
粗放型和集约型这两个概念,放到生产领域或国民经济整体的增长上来说,粗放型增长方式指的就是产出的增长主要靠扩大资本、劳动的投入,而不主要靠技术的改进,从而产出的增长与投入增长比,是相对低下的一种增长方式;这意味着在这种增长方式下,资源消耗大、资金周转慢、损失浪费大、生产效率低、经济效益差。而集约型的增长方式指的是产出的增长主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李祖刚  
资本产出比的双重构成及双重杠杆效应──中国经济投入产出非均衡增长的潜在威胁湖北省随州市自来水公司李祖刚一、投入产出非均衡增长的形式与特征(一)投入与产出的依存关系经济增长速度通常被认为是社会产品的增长速度。从某种角度或意义上讲,经济增长可以分离出相互...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素萍  葛明  林玲  
基于2002和200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本文应用前、后向加权完全联系指标研究了中国各区域经济发展对其它地区的供给推动作用和需求拉动作用,应用空间联系指数分析了各区域间经济联系程度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区域间前、后向经济联系随时间演进不断增强,京津、中部、西北、西南、北部沿海等五大区域对其它地区具有较强的需求拉动作用,而西北、中部、西南和南部沿海的供给推动作用高于平均水平;两两区域间经济联系差别很大,三大沿海与其它区域的联系相对密切,京津与中部地区居中,东北、西北、西南三个区域相对独立。因此,促进中国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仍需要坚持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同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