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02)
2023(13723)
2022(11505)
2021(10792)
2020(8679)
2019(19986)
2018(19800)
2017(37571)
2016(19847)
2015(22504)
2014(22398)
2013(22362)
2012(21029)
2011(19419)
2010(19978)
2009(18527)
2008(17846)
2007(15734)
2006(14391)
2005(13535)
作者
(57427)
(47609)
(47550)
(45440)
(30751)
(22809)
(21575)
(18481)
(18262)
(17051)
(16659)
(15975)
(15504)
(15422)
(14937)
(14806)
(14135)
(13787)
(13665)
(13244)
(12234)
(11632)
(11583)
(11135)
(10815)
(10803)
(10436)
(10422)
(9682)
(9309)
学科
(108104)
经济(108012)
管理(48820)
(46860)
方法(38561)
(34777)
企业(34777)
数学(34619)
数学方法(34072)
中国(31203)
地方(26849)
(25540)
业经(21066)
(19681)
贸易(19665)
(19051)
(18383)
农业(17456)
(17147)
(16791)
金融(16790)
(16745)
地方经济(16320)
(16305)
银行(16284)
(15907)
(14997)
环境(14655)
理论(13157)
(12874)
机构
学院(290081)
大学(289505)
(135696)
经济(133243)
研究(110438)
管理(105178)
理学(88815)
理学院(87721)
中国(86386)
管理学(86141)
管理学院(85585)
(63352)
科学(62535)
(59204)
(56043)
研究所(50415)
中心(48186)
财经(46135)
(43953)
经济学(43629)
(43499)
(41983)
北京(41642)
(39972)
师范(39649)
(39606)
经济学院(38945)
业大(37152)
(34788)
财经大学(34005)
基金
项目(182668)
科学(144528)
研究(136391)
基金(132716)
(115344)
国家(114457)
科学基金(97310)
社会(89247)
社会科(84870)
社会科学(84851)
(69251)
基金项目(67661)
教育(62672)
自然(59330)
(58685)
自然科(58003)
自然科学(57991)
自然科学基金(56961)
资助(56136)
编号(53895)
(45186)
成果(44753)
重点(41785)
(41327)
课题(39003)
国家社会(38021)
(37406)
发展(37141)
(36565)
教育部(35903)
期刊
(160989)
经济(160989)
研究(96982)
中国(64580)
管理(42941)
(42767)
(42061)
科学(39798)
学报(39656)
教育(33939)
(31931)
金融(31931)
大学(31267)
农业(29205)
学学(29159)
经济研究(27956)
技术(27325)
业经(24036)
财经(23526)
(20569)
问题(20505)
(18750)
世界(18061)
国际(17922)
统计(16581)
(16448)
技术经济(16224)
(14567)
商业(13248)
决策(13146)
共检索到4659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尼古拉斯·埃伯施塔特  崔秀梅  
在2015年10月7日美国企业研究所主办的"中国的紧缩泡沫——来自日本的经验教训"会议上,作者结合战后全球发展模式(经济产出是人力资本和营商环境的函数),阐述了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判断:中国在2010-2035年将经历低速增长。对于中国的下一代,GDP增长背后的人力资本投入将急速下降。要提振经济增长,唯有显著改善营商环境。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举世瞩目,问题是中国的增长模式属于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郑伟红  贾朋俭  
俄罗斯经济转型后,经过10年的发展,保持了持续发展的势头。但是,稳定的市场经济秩序仍未建立,在很大程度上经济的基本框架还没有完全确立,还需要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对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原因进行解读,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借鉴意义。从这个视角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初步的探析,并在理论层面进行了论证。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黄丙志  
山东,被人们称为我国的又一个“悄悄崛起的经济大省”,震动了国人,甚至有中国经济“80年代看广东,90年代看浦东,下个世纪初看山东”的说法。山东崛起的因素可能是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发展共性因素最多的一个省份。因此,“山东模式”具有广泛的意义和作用。笔者认为,“山东模式”留给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以农业为基础的自我积累型经济在中国,按省一级行政区划统计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成分,山东可能是得分最高的省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孙剑  李惠斌  
中国的经济体制先后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转轨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对应,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着经济增长高度依赖投资和过度依赖外部需求的问题,塑造新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从经济体制、市场主体、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增长、产业选择和调控方式等方面做出调整。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只有不断调整优化,才能实现持续发展和大国崛起的目标。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刘明远   罗震宇  
20世纪50-80年代,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了公平与效率兼得的“共同富裕式经济增长”。基于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典型事实的分析,本文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共同富裕式经济增长”的实现机制在于:劳动生产率与自主性投资需求的高速增长有效缓解了工资上涨对利润和投资的挤压效应;在长期充分就业的历史背景下,工资均等化与结构转型在缩小收入差距与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协同作用。日本发展经验表明,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抑制工资上涨的利润挤压效应以及发挥工资均等化和结构转型的协同作用,对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王洪良  
东亚经济模式造就了亚洲经济奇迹,给世界其它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成功的经验。但东亚模式的缺陷也使东亚诸国陷入了金融危机而蒙受巨大损失。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东亚经济模式有一定的相似性,正确地认识彼此间的异同,采取相应的对策,避免东亚各国经济发展中走过的弯路,对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有着积极的意义。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李迅雷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国内对未来经济走势争议较多的,集中在究竟是V型、U型或L型,或者再下台阶,即从目前的中高速增长变为中速增长(5%-6%)的判断上。放眼全球,过去十年主要经济体的名义GDP都出现过负增长,增速放缓也就不足为奇了。现阶段应考虑或担忧的是,中国经济会不会也出现负增长?在经济增长严重依赖投资的模式下,中国社会总债务水平不断攀升,高杠杆问题越来越严峻。在此情形下,要么力推改革以提高经济潜在增速,要么放弃GDP增长目标。如果能够换来改革的成功和企业全球竞争力的上升,经济负增长未必是坏事。放低经济增长目标,或许会退一步海阔天空。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马岩  
德国经济当前是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亮点之一,虽然经历了2009年的大幅度衰退,但2010年德国经济强劲反弹,在各个方面都比其他发达经济体表现突出,这不仅得益于德国在经济危机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更得益于德国长期以来经济增长基础和模式的稳健性。德国经济与中国经济在经济结构和发展战略方面具有一定相似之处,但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水平却不同。本文通过分析德国经济稳健增长的长短期因素和结构因素,对中国"十二五"期间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靖学青  
内需为主、外需为辅是世界大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改革开放20年来,虽然中国外贸出口规模已相当可观,但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仍然是国内市场需求;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特征,决定了中国具有巨大的投资和消费市场,它完全可以成为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主要支撑点。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永春  郑江淮  杨以文  臧灿甲  
本文以印度经济增长模式为例,以竞争优势理论为分析框架,研究了跨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的内涵、生成机制与优劣势。研究表明,"基础设施薄弱、精英人才涌现"的资源禀赋结构、社会内部消费需求拉动、相关产业支撑、龙头企业带动、自由化的政策改革环境以及技术进步推动,促进了印度"跨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的生成。基于此,通过中印两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比较,指出"跨工业化"经济增长模式具有资源环境友好特征、能借助服务业的发展反向刺激工业发展等优势;并揭示了"跨工业化"增长模式的劣势,即难以提高就业率、服务业持续发展缺乏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支撑等。鉴于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工业发展面临资源与环境高消耗的困境,我国应借鉴印度经验,...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平  付敏杰  
2012年的中国经济将面临深度再平衡和多重周期叠加共振问题。在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背景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深化、美国经济二次探底等因素是威胁中国经济增长的外部因素,增长动力的缺失是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国内因素,而执行严格的紧缩政策,促进财政、国际收支和生产消费的平衡是全球重新步入稳定增长轨道的重要保证。未来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来自内部,只有实现沿着现代服务业发展、绿色更新周期下的传统产业更新改造和消费升级等重大发展取向进行有效的结构性改革,消除影响居民消费、产业层次提升的体制、政策壁垒,建立起市场创新机制,才能实现内生的经济增长。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余永定  
一、全球经济不平衡造成全球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界对此也是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强调美国国内储蓄和投资的失衡。这种理论的基础说起来也很简单,根据国民收入核算的定义,国内储蓄和投资的差就等于经常项目差额,如果一个国家的储蓄低于这个国家的投资,那么这个国家必然有经常项目的逆差和外贸的逆差。所以,要消除经常项目逆差,就必须纠正储蓄和投资的不平衡。就美国的情况来讲,美国必须提高储蓄率,美国的国际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健  
在建立生产性服务产业名义和实际产出测算体系的基础上,利用1990~2007年的统计数据,从分析生产性服务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影响入手,探讨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以及经济结构的现状。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经济仍属于物质资本积累型的粗放式增长模式,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并未有效实现;生产性服务产业在中国的发展水平落后,新兴产业的优势技术经济特征并未有效体现。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杨汝岱  
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增长,依赖传统要素投入,以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带来的低生产要素成本为基础,高外需结合高储蓄、高投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增长面临新阶段的困境,要素投入性发展模式也引发了不同维度的失衡问题。中国经济未来必须走向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高质量发展。要实现这种转型,在法治和良好营商环境的前提下,要素和产品市场的一体化建设是基础,数字经济将为这种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基础。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杨汝岱的这篇演讲提出了上述问题并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本文根据其演讲整理而成,以飨读者。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邹红  喻开志  
近十几年来,我国经济运行中消费拉动力确实在起作用,政府更是采取了拉动消费需求的各种政策与制度安排,但居民消费率呈下降趋势,居民消费需求对GDP增长拉动乏力的态势似乎并没有改观。根源在于:"十五"时期前长期忽视对消费需求的驱动作用;对消费需求增长的内在动力缺乏科学引导;制度变迁中形成的复合因素难以治理等。而治理消费拉力受阻的根本途径,则是要"以不断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实现其全面、自由发展"为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