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53)
2023(10724)
2022(8865)
2021(8306)
2020(6677)
2019(15549)
2018(15537)
2017(28000)
2016(15513)
2015(17746)
2014(17831)
2013(17360)
2012(16546)
2011(15480)
2010(15627)
2009(14441)
2008(14127)
2007(12578)
2006(11752)
2005(11137)
作者
(45204)
(37362)
(37291)
(35973)
(24204)
(18007)
(17048)
(14600)
(14574)
(13622)
(13240)
(12620)
(12509)
(12294)
(12271)
(11774)
(11158)
(10961)
(10919)
(10721)
(9864)
(9280)
(9217)
(8925)
(8517)
(8516)
(8375)
(8243)
(7747)
(7574)
学科
(81506)
经济(81415)
管理(37394)
(30130)
方法(25947)
(23876)
企业(23876)
中国(23308)
数学(22808)
数学方法(22592)
地方(18800)
(16877)
(16081)
(15728)
业经(15378)
(15040)
(13827)
贸易(13813)
(13434)
地方经济(12938)
(12335)
(12213)
金融(12212)
(12117)
银行(12092)
(11758)
理论(11631)
农业(10911)
环境(10800)
(10332)
机构
大学(223802)
学院(222316)
(103904)
经济(101928)
研究(90033)
管理(72499)
中国(69521)
理学(59884)
理学院(59085)
管理学(58071)
管理学院(57655)
科学(51119)
(49842)
(48121)
(46935)
研究所(42036)
中心(38639)
财经(36552)
(35922)
(35879)
经济学(34706)
(33270)
北京(33146)
(32111)
(32074)
师范(31714)
经济学院(30842)
业大(28172)
(28043)
农业(27837)
基金
项目(134379)
科学(104066)
研究(102016)
基金(95621)
(84408)
国家(83698)
科学基金(69065)
社会(64697)
社会科(61209)
社会科学(61194)
(50071)
教育(48849)
基金项目(48054)
(43060)
自然(41036)
资助(40818)
编号(40543)
自然科(39997)
自然科学(39980)
自然科学基金(39302)
成果(35390)
重点(31825)
(31202)
课题(31134)
(30990)
中国(28324)
国家社会(28220)
(27178)
(27024)
教育部(27012)
期刊
(127989)
经济(127989)
研究(80944)
中国(55910)
(37408)
教育(35437)
学报(34108)
(33100)
科学(31910)
管理(31424)
大学(26377)
(24284)
金融(24284)
学学(24212)
农业(22252)
技术(22163)
经济研究(22150)
财经(20085)
(17708)
问题(16483)
业经(16421)
(15478)
世界(14597)
国际(14325)
(12857)
技术经济(11800)
职业(10604)
(10464)
论坛(10464)
统计(10422)
共检索到3743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曾菊新  
一、基本作法中国经济地理历来是我国高校地理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课。自国家“六·五”计划规定人文地理学为重点发展学科以来,这门课程更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中国经济地理这门学科的学科体系及由此而形成的课程教学内容,自50年代初以来总体框架一直未变,基本上是40年一贯制。同仁学者普遍反映,其理论和方法、学科体系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已明显落后于学科自身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性不强,内容一般化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慧  
回顾了我国高师中国经济地理统编教材的建设历程,探讨了修订四版教材的特点以及探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素质教育和高校教学改革趋向,提出了21世纪中国经济地理教材内容体系创新的基本原则。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国平  
该文从经济地理学发展的背景与趋势出发 ,指出经济地理学的教学改革应包括 :第一 ,经济地理学教学必须反映学科的新进展。第二 ,经济地理学教学必须是使学生掌握分析与解决经济地理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与方法。第三 ,经济地理学教学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 ,使之成为创造型人才。第四 ,经济地理学教学必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使之成为复合型人才。并根据目前我国经济地理学课程的教学情况 ,提出教学改革的八大原则 ,即内外结合 (洋为中用 )原则 ,理论与实践结合原则 ,共性与个性结合原则 ,课内与课外结合原则 ,专、博结合原则 ,难易结合原则 ,传统与现代结合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进而分别探讨了教材改革 ,教案改革以及教法改革方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曾菊新  
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高师用中国经济地理教材的体系、内容均亟待改革与创新。本期刊登曾菊新同志的文章,就是为引起关心中国经济地理学科建设同志们的兴趣,希望就中国经济地理的基础理论、体系结构、内容选取等方面展开讨论,促进学科的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刘伟  
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进程进行政治经济学分析,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如何认识改革或体制转轨的历史本质。以新古典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为代表的西方正统经济理论把私有化作为理所当然的基本前提,事实上把所有制命题排除在了理论分析之外。"华盛顿共识"和"休克疗法"背后隐含的这一制度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杨稣  史耀波  
认为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应用型经济学人才的关键,分析了中国经济学研究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借鉴美国商学院研究生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了改进我国高校经济学研究生实践教学的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陆心贤  
规律、概念和方法论,是构成任何一门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中国经济地理(以下简称“中经”),作为整个经济地理学两大组成部分之一——区域经济地理学领域的一门学科,固然需要占有大量资料,但更应依据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布局的客观实际,适时地更新知识,其中也包括更新一些传统概念,深入地探明固有规律,逐渐充实、更新、完善概念和方法论。一、对区域的重新认识区域,是地理学,也是经济地理学众多概念中最基本的、经常运用的概念。是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组合而成的人地相关的时空系统,客观存在的具有类似条件和特征的地域空间单元。存在于地表各类区域之中的人类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胡兆量  
叶裕惠同志所编的《中国经济地理概论》是近年来同类书籍中比较好的一本。它在三个方面作了开拓性的尝试,将对今后的《中国经济地理学》课程建设产生影响。一、在论述第一和第二两个产业部门的同时,开拓了第三产业布局。这是四十年来我国经济地理学的飞跃,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和及时的。鉴于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早已大大超过了第一、二产业,因此,开拓第三产业布局是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将为后人效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罗荣生  
一、经济地理学不完备问题研究的意义不完备问题是指存在于一定层次科学系统中,利用本层次的科学知识(包括理论和方法)无法解决和证明的问题。它强调其不完备的“科学层次”和“解决的不可能性”。不完备问题事实上就是一定层次科学系统中的“不可能点”即“限制点”。进行不完备问题的研究就是要寻找和解决学科中的这些“限制点”,为学科的飞跃发展找到突破口。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竑  吕祖宜  钱俊希  
近年来,文化经济地理学在"新经济"崛起的现实背景和"新"经济地理学兴起的学术语境中逐步形成。文章首先梳理了经济地理研究中文化和经济从二元分立到相互融合、相互塑造的关系演变;接着聚焦经济行为和实践的文化维度,阐释经济行动者的文化意义系统和社会互动过程对经济的形塑作用;然后着眼于经济与地方社会的互塑关系,揭示经济活动与生产地和消费地的社会文化本底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建构,目标是提炼一个基于文化经济地理学视角重新认识"经济"作为文化系统和社会过程的系统性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对中国语境研究的引导和启示。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洪杰  
建筑装饰材料作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存在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教材材料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建筑装饰材料课教学手段,寓教于乐,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孔祥清  曲艳东  李韧  贾艳东  章文姣  
本科教育相较于研究生教育,一般注重于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容易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创新实践的指导。结合工科类专业"材料力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围绕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进行了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基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教学手段等多方面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努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力学人才。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周瑞荣  吴琪  
“课程思政”是将学科教育与思政教育进行结合的教育理念,旨在实现“学中想”“学中做”与“学中立”,同步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与思政素质。土木类专业作为培养基建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贯彻“课程思政”理念优化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一定必要性与必须性,可以为推动中国基建事业发展做出贡献,进一步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由阚雅玲名师工作室编写、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21年7月出版的《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一书,重点探讨“课程思政”如何开展落实,内容取材于真实案例与教学经历,所总结出的课程思政理念、路径、方法等具有较强参考价值,能为土木类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帮助与支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