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03)
2023(8015)
2022(6510)
2021(6012)
2020(4792)
2019(10833)
2018(10509)
2017(19728)
2016(9950)
2015(11253)
2014(10961)
2013(11210)
2012(10843)
2011(10066)
2010(9982)
2009(9519)
2008(8959)
2007(7766)
2006(7239)
2005(6879)
作者
(28578)
(24082)
(24009)
(23175)
(15510)
(11359)
(10753)
(9274)
(9217)
(8702)
(8358)
(7862)
(7849)
(7803)
(7655)
(7475)
(7114)
(6888)
(6858)
(6260)
(6172)
(5684)
(5667)
(5581)
(5531)
(5469)
(5115)
(4854)
(4753)
(4662)
学科
(71022)
经济(70978)
管理(24540)
方法(22597)
(21173)
数学(20679)
数学方法(20607)
中国(18451)
地方(16594)
(14521)
企业(14521)
(13504)
(12500)
贸易(12492)
地方经济(12414)
(12164)
业经(11534)
(11085)
(9832)
环境(9459)
农业(9379)
(9223)
(8846)
金融(8846)
(8570)
关系(8352)
(8284)
银行(8279)
(8111)
(7607)
机构
大学(155625)
学院(154037)
(86532)
经济(85417)
研究(63389)
管理(54421)
中国(49620)
理学(46235)
理学院(45672)
管理学(45206)
管理学院(44902)
(35815)
(33131)
科学(32673)
(31363)
经济学(29999)
财经(28731)
研究所(28299)
经济学院(26826)
中心(26473)
(26391)
(22516)
北京(21945)
财经大学(21342)
(20974)
(20279)
科学院(19836)
(19409)
师范(19299)
社会(18302)
基金
项目(96876)
科学(77968)
基金(74224)
研究(72616)
(64538)
国家(64114)
科学基金(54522)
社会(51833)
社会科(49406)
社会科学(49398)
基金项目(37789)
(32985)
教育(31674)
自然(31330)
资助(30696)
自然科(30617)
自然科学(30609)
自然科学基金(30122)
(28417)
编号(26152)
国家社会(23798)
(23495)
中国(23094)
(23090)
重点(22169)
成果(21223)
教育部(20786)
(19963)
发展(19868)
经济(19796)
期刊
(101506)
经济(101506)
研究(55539)
中国(29444)
(25708)
管理(22556)
科学(20624)
学报(19396)
(19134)
经济研究(18907)
财经(15771)
(15716)
金融(15716)
大学(15593)
学学(14855)
(13926)
农业(13515)
(13364)
问题(13359)
世界(12659)
国际(12443)
业经(12333)
技术(12264)
教育(9958)
技术经济(9650)
统计(8676)
经济问题(8218)
(7681)
(7186)
经济管理(7114)
共检索到2465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李迅雷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国内对未来经济走势争议较多的,集中在究竟是V型、U型或L型,或者再下台阶,即从目前的中高速增长变为中速增长(5%-6%)的判断上。放眼全球,过去十年主要经济体的名义GDP都出现过负增长,增速放缓也就不足为奇了。现阶段应考虑或担忧的是,中国经济会不会也出现负增长?在经济增长严重依赖投资的模式下,中国社会总债务水平不断攀升,高杠杆问题越来越严峻。在此情形下,要么力推改革以提高经济潜在增速,要么放弃GDP增长目标。如果能够换来改革的成功和企业全球竞争力的上升,经济负增长未必是坏事。放低经济增长目标,或许会退一步海阔天空。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刘国光  
本文对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运行状况、特点、宏观调控政策与效应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对21世纪初期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及其政策趋向进行了预期和展望。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善同  侯永志  刘云中  何建武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现在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重要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凸现期。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那么,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就会上一个新的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就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首先分析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和结构的特点,清楚地了解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经济增长将要或可能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然后,在此基础上科学地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并明确确保良好前景实现的前提和条件,以规避经济增长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曾繁华  罗长远  
本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源于要素的不断积累和优化配置,而制度的持续调整与完善则强化了这一过程,同时技术进步、对外贸易及政府角色的转换也有效地推动着中国的经济增长。另外,学者们还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进行了分析,尽管彼此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但总体上均持乐观的态度。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黄志钢  刘霞辉  
本文通过将1985—2030年的时间跨度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运用基于人口、就业因素的恒等式分解法与标准生产函数分解法,分析了我国经济中长期增长趋势,两者都表明人口结构转型是近来及未来几年增长减速的主要因素。由于资本因素仍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最大,如果未来过度依赖投资,低效的资本投入将会伴随人口"负利",把经济拖入过快的减速通道,而扭转这一切的枢纽则在于提升资本效率。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邱晓华  郑京平  万东华  冯春平  巴威  严于龙  
中国经济在过去26年间持续快速增长,高增长的动力是什么?未来10—20年,能否继续保持这种态势?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建立中国经济增长的综合因素模型,得出如下基本结论:资本投入增加是中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源泉,包括结构升级、人力资本效率提高、制度变迁等在内的技术进步的贡献也较强,劳动投入增加的贡献相对较弱,这与中国劳动力供给相对过剩、劳动边际效率较低有关。未来16年,中国经济仍可望继续保持适度较快增长,但要达到目前的高速度,将面临投资率继续增高,能源约束加大等矛盾。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解决这一症结的根本途径。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黄益平  
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2008年以来,我国GDP增长速度已经从第一季度的10.6%回落第三季度的9%,从而引起对经济前景的普遍担忧。其实,经济增长减速,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引起的。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马骏  
一、中国经济走势预测(一)中国经济增长走势呈"V+U"形首先,谈谈我对中国经济走势的看法。年初的时候我曾经提出过,中国经济走势很可能是沿着一个W形轨迹复苏。理论上是这样的,因为一般来讲,政府会在危机当中用很大的甚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平  付敏杰  
2012年的中国经济将面临深度再平衡和多重周期叠加共振问题。在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背景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深化、美国经济二次探底等因素是威胁中国经济增长的外部因素,增长动力的缺失是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国内因素,而执行严格的紧缩政策,促进财政、国际收支和生产消费的平衡是全球重新步入稳定增长轨道的重要保证。未来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来自内部,只有实现沿着现代服务业发展、绿色更新周期下的传统产业更新改造和消费升级等重大发展取向进行有效的结构性改革,消除影响居民消费、产业层次提升的体制、政策壁垒,建立起市场创新机制,才能实现内生的经济增长。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韦森  
针对学界和政府部门存在的对中国经济现状和未来走势的不同判断,笔者认为,判断中国经济潜在增长速度和制定合宜的政府宏观政策的一个基本点是各行各业的平均利润率和资本回报率。根据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增长的经验,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整体下行是一个改变不了的自然趋势。由于过去为保增长而不计成本地扩大投资,直接导致高负债率和高杠杆率,现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应该定在不是保增长而是保就业、去杠杆和防止中国经济出现大的金融危机和长期萧条上。目前中国政府合宜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是:财政政策上应考虑总量减税,而不是结构性减税;实行稳健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央行应采取不主动干预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汇率政策。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关键还是在于我们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韦森  
针对学界和政府部门存在的对中国经济现状和未来走势的不同判断,笔者认为,判断中国经济潜在增长速度和制定合宜的政府宏观政策的一个基本点是各行各业的平均利润率和资本回报率。根据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增长的经验,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整体下行是一个改变不了的自然趋势。由于过去为保增长而不计成本地扩大投资,直接导致高负债率和高杠杆率,现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应该定在不是保增长而是保就业、去杠杆和防止中国经济出现大的金融危机和长期萧条上。目前中国政府合宜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是:财政政策上应考虑总量减税,而不是结构性减税;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李稻葵  石锦建  金星晔  
本文主要分析"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和前景。根据国际比较和历史经验,我们分析认为中国已经具备了实现跨越发展的三大条件:稳定而支持市场经济发展的政府、较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对发达经济体开放,进而中国在未来10-15年仍将具备7%或以上中高速增长的潜力。释放潜力需做好三个方面:第一,充分发挥大国经济发展优势,中国经济的地区收敛效应在"十三五"期间能够带来年均1%的GDP增长潜力。第二,通过改革充分发掘我们定义的有效劳动供给以延长人口红利期,有效劳动供给的增长将在"十三五"期间带来年均0.3%-0.7%的GDP增长潜力。第三,合理应对TPP等国际经济金融新格局的挑战。从"十三五"前期经济增长前...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分析应用"课题组  许宪春  彭志龙  刘起运  佟仁城  李善同  何建武  刘云中  许召元  
综合考虑未来国内外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及其变化,本文采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模拟了中国经济增长的三种情景。结果显示"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可望接近8%左右,中长期内中国经济仍然具有较快增长的潜力;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风险在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较差,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能否发挥经济增长潜力的关键在于能否实现发展方式转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