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53)
- 2023(13364)
- 2022(11255)
- 2021(10294)
- 2020(8816)
- 2019(20471)
- 2018(20134)
- 2017(38430)
- 2016(20794)
- 2015(23931)
- 2014(24051)
- 2013(24121)
- 2012(22883)
- 2011(21012)
- 2010(20974)
- 2009(20121)
- 2008(19890)
- 2007(17922)
- 2006(15938)
- 2005(14831)
- 学科
- 济(108077)
- 经济(107959)
- 管理(62010)
- 业(56381)
- 企(44905)
- 企业(44905)
- 方法(42172)
- 数学(37586)
- 数学方法(37302)
- 中国(28101)
- 财(25861)
- 农(25132)
- 地方(22250)
- 制(21972)
- 业经(20471)
- 学(20219)
- 贸(19289)
- 贸易(19279)
- 易(18749)
- 农业(16604)
- 银(16083)
- 银行(16052)
- 融(15768)
- 金融(15764)
- 体(15558)
- 行(15390)
- 环境(15227)
- 务(14646)
- 财务(14612)
- 财务管理(14573)
- 机构
- 大学(316240)
- 学院(312586)
- 济(147260)
- 经济(144589)
- 管理(115993)
- 研究(114805)
- 理学(98915)
- 理学院(97761)
- 管理学(96350)
- 管理学院(95746)
- 中国(88880)
- 财(68097)
- 京(66797)
- 科学(65642)
- 所(58702)
- 财经(53396)
- 研究所(52817)
- 农(51207)
- 中心(51174)
- 经(48400)
- 经济学(47902)
- 江(47183)
- 经济学院(42954)
- 业大(42913)
- 北京(42887)
- 院(40638)
- 农业(40054)
- 财经大学(39380)
- 范(39208)
- 师范(38850)
- 基金
- 项目(199324)
- 科学(157684)
- 基金(147900)
- 研究(145664)
- 家(128805)
- 国家(127814)
- 科学基金(108579)
- 社会(96793)
- 社会科(91926)
- 社会科学(91901)
- 基金项目(77276)
- 省(74471)
- 自然(67245)
- 教育(65946)
- 自然科(65679)
- 自然科学(65658)
- 自然科学基金(64554)
- 划(63298)
- 资助(61120)
- 编号(56482)
- 成果(47310)
- 部(46443)
- 重点(45507)
- 发(43990)
- 国家社会(41693)
- 创(40650)
- 制(40268)
- 教育部(40148)
- 课题(39655)
- 创新(38394)
- 期刊
- 济(168132)
- 经济(168132)
- 研究(100298)
- 中国(63399)
- 财(54297)
- 学报(47370)
- 农(46865)
- 科学(44691)
- 管理(43750)
- 大学(36175)
- 学学(34285)
- 融(31414)
- 金融(31414)
- 农业(31082)
- 财经(28303)
- 经济研究(28298)
- 教育(26531)
- 技术(26043)
- 经(24487)
- 业经(23270)
- 问题(22368)
- 贸(20000)
- 世界(17798)
- 国际(17559)
- 技术经济(17411)
- 业(17173)
- 统计(16041)
- 理论(14316)
- 版(14195)
- 策(14068)
共检索到4852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胡乃武 闫衍
中国经济增长区际差异的制度解析胡乃武闫衍区域经济增长按照一般的发展理论取决于其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因而区际经济增长差异也就由其内生的要素构成差异来解释。但在转型经济条件下,由内生的要素构成差异决定的区际经济增长差异还会因转型经济下外生的制度变量的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晖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获得了很大发展,但在区域经济增长上表现出严重不平衡。研究认为,制度因素在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中起重要作用。中国的改革是一个渐进的制度变迁过程,且这一过程的区域进展从沿海到内地逐步减慢,各区域市场化进展的不平衡将导致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扩大。通过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制度变量与经济绩效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制度变量在不同区域间的发展水平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已经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互动的演变路径,而中西部地区各项制度变量值相对偏低。相应的,东部沿海地区比中西部地区具有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
关键词:
经济体制改革 区域经济增长 制度 中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林勇
制度转型时期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制度内生性及制度资源在地域分布上的非均衡性对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产生影响。本文定性分析经济增长中的区际差异与制度绩效,围绕如何从区域经济增长的区际差异中甑别制度差异,提出了评价相应绩效的方法,并以一个县域经济为实例进行了实例分析。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区际差异 制度绩效 评价方法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金玉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比较快的发展。这一方面应归功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和产出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应归功于卓有成效的宏观制度变迁。本文拟就1984~1995年间我国经济增长中制度因素的作用进行分析。之所以选择1984年为起始年份,是由于该年为城...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郭路
主流的增长理论缺乏对制度的分析,认为制度是外生的。在实证方面,对于制度的研究又缺乏精确的分析。笔者以新古典增长和制度学派为基础,对制度特点进行分析,认为增长的特点是产出、资本、消费和制度都存在一个最优的值。通过实证分析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中劳动力的投入对经济的影响比资本投入和制度因素要小。制度因素主要是通过资本的投入和劳动力的投入来影响经济增长的。尽管在直接效应中,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起反向作用,但在总效应中,制度对经济增长起正向作用。
关键词:
制度 增长 SEM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汤清 袁永
文章运用扩展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建立了包含物质资本、劳动力、人文资本、产业结构以及制度变量的计量模型,对中国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最后提出了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冀福俊 焦斌龙
产业结构和制度变迁都被认为对转型期中国经济的增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产业结构优化所发挥的结构效应非常明显,制度的合理配置和变迁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也起了很大作用。但究竟是结构效应还是制度效应还是二者的合力作用带动经济的增长,不能简单割裂或简单结合。文章通过对转型期中国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制度分析有机结合,阐述了从改革开放以来各阶段经济增长结构效应发挥所需要的制度基础,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结构效应进行分析,认为结构效应的发挥是与之紧密联系、相互牵制的制度变迁的结果,同时结构变化又会促进制度变迁,二者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一种互为机理的反馈系统。
关键词:
产业结构效应 制度变迁 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强 魏巍
本文构建包括经济结构、科技与创新、民生、资源与环境、对外开放等5个二级指标和23个基础指标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测算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1997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本文探讨了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机理,基于1997—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双重面板门槛模型实证研究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质量的非线性效应,发现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与地区国民生产总值有关。具体而言,对于中等发达地区而言,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质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于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而言,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质量呈负相关,制度变迁并不利于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季民河 武占云 苏海龙 姜磊
以North的体制经济学为理论依据,将新古典经济学的Solow增长模型扩展为一个包含制度变量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并结合空间面板数据分析方法,使用1997—2005年中国省区的社会经济数据实证检验了经济制度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时期的制度变迁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贡献力,证实了North的制度经济学理论假设。此外,空间面板数据的分析方法深入地揭示了省域经济活动之间存在的空间自相关性,即地区之间通过技术扩散、要素转移以及社会文化交流等在地理空间上发生相互影响。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傅晓霞 吴利学
文章简要评述了经济增长和增长因素分析理论,分析了中国20年来的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并从定量研究的角度出发,评估和计算了中国改革开放所导致的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通过分析市场化和开放型改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文章验证了制度创新与制度变革是中国经济增长主要因素之一的观点,指出中国的体制改革仍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中国的经济增长。
关键词:
制度变迁 改革开放 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小鲁
本文旨在评价改革 2 0年来经济增长的整体状况 ,从生产要素、制度变革、结构变动、外部环境等方面分析高速增长的原因 ,判断这些因素的剩余潜力 ,研究制约经济增长的内外部因素 ,从而对中国在今后 2 0年中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可能性作出判断。本文认为 ,资本形成加速对过去的高速增长作出了很大贡献 ,但更重要的贡献来自制度变革引起的资源重新配置。目前中国经济正面临增长方式转换的挑战 ,今后 2 0年经济可能保持平均 6 4%的中高速度增长 ,但这取决于若干深层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
关键词:
经济增长 改革 发展 中国经济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志强 陈泽珅
本文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1986—2013年中国制度变迁、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以及两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制度变迁、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二者都与经济增长正相关;在长期,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这种促进作用仍能进一步增强;脉冲响应分析发现技术冲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比制度冲击的影响衰退更快。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徐索菲 张晓峒
制度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也是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制度总是由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同时又对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起着巨大的反作用;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制度能促进和刺激经济发展,不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制度则是经济发展的桎梏。制度的创新能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或潜在利益,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制度的演变和创新。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制度安排 路径选择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吴雪 周晓唯
中国在人口结构转变过程中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2010年,中国人口红利开始逐渐消失,经济增长逐渐转变为中高速增长,面临未富先老的现实国情。为此,政府应该吸取日本在人口红利消失后采取错误政策措施导致出现"失去的20年"的教训,正确认识中国在人口红利消失后,应该从人口红利转向制度红利方式,通过改革提升制度质量、创造有力制度条件、挖掘第二次人口红利、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等,促进中国经济不断发展。
关键词:
人口红利 制度红利 经济增长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周其仁
对物价指数的结构性分析并不能帮助人们认识通胀。面对通货膨胀的压力,应该到超发的货币数量中去寻找原因和治本之策。本轮货币过多的主要原因是开放条件下汇率机制的歪曲。在通胀已经形成的条件下,物价管制不但不能抑制通胀,而且会因为增加经济运行的制度成本而损害中国经济增长。反通胀要走釜底抽薪的路线,即校正汇率失衡、从紧控制货币总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