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561)
2023(16862)
2022(13973)
2021(12955)
2020(11050)
2019(25643)
2018(25063)
2017(47338)
2016(25596)
2015(29413)
2014(29227)
2013(29174)
2012(27235)
2011(24734)
2010(24743)
2009(23159)
2008(22714)
2007(19877)
2006(17435)
2005(15713)
作者
(75123)
(63208)
(63003)
(60097)
(40253)
(30269)
(28779)
(24520)
(23964)
(22383)
(21782)
(21352)
(20131)
(19929)
(19795)
(19643)
(18706)
(18612)
(18148)
(18122)
(15769)
(15566)
(15268)
(14509)
(14382)
(14289)
(13845)
(13570)
(12794)
(12442)
学科
(126799)
经济(126682)
管理(70622)
(68294)
方法(55442)
(53985)
企业(53985)
数学(49613)
数学方法(49071)
中国(32283)
(30452)
(28135)
地方(24881)
(24809)
业经(24350)
(22876)
贸易(22867)
(22194)
农业(20836)
(20046)
(17530)
金融(17526)
环境(17205)
(17132)
银行(17081)
(17059)
财务(17013)
(17009)
财务管理(16973)
(16321)
机构
大学(380761)
学院(376946)
(168596)
经济(165589)
管理(143577)
研究(133748)
理学(124129)
理学院(122699)
管理学(120575)
管理学院(119856)
中国(101139)
(79962)
科学(79596)
(74540)
(67614)
(63473)
研究所(61593)
中心(60515)
财经(60109)
业大(55247)
(55011)
(54750)
经济学(53724)
北京(50294)
农业(49975)
(48993)
师范(48502)
经济学院(48356)
(47376)
财经大学(44700)
基金
项目(251571)
科学(199504)
基金(186640)
研究(180138)
(163501)
国家(162237)
科学基金(139053)
社会(117820)
社会科(111861)
社会科学(111831)
基金项目(97757)
(95323)
自然(89540)
自然科(87539)
自然科学(87508)
自然科学基金(86035)
教育(83215)
(81552)
资助(77357)
编号(70145)
成果(57353)
重点(57313)
(57196)
(54541)
(51690)
国家社会(50403)
教育部(49289)
课题(48784)
科研(48748)
创新(48567)
期刊
(182397)
经济(182397)
研究(112459)
中国(70581)
学报(60410)
(58117)
(56591)
科学(56137)
管理(52216)
大学(45917)
学学(43367)
农业(38608)
教育(34580)
(34028)
金融(34028)
技术(32954)
经济研究(30885)
财经(30753)
(26543)
业经(26338)
问题(24080)
(21932)
(21372)
统计(20765)
技术经济(20247)
世界(19604)
国际(19333)
(18100)
(17973)
理论(16990)
共检索到5625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杨玉华  罗斌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全要素贡献率达到了年均57.58%。对全要素分解显示:基础设施改善、工业化、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主要因素,教育、对外开放和科技投入也是重要的推动力量,但贡献度不高,说明转型的基础仍不牢固。为此,我国应采取相应措施,保持经济转型的持续动力,巩固经济转型成果,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云鹤  吴江平  王平  
本文通过构建总量生产函数模型,建立了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判断标准;在此基础上,利用1978年~2005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进程;然后进一步探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结论表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呈现出曲折且漫长的特点,产业结构状况的恶化使得由人力资本、产业结构状况、技术进步所左右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处于低水平。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豪  张建华  谭静  
中国经济放缓已经成为一个世界级的经济现象。关注中国经济增长源泉与动能转换对于有效治理经济减速、促进结构转型,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基于1952-2015年数据,运用历史比较法就当前中国经济减速背后的成因进行了客观分析,在可变要素弹性下测度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并将其TFP(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规模效应和要素配置效应,进一步挖掘TFP黑箱。最后本文建议继续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动力转换的制度障碍;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需求侧管理;构建TFP考核指标,保障要素的自由流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豪  张建华  谭静  
中国经济放缓已经成为一个世界级的经济现象。关注中国经济增长源泉与动能转换对于有效治理经济减速、促进结构转型,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基于1952-2015年数据,运用历史比较法就当前中国经济减速背后的成因进行了客观分析,在可变要素弹性下测度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并将其TFP(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规模效应和要素配置效应,进一步挖掘TFP黑箱。最后本文建议继续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动力转换的制度障碍;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需求侧管理;构建TFP考核指标,保障要素的自由流动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珏  
推进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是健全区域协调发展,补齐转型短板的重要议题。文章基于111个资源型城市样本,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和分位数回归模型,揭示了2004—2019年中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动力源泉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整个样本时期,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绩效累积增长0.33%。从分布区位看,南方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绩效高于北方;从发展类型看,衰退型城市绿色转型绩效依次高于再生型、成熟型和成长型。(2)从内源视角看,技术进步成为推动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绩效增长的动力源泉,并以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改进的贡献最大。(3)从外源视角看,环境规制、产业结构等对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绩效的影响大小和方向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就业结构优化、金融发展对各分位数水平下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绩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石风光  
利用绿色经济增长核算模型,将影响中国省区经济增长源泉分解为环境技术进步、环境技术效率、环境管制、产业环境结构和要素投入五个部分,在此基础上利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和面板平滑转换模型分析了各增长源泉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要素投入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是中国省区主要的经济增长源泉,环境管制和产业环境结构对中国省区经济增长影响较小;技术创新能力、FDI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可以显著提升省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而提升污染治理强度和基础设施水平则会显著抑制环境管制的产出效应;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污染治理强度有助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石风光  
利用绿色经济增长核算模型,将影响中国省区经济增长源泉分解为环境技术进步、环境技术效率、环境管制、产业环境结构和要素投入五个部分,在此基础上利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和面板平滑转换模型分析了各增长源泉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要素投入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是中国省区主要的经济增长源泉,环境管制和产业环境结构对中国省区经济增长影响较小;技术创新能力、FDI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可以显著提升省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而提升污染治理强度和基础设施水平则会显著抑制环境管制的产出效应;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污染治理强度有助于产业环境结构的优化,FDI水平、能源强度和大中型企业产值比重的提高则有助于促进要素投入产出效应的提升;各因素对经济增长源泉的影响具有显著的非线性特征,且在不同体制下的边际效应差异较大。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杜传忠  曹艳乔  
本文利用28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通过计量分析具体考察了1990-2007年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粗放型特征,主要依赖于投资的拉动和工业化的带动,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强。人力资本的外溢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尚不明显;技术对经济增长虽具有正向作用,但科技资本存量的产出弹性相对物质资本和劳动还很小。外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东部地区经济增长受出口拉动的特征最为显著,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资企业出口的削弱。过大的政府规模不利于经济增长,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成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条件。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飞虎  
根据索洛余值法及C-D生产函数原理,细致地估算了1952-2008年间中国总量生产函数及经济增长中各因素贡献。分析指出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为投资驱动型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必须提高人力资本及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促进科技进步,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必由之路。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顾成军  龚新蜀  
经济增长及其增长方式的转变受多个因素影响。环境保护投资和最终消费率对经济增长及其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拉动效应还是抑制效应取决两个变量各自样本观测值与对应临界值的大小关系。市场化程度和外贸依存度起着积极的拉动作用,税收水平和行政管理费支出起着消极的抑制作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仅要转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也要逐步实现以消费和政府投资共同推动经济增长及其增长方式的转变,还要推动我国税负水平的合理化,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严格控制行政管理费开支,合理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最后,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傅利福  韦倩  魏建  
在构建金融自由化指数和Lerner指数的基础上,本文利用PSTR模型,探讨银行业集中与竞争的关系问题。实证结果表明:金融业开放程度是影响两者关系的关键因素。当金融业开放程度较低时,银业行集中度的降低可以促进竞争;当金融自由化水平超过临界值时,通过降低银行业集中度来促进竞争这一渠道基本不存在或者已经很弱。本文的政策含义是:相对集中的银行业产业组织体系将更有利于促进竞争,不应盲目新建过多中小银行,重点在于将现有中小银行做大做强。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文革  高伟  张苏  
本文旨在测算1952—2006年制度变迁因素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在长期中,加入制度变迁时间趋势因素的C-D函数表明,资本、劳动、制度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制度对于产出有高度显著的正向作用,引入教育变量后,资本、劳动、教育、制度与产出之间也存在稳定的长期关系;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情况下,制度因素每增长1个百分点,产出增长0.15个百分点(Prob.=0.0262)。若以改革为界分两阶段进行分析,1952—1978年,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起作用有限,而1978—2006年,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东皇  孟范昆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投资和出口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在持续减弱,作为消费需求主体的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居民总体上并未充分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实证研究也表明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不仅具有显著的驱动作用,且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在扩内需的背景下,需从相关的制度创新入手构建居民消费增长的长效机制以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兰冰  刘秉镰  
本文将序列方向性距离函数与Luenberger指标的相加特性结合,提出劳动、资本和能源要素的动态绩效评价指标,构建以实现要素生产率评价为基础的生态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新方法,对1985—2012年间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绩效的时空规律、要素源泉及动态演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现依赖技术进步的单轮驱动模式,且出现增速下滑的阶段特征和地区差距扩大的空间特征;全要素劳动生产率累积增长率依次高于资本和能源,劳动成为绩效改善最明显的生产要素;随着区域发展战略导向演进,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全要素资本生产率与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增长全面放缓,劳动、资本和能源成为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下滑的共同要素源泉;生...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陈彦斌  姚一旻  
中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资本投入。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需要完成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型。在2000年以后突出表现出来的出口导向增长模式很可能在未来难以为继。人力资本、科技进步和制度改革应该是未来中国经济保持健康持续增长所需要依赖的主要动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