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60)
- 2023(14493)
- 2022(12398)
- 2021(11557)
- 2020(9877)
- 2019(22879)
- 2018(22428)
- 2017(42793)
- 2016(22857)
- 2015(26268)
- 2014(26289)
- 2013(26271)
- 2012(24629)
- 2011(22452)
- 2010(22202)
- 2009(20827)
- 2008(20381)
- 2007(17804)
- 2006(15477)
- 2005(14113)
- 学科
- 济(116999)
- 经济(116886)
- 管理(61966)
- 业(58298)
- 方法(50043)
- 企(46686)
- 企业(46686)
- 数学(44538)
- 数学方法(44022)
- 中国(28752)
- 农(25935)
- 财(24605)
- 地方(24117)
- 学(22488)
- 贸(22098)
- 贸易(22087)
- 易(21478)
- 业经(21370)
- 制(18193)
- 农业(17262)
- 融(16992)
- 金融(16988)
- 银(15948)
- 和(15932)
- 银行(15915)
- 环境(15894)
- 行(15296)
- 地方经济(15010)
- 务(14349)
- 财务(14302)
- 机构
- 大学(341244)
- 学院(337906)
- 济(155133)
- 经济(152402)
- 管理(128917)
- 研究(121091)
- 理学(110975)
- 理学院(109731)
- 管理学(107945)
- 管理学院(107304)
- 中国(92318)
- 京(71794)
- 科学(71254)
- 财(67302)
- 所(61312)
- 研究所(55897)
- 农(54490)
- 中心(54470)
- 财经(54298)
- 经济学(49751)
- 经(49364)
- 江(48776)
- 业大(48274)
- 北京(45564)
- 经济学院(44744)
- 院(43278)
- 农业(42853)
- 范(42729)
- 师范(42298)
- 财经大学(40267)
- 基金
- 项目(224251)
- 科学(176970)
- 基金(165644)
- 研究(161536)
- 家(144939)
- 国家(143857)
- 科学基金(122895)
- 社会(105407)
- 社会科(100157)
- 社会科学(100133)
- 基金项目(86678)
- 省(84315)
- 自然(78396)
- 自然科(76616)
- 自然科学(76592)
- 自然科学基金(75236)
- 教育(73718)
- 划(71956)
- 资助(69453)
- 编号(62850)
- 部(51134)
- 成果(51076)
- 重点(50877)
- 发(49010)
- 创(45917)
- 国家社会(45205)
- 教育部(44055)
- 课题(43538)
- 科研(43482)
- 创新(43203)
- 期刊
- 济(168056)
- 经济(168056)
- 研究(101545)
- 中国(60906)
- 学报(51900)
- 财(51574)
- 科学(48564)
- 农(48105)
- 管理(47086)
- 大学(39551)
- 学学(37463)
- 农业(32898)
- 融(30855)
- 金融(30855)
- 技术(29934)
- 经济研究(28654)
- 教育(28526)
- 财经(27424)
- 业经(23768)
- 经(23740)
- 问题(22640)
- 贸(21250)
- 国际(19965)
- 统计(19452)
- 业(18721)
- 世界(18529)
- 技术经济(18411)
- 策(16768)
- 决策(15503)
- 版(15002)
共检索到5044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晓 刘宝琦
依据单一GDP分解方法测度双循环存在多种缺陷。本文从增加值流转视角比较分析三种GDP分解方法下的直接指标,构建一种以间接指标测度双循环的新框架,并将其应用于中国经济双循环格局演化分析和国际比较分析。研究表明,1995—2018年,中国制造业国内循环比例呈逐渐下降又大幅回调过程,本质上是对中国双循环格局“大内循环倾向”特征的回归,并不代表“国内大循环为主”经济发展格局已经形成;不同经济体双循环格局具有明显异质性,即具有“大内循环倾向”或“小内循环倾向”。这种异质性相对稳定,经济体双循环格局的演变进程主要表现为国内外市场关联和上下游产业关联两种结构力量作用下,在双循环类型空间的局部调整。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出发,反映国内国际循环比例的直接指标不是合适的政策目标,中国应根据不同行业特点,根据间接指标所反映的双循环格局类型和结构特征,聚焦产业链整合和治理挖掘增长潜力。
关键词:
双循环 全球价值链 增加值 投入产出模型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黄仁全 李村璞
研究目标:为揭示我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机理,围绕构建什么样的新发展格局怎么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问题开展研究。研究方法: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模型,通过对比分析中国与全球主要经济体,在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动力的异同。研究发现:我国经济国内依存度呈现“U”形结构特征,均值为80.71%,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第三产业在GDP占比较低是主要原因。中国经济虽已融入全球价值链,但对其他国家的拉动作用不明显,未来与欧盟、东盟和金砖国家的贸易潜力巨大。中国的增加值率,效应为正,中间品消耗呈上升趋势;逆全球化思潮蔓延和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导致各国反馈效应为负。消费、投资和出口仍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对投资的依赖相对较高,消费拉动作用有待提升。研究创新:基于OECD编制的2021版世界投入产出表,全面测度与分析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依存度、关联度和感应度测度,并从增加值率变化效应、结构变化效应(国内乘数效应、反馈效应和溢出效应)、最终品产出变化效应(消费效应和投资效应)探索了经济增长的动力。研究价值:有利于从定量角度深入理解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特点和规律,对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黄群慧 倪红福
本文从经济循环的概念逻辑视角阐述"新发展格局",进而构建了基于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国际国内循环测度指标和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内国际循环GDP分解新方法,并利用WIOD数据进行了实证测算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无论是从最终品的国内最终需求率和中间品的本国供给率看,还是从全球价值链GDP分解来看,各方面指标都表明中国国内经济循环的依赖程度在90%上下。从国际比较角度看,依赖于国内循环的GDP占比中国排在第5位,这些都说明了如果单纯基于国内经济循环和国际经济循环的新增经济流量看,在数量上国内经济循环的主体地位基本确立。但是,并不能由此认为新发展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内涵是畅通经济循环,本质特征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仅仅体现为中国经济国内循环量在整体经济循环量中占比高、中国的GDP增长主要依赖于国内经济循环,而是主要体现为以国内高水平自主创新为主驱动经济循环畅通无阻、以持续扩大国内需求为主不断做大经济流量、以发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基于此,本文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相关政策建议:要着力扩大消费以调整内需结构,实现内需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要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建设统一开放有序的国内大市场,要积极扩大开放水平、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充分发挥国内大循环主体作用,要加快自主创新以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形成数字化智能化创新驱动下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关键词:
双循环 全球价值链 内需结构 新发展格局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昉
选取2007—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总体处于较低水平阶段,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空间集聚特征,较高省份主要聚集在东部地区,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布局。进一步分析发现,技术创新、经济发展水平、贸易开放度、产业结构均可促进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提升。鉴于此,应设计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方案,建立国内外价值链协同联动新格局,实施特色化资源配置策略,综合推进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提升。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昉
选取2007—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总体处于较低水平阶段,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空间集聚特征,较高省份主要聚集在东部地区,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布局。进一步分析发现,技术创新、经济发展水平、贸易开放度、产业结构均可促进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提升。鉴于此,应设计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方案,建立国内外价值链协同联动新格局,实施特色化资源配置策略,综合推进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提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洋 雷俐 肖伶俐
文章立足国际投入产出表,构建基于供需两侧的农业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测度指标和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农业贸易增加值国内国际双循环分解方法,并利用2007—2019年的ADB-MRIO数据,对中国农业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进行实证测度与国际比较。研究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农业经济供给侧国内循环的占比呈下降趋势,而需求侧国内循环的占比呈上升趋势;综合农业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测度及农业贸易增加值分解来看,中国农业经济国内循环依赖程度在90%左右;从国际比较角度来看,2019年中国依赖于国内循环的农业贸易增加值占比在全球62个主要经济体中处于第5位,若单纯基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增经济流量看,在数量上农业经济国内循环的主体地位基本确立。
关键词:
农业经济 国内国际双循环 国际比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尚植 常晶
文章使用2021年版国家间投入产出(ICIO)表数据,采用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测度了发达国家、新兴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国内和国际循环指标,并利用分解出口价值的方法测算和比较了不同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特征。研究发现:(1)发达国家的国内循环程度非常高,国际循环程度也在逐渐增强,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市场基础和国际竞争力;新兴国家的国内循环程度逐渐提高,国内市场逐步崛起和壮大;落后国家国内循环程度逐渐下降且越来越依赖国际循环。(2)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更为完善;新兴国家和落后国家产业体系的“中心-外围”格局突出,但是以中国为主的新兴国家产业结构持续优化。(3)虽然资本主义全球价值链存在明显的“中心-外围”问题,但是发达国家嵌入全球价值链位置正在下移,新兴国家嵌入全球价值链位置正在上移。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韩兆安 吴海珍 云乐鑫
基于中国区域投入产出表,本文测度了我国省际(区域)及不同产业的省内(区域内)循环、省际(区域间)循环和国际循环,并探究地区差异及来源。研究发现,2012年、2015年和2017年我国国民经济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大循环占比均值为92.75%,省内循环占比由2012年的57.17%下降至2017年的54.40%,省际循环占比由2012年的34.74%上升至2017年的38.77%,省际间经济贸易呈上升趋势,全国统一大市场发展良好。分区域看,西北地区区域间循环占比最高,华南地区国际循环占比最高,华中地区区域内循环占比最高。分产业来看,农业的省际循环占比最高,制造业的国际循环占比最高,服务业的省内循环占比最高。我国省际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地区差异主要来源于组间,观察期内平均组间差异贡献率高达64.13%。本研究为制定差异化省际(区域)政策、产业政策提供现实依据,对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实际意义。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丁晓强 张少军
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深入认识中国经济双循环的演变规律,将有助于加快建成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此,本文构建了经济双循环的多维测度指标,首次利用中国7年30省的投入产出表,考察了1987—2017年中国经济双循环的分布格局、依存强度、竞争优势以及内卷程度等特征,主要的发现有:(1)中国经济双循环始终保持着较强的集中化趋势,且在外循环中的集中化程度要大于在内循环中的集中化程度。(2)尽管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依赖程度均在增加,但经济内循环在中国的国民经济中始终占据主体地位。(3)中国经济内循环的竞争优势虽然有所提升,但依然呈现为低竞争劣势;中国经济外循环的竞争优势虽然相对较高,却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4)中国在经济双循环中的内卷程度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且1997年以来在经济内循环中的内卷程度始终小于在经济外循环中的内卷程度。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葛阳琴 何晓风 谢建国
通过构建区域“国内国际双循环”测算模型,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和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构建嵌入式投入产出表,本文研究了2002~2017年中国区域参与双循环的路径和特征,并分析了基于价值链分工视角的中国区域双循环联动。研究发现:(1)中国经济具有典型的“本地偏好”特征,国内循环起主导作用,国内循环中以区域内分工和贸易为主,国际循环中以最终品出口和简单GVC为主,整体上嵌入复杂NVC和复杂GVC的程度不够;(2)各区域参与双循环均以国内循环为主,但具体循环路径差异明显,且呈现出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国内循环份额呈现出从中心向四周散射减弱的特征,国际循环份额呈现出从四周向中心集中减弱的特征;(3)制造业相对更多参与国际循环,以最终品出口和简单GVC为主,各区域部门的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存在一定的分离;(4)从NVC和GVC的耦合协调水平来看,除少数省份外,多数省份仍未实现双循环联动发展,但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向双循环联动不断演进。文章的结果表明,如何进一步形成阶梯式区域分工、加强NVC和GVC的链接、促进内外有效联动仍然是中国政府构建新发展格局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双循环 路径 联动 嵌入式投入产出表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苏立君 梁俊尚
研究目标:理论上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逆全球化浪潮偶有发生的成因,经验上以中美贸易摩擦为例评估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逆全球化风险。研究方法: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性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区分,资本积累理论及世界投入产出分析法的假设退出模型,使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及中美2018~2019年双边贸易数据。研究发现:资本积累的矛盾是逆全球化浪潮出现的原因,当前以加征关税为主要手段的中美贸易争端对两国总体经济的影响有限,对中国的负面冲击处于可控范围以内。然而,如果中美停止商品贸易,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因此损失约2.5个百分点,新增失业人口将高达千万人以上。研究创新:基于全球生产、分配体系定量考察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部风险。研究价值:揭示了中国短期应充分做好应对潜在的逆全球化冲击的准备,长期应降低外贸对单一国家的依赖,强化多边贸易关系,构建高质量、低风险的国内国际经济新格局。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钱学锋 周文倩
近年来,美国推动实施“友岸外包”政策,使得全球供应链不确定性增加。为明确这一政策产生的影响,本文构建包含投入产出关联、劳动力迁移和资本配置的一般均衡模型,通过切断投入产出关联,增加非关税壁垒以及提高关税3种方式刻画“友岸外包”,量化评估实施“友岸外包”政策给中国和世界带来的经济成本。研究表明:平均而言,3种刻画方式下,中国消费者福利分别降低4.76%、2.74%和2.90%,而世界各国消费者福利遭受的损失分别为11.07%、1.34%和5.93%。机制分解表明,贸易量效应、贸易条件效应和要素配置效应是“友岸外包”经济成本的主要来源。反事实模拟结果显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循环将使“友岸外包”引起的福利损失分别降低27.09%和15.27%。其中,国内循环中要素市场一体化发挥的作用要大于商品市场一体化。此外,全面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可使“友岸外包”造成的福利损失降低43.8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少军 方玉文
研究目标:考察中国经济双循环的比较优势。研究方法:构建基于贸易增加值口径的比较优势指数并结合核密度估计和马尔可夫链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第一,尽管中国省际调出的比较优势呈上升趋势,且在2017年首次突破了1,但中国经济内循环的比较优势仍然不强。第二,尽管中国出口的比较优势呈上升趋势,但始终未突破1,这说明中国经济在外循环中并不具有比较优势。第三,中国各省份在内循环中的比较优势,强于在外循环中的比较优势;中国各部门在内循环与外循环中的比较优势则基本持平。研究创新:首次构建了增加值口径的省际调出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将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研究价值: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薛村 陆江源 张铭慎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导向,国内国际循环对经济发展具有怎样的推动作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重要的理论问题。利用增加值分解方法,以经济与发展合作组织(OECD)国际投入产出表数据(1995—2018年)为主,综合2000—2014年全球投入产出数据(WIOD)、亚洲发展银行(ADB)2008—2020年国际投入产出数据和WIOD历史投入产出数据(1965—2000年),对国内国际循环创造的增加值进行分解,并进一步研究内外循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主要结论有三点:一是1965—2020年,中国GDP国内循环比例经历了U型变化,从改革开放前的95%以上逐渐下降至全球金融危机前的72%左右,近年来又稳步提升至85%。二是1996—2001年,国内、国际循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1.4%和18.6%,2002—2008年,两者变化为69.6%和30.4%,2010—2018年进一步变化为88.0%和12.0%。近年来国内循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强。三是在后工业化大国中,美国国内循环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最强,使得中长期经济增长的绩效明显优于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其他发达经济体,人力资本积累服务、房地产、金融业、信息技术服务等国内循环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胡晨沛 胡霞 陆江源
利用2007—2020年世界投入产出表,对52个经济体农业国内国际循环程度进行测度,进一步基于要素禀赋视角,对农业双循环演进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第一,中国农业国内循环占农业增加值的比例从2007年的79.9%上升至2020年的81.8%,国际循环比例从20.1%降至18.2%,国内循环比例在全球范围内处于较高水平。第二,国际比较发现,农业国内循环比例与农业经济规模总体呈正相关关系,当一国农业经济体量越大时,农业经济对国内循环依赖度更强。第三,分阶段看,在农业经济发展初期,技术、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对农业国内循环比例提高有显著正向影响,但从中长期看,资本、土地的影响将逐步减弱,技术成为中长期提高农业国内循环水平的主要动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