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69)
- 2023(15072)
- 2022(12954)
- 2021(12194)
- 2020(10054)
- 2019(23383)
- 2018(22946)
- 2017(44458)
- 2016(23424)
- 2015(26247)
- 2014(26069)
- 2013(26221)
- 2012(24304)
- 2011(22085)
- 2010(22010)
- 2009(20537)
- 2008(19833)
- 2007(17174)
- 2006(15282)
- 2005(13802)
- 学科
- 济(117356)
- 经济(117241)
- 管理(67845)
- 业(64125)
- 企(50207)
- 企业(50207)
- 方法(48201)
- 数学(42660)
- 数学方法(42314)
- 中国(29494)
- 农(28337)
- 财(26403)
- 地方(24506)
- 学(22443)
- 业经(22384)
- 农业(20061)
- 贸(19699)
- 贸易(19688)
- 易(19095)
- 制(17720)
- 环境(16951)
- 和(15824)
- 融(15438)
- 金融(15437)
- 务(15361)
- 财务(15299)
- 财务管理(15277)
- 地方经济(15098)
- 银(14901)
- 银行(14864)
- 机构
- 大学(346720)
- 学院(341721)
- 济(155188)
- 经济(152368)
- 管理(136825)
- 研究(121074)
- 理学(118727)
- 理学院(117438)
- 管理学(115752)
- 管理学院(115126)
- 中国(90301)
- 京(73182)
- 科学(70246)
- 财(68786)
- 所(59955)
- 财经(55414)
- 研究所(54564)
- 中心(52660)
- 经(50597)
- 农(50201)
- 经济学(48834)
- 业大(47036)
- 江(47024)
- 北京(46954)
- 经济学院(43917)
- 院(43622)
- 范(43470)
- 师范(43138)
- 财经大学(41388)
- 农业(38939)
- 基金
- 项目(231896)
- 科学(183852)
- 基金(172272)
- 研究(170457)
- 家(149550)
- 国家(148393)
- 科学基金(127774)
- 社会(111965)
- 社会科(106356)
- 社会科学(106327)
- 基金项目(90823)
- 省(86049)
- 自然(80792)
- 自然科(78938)
- 自然科学(78923)
- 自然科学基金(77538)
- 教育(76128)
- 划(72757)
- 资助(71130)
- 编号(67385)
- 成果(54813)
- 部(52737)
- 重点(51307)
- 发(49754)
- 国家社会(47667)
- 创(47372)
- 教育部(45874)
- 课题(45419)
- 人文(44573)
- 创新(44338)
- 期刊
- 济(170194)
- 经济(170194)
- 研究(107937)
- 中国(60408)
- 财(51107)
- 学报(50739)
- 管理(50383)
- 科学(48418)
- 农(45672)
- 大学(38901)
- 学学(36782)
- 农业(32043)
- 教育(30501)
- 融(29059)
- 金融(29059)
- 经济研究(28909)
- 技术(28203)
- 财经(28116)
- 经(24200)
- 业经(23906)
- 问题(22355)
- 贸(18908)
- 技术经济(18686)
- 图书(17866)
- 世界(17522)
- 国际(16920)
- 业(16569)
- 理论(16208)
- 统计(15683)
- 现代(15310)
共检索到5068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周扬 童春阳
基于1985—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在分析过去30多年我国农村贫困化演变基础上,构建了经济增长、公共投资和扶贫政策等因素影响减贫成效的计量经济模型,测度了经济增长、公共投资和政策演变的减贫效应。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曾在减轻农村贫困中发挥重大作用,其中农业生产总值增长显著降低了贫困发生率,但随着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减贫效应边际递减;在扶贫开发的新阶段,农村地区公共投资更能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同时精准扶贫和社会保障政策也有助于降低贫困发生率,因而未来一段时期内应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贫困发生本质的科学认知,为我国2020年后新一轮减贫政策的制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提供决策支持。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钞小静 惠康
本文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与联系入手,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外延与内涵进行清晰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测度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通过均值化方法对各指标数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以基础指标的协方差矩阵作为输入,以避免使用标准化方法和相关系数矩阵所造成的对不同指标相对离散程度的低估或夸大。对中国1978~2007年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结果表明,经济转型30年以来我国在经济增长数量迅速扩张的同时,经济增长质量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萃
本文从经济增长的产业构成视角切入,就经济增长与贫困减少论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虽然三大产业的增长都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但在减少贫困方面,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的减贫效应非常显著,而第二产业增长的减贫效应微弱。将总体样本分为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拓展回归分析表明,只有第一产业增长对沿海地区贫困减少产生显著的影响;相比之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均有助于内陆地区贫困减少。进一步研究显示,产业劳动力密集度和不同行业对劳动力技能需求的异质性是导致上述产业减贫效应差异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 劳动力密集度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黄仁全 李村璞
研究目标:为揭示我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机理,围绕构建什么样的新发展格局怎么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问题开展研究。研究方法: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模型,通过对比分析中国与全球主要经济体,在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动力的异同。研究发现:我国经济国内依存度呈现“U”形结构特征,均值为80.71%,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第三产业在GDP占比较低是主要原因。中国经济虽已融入全球价值链,但对其他国家的拉动作用不明显,未来与欧盟、东盟和金砖国家的贸易潜力巨大。中国的增加值率,效应为正,中间品消耗呈上升趋势;逆全球化思潮蔓延和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导致各国反馈效应为负。消费、投资和出口仍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对投资的依赖相对较高,消费拉动作用有待提升。研究创新:基于OECD编制的2021版世界投入产出表,全面测度与分析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依存度、关联度和感应度测度,并从增加值率变化效应、结构变化效应(国内乘数效应、反馈效应和溢出效应)、最终品产出变化效应(消费效应和投资效应)探索了经济增长的动力。研究价值:有利于从定量角度深入理解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特点和规律,对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潘明清 张俊英
本文通过建立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实证比较分析消费、投资及出口需求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冲击效应后,发现:消费需求的动态冲击效应最大、出口需求的动态冲击效应较大、投资需求的动态冲击效应最小,因而,中国过去经济增长的"低消费、高投资、高出口"的方式很不合理,调整内需中消费与投资需求结构有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率,调整内外需求结构有助于减少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与潜在风险。
[期刊] 改革
[作者]
常建坤 李杏
关于对外投资与东道国技术进步以及对外投资与东道国经济增长的关系,国内外学者有很多论述。Dunning(1991)认为,本国对外国的直接投资可能会提高国内生产率,但外国对本国的直接投资将内在的减少国内创新能力,因此将对生产效率不起作用甚至是副作用。Frank(2001)通过考察13个工业化国家1971~1990年的数据得到与Dunning假设近似的结论,即外国到本国的直接投资并没有产生大量的技术转让,本国对外国的直接投资和进口使技术外溢,通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陈绍华 王燕 王威 邹运
本文考察了中国 1990年以来的贫困和分配不均问题 ,并对贫困的减少进行了分析以显示经济增长的最大受益者。我们发现 :(1) 1990年代以来各种贫困线下的贫困人口都大量减少 ;(2 )经济增长显著促进了贫困率的下降 ,而同时不断增长的分配不均又使贫困率上升 ;(3)穷人在经济增长中的获益少于富人 ;(4 )我们检验了人力资本、经济增长和贫困的关系 ,发现在人力资本储备上存在着严重的地区不均衡 ,教育的分布正变得越来越不对称
关键词:
中国 经济增长 贫困减少
[期刊]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楼远
中国经济增长与投资楼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与此同时投资也一直维持在高水平上。这种状况在传统的中国经济体制中不可能出现。它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内在机制产生了某种重要的变化。本文目的在于探索这种变化,并从投资角度解释中国经济增长的轨迹。一、高速...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王惠珍 崔大沪 欧阳欢子
外资的大幅度增长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本文就外商对华投资的基本态势及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多层次的分析,指出目前我国利用外资存在的差距,提出在开放中利用外商直接和间接投资,全面推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新战略构想。
关键词:
外商投资 经济增长 开放经济 外资政策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永水 朱平芳
Azariadis和Drazen(1990)的人力资本门槛外部性理论研究发现,引入人力资本后两部门增长模型存在多重稳态均衡,人力资本积累跨越某一门槛值后经济体进入新的平衡增长路径。然而,现有实证研究多聚焦于人力资本对FDI等单一影响的门槛效应的存在性,在经济增长框架下讨论中国人力资本门槛效应的系统研究并不多见。基于此,本文利用中国1996—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估计了人力资本门槛值,并考察了人力资本门槛效应对物质资本、FDI以及人力资本等要素回报率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积累的门槛效应确实显著存在,以人均受教育年限计算的门槛值达到9.75年,人力资本水平超过门槛值后物质资本和FDI回报率均大幅提高。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王潇潇 陈淑梅
文章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全球经济增长网络视角探究了中国经济增长外溢效应的存在性,并在投入产出法的基础上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研究对象,对中国经济增长外溢效应进行了量化研究。研究结果证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国家之一,且凭借第二产业的领头作用,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外溢效应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不过第三产业的外溢效应仍然有限。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徐索菲 张晓峒
制度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也是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制度总是由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同时又对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起着巨大的反作用;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制度能促进和刺激经济发展,不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制度则是经济发展的桎梏。制度的创新能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或潜在利益,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制度的演变和创新。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制度安排 路径选择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茜
文章将Commoner污染方程进一步拓展,通过建立效应分解方程,基于LMDI分解分析方法,创新地引入生活污染排放指标,深入分析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影响的五大效应,得出人口、技术、能源、结构等是影响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侯燕
文章使用非线性STR模型,分析2000-2015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过程及结果。研究表明:Granger因果检验显示,人均GDP对人均碳排放量的变动存在单向影响关系;碳排放具有极强的惯性和累积性,上一期碳排放量和上一期经济增长对当期碳排放量都有显著正向影响;碳排放量增长具有典型的非线性效应,并出现了阶段性特征。其中,2000-2003年为线性特征,2004-2012年存在非线性效应,2013-2015年存在线性特征。这种线性与非线性之间的转换关系基本反映了中国近十五年来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的变化态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碳排放量 非线性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