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67)
- 2023(7790)
- 2022(6361)
- 2021(5881)
- 2020(4861)
- 2019(11381)
- 2018(10751)
- 2017(20812)
- 2016(10617)
- 2015(11938)
- 2014(11786)
- 2013(12123)
- 2012(11750)
- 2011(10927)
- 2010(10975)
- 2009(10439)
- 2008(9962)
- 2007(8677)
- 2006(8108)
- 2005(7724)
- 学科
- 济(76051)
- 经济(76006)
- 管理(26669)
- 业(25808)
- 方法(25614)
- 数学(23534)
- 数学方法(23460)
- 中国(20149)
- 地方(17576)
- 企(17431)
- 企业(17431)
- 农(15699)
- 地方经济(13067)
- 贸(12558)
- 贸易(12550)
- 学(12363)
- 易(12213)
- 业经(12018)
- 财(11876)
- 农业(11263)
- 制(10740)
- 融(9512)
- 金融(9512)
- 环境(9449)
- 产业(9164)
- 体(9010)
- 银(8901)
- 银行(8890)
- 发(8733)
- 行(8679)
- 机构
- 大学(169636)
- 学院(166524)
- 济(94250)
- 经济(93060)
- 研究(68167)
- 管理(59763)
- 中国(52780)
- 理学(51042)
- 理学院(50422)
- 管理学(49864)
- 管理学院(49534)
- 财(39139)
- 京(35906)
- 科学(35689)
- 所(34011)
- 经济学(33024)
- 财经(31550)
- 研究所(30762)
- 经济学院(29588)
- 经(28948)
- 中心(28210)
- 院(24011)
- 北京(23590)
- 农(23446)
- 财经大学(23441)
- 江(22869)
- 科学院(21146)
- 范(20495)
- 师范(20326)
- 研究中心(19554)
- 基金
- 项目(105147)
- 科学(84964)
- 基金(81371)
- 研究(77165)
- 家(70881)
- 国家(70405)
- 科学基金(60037)
- 社会(55696)
- 社会科(53152)
- 社会科学(53143)
- 基金项目(41574)
- 省(35863)
- 自然(34936)
- 自然科(34156)
- 资助(34156)
- 自然科学(34146)
- 教育(33637)
- 自然科学基金(33617)
- 划(30929)
- 编号(27082)
- 部(25759)
- 国家社会(25682)
- 发(24803)
- 中国(24524)
- 重点(24150)
- 教育部(22693)
- 成果(22486)
- 人文(21383)
- 济(21185)
- 发展(21120)
共检索到2635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陈梦根 侯园园
厘清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培育和壮大发展新动能,对构建新发展格局至关重要。基于行业视角的增长核算框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分析发现,考察期内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8.99%,三次产业的增长贡献占比分别为4.63%、46.32%和49.05%,其中又以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从要素贡献视角看,资本、劳动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贡献占比分别为60.52%、15.17%和24.31%,资本(尤其是传统资本)驱动型增长模式面临资本投入和资本贡献双重下降的挑战,劳动投入质量提升有望提高劳动要素的增长贡献。伴随着新旧动能转换和数字化转型的快速推进,资本要素中新型资本规模不断扩大,数字经济与新经济相关行业产出快速增长但TFP增长相对有限。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动力变革,应进一步挖掘资本与劳动要素的增长潜力,大力提升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巩固深化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持续壮大新经济产业规模。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翼 何有良
笔者应用偏离-份额法(SSA)将要素重置效率从生产率中分解出来,实证研究了1978年~2008年中国产业结构变迁过程中要素重置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此基础上,利用分行业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别对1990年~2008年中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迁的要素配置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变迁带来的要素重置效应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时间的变动呈现出三阶段的变化趋势;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变迁过程中,轻工业和服务业增长的要素重置效应更为明显。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方敏 李梁
当前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社会积累结构(Social Structure of Accumulation,SSA)发生变迁。SSA对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影响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本文将中国1953—2018年的SSA划分为四个阶段:改革开放前的SSA阶段1(1953—1964年)、改革开放前的SSA阶段2(1964—1978年)、转型期的SSA阶段1(1978—2010年)和转型期的SSA阶段2(2010—2018年)。本文重点分析了转型期的SSA阶段1与阶段2的不同特点,以考察SSA是如何促进经济增长,以及这种促进作用为何会减弱。本文的经验分析结论显示:(1)中国SSA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具有周期性;(2)与改革开放前相比,转型期的SSA显著促进了经济增长;(3)转型期的SSA阶段2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所减弱,未来经济增长的延续有赖于形成新的促进增长的SSA。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刘伟 张辉
本文将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变迁从要素生产率中分解出来,实证度量了产业结构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将其与技术进步的贡献相比较。实证研究表明,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中,虽然产业结构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一度十分显著,但是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不断降低的趋势,逐渐让位于技术进步,即产业结构变迁所体现的市场化的力量将逐步让位于技术进步的力量。此外,研究也发现,结构变迁效应的减弱并不表明市场化改革的收益将会消失,某些发展和体制的因素仍然阻碍着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高。从这个层面来看,我国完善市场机制的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
产业结构变迁 技术进步 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志强 陈泽珅
本文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1986—2013年中国制度变迁、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以及两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制度变迁、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二者都与经济增长正相关;在长期,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这种促进作用仍能进一步增强;脉冲响应分析发现技术冲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比制度冲击的影响衰退更快。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徐索菲 张晓峒
制度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也是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制度总是由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同时又对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起着巨大的反作用;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制度能促进和刺激经济发展,不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制度则是经济发展的桎梏。制度的创新能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或潜在利益,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制度的演变和创新。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制度安排 路径选择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石丽 陈万明 石盛林
本文利用2001~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考察教育因素和制度变迁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制度变迁因素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影响,且能够有效释放各教育层次劳动力,对劳动力的释放程度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制度效率水平相关;中等教育程度劳动力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最显著,且各教育层次劳动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呈显著的区域差异;物质资本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
制度变迁 教育层次 经济增长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李艳华
本文建立模型对1978—2007年间的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仍然是物质资本投入。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不断降低;制度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明显;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但将1978—1999年与2000—2007年两个时期相比较,发现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在不断加大。
关键词:
经济增长 人力资本 制度变迁 贡献率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蒲晓晔 赵守国
对经济增长动力变迁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三驾马车"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拉动条件,指出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因地制宜地选择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是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动力结构 特征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宋锋华 泰来提·木明
本文利用新近发展的面板协整技术和面板误差修正模型来判断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情况,然后使用门限回归模型分析能源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否存在一种结构变动,进而促使经济发展在跨越某一阶段后减少对于能源消费的依赖。研究结果表明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但地区间差异较大;并且存在着以能源强度为门槛变量的非线性转化关系,当能源利用效率较低时,经济增长是以资本和能源消耗为基础的;而当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时,经济增长则依靠于资本和劳动投入,且两者的影响程度趋同,而对于能源投入的依赖程度下降。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孙兆旭 陈东景
根据我国1978年至2016年人均GDP产出、人均资本存量以及从产权制度、对外开放程度、政府干预经济程度和市场化程度四个方面所合成的经济制度变迁指标,利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并结合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分析了我国经济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在我国经济制度变迁中,产权制度、对外开放和市场化程度起正向作用,而政府干预经济程度过高会产生负向作用。经济制度变迁对我国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正向推动作用。从短期来看,经济制度变迁虽然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但效果不显著;从长期看,人均资本存量在长期中对经济增长起正作用,但效果不及经济制度变迁显著。最后结合研究结果提出加强产权保护制度建设,培育多元化产权;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改革政府管理模式,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孙鹏 陈钰芬
文章将产业结构变迁分为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测算了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和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利用1978~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区域间差异。结果表明:中国中西部地区存在一定程度"虚高度化"现象。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当前,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要大于产业结构合理化,但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相对重要性却在不断提升;从区域层面看,东部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最大,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徐冬林
本文对我国1978~2002年产业结构变化状况和产业结构变化趋势进行定量分析,考察产业结构变动引起各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作用的相应变化。实证检验表明,这一时期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基本符合工业化发展的演变规律,但从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看,产业结构转换仍滞后于总量增长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需要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因素分析 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沈坤荣 李子联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验显示,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产业主导、以城市化为空间载体、以市场化为体制基础以及以国际化为战略支撑的发展模式共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但是,资源环境、市场条件、资金资本、人才资本和体制机制五个方面所存在的困境与不足也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约束条件。突破这些约束,宜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和资本市场、实施有效的人才计划以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动力机制 约束条件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李含琳 岳敏
通过对我国1981—2005年的投资、消费、净出口进行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我国经济增长中投资率高,而投资效率低;消费效率高,而消费率低;经济对外依存度高,但整体上净出口的拉动效率不大。需要下决心调整投资结构,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提高消费效率,优化出口结构。
关键词:
经济增长 拉动力 结构分析 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