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21)
2023(11257)
2022(9476)
2021(8560)
2020(6821)
2019(15687)
2018(15393)
2017(28925)
2016(15075)
2015(17326)
2014(17165)
2013(17293)
2012(16937)
2011(15919)
2010(16007)
2009(14976)
2008(14537)
2007(12722)
2006(11878)
2005(11392)
作者
(44652)
(37157)
(37090)
(35314)
(24136)
(17810)
(16787)
(14401)
(14361)
(13332)
(12982)
(12327)
(12306)
(12196)
(11797)
(11559)
(11113)
(10746)
(10741)
(10279)
(9771)
(9056)
(8916)
(8752)
(8485)
(8458)
(8141)
(7971)
(7568)
(7362)
学科
(93127)
经济(93046)
管理(37148)
(34529)
方法(29370)
中国(28782)
数学(25680)
地方(25622)
数学方法(25543)
(24588)
企业(24588)
(20247)
(18712)
贸易(18696)
(18134)
业经(17592)
地方经济(15943)
(15816)
金融(15816)
(14846)
(14600)
银行(14591)
(14381)
(14096)
(13832)
农业(13813)
(13551)
环境(13216)
(11089)
产业(10330)
机构
大学(230409)
学院(228899)
(116893)
经济(115004)
研究(93127)
管理(81822)
中国(73382)
理学(68289)
理学院(67427)
管理学(66657)
管理学院(66203)
(50731)
科学(50288)
(50229)
(47270)
研究所(42368)
中心(39946)
财经(39196)
经济学(38672)
(35679)
经济学院(34584)
(34123)
北京(33714)
(33625)
(32977)
(31098)
师范(30868)
财经大学(28914)
科学院(28348)
(27336)
基金
项目(141242)
科学(112552)
研究(107135)
基金(104185)
(89905)
国家(89225)
科学基金(75664)
社会(73003)
社会科(69602)
社会科学(69591)
基金项目(53079)
(51870)
教育(47229)
(44257)
资助(43660)
自然(43448)
自然科(42460)
自然科学(42451)
自然科学基金(41717)
编号(40662)
(37554)
成果(34308)
(32794)
重点(32426)
国家社会(32206)
发展(31619)
(31107)
中国(29939)
课题(29907)
(28921)
期刊
(139757)
经济(139757)
研究(82868)
中国(52274)
(34631)
管理(33241)
(32049)
科学(30545)
学报(29632)
(27960)
金融(27960)
经济研究(24640)
大学(23317)
教育(23239)
农业(22448)
学学(21725)
财经(20433)
业经(19807)
技术(19763)
国际(19010)
(18908)
问题(18696)
(17952)
世界(16807)
统计(15037)
技术经济(13209)
(12920)
(12473)
决策(11356)
经济问题(11322)
共检索到3825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昉  
选取2007—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总体处于较低水平阶段,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空间集聚特征,较高省份主要聚集在东部地区,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布局。进一步分析发现,技术创新、经济发展水平、贸易开放度、产业结构均可促进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提升。鉴于此,应设计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方案,建立国内外价值链协同联动新格局,实施特色化资源配置策略,综合推进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提升。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昉  
选取2007—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研究表明: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总体处于较低水平阶段,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空间集聚特征,较高省份主要聚集在东部地区,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布局。进一步分析发现,技术创新、经济发展水平、贸易开放度、产业结构均可促进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提升。鉴于此,应设计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方案,建立国内外价值链协同联动新格局,实施特色化资源配置策略,综合推进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提升。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康耀武  郑艳洁  秦烨  
文章运用PVAR方法验证经济内循环和外循环存在互动效应,并利用物理容量耦合系统模型测度经济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省际经济双循环存在显著互动协调发展关系,不同省份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经济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仍有一定提升空间;经济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东高中平西低”布局。此外,省际经济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受科学技术创新、科研经费投入等因素影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康耀武  郑艳洁  秦烨  
文章运用PVAR方法验证经济内循环和外循环存在互动效应,并利用物理容量耦合系统模型测度经济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省际经济双循环存在显著互动协调发展关系,不同省份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经济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仍有一定提升空间;经济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东高中平西低”布局。此外,省际经济双循环协调发展水平受科学技术创新、科研经费投入等因素影响。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黄群慧  倪红福  
本文从经济循环的概念逻辑视角阐述"新发展格局",进而构建了基于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国际国内循环测度指标和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内国际循环GDP分解新方法,并利用WIOD数据进行了实证测算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无论是从最终品的国内最终需求率和中间品的本国供给率看,还是从全球价值链GDP分解来看,各方面指标都表明中国国内经济循环的依赖程度在90%上下。从国际比较角度看,依赖于国内循环的GDP占比中国排在第5位,这些都说明了如果单纯基于国内经济循环和国际经济循环的新增经济流量看,在数量上国内经济循环的主体地位基本确立。但是,并不能由此认为新发展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内涵是畅通经济循环,本质特征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仅仅体现为中国经济国内循环量在整体经济循环量中占比高、中国的GDP增长主要依赖于国内经济循环,而是主要体现为以国内高水平自主创新为主驱动经济循环畅通无阻、以持续扩大国内需求为主不断做大经济流量、以发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基于此,本文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相关政策建议:要着力扩大消费以调整内需结构,实现内需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要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建设统一开放有序的国内大市场,要积极扩大开放水平、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充分发挥国内大循环主体作用,要加快自主创新以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形成数字化智能化创新驱动下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黄仁全  李村璞  
研究目标:为揭示我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机理,围绕构建什么样的新发展格局怎么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问题开展研究。研究方法: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模型,通过对比分析中国与全球主要经济体,在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动力的异同。研究发现:我国经济国内依存度呈现“U”形结构特征,均值为80.71%,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第三产业在GDP占比较低是主要原因。中国经济虽已融入全球价值链,但对其他国家的拉动作用不明显,未来与欧盟、东盟和金砖国家的贸易潜力巨大。中国的增加值率,效应为正,中间品消耗呈上升趋势;逆全球化思潮蔓延和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导致各国反馈效应为负。消费、投资和出口仍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对投资的依赖相对较高,消费拉动作用有待提升。研究创新:基于OECD编制的2021版世界投入产出表,全面测度与分析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依存度、关联度和感应度测度,并从增加值率变化效应、结构变化效应(国内乘数效应、反馈效应和溢出效应)、最终品产出变化效应(消费效应和投资效应)探索了经济增长的动力。研究价值:有利于从定量角度深入理解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特点和规律,对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建辉  韩二东  刘鑫  
为了更加精确地测度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简称3E系统)及其子系统的发展状况与协调能力。文章建立了3E系统指标体系,给出了基于改进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的3E系统综合评价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的测度模型。最后,以陕西省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可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娟  段军山  
文章基于对新时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解,从经济规模、经济质量、要素流动和制度环境共四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对2007—2020年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和Markov链对其空间差异、分布动态和演进趋势展开分析。结果显示:(1)2007—2020年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呈现“东高西低”的非均衡状态。(2)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并由东部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差异所带动。(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总体水平的分布曲线有右移现象,主峰高度下降,宽度扩大,存在右拖尾现象,单峰特征明显。(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稳态性较强,存在“俱乐部趋同”和“马太效应”。考虑空间因素以后,该稳定性出现下降,“跳跃式转移”在部分地区成为可能。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付岩岩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不仅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而且能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升级,赋能中国高质量发展。在分析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协调机理的基础上,采用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测度“数实融合”协调发展水平以及内部驱动因素。研究发现“:数实融合”水平呈持续增长态势,但实体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略滞后于数字经济;区域与省级层面“数实融合”协调发展不平衡,呈“东高西低”分布特征;数字经济要素层、创新层是制约耦合效应发挥的“胁迫因素”,实体经济要素层、环境层是制约耦合效应发挥的“约束因素”。鉴于此,应从差异化政策扶持、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发展环境“弱项”补足等方面出发,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协调发展助力赋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高培培  
文章基于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并进一步借助灰色关联度模型筛选影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内部因素。结果显示:数字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与实体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均随时间推移而持续提高;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协调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且呈现东部沿海>北部沿海>南部沿海>长江中游>黄河中游>东北>大西南>大西北的空间分异特征;数字创新与实体创新是影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晓   刘宝琦  
依据单一GDP分解方法测度双循环存在多种缺陷。本文从增加值流转视角比较分析三种GDP分解方法下的直接指标,构建一种以间接指标测度双循环的新框架,并将其应用于中国经济双循环格局演化分析和国际比较分析。研究表明,1995—2018年,中国制造业国内循环比例呈逐渐下降又大幅回调过程,本质上是对中国双循环格局“大内循环倾向”特征的回归,并不代表“国内大循环为主”经济发展格局已经形成;不同经济体双循环格局具有明显异质性,即具有“大内循环倾向”或“小内循环倾向”。这种异质性相对稳定,经济体双循环格局的演变进程主要表现为国内外市场关联和上下游产业关联两种结构力量作用下,在双循环类型空间的局部调整。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出发,反映国内国际循环比例的直接指标不是合适的政策目标,中国应根据不同行业特点,根据间接指标所反映的双循环格局类型和结构特征,聚焦产业链整合和治理挖掘增长潜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惠调艳  郭筱  
文章以西部地区为对象,以2007—2017年为研究区间,运用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水平,以及时空差异及其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西部地区经济-资源-环境耦合互动效应逐渐加强,耦合协调度波动上升,但是大部分省份仍处于轻度不协调或中度不协调阶段;(2)经济、资源、环境三系统综合指数来看,经济呈现波动上升态势,资源子系统相对平稳,稳中略增,而环境子系统在2014年之前呈波动向下态势,2015年和2016年有所好转,但2017年又开始恶化;(3)西部地区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有着显著的空间格局特征,可分为四大梯队,省份差异明显,并且空间差异呈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的演变规律。从不协调原因溯源来看,经济滞后型是主导,部分省份表现为资源滞后型或环境滞后型。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孙华  何健敏  
提出了协调发展水平测度新体系,其内容包括量化定义的完善、表示系统的完善、定量与定性的结合,并结合协同理论提出了"协调的层次性"概念,即从"静态空间协调度"和"动态时空协调度"两个层次理解协调的内涵。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江孝君  杨青山  张郁  王小艳  陈长瑶  
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构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基于耦合协调模型,采用系统分析与综合指数评价法,测度2008和2013年我国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并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我国经济社会分系统发展水平、综合度、耦合度、协调度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水平较高,西北、西南等地区发展水平较低;2008—2013年经济社会分系统及综合协调发展水平均逐渐提高,区域空间差异逐渐缩小。(2)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空间分异特征显著:呈现"级差化"分异特征,总体处于中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江孝君  杨青山  张郁  王小艳  陈长瑶  
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构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基于耦合协调模型,采用系统分析与综合指数评价法,测度2008和2013年我国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并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我国经济社会分系统发展水平、综合度、耦合度、协调度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水平较高,西北、西南等地区发展水平较低;2008—2013年经济社会分系统及综合协调发展水平均逐渐提高,区域空间差异逐渐缩小。(2)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空间分异特征显著:呈现"级差化"分异特征,总体处于中级协调状态;呈现"梯度化"分异特征,经济社会综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呈东部>中部>西部的发展格局;呈现"集群化"分异特征,城市群区域的协调度明显高于其它区域。(3)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城市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壮大城市发展规模、提升经济发展实力是提高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研究从提升经济社会分系统发展水平、强化系统间相互作用,优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策,优化经济社会区域发展战略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