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05)
- 2023(9844)
- 2022(8048)
- 2021(7438)
- 2020(6020)
- 2019(13884)
- 2018(13557)
- 2017(26257)
- 2016(13761)
- 2015(15566)
- 2014(15273)
- 2013(15551)
- 2012(15091)
- 2011(13847)
- 2010(13934)
- 2009(13223)
- 2008(12998)
- 2007(11735)
- 2006(10750)
- 2005(10132)
- 学科
- 济(87277)
- 经济(87209)
- 管理(37174)
- 业(34674)
- 方法(32186)
- 数学(29148)
- 数学方法(28927)
- 企(25349)
- 企业(25349)
- 中国(23073)
- 地方(18586)
- 农(18495)
- 财(15718)
- 贸(15417)
- 贸易(15408)
- 学(15222)
- 易(15005)
- 业经(14350)
- 地方经济(13467)
- 制(13417)
- 农业(12743)
- 融(11531)
- 金融(11531)
- 环境(11065)
- 银(11013)
- 银行(10991)
- 体(10753)
- 行(10654)
- 产业(10244)
- 发(9685)
- 机构
- 大学(216553)
- 学院(212842)
- 济(111039)
- 经济(109421)
- 研究(81774)
- 管理(76345)
- 理学(65413)
- 理学院(64644)
- 中国(63793)
- 管理学(63661)
- 管理学院(63266)
- 财(48007)
- 京(45672)
- 科学(45218)
- 所(41344)
- 财经(38772)
- 经济学(38468)
- 研究所(37315)
- 经(35536)
- 中心(35079)
- 经济学院(34578)
- 农(31868)
- 江(30334)
- 北京(29570)
- 财经大学(28860)
- 院(28843)
- 业大(26631)
- 范(26529)
- 师范(26265)
- 科学院(24960)
- 基金
- 项目(134461)
- 科学(107752)
- 基金(102899)
- 研究(96846)
- 家(90036)
- 国家(89410)
- 科学基金(76342)
- 社会(68154)
- 社会科(64977)
- 社会科学(64964)
- 基金项目(52598)
- 省(47231)
- 自然(46088)
- 自然科(45125)
- 自然科学(45114)
- 自然科学基金(44386)
- 资助(43755)
- 教育(43090)
- 划(40390)
- 编号(34917)
- 部(32137)
- 国家社会(30916)
- 重点(30440)
- 发(30029)
- 成果(28943)
- 中国(28743)
- 教育部(28134)
- 人文(26545)
- 创(26515)
- 大学(25719)
- 期刊
- 济(126152)
- 经济(126152)
- 研究(72219)
- 中国(42748)
- 财(35705)
- 学报(32128)
- 科学(30859)
- 管理(30607)
- 农(29313)
- 大学(25210)
- 学学(24053)
- 经济研究(22964)
- 财经(21541)
- 融(21351)
- 金融(21351)
- 农业(19915)
- 经(18940)
- 技术(17111)
- 问题(16952)
- 贸(16136)
- 业经(15637)
- 教育(15042)
- 国际(14648)
- 世界(14595)
- 技术经济(12996)
- 统计(12711)
- 业(11098)
- 策(10639)
- 经济问题(10345)
- 决策(9740)
共检索到3349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徐现祥 舒元
本文通过构造一个简单的劳动结构调整模型 ,证明了在劳动结构调整过程中 ,边际劳动结构效应递减 ;总劳动结构效应呈倒“U”型。经验分析结果支持该结论。经验分析还发现 ,劳动结构效应的大小因劳动结构划分而异 ;我国产业间的劳动结构效应还未达到最大值。在模型的应用中 ,我们发现总劳动结构效应在经济增长中也呈倒“U”型变动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 ,该变动趋势与钱纳里等人 ( 1 995)的发现一致。劳动结构调整模型从理论上解释了该变动趋势
关键词:
劳动结构变动 劳动结构效应 经济增长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郝大明
文章计算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劳动配置结构效应,揭示其发展变化的全貌,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计算结果表明:(1)中国劳动配置结构效应1958~1963年大起大落,1970~1978年、1979~1988年、1992~1997年和2004~2013年较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高,2016年以来大幅减弱;(2)劳动配置结构效应的减弱是中国经济"结构性减速"的重要原因;(3)未来产业间仍存在一定的劳动配置结构效应,并且还将继续减弱,产业内的劳动配置结构效应仍有潜力可挖。文章认为,未来可以从继续促进农业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和促进劳动力流向高端行业两个方面挖掘经济增长潜力。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平 郭熙保
采用经过改进的边际劳动生产率方法估算了结构转变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结果显示,结构转变效应与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呈正相关关系,它能够解释199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的1/10,这比通常估计的要低;其影响呈"U"型变化,在1998年以前较高,之后逐渐降低,加入WTO之后又升至更高水平。由于中国各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仍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农业人口占有较大比重,因此,结构转变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关键词:
结构转变效应 边际劳动生产率 经济增长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郝大明
本文完善劳动结构效应的指数分离方法,对上海建国以来的劳动结构效应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计算,探讨劳动结构效应的演变规律。文章利用指数的增量分析方法,以及按因素影响比例分解分配共变效应,将劳动结构效应从经济增长中直接分离出来,并讨论变量反向变动时劳动结构效应的具体形式。利用这一方法计算,上海工业化时期劳动结构效应较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两位数;后工业化时期,劳动结构效应大幅减弱,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降至个位数;逆工业化时期,劳动结构效应为负。研究发现,(1)劳动结构效应是上海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快速工业化和后工业化初期尤其显著;(2)劳动结构效应随工业化产生发展,进入后工业化时期逐渐衰减并最终消失,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变化率是决定劳动结构效应的主要因素;(3)劳动结构效应进一步减弱是2008年以来上海潜在经济增长率下滑的重要原因,未来上海仍然存在一定的劳动结构效应。上海劳动结构效应的演变规律对全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卢荻 李思沛 高岭 李雯
本文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劳动榨取模型引入新古典增长核算模型,构造了纳入劳动强度的经济增长核算模型,并基于2001-2017年数据进行经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市场产出变化并非主要来源于劳动力数量和劳动时间,二者未形成较大的推动作用;劳动强度增长率波动明显,尤其是2004年后,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呈下降趋势;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主要是非劳动要素投入,包括全要素生产率和物质资本投入,但自2008年起,二者的增长趋势却出现明显下滑。在考虑企业实际工资最优化及教育对人口素质的影响后,研究结果未发生显著改变。本文拓展了传统的增长核算模型,研究结果不支持“中国的经济增长属于纯粹的投入驱动型增长模式”的观点,适时地回应了人口红利论和劳动压榨论。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钞小静 廉园梅
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其在经济层面集中表现为增长质量问题。本文在经济增长质量的条件-过程-结果三维框架下,从人力资本、消费需求以及生产率三个层面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机理进行理论阐释,并基于1998-2016年分省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核密度估计精确描述经济增长质量的分布动态演进,发现我国各省份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在样本期基本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运用系统GMM估计、工具变量法以及空间计量等方法进行经验检验发现,劳动收入份额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是同向变化的,劳动收入份额过低会通过人力资本效应、消费需求效应与生产率效应显著抑制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在考虑空间效应的情况下,劳动收入份额降低不仅会阻碍本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同时也会对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高帆
本文基于因素分解法实证研究了1978~2007年我国各省份经济差距的演变机制。结果显示:各省份GDP增长率已呈现出某种程度的"速度收敛",这主要源于三大区域内部收敛以及区域间的中西部收敛。各省份GDP增长均具有显著的"纯生产率效应驱动"特征,各省份GDP增长率的敛散性主要是纯生产率效应差距演变导致的,纯劳动结构效应和纯劳动投入效应对增长率差距的贡献较小。各省份增长的纯生产率效应主要受资本深化程度的影响,纯劳动结构效应主要受劳动力在行业间流转程度的影响。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刘超 杨素芳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测算国民收入在劳动和资本之间分配的最优方法,很多学者估计了中国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但实践表明是不正确的,当前中国国民收入分配向资本倾斜,劳动者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其报酬仅占国民收入的48%。因此,应发挥政府在提高劳动者收入中的重要作用,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逐步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改变目前劳动力价格低的局面,让民众分享到更多的经济发展成果。
关键词:
经济增长 贡献 劳动报酬 资本报酬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欢 吴方卫
虽然中国经济进入发展转型阶段,但由于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长期存在,如何挖掘和充分释放农村女性劳动力所具有的"二次人口红利"成为重要议题。本文采用2005—2017年全国统计数据,利用两部门经济理论框架,对农村女性劳动要素配置扭曲程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前配置在农业部门的农村女性劳动力存在较大扭曲。尽管考虑无偿劳动的经济价值后扭曲程度有所下降,但随着时间的增加仍呈上升趋势。若将这部分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部门,将会促进经济的增长。消除扭曲后劳动要素重置主要通过数量效应和结构效应产生影响,并由数量效应转向依靠结构效应。本文为挖掘现有劳动力约束下的人口红利、提高劳动配置效率、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视角。
关键词:
劳动要素配置 农村女性 经济增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秦爽 王萱
文章采用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法(LMDI)分析劳动生产率、人口年龄结构等因素对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与贡献,结果表明人均GDP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各省区各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由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变动所带来的人口红利并不明显。中国经济要保持持续稳定较快增长,一是要大力提升劳动生产率,二是要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要努力挖掘人口红利的潜在空间,四是要兼顾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关键词:
劳动生产率 人口红利 经济增长 LMDI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 张平 刘霞辉 张晓晶 袁富华 汪红驹
本文通过一个附加人口增长和人力资本投资约束的经济增长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劳动力供给效应转换。结合中国劳动力市场的部分经验事实,本文认为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劳动力供给的"水平效应"递减、"垂直效应"显现。本文基本结论是,因为劳动力供给中"水平效应"的收益递减特性,中国的发展不可能长期依赖"人口红利",必须转到以知识、技能等人力素质提高推动经济内生增长的道路。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杰飞 李勋来 刘孟飞
本文在钱纳里等人(Chenery et al)[1]的模型基础上,发展出一个分产业测算模型。通过研究发现:1979—2012年间,全国劳动结构效应达1.711 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间劳动结构效应较大,但主要归功于东部,而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间劳动结构效应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无论是东部,还是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第三产业间劳动结构效应都较小。原因之一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原因之二为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过低。
关键词:
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 劳动结构效应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夏杰长
一、经济增长是提高就业率的根本途径 1.国民生产总值和潜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CNP)是一国“永久居民”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年期间所生产的产品和
[期刊] 涉外税务
[作者]
夏杰长
当实际的经济增长低于潜在的产出水平时,就会出现失业率上升,因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让实际增长率能够接近潜在的产出增长,就可以防止失业率激增。这显示,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尽可能实现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
劳动就业 国民生产总值 财税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