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67)
2023(7505)
2022(6120)
2021(5644)
2020(4601)
2019(10704)
2018(10348)
2017(19778)
2016(10054)
2015(11421)
2014(11309)
2013(11680)
2012(11279)
2011(10493)
2010(10428)
2009(9941)
2008(9681)
2007(8525)
2006(7880)
2005(7393)
作者
(29305)
(24636)
(24566)
(23782)
(15763)
(11487)
(11073)
(9566)
(9351)
(8876)
(8556)
(8044)
(8005)
(7963)
(7909)
(7621)
(7280)
(7122)
(6980)
(6381)
(6355)
(5971)
(5845)
(5675)
(5649)
(5609)
(5192)
(4985)
(4865)
(4776)
学科
(71520)
经济(71475)
管理(25776)
(24501)
方法(23555)
数学(21617)
数学方法(21526)
中国(19070)
地方(16299)
(15669)
企业(15669)
(15309)
(12457)
贸易(12449)
地方经济(12339)
(12130)
农业(11367)
业经(11182)
(11034)
(10819)
(9498)
环境(9289)
(8867)
金融(8867)
(8447)
银行(8442)
(8437)
(8201)
关系(7996)
经济学(7730)
机构
大学(160026)
学院(157049)
(89190)
经济(88028)
研究(64368)
管理(56354)
中国(50470)
理学(47716)
理学院(47159)
管理学(46691)
管理学院(46383)
(37799)
(33974)
科学(32794)
(32026)
经济学(31076)
财经(30109)
研究所(28708)
经济学院(27808)
(27619)
中心(27013)
北京(22555)
(22538)
财经大学(22386)
(21680)
(21482)
科学院(19939)
(19459)
师范(19353)
社会(18626)
基金
项目(97456)
科学(78443)
基金(75137)
研究(72657)
(65372)
国家(64944)
科学基金(55055)
社会(52316)
社会科(49917)
社会科学(49909)
基金项目(38001)
(32577)
教育(31594)
资助(31485)
自然(31370)
自然科(30651)
自然科学(30642)
自然科学基金(30156)
(28476)
编号(25739)
国家社会(24291)
(23991)
中国(23303)
(22965)
重点(22288)
成果(21781)
教育部(21176)
(20209)
经济(20038)
人文(19988)
期刊
(102660)
经济(102660)
研究(56946)
中国(31436)
(28295)
管理(22679)
科学(21224)
学报(20361)
(20215)
经济研究(18930)
财经(16879)
大学(16345)
(16116)
金融(16116)
学学(15563)
(14869)
农业(13910)
问题(13848)
(13649)
世界(12779)
技术(12670)
国际(12472)
业经(11965)
技术经济(10175)
教育(10047)
统计(9242)
经济问题(8556)
(8052)
(7526)
经济管理(7352)
共检索到2534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云鹤  吴江平  王平  
本文通过构建总量生产函数模型,建立了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判断标准;在此基础上,利用1978年~2005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进程;然后进一步探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结论表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呈现出曲折且漫长的特点,产业结构状况的恶化使得由人力资本、产业结构状况、技术进步所左右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处于低水平。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杨玉华  罗斌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全要素贡献率达到了年均57.58%。对全要素分解显示:基础设施改善、工业化、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主要因素,教育、对外开放和科技投入也是重要的推动力量,但贡献度不高,说明转型的基础仍不牢固。为此,我国应采取相应措施,保持经济转型的持续动力,巩固经济转型成果,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严明义  康金勇  
本文就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及相关指标以及如何对经济增长方式进行判别作了讨论 ,提出了多指标综合判别方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林卫斌  陈彬  蒋松荣  
中国过去30多年特别是新世纪以来10余年高速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消耗大量能源资源的基础上,并由此引发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由于面临日趋严峻的资源支撑力瓶颈和环境承载力约束,能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亟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能源环境视角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于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本文运用DEA方法构建一个经济增长的绿色指数以定量地衡量经济增长方式,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绿色指数为0.10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现有的高耗能、高污染的增长方式从根本上是由当前的能源定价机制和能源价格体系决定的,能源...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景晨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国民财富跨时期增长的过程”。(“Economic growth,the progress by which a nation's wealth increases over time″)这是《大英百科全书》关于经济增长的定义。定义中用“财富”来指称增长事物,足见增长事物的多样性和量纲的不确定性。用这样的定义来讨论经济增长问题是难以量化的,必须统一量纲,即把用以量度“财富”的物理或生理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孙华玲  
本文首先将衡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度的评价指标界定为以下三个维度的变动: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单位GDP能源消耗的降低和环境污染水平的下降。随后,在考虑了各地区间经济活动空间相关性的基础上,使用Matlab软件的空间面板模型(SAR和SEM)对各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度展开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地区劳动生产率、实际产出、二氧化硫排放量和环境污染破坏次数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各地区以劳动生产率和能源利用效率衡量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均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而以二氧化硫排放量和环境污染与破坏次数衡量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则存在改善或恶化的省际差异,表明控制环境污染是当前中国各地区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顾成军  龚新蜀  
经济增长及其增长方式的转变受多个因素影响。环境保护投资和最终消费率对经济增长及其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拉动效应还是抑制效应取决两个变量各自样本观测值与对应临界值的大小关系。市场化程度和外贸依存度起着积极的拉动作用,税收水平和行政管理费支出起着消极的抑制作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仅要转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也要逐步实现以消费和政府投资共同推动经济增长及其增长方式的转变,还要推动我国税负水平的合理化,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严格控制行政管理费开支,合理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最后,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顾元媛  沈坤荣  
在全球经济面临大调整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已经进入持续减速的中长周期。经济减速虽有周期性因素,但根本原因是由于经济结构问题导致潜在增长率下降。从供给视角看,原先依靠廉价劳动力和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不可持续,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必然是创新;从需求角度看,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日渐疲软,亟待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因此,只有从根本上转变中国经济粗放的增长方式,才能使经济得以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李娟伟  任保平  刚翠翠  
理论上不同特征的文化资本影响经济增长方式的逻辑不同。本文选取1997-2011年区域面板统计数据,实证分析了以儒家文化为特征的传统文化资本和以竞争与创新精神为特征的市场文化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结论显示,传统文化资本的人力资本效应能够显著提高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市场文化资本的技术进步效应以及两种文化资本形成的制度效应是形成经济增长规模报酬的重要因素。研究还发现加快异质型文化资本的积累是转变当前资本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同时降低文化资本折旧率也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快速转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立勋  刘岩  
通过单一的全要素生产率无法全面、正确地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效果。为此,文章依据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效果的具体内容设计出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综合指数法和离散系数法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效果进行测量和评价,其结论为:尽管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效果处于上升态势,但处于初期阶段,今后还需通过提高经济效益、提高产品竞争力以及改善环境进一步提升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效果。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林存友  
我国当前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造成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经济增长日益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难以维继。在此背景下,文章讨论了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阐述了我国历史上未及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合理性,以及在当前资源环境问题突出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协调资源环境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崔巍  
经济增长理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理论反映,源于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是二战后在发达国家广泛流行的经济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及模型的建立强调科学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是,发达国家经济学家自身存在的认识论缺陷使其不可能科学完整的建立经济增长理论及模型,因此必须遵循马克思的方法论从理论为实际的反映入手建立科学模型,并以此指导中国社会经济技术实践,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践。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陈明华  刘文斐  王山  岳海珺  
本文基于2005—2017年城市数据,采用非期望产出SBM模型评价山东半岛城市群绿色经济增长绩效,利用Kernel密度估计方法揭示其动态演进规律,从技术层面和要素层面实证考察了绿色经济增长绩效的动力源泉。研究发现:(1)样本考察期内,山东半岛绿色经济绩效的平均增长率约为0.17%,且增长较快的城市大多位于鲁东与鲁西地区,鲁中地区的绿色TFP增长相对缓慢。(2)城市间绿色经济增长绩效差异有扩大趋势,其中,鲁东地区城市间绿色TFP增长差异先缩小后扩大,鲁中地区城市间差异逐步缩小,鲁西地区在个别年份出现两极分化现象。(3)对山东半岛总体而言,投入要素对绿色经济增长绩效的贡献高居首位,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的双重推进,技术衰退则拉低了期望产出增长绩效,在技术进步迟缓、效率恶化的作用下,非期望产出生产率增长最慢。(4)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绿色经济增长绩效表现为效率改善与技术进步双轮驱动模式,中部和西部地区则分别依赖于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的单轮驱动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