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492)
- 2023(18159)
- 2022(15477)
- 2021(14376)
- 2020(12017)
- 2019(27653)
- 2018(27180)
- 2017(52357)
- 2016(27683)
- 2015(31262)
- 2014(31032)
- 2013(30709)
- 2012(28191)
- 2011(25412)
- 2010(25095)
- 2009(23275)
- 2008(22254)
- 2007(19151)
- 2006(16836)
- 2005(14858)
- 学科
- 济(131955)
- 经济(131826)
- 管理(81290)
- 业(77718)
- 企(62645)
- 企业(62645)
- 方法(57660)
- 数学(50991)
- 数学方法(50430)
- 中国(33167)
- 农(32302)
- 财(28448)
- 业经(26287)
- 地方(26154)
- 学(24989)
- 贸(22901)
- 贸易(22890)
- 农业(22481)
- 易(22210)
- 技术(20759)
- 制(19927)
- 环境(18678)
- 理论(18305)
- 和(18200)
- 务(17445)
- 财务(17369)
- 财务管理(17333)
- 融(17289)
- 金融(17287)
- 银(16841)
- 机构
- 大学(402111)
- 学院(399271)
- 济(175412)
- 经济(172155)
- 管理(159871)
- 理学(139235)
- 理学院(137775)
- 研究(136125)
- 管理学(135515)
- 管理学院(134785)
- 中国(101461)
- 京(84537)
- 科学(80263)
- 财(76011)
- 所(66570)
- 财经(62216)
- 中心(60871)
- 研究所(60736)
- 农(59237)
- 经(56857)
- 业大(56649)
- 江(55310)
- 经济学(54795)
- 北京(53499)
- 范(51265)
- 师范(50820)
- 院(49387)
- 经济学院(49304)
- 财经大学(46424)
- 农业(46109)
- 基金
- 项目(274674)
- 科学(218093)
- 基金(202640)
- 研究(201682)
- 家(175890)
- 国家(174497)
- 科学基金(151172)
- 社会(131028)
- 社会科(124437)
- 社会科学(124406)
- 基金项目(106574)
- 省(103944)
- 自然(96611)
- 自然科(94413)
- 自然科学(94392)
- 自然科学基金(92745)
- 教育(92324)
- 划(87693)
- 资助(84069)
- 编号(80445)
- 成果(64177)
- 部(61948)
- 重点(61130)
- 发(58607)
- 创(56939)
- 国家社会(55347)
- 课题(54795)
- 教育部(53938)
- 创新(53263)
- 人文(52381)
- 期刊
- 济(187478)
- 经济(187478)
- 研究(120061)
- 中国(71023)
- 管理(58907)
- 学报(58846)
- 财(56861)
- 科学(56509)
- 农(53143)
- 大学(45833)
- 学学(43302)
- 教育(39563)
- 农业(37322)
- 技术(37205)
- 融(32205)
- 金融(32205)
- 经济研究(31865)
- 财经(30995)
- 业经(28201)
- 经(26657)
- 问题(24189)
- 技术经济(21801)
- 贸(20162)
- 统计(19736)
- 业(19400)
- 世界(18858)
- 科技(18714)
- 理论(18314)
- 图书(18265)
- 策(17749)
共检索到5799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晓波 王继源 陈璋
本文以技术进步方式为分析视角,将中国经济分为引进技术和非引进技术两部门,分析引进技术对各部门的影响,并基于理论分析结果提出测算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方法。该方法不同于传统TFP(全要素生产率)算法依赖GDP增速,从而避免了使用TFP降低解释经济增速下降而可能存在的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我们通过选取WIOD公布的2000年到2014年投入产出表,根据测算方法,对各部门和经济总体的增长动力进行测算。发现中国的主要技术进步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一方面,过去的引进技术方式已经进入末期,难以再支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中国的自主创新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有望成为未来新的增长源泉。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动力转换 引进技术 自主创新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张烨卿
本文利用资本产出比这一指标衡量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并对影响资本产出比的因素进行探讨。利用中国的经验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内生增长模型比新古典模型更适用于解释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投资率在中国经济转轨的两个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长期来看,投资率的变化不会影响中国的资本产出比,FDI的增长提高了资本产出比,而人力资本的增长有助于促进资本产出比的下降,从而得出了:维持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源泉在于人力资本和自主创新的内生技术力量的结论。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丁焕峰 邱梦圆
为找出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背后的驱动因素,了解增长动力的演变规律,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从最终需求的角度解析消费、投资和出口对经济拉动作用的动态变化;同时运用DEA方法,从要素供给角度分析中国各地区劳动、资本和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合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双重角度,探讨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特征和问题。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来源由前期的消费转变为出口后,近年来又转变为投资,而资本要素一直是中国各省市增长的主要要素驱动力。中国的经济增长正处在投资主导阶段,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伴随着效率下降等问题。
关键词:
经济增长 需求动力 要素动力 转换特征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丁焕峰 邱梦圆
为找出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背后的驱动因素,了解增长动力的演变规律,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从最终需求的角度解析消费、投资和出口对经济拉动作用的动态变化;同时运用DEA方法,从要素供给角度分析中国各地区劳动、资本和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合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双重角度,探讨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特征和问题。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来源由前期的消费转变为出口后,近年来又转变为投资,而资本要素一直是中国各省市增长的主要要素驱动力。中国的经济增长正处在投资主导阶段,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伴随着效率下降等问题。
关键词:
经济增长 需求动力 要素动力 转换特征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丁焕峰 邱梦圆
为找出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背后的驱动因素,了解增长动力的演变规律,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从最终需求的角度解析消费、投资和出口对经济拉动作用的动态变化;同时运用DEA方法,从要素供给角度分析中国各地区劳动、资本和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合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双重角度,探讨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特征和问题。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来源由前期的消费转变为出口后,近年来又转变为投资,而资本要素一直是中国各省市增长的主要要素驱动力。中国的经济增长正处在投资主导阶段,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伴随着效率下降等问题。
关键词:
经济增长 需求动力 要素动力 转换特征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魏玮 郝威亚
本文利用中国1999—2008年28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从劳动力技能结构与技术水平匹配的角度解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单纯的技术进步不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技术水平与劳动力技能结构同步提升才能有效促进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提高。与劳动力技能结构匹配的技术进步才能有效提升中国经济增长绩效,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依赖于劳动力技能结构的提升。
关键词:
适宜技术 劳动力技能结构 经济增长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封永刚 蒋雨彤 彭珏
研究目标:从有偏技术进步和要素投入增长视角分解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研究方法:基于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方法对中国1978~2015年的要素增强型CES生产函数进行估计,并扩展Solow增长核算方程重构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分解框架。研究发现:国内研究在技术进步偏向识别、生产函数参数设定及估计方法应用方面存在部分偏误;修正偏误后本文发现考察期内有偏技术进步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支持总体强于要素投入增长,且有偏技术进步和要素投入增长内部发生了明显的动力转换;中国经济增速近期下滑主要由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减缓、资本累积速度下降和人口红利消失引致。研究创新:基于多种要素替代关系、市场假设和技术进步率框架,对中国要素替代弹性、有偏技术进步进行全面再评估,通过打开技术进步率的"黑箱"进一步分解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研究价值:为有偏技术进步识别和经济增长动力分解提供可靠框架。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封永刚 蒋雨彤 彭珏
研究目标:从有偏技术进步和要素投入增长视角分解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研究方法:基于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方法对中国19782015年的要素增强型CES生产函数进行估计,并扩展Solow增长核算方程重构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分解框架。研究发现:国内研究在技术进步偏向识别、生产函数参数设定及估计方法应用方面存在部分偏误;修正偏误后本文发现考察期内有偏技术进步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支持总体强于要素投入增长,且有偏技术进步和要素投入增长内部发生了明显的动力转换;中国经济增速近期下滑主要由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减缓、资本累积速度下降和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魏枫 樊士德
在总结中国经济增长的典型化事实的基础上,给出中国经济能够顺利实现赶超的理论证明及实现条件,认为技术进步路径将会大致依次经历如下三个阶段:模仿阶段、由模仿向创新过渡阶段和创新阶段。模型中的转移动态分析表明,当某些条件不能得到满足时,动力系统的稳态点就会使得技术进步路径收敛到模仿阶段,国家也因此会陷于经济停滞的模仿陷阱状态。政府可以通过扭曲本国生产要素价格和本币贬值,提高企业获利能力,这对于陷于模仿陷阱的国家摆脱经济停滞状态极为有效,亦能够加快赶超国家的增长速度。如果中国由模仿到创新的过渡阶段业已来临,那么对外模仿、吸引外资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将会出现下降,而自主研发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会显著上升。要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地增长,政府就应逐渐减低对经济的扭曲,将生产资源的定价权逐步交还给市场。
关键词:
模仿 创新 技术进步路径 中国经济增长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魏枫
物质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的动态融合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路径的一个典型化事实。但目前经济增长理论对于中国经济的分析,或是沿着新古典增长的路线、或是沿着内生增长理论模型,将二者结合起来分析的文献不多,本文将尝试把资本驱动与技术进步同时内生化于增长模型中来,考虑资本驱动与技术进步的内在联系,并从这个角度尝试解释中国经济增长路径。
关键词:
资本积累 技术进步 经济增长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吴福象 朱蕾
本文利用投入—产出表数据测算并比较了1992年以来全国、广东和江苏中间消耗水平的结构性变化,通过对各地三大产业部门直接消耗系数的对比和将技术进步、结构转换从劳动生产率中分解开来,发现二者对降低中间消耗和促进当地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较大的区际差异。横向对比来看,技术进步对降低中间消耗和提高经济增长效率的贡献比结构转换的贡献要高;但动态变化来看,在现有的产业结构状态下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衰减的迹象。为此,要实现区域统筹协调和"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战略目标,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并提高服务业尤其是生产者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同时要加快核心区向外围的区际知识溢出和行业的技术标准、技术范式的...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董景荣 刘冬冬 王亚飞
文章运用2003年~2011年中国分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面板数据对自主R&D、技术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和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研究,同时考察了中国不同区域的技术进步路径选择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自主R&D对提高中国经济增长效率的作用没有显著影响;国外技术引进对中国经济增长起负面影响;国内技术引进和外商直接投资是目前适宜中国经济增长的技术进步路径。但是,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适宜技术进步路径存在区域差异性,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依靠国内技术引进和外商直接投资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而中部地区则不适宜运用国外技术引进来促进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兵 颜鹏飞
本文运用当期DEA和序列DEA两种方法测度了1960—2004年APEC17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及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并且对APEC经济增长的趋同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的主要结论是:20世纪80年代,东亚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超过了APEC其他地区,但是全要素生产率对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仍然低于发达国家;在整个样本期存在显著的趋同,资本积累是趋同最重要的源泉,而技术进步则使经济增长发散;序列DEA避免了技术的退步,是一种比当期DEA测度技术进步更好的方法。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白秋菊 陈建
文章对日本能源消费、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带动经济增长的是技术进步而非能源消费。因此,为了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需要增大技术进步投入的力度,还需通过技术进步来提升能源效率、研发新能源,以适应经济和社会持续不断对能源的需求。
关键词:
日本能源消费 日本技术进步 日本经济增长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白秋菊 陈建
文章对日本能源消费、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带动经济增长的是技术进步而非能源消费。因此,为了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需要增大技术进步投入的力度,还需通过技术进步来提升能源效率、研发新能源,以适应经济和社会持续不断对能源的需求。
关键词:
日本能源消费 日本技术进步 日本经济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