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845)
- 2023(18362)
- 2022(15377)
- 2021(14249)
- 2020(11967)
- 2019(27473)
- 2018(26914)
- 2017(50672)
- 2016(27594)
- 2015(31046)
- 2014(30445)
- 2013(30303)
- 2012(28405)
- 2011(25768)
- 2010(25793)
- 2009(24193)
- 2008(23993)
- 2007(21376)
- 2006(18859)
- 2005(16937)
- 学科
- 济(127979)
- 经济(127848)
- 管理(78942)
- 业(75779)
- 企(61188)
- 企业(61188)
- 方法(51757)
- 数学(44509)
- 数学方法(44105)
- 中国(33650)
- 农(32618)
- 财(30047)
- 学(27876)
- 地方(26856)
- 业经(26660)
- 贸(24447)
- 贸易(24435)
- 易(23698)
- 制(22446)
- 农业(22388)
- 技术(19450)
- 银(19030)
- 银行(18955)
- 融(18670)
- 金融(18665)
- 和(18491)
- 理论(18406)
- 环境(18355)
- 行(18134)
- 务(17370)
- 机构
- 大学(407665)
- 学院(403302)
- 济(175535)
- 经济(172260)
- 管理(150311)
- 研究(145357)
- 理学(130089)
- 理学院(128461)
- 管理学(126312)
- 管理学院(125544)
- 中国(108932)
- 科学(88922)
- 京(86075)
- 财(78912)
- 所(74617)
- 农(72904)
- 研究所(68187)
- 中心(64665)
- 财经(63284)
- 业大(61421)
- 江(59547)
- 农业(57612)
- 经(57565)
- 经济学(55820)
- 北京(54117)
- 范(53471)
- 师范(52887)
- 院(51597)
- 经济学院(50278)
- 州(47062)
- 基金
- 项目(268773)
- 科学(211713)
- 基金(197448)
- 研究(191397)
- 家(174846)
- 国家(173378)
- 科学基金(146794)
- 社会(125294)
- 社会科(118717)
- 社会科学(118687)
- 基金项目(104645)
- 省(103068)
- 自然(94502)
- 自然科(92356)
- 自然科学(92320)
- 自然科学基金(90734)
- 划(88042)
- 教育(87082)
- 资助(79344)
- 编号(74056)
- 重点(61387)
- 成果(60782)
- 部(60214)
- 发(58858)
- 创(57399)
- 创新(53878)
- 国家社会(53128)
- 课题(51787)
- 科研(51657)
- 教育部(51457)
- 期刊
- 济(195151)
- 经济(195151)
- 研究(121467)
- 中国(77768)
- 学报(69367)
- 农(65882)
- 科学(63172)
- 财(61224)
- 管理(54876)
- 大学(51287)
- 学学(48544)
- 农业(44259)
- 教育(38103)
- 融(35596)
- 金融(35596)
- 经济研究(32950)
- 财经(32272)
- 技术(31694)
- 业经(29226)
- 经(27964)
- 问题(26051)
- 业(24778)
- 贸(22755)
- 技术经济(21123)
- 版(20352)
- 世界(20225)
- 国际(19923)
- 科技(18811)
- 统计(18340)
- 商业(18239)
共检索到6018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哈战荣 黎茂霜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在经济实现高速发展的同时,其他方面也发展很快,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据此,国际上的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及其产生的影响,使得中美在世界事务中的力量对比和影响出现此消彼长的变化趋向,这一变化不但使得世界权力由美国一家"独占"开始向崛起的中国转移,而且也在逐渐改变着世界的旧有格局,使其呈现出由中美共同主导的新特点和新态势,即"平行架构"新格局。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哈战荣 黎茂霜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在经济实现高速发展的同时,其他方面也发展很快,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据此,国际上的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及其产生的影响,使得中美在世界事务中的力量对比和影响出现此消彼长的变化趋向,这一变化不但使得世界权力由美国一家"独占"开始向崛起的中国转移,而且也在逐渐改变着世界的旧有格局,使其呈现出由中美共同主导的新特点和新态势,即"平行架构"新格局。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娄伟
经过60余年的物质性和社会性成长,中国的国家实力已经有了明显提高。中国实力的增长和美国实力的相对衰退使中美之间出现了权力转移现象。由于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和对现存国际秩序持基本满意的态度,中美之间的权力转移未必引起冲突与战争,权力能否和平转移取决于美国对中国崛起的战略判断。中美之间的权力转移并不意味着中崛美落,而是中美和其他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一道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龙
文章运用近16年的转移支付数据验证了龚六堂2000年的观点,即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率与地方经济增长率之间是"倒U型"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导出地方经济增长和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之间也存在着这样"倒U"关系。用这种关系解释两个问题:第一,转移支付对地方经济增长有部分正的刺激作用,无论是富裕地区还是贫穷地区,中央政府都应该对其地方政府给予转移支付,同时转移支付也不是越多越好,也应该有个量的限制,当地方政府的收益足够大时,转移支付对经济增长的刺激就不再那么明显,反而会抑制地方经济增长;第二
关键词:
转移支付 经济增长 财政分权 区域经济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游启明
大国间因权力增长不平衡而出现权力转移是国际政治的常态。对这种现象进行思考,不仅有利于从理论层面厘清权力转移现象的本质,也能为发展国家间关系提供启示。国际政治中的权力转移理论对该问题进行了持续、深入地探讨。作为理论的开创者,奥根斯基在批判均势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权力转移理论的核心假设。随后学者们从概念以及推论两个层面进一步深化了权力转移理论。作为一种持续性的理论努力,权力转移理论对国家目标、大国间权力的动态关系和国际秩序的研究都呈现出进步性,但它也需要深化对权力转移原因的探讨,并改变权力转移理论的"现状偏见""主导国偏见"和"能动型崛起国"缺位问题。中国学界可以批判地利用这一理论框架,提出实现"中国梦"的国际战略。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杰 龚新蜀 刘林
中央转移支付无论是总量还是在新疆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近几年来都有明显的加速增长势头,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后,中央转移支付的增长速度已然超过了新疆经济的发展速度。新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外部的帮助、国家的扶植和自身的努力,外商直接投资可以看做外部的帮助,转移支付是国家扶植地方的重要手段,地方财政支出代表自身努力。基于此,结合转移支付、财政支出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利用回归和灰色关联的分析方法,综合分析了分税制改革后它们对新疆经济的影响,研究发现它们对新疆经济都具有促进作用。回归后发现转移支付和财政支出对新疆经济增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贾伟
农村劳动力由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成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方式,且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影响。文章构建四地区六部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根据2000和2007年中国区域投入产出表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与区域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GDP增长的影响已由2000年的1.054%增加到2007年的5.565%,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最为明显,对中部地区的影响增长的幅度最大,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正在由负向正转化;相对于区域内转移来说,农村劳动力转移拉大了地区之间的差距,2007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使东中差距、东西差距、西中差距分别增加5.738%、6.668%、12.627%,比2000年各地区的差距明显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各地区非农产业部门附加值上升,农业部门附加值下降,其中对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服务业部门的影响较大,对西部地区重工业部门的影响最大。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傅允生
自然资源短缺与人力资源丰富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约束条件。2003年以来,以投资高增长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经济高增长,导致资源与原材料进口数量激增,价格大幅上升,利润由生产环节向资源供给环节转移,从而使中国经济高增长出现内部效应递减与外部效应递增、GDP增长与社会福利增长弱相关的不经济增长现象。这表明,经济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承载能力,GDP增长应以社会福利水平相应提高为主要目标,而其前提是,加快政府职能转换与完善市场机制,加强资源深度开发与高效利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和东 施建军
文章运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计量方法,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技术转移能力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自主创新与经济增长存在互为因果关系;自主创新、技术转移促进经济增长,且自主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明显;经济增长拉动技术转移,技术转移进一步拉动自主创新。为此,我国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转移能力,以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促进三者间的良性互动。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张燕生
一、国际产业转移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20世纪后期以来,国际产业转移的速度明显加快。一方面,全球化通过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与便利化,运输和通讯的科技革命,市场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作用不断扩大,造就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和转移新趋势。另一方面,国际产业分工已由传统的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进一步演进深化为产品内工序分工,逐步形成了北美、西欧及东亚三大区域制造中心。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唐晓云
经济均衡和收敛理论所预测的经济增长收敛远景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球经济增长差异日趋扩大的现实世界构成强烈反差。文章认为国家间经济增长的长期差异,不能完全用稳态的收敛线性概念来解释。技术创新、转移和扩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最终使经济增长过程表现为相对于时间的非线性过程。通过对包括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内的30多个国家panel数据的实证分析,较好地验证了理论预期。结果表明:创新、扩散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不同,两者对比力量的最终结果是不确定的。国家间经济和技术的差距的长期发展趋势不一定是缩小,而是收敛和发散交替存在的非线性过程。这一结论对中国这一经济赶超型国家的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战...
关键词:
技术创新 技术转移 非线性 经济增长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广婷 江静 陈勇
本文采用劳动力配置效应模型研究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背景下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发现,1997—2008年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劳动生产率提高和GDP增长的贡献分别为16.33%和1.72%。分地区看,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中部地区劳动生产率和GDP提高的影响要明显高于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在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受益最小。为应对当前剩余劳动力总量的减少、转移速度减慢以及对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变化,政府应该在加快城市化进程、发展中小企业、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教育培训、调整经济结构实现本地就业等方面做出努力。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岳龙华
劳动力的产业转移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文章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研究了中国劳动力产业转移的经济增长效应及变动趋势。实证结果发现,1991—2008年劳动力产业转移对GDP增长率的年均贡献达到20%以上,第三产业是未来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的主要渠道,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李书锋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是重大国家战略。然而,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不同步现象比较突出,利益诉求存在差异,其协同发展的先天条件并不优越,只有包容性地推进京津冀三者中最弱的一方——河北的经济增长,才能更好地将部分京津产业转移到河北,消除三地在产业结构、生活水平、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巨大落差。也就是说,应通过政策扶持,一方面强化中央和京津两地对转移到河北产业的融资支持;一方面大力发展河北物流产业,增强其对京津两地产业的吸引力;一方面大力推进京津冀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推动产业跨区域布局,实现京津冀包容性增长,达到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的目标,这是促进京津冀...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勇胜 薛继亮
运用时间序列经济计量方法对1979-2005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实际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证明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实际经济增长之间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并在长期内稳定地存在着协同互动的均衡关系,实证结果肯定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在我国实际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并检验了国外劳动力转移理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