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14)
2023(10938)
2022(9306)
2021(8508)
2020(7235)
2019(17057)
2018(16580)
2017(31887)
2016(17145)
2015(19740)
2014(19688)
2013(20044)
2012(19188)
2011(17682)
2010(17611)
2009(16711)
2008(16456)
2007(14792)
2006(13106)
2005(12080)
作者
(51385)
(43352)
(43088)
(41452)
(27527)
(20722)
(19686)
(16791)
(16221)
(15238)
(15089)
(14353)
(13843)
(13786)
(13726)
(13503)
(12710)
(12679)
(12411)
(12408)
(10805)
(10689)
(10431)
(9880)
(9837)
(9797)
(9351)
(9221)
(8799)
(8581)
学科
(99528)
经济(99453)
管理(45019)
(43134)
方法(39169)
数学(35572)
数学方法(35355)
(31817)
企业(31817)
中国(24853)
(23022)
地方(22517)
(19608)
(17698)
(17535)
贸易(17527)
(16996)
业经(16991)
农业(15779)
(15048)
地方经济(14631)
环境(13362)
(12995)
金融(12992)
(12736)
银行(12710)
(12226)
(12192)
(11012)
(10964)
机构
大学(264153)
学院(261284)
(129009)
经济(126878)
研究(98877)
管理(96229)
理学(82392)
理学院(81400)
管理学(80264)
管理学院(79763)
中国(75500)
科学(56827)
(56005)
(55160)
(50906)
研究所(46210)
财经(44295)
(44255)
中心(43683)
经济学(42820)
(40264)
经济学院(38557)
(37919)
业大(36366)
北京(36030)
农业(34821)
(34481)
(33274)
师范(33004)
财经大学(32709)
基金
项目(168062)
科学(132690)
基金(125050)
研究(122199)
(109233)
国家(108439)
科学基金(91525)
社会(81901)
社会科(77825)
社会科学(77802)
基金项目(65539)
(61927)
自然(56176)
自然科(54866)
自然科学(54846)
教育(54483)
自然科学基金(53927)
(53040)
资助(51934)
编号(46843)
(39323)
成果(38589)
(38484)
重点(38459)
国家社会(35720)
(34045)
教育部(33828)
中国(33613)
课题(32529)
人文(32301)
期刊
(144328)
经济(144328)
研究(83886)
中国(48819)
(42330)
(40263)
学报(39882)
科学(37690)
管理(34248)
大学(29946)
学学(28436)
农业(27229)
经济研究(25190)
(24787)
金融(24787)
财经(23460)
技术(21207)
(20442)
业经(19662)
问题(19583)
教育(19568)
(17671)
世界(15989)
国际(15587)
技术经济(15420)
(15382)
统计(14415)
经济问题(12321)
(12245)
资源(11809)
共检索到3989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宋长青  李子伦  马方  
经济增长效率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运用SFA技术对1981-2010年间我国经济增长效率的地区差异及其收敛性进行研究发现:我国经济增长属于要素驱动型增长,资本对GDP的贡献远高于劳动力;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关键和核心在于效率的提高;考察期内我国经济增长效率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但总体水平偏低,经济增长效率的提升空间仍很大;我国经济增长效率区域差异明显,呈现"东高西低"特征,但这种差异正在逐步缩小,全国及三大区域的经济增长效率均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收敛特征。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帅  
研究目标:测度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揭示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地区差异和收敛机制。研究方法:运用DEA方法从效率视角测算了中国经济增长质量,随后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地区差异,并分析了差异来源。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变异系数、面板数据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机制。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整体上不高,地区差异明显,地区差异的来源主要是地区间的不平衡造成的,其次是地区内部的不平衡。研究创新:在测算分析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基础上,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地区差异和收敛性质进行了研究。研究价值:客观全面认识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现状,对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史修松  赵曙东  
本文引入空间统计和空间计量经济分析技术,分析了中国省域经济增长及其分解要素的收敛性。研究表明:物质资本增长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泉。在考虑空间依赖性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具有较为显著的全域性收敛。在经济增长的源泉中,由于物质资本积累与效率改善控制经济增长收敛方向的差异,使得区域经济增长趋同,人力资本存量与技术进步使得经济增长趋异。要保持中国未来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必须将资本投入型增长转变为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的增长。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齐绍洲  云波  李锴  
本文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中国与八个发达国家之间人均GDP差异的收敛性及其能源消费强度随人均GDP变化的收敛性。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第一,中国与八个发达国家之间的人均GDP差异存在收敛,随着人均GDP差异的收敛,中国与八个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也是收敛的,并且收敛速度快于人均GDP的收敛速度。第二,能源消费强度随产业结构的改善、能源价格的提高、技术进步和固定资产投资的扩大而降低,随FDI的增加而略有提高。第三,能源消费强度的差异随中国与八国间的固定资产投资差异、能源价格差异、技术进步差异的缩小而缩小,但随FDI差异的缩小而有微小的增加,与产业结构差异的相关性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第四,中国与八国人均...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钞小静  任保平  
经济增长质量状态的量化是经济增长质量问题由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分析的基础。本文从具有明确外延的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出发构建出由28个基础指标构成的测度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通过均值化方法对各指标数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以基础指标的协方差矩阵作为输入,来避免使用标准化方法和相关系数矩阵所造成的对不同指标相对离散程度的低估或夸大。对中国及各地区1978—2007年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结果表明,经济转型30年以来我国总体层面和区域层面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却存在很大差异。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刘强  
本文认为中国地区间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和区域性 ,并且不同地区间的产出差距与宏观经济的波动状态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另一个重要结论是新古典的经济增长收敛机制在中国并没有起作用 ,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使资本劳动比率并没有出现应有的变化趋势 ,而且本文认为近年来形成的大规模劳动力的区际迁移 ,既是中国阶段性经济增长收敛机制的重要诱发因素 ,事实上也是对区域差距扩大的一种解决办法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马小朋  
近年来 ,学术界关于我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日益升温 ,普遍认为中国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在上世纪 80年代收敛 ,90年代后呈现发散趋势。但改革开放后整体上是收敛还是发散争议颇大 ;并且针对 90年代后出现的发散趋势 ,认为新古典增长模型的收敛性分析已经不适用于中国经济现状 ;缺乏对收敛性分析的实质动因的实证探讨。本文希望通过“复古”将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索洛模型再次运用到中国经济现状 ,对其收敛性动因资本劳动比率进行实证分析 ,探讨中国经济改革开放来的整体收敛性情况 ,为我国各地区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参考和判断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雷钦礼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持续提高的同时,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而且也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源泉。本文通过对Feder非均衡经济增长模型的拓展,建立了一个可同时测度经济结构变化的增长效益和投资数量及其效率的增长效益的非均衡计量经济模型。模型的分析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交互作用所导致的经济结构变动对中国近三十年来的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一个主要动力。模型的分析也表明,投资建设中的浪费和资本使用效率的低下,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关注GDP的增长,更应该关注社会财富的增长和积累。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杨龙  胡晓珍  
本文运用熵权法构造了各地区综合环境污染指数,将其引入效率测度DEA模型,测度了1995—2007年间我国29个省市区的绿色经济效率,并对各地区绿色经济效率增长差异进行了收敛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整体上我国绿色经济效率呈波动型上升趋势,且由东部、西部、中部依次递减;由于各地区经济基础条件与特征不同,全国总体绿色经济效率不存在收敛趋势,但东部与中部地区绿色经济效率表现出俱乐部收敛。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赵磊  
文章首先采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1999~2009年中国省际经济增长效率进行了测算,并运用动态面板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了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机制。实证结果显示,中国省际经济增长效率基本上处于低效率水平,但表现出逐渐改善的态势,技术效率是目前推动经济增长效率增长的主要源泉;当期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效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而旅游发展滞后一期则对经济增长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且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效率影响呈现出非线性"U"形关系;基础设施和产业结构升级滞后一期在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效率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仇娟东  
本文采用SML指数法测算了1998~2011年期间全国各地区的生产率指数和环境技术效率,进而在空间经济学框架下提出了经济关联、知识关联、规模收益和交通运输条件等可能引起效率集聚的因素,并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对这些因素的作用方向与方式作了实证检验。主要结论有:我国经济增长效率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集聚性;有限的技术效率是我国省域经济增长效率提升中的"短板";中、西部地区具有以规模扩张为主要方向的粗放增长方式;经济关联、交通运输条件及产业结构等因素成为提升技术效率的"切入点";FDI和资本密集型禀赋结构在经济增长效率提升中的作用具有"两面性";我国省域经济增长效率表现出一定的趋同和溢出现象。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仇娟东  
本文采用SML指数法测算了1998~2011年期间全国各地区的生产率指数和环境技术效率,进而在空间经济学框架下提出了经济关联、知识关联、规模收益和交通运输条件等可能引起效率集聚的因素,并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对这些因素的作用方向与方式作了实证检验。主要结论有:我国经济增长效率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集聚性;有限的技术效率是我国省域经济增长效率提升中的"短板";中、西部地区具有以规模扩张为主要方向的粗放增长方式;经济关联、交通运输条件及产业结构等因素成为提升技术效率的"切入点";FDI和资本密集型禀赋结构在经济增长效率提升中的作用具有"两面性";我国省域经济增长效率表现出一定的趋同和溢出现象。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黎贵才  卢荻  
现有文献倾向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的流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一是因为国际资本的流入可以被视为是接受国的资本和技术的"净增加",它直接参与接受国的国内资本形成,二是因为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的国际资本的流入具有技术"溢出效应"。然而这两方面都没有得到中国现实数据的较好支持。对中国工业企业总体的全要素生产率作进一步的Malmquist指数分解可以发现,工业企业总体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主要来自于规模效率,而非来自于外商投资的技术溢出。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入与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平行发展仅说明,中国经济的增长拉动了国际资本的流入。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朱承亮  岳宏志  师萍  
本文将环境污染排放及治理同时纳入效率测算框架,在构造环境综合指数测算相对绿色GDP的基础上,采用超越对数型随机前沿模型,对1998~2008年间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FDI和对外贸易对效率改善有显著促进作用,引进外资和发展对外贸易没有使中国成为"环境污染天堂";工业化进程促进了效率改善,但在环境约束下该促进作用受到制约;非国有经济成分的上升有利于效率改善;环境污染治理强度对环境约束下的效率改善具有促进作用,而不考虑环境约束时反而具有抑制作用。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赵伟  马瑞永  
本文探讨了经济增长收敛的微观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三个微观机制,分别为资本收敛机制、技术收敛机制以及劳动生产率收敛机制。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1978~2002年间,唯有技术收敛机制较好地发挥了作用,表现出了显著的收敛性;劳动生产率机制与资本收敛机制只在1978~1989年间发挥了收敛作用,而在1989~2002年间起了发散的作用,但资本收敛机制统计检验上不太显著。同时,资本收敛机制和劳动生产率收敛机制均表现出了“俱乐部收敛”特征。尽管中国经济局部阶段出现了发散性,但总体仍表现出了一定的收敛性,收敛的主要原因是区际间的贸易和投资以及技术交流促使技术收敛机制充分发挥了作用。由于微观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