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65)
2023(11815)
2022(9900)
2021(9012)
2020(7232)
2019(16228)
2018(15951)
2017(29715)
2016(15707)
2015(17780)
2014(17705)
2013(17837)
2012(17313)
2011(16375)
2010(16496)
2009(15389)
2008(15153)
2007(13545)
2006(12571)
2005(12025)
作者
(47114)
(39239)
(39081)
(37283)
(25377)
(18789)
(17703)
(15176)
(15171)
(14103)
(13846)
(13137)
(12896)
(12891)
(12459)
(12180)
(11635)
(11337)
(11332)
(10744)
(10286)
(9628)
(9472)
(9261)
(8984)
(8887)
(8594)
(8343)
(7906)
(7781)
学科
(95115)
经济(95039)
管理(40202)
(36584)
中国(29193)
方法(29119)
地方(26944)
(26528)
企业(26528)
数学(25408)
数学方法(25281)
(21391)
业经(18582)
(17079)
(16961)
贸易(16946)
地方经济(16736)
(16371)
(15017)
金融(15015)
农业(14732)
(14656)
(14368)
银行(14358)
环境(14226)
(14199)
(14133)
(14023)
(11622)
(10690)
机构
大学(243557)
学院(241821)
(117994)
经济(115994)
研究(97141)
管理(84558)
中国(75169)
理学(70558)
理学院(69605)
管理学(68760)
管理学院(68273)
科学(54559)
(53621)
(51321)
(49717)
研究所(44624)
中心(41477)
财经(40169)
经济学(38924)
(36966)
(36462)
(35753)
北京(35338)
(35296)
师范(35045)
经济学院(34685)
(34401)
科学院(29839)
(29506)
财经大学(29493)
基金
项目(149614)
科学(119426)
研究(113495)
基金(109792)
(95193)
国家(94436)
科学基金(79819)
社会(76774)
社会科(73000)
社会科学(72985)
基金项目(56279)
(55930)
教育(50443)
(47903)
自然(46276)
自然科(45157)
自然科学(45147)
资助(44973)
自然科学基金(44348)
编号(43652)
(39513)
成果(36856)
重点(34804)
(34491)
国家社会(33421)
发展(33024)
(32504)
课题(32313)
中国(30928)
(30684)
期刊
(144487)
经济(144487)
研究(86467)
中国(54983)
(36835)
(34469)
管理(34420)
科学(34275)
学报(34236)
教育(27459)
(27239)
金融(27239)
大学(26418)
经济研究(24664)
学学(24540)
农业(23888)
财经(22309)
技术(20967)
业经(20722)
(19606)
问题(19147)
(17412)
国际(16227)
世界(16177)
技术经济(13887)
(13181)
经济问题(11875)
资源(11723)
统计(11676)
(11238)
共检索到3981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万本太  王玉芬工  
一、差异协调发展观差异协调发展观是把经济地域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经济地域系统,由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及经济发展的基础不同,各经济地域间存在着诸种差异,而存在诸种差异的经济地域系统之间又由于劳动地域分工原理的作用,存在着相互紧密的联系,由此构成全国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廖荣华  
建国四十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历经了平衡发展向倾斜发展战略的转移,提出过一系列空间布局模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发育和逐步完善,原有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日显不足或弊端:区域分工弱化,产业结构趋同,地区分割和地区封锁愈演愈烈,加大了“马太效应”,东西间区域差距呈拉大趋势,区域摩擦加剧……区域经济关系的矛盾性和不协调性。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症结是平衡目标与效率目标的单项选择。在平衡目标驱动下,采取平衡发展战略,中央的投资重心向西部和中部倾斜,开发西部资源,经济效益低下,减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于凤玲  
3E系统是目前研究的重点,通常情况下,在3E系统的研究中表现出缺乏对子系统内在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尤其是经济与能源之间的协调关系在研究中比较少见。因此,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结合一般耦合协调模型、灰色耦合协调模型以及熵变方程法对我国的经济与能源之间协调发展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近20年来,中国的经济与能源之间的协调发展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逐渐趋向协调。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经济与能源之间的协调度每年都在不断增大,协调性也越来越好。尽管如此,尤其是最近几年仍表现出经济滞后型,经济与能源系统之间的协调还可进一步提高。以上分析,为政府制定经济计划和能源发展政策提供参考,以达到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健康发展模式...
[期刊] 改革  [作者] 刘乃全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历经了注重公平的均衡增长、效率优先的非均衡增长、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相对协调发展、全国空间尺度的增长协调发展以及基于区域比较优势与分工基础上的功能协调发展等阶段,并实现了从增长协调到功能协调的转变,而且不同阶段的发展政策导向具有不同的空间属性特征。其中,偏向空间干预的均衡增长及增长协调发展政策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区域差距但也弱化了经济效率,而偏向空间中性的非均衡增长和相对协调发展政策提升了经济效率但扩大了区域差距。政府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实现空间中性与空间干预政策工具的优序选择,并积极促成两类政策工具的协同及优势互补。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中国工业经济区域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  史修松  
本文以2008年全国经济普查数据为基础,综合利用相关统计资料,分析了1978-2009年间我国工业经济的区域差异、变迁及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工业经济区域差异较为明显,1978-2009年区域差异呈缩小、扩大、缩小趋势,三大经济带对差异的贡献不同,东部地区是差异的主要来源;在工业经济发展的众多影响因素中,除了地区的自然条件差异外,地区物质资本的投入、国外直接投资、工业基础设施和市场开放程度等都对地区工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并且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程度不同。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蒋清海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历史的启示和理论的反思在我国40多年寻求区域发展的道路上,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从平衡发展到倾斜发展的转变。前30年,国家为了改变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工业布局畸形偏集于沿海地区的不合理状况,实现生产力的均衡配置和消灭区域差别,我们采取了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战略,将生产力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泉斌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设》(以下简称“建议”),明确了今后15年我国的奋斗目标、指导方针、战略重点和战略部署等一系列大政方针,鲜明地描绘了迈向新时期的宏伟蓝图,是跨世纪的伟大纲领,对于实现建立繁荣昌盛、人民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理想,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和深远意义。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陈栋生  
国民经济由各地区区域经济有机耦合而成。区域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平稳、健康、高效运行的前提。作为地区经济很不平衡的多民族大国,区域协调发展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亦是重大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和国家安全问题。区域协调发展,除依靠科学布局、制度建设、政策支持外,还有赖于区际良性互动机制的健全,最主要的是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我国各省(市、区)域内部发展条件地区差别大,现有发展状况差异和发展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享有水平的差距亦很显著,按照共建共享的原则,推进省(市、区)域内部区域协调发展,同样是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曾坤生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正在走上协调发展之路 ,但这种协调必须是一种动态协调。本文首次提出了区域经济动态协调发展理论 ,并阐述了动态协调发展的基本概念、理论依据、主要内容等基本理论。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马庆林  
在外部扰动发生时,中国各省经济运行状态差异较大,但是中央政府对各省实行的是统一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全国统一的调控政策落实到每个省时,各省反应不同,效果各异。本文按照有利于区域内部、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要求,采用外部扰动一致性标准重新划分经济区域,将外部扰动发生后经济运行状态相似、对宏观经济调控政策需求较为一致的省份划归为同一个经济区域。最终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被划分为5个经济区域:北方经济区、长江流域经济区、东南经济区、西南经济区和西北经济区。本文最后指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针对各经济区域特定的经济运行状态实施差异化的宏观调控,使各经济区域达到各自的均衡。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韩兆洲  安康  桂文林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是我国一项长期重要国策,也是社会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将空间计量模型与面板分析方法相结合,以我国省域经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对我国省域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和所受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不同,对经济发展有持续显著正影响的因素有:人力资本、人口资本、市场化进程和财政支出等。据此本文提出若干政策建议,以促进我国经济协调增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军,梁红莲,张红菊  
本文运用统计学定量分析方法中的变差系数 (CV)、标准差 (S)和综合差异指标 (TZ) ,分析了从 196 5— 1999年间 ,保定市所属各县市经济区域差异的现状和变化状况 ,指出了 90年代经济差异不断扩大的变化趋势 ,在分析了形成原因后 ,进而对保定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下列建议 :优先中轴、带动西部战略 ;环京津外向型战略 ;发达县市产业结构升级 ,县域特色经济集聚 ;构筑京津保经济联合体 ,形成纵向分工体系 ;加速城市化 ;区域倾斜与补偿相结合 ,建立预警机制等。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慧芳  朱雅玲  
经济新常态是中国30多年高速增长后的稳定换挡,是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的标志。而消费主导的经济自主协调发展,则是实现旧常态向新常态平稳过渡的主要路径。文章基于Timmons创业驱动力模型,构建了包含消费、投资和出口在内的经济驱动力模型,探讨了从动力源角度上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向消费主导自主协调经济的必要性,并指出相应的政策支撑是三大动力稳定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樊杰  王亚飞  
在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过去40年经济地理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化水平从17.92%提高到58.52%,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分布格局在东南方向上发生旋转,东北—西南向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演变成沿海—内陆向,进而演变为目前东南—西北向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格局特征。文章在分析经济地理格局变化所表现的成就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该阶段经济地理格局变化存在的突出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更为突出,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依然很大;区域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大,由于人口集聚和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容量超载成为中国区域发展不可持续的主导因素;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相对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代化水平。文章建立了未来中国经济地理格局演变探讨的基本框架,应认知信息化支撑的流动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基础条件,以及不同人群对人居环境需求等的变化及其对经济地理格局变化的影响作用,提出新时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应把区域功能定位和区域公平性作为前提条件,把引导人口继续向东南半壁适度集聚,以及着手大西北合理开发作为缩小大尺度区域差距的新战略,把形成各具特色、但满足人的居住生活和事业发展的综合价值是相等的城乡空间格局作为协调城乡关系的新途径。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谢畅   马弘  
本文运用经济增长核算方法对中国各省1992~2022年的增长来源进行分解,发现中国区域人均GDP差距在缩小,这种收敛主要是人力资本差距缩小和全要素生产率差距缩小造成的。劳动力占比变化和资本投入差距的影响并不显著。基于各生产要素和生产力的跨国比较,本文发现中国已经从资本缺乏阶段走向资本富余阶段,资本回报率显著降低。和同阶段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的比较表明中国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本文基于国际贸易数据反推得到出口隐含生产力,发现人均GDP还有向出口隐含生产力收敛的潜力。最后,本文基于上述发现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主要在于:提高受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推动产业升级,向出口复杂度高的产品和服务转型;降低国内贸易壁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