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493)
- 2023(18168)
- 2022(15688)
- 2021(14673)
- 2020(12461)
- 2019(28829)
- 2018(28422)
- 2017(54804)
- 2016(29734)
- 2015(33626)
- 2014(33609)
- 2013(33614)
- 2012(31274)
- 2011(28529)
- 2010(28505)
- 2009(26562)
- 2008(26136)
- 2007(23121)
- 2006(20076)
- 2005(18166)
- 学科
- 济(136744)
- 经济(136609)
- 管理(83881)
- 业(79293)
- 企(64787)
- 企业(64787)
- 方法(59813)
- 数学(52418)
- 数学方法(51905)
- 中国(34523)
- 农(32739)
- 财(31621)
- 学(29297)
- 业经(27383)
- 地方(27299)
- 贸(24521)
- 贸易(24511)
- 易(23758)
- 制(23028)
- 农业(21930)
- 务(19835)
- 财务(19756)
- 和(19728)
- 财务管理(19712)
- 银(19558)
- 融(19516)
- 金融(19513)
- 银行(19499)
- 环境(19181)
- 理论(19124)
- 机构
- 大学(438282)
- 学院(433431)
- 济(184822)
- 经济(181049)
- 管理(167903)
- 研究(152441)
- 理学(145255)
- 理学院(143593)
- 管理学(141171)
- 管理学院(140392)
- 中国(113953)
- 科学(93684)
- 京(93416)
- 财(82361)
- 所(78153)
- 农(72818)
- 研究所(71343)
- 中心(68110)
- 财经(66609)
- 业大(64968)
- 江(62233)
- 经(60563)
- 北京(59519)
- 农业(57451)
- 经济学(57361)
- 范(56339)
- 师范(55819)
- 院(54543)
- 经济学院(51648)
- 州(50094)
- 基金
- 项目(291817)
- 科学(228872)
- 基金(213405)
- 研究(210339)
- 家(186989)
- 国家(185502)
- 科学基金(157977)
- 社会(133762)
- 社会科(126874)
- 社会科学(126840)
- 基金项目(112622)
- 省(111385)
- 自然(102732)
- 自然科(100336)
- 自然科学(100307)
- 自然科学基金(98546)
- 教育(95598)
- 划(94538)
- 资助(89021)
- 编号(84344)
- 成果(68972)
- 重点(65507)
- 部(65296)
- 发(62251)
- 创(59627)
- 课题(57718)
- 科研(56222)
- 创新(55809)
- 教育部(55772)
- 国家社会(55750)
- 期刊
- 济(201518)
- 经济(201518)
- 研究(129932)
- 中国(79113)
- 学报(71398)
- 农(65548)
- 科学(64875)
- 财(62435)
- 管理(59996)
- 大学(53149)
- 学学(50067)
- 农业(45076)
- 教育(41894)
- 融(38007)
- 金融(38007)
- 技术(35993)
- 经济研究(33538)
- 财经(33433)
- 业经(30137)
- 经(28684)
- 问题(26299)
- 业(24095)
- 技术经济(22548)
- 贸(22041)
- 图书(22001)
- 统计(20807)
- 理论(20707)
- 世界(20087)
- 版(20047)
- 科技(19570)
共检索到6381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彭勇
本文运用偏度(Skewness)统计量,检验了我国28个省及直辖市的GDP时间序列的非对称性,同时也对28个省及直辖市的GDP数据对我国GDP序列的非对称性冲击影响进行了检测;体制的变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造成我国经济周期非对称性波动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经济周期 非对称性 GDP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饶晓辉
笔者采用Clements和Krolzig参数检验方法,利用我国1979年第1季度~2009年第4季度实际季度GDP增长率数据,对我国经济周期的深度、尖度及陡度型非对称、经济周期的划分以及持续性等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周期具有陡度型非对称特征,但并不具备深度型和尖度型非对称特征;我国经济从低速增长状态转移到高速增长状态的可能性较大,远远大于经济从低速增长状态转移到适速增长状态的可能性;经济处于适速增长阶段的持续性最高,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的持续性次之,而低速阶段持续性最低,且它具有一定的惰性但又具有较高的概率转向高速增长阶段。
关键词:
经济周期 深度 陡度 尖度 持续性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李晓峰 陈志斌 陈华
本文采用带马尔科夫区制转换的VECM模型在多国经济框架下有效地识别和分析了从1991年至2008年世界经济周期的演化特征,进而研究了世界经济周期演化对中国经济的非对称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世界经济在"经济增长"阶段的持续性要强于"经济衰退"阶段,世界经济由"经济衰退"转向"经济增长"的概率为0.34,而由"经济增长"向"经济衰退"转换的概率为0.16。世界经济周期的转换一般是在一个季度以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程度最深,进而经过七个季度后影响逐渐消失;对此,当期中国经济增长率将做出不同程度的反应,如果世界经济是由"经济增长"向"经济衰退"阶段转换时,那么中国经济增长率将下降0.1个百分点。同时本文还...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徐大丰 朱平芳 刘弘
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对于经济周期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利用HP滤波和时间趋势剔除技术对中国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对数序列(季度)进行了长期趋势的剥离,得到了反映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周期成分;区分了关于经济周期的两种类型的非对称:深度型(DEEP)非对称和陡峭型(STEEP)非对称;利用Sichel(1993)提出的对经济周期非对称性的检验方法,对中国的主要宏观经济变量进行了非对称性的检验,结果发现了实际GDP(对数)等经济变量中周期性非对称的证据。实际GDP(对数)序列出现周期性非对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实证研究表明价格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了非对称性调整,而价格的非对称性调整会导致对社会...
关键词:
经济周期 非对称性 趋势剔除 价格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刘金全 范剑青
本文利用时间序列模型等计量方法 ,对一些主要宏观经济变量序列进行随机分解和相关性分析 ,对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和长尾性质进行大量实证检验 ,对一些主要宏观经济变量序列之间的扰动和关联进行了计量分析 ,从中不仅识别了经济波动当中的各种非对称类型 ,而且分析了产生非对称的原因。本文分析得到的一些重要检验结果 ,可以作为描述中国经济波动的重要典型化事实 ,可以用于进一步分析和判断中国经济的运行趋势 ,检验和校正相应的经济理论。本文认为中国经济周期的非对称 ,主要是由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造成的 ,而价格水平和总需求等因素却保持了比较明显的稳定性。通过经济周期的非对称分析和经济变量周...
关键词:
经济周期 非对称性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刘金全,刘志刚,于冬
In this paper we used the Plucking model to test the asymmetric patterns in China's business cycle. We find the evidences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lucking effect in output growth. The negative shock to output is not able to influence the growth trend in long run. The growth could return to its trend more quickly after the economy recoveries from the contracting phase in business cycle. These empirical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macroeconomic control has play the roles of stabilizing economy, and the abilities of keeping rapid and stable growth have been enforced.
关键词:
经济周期 区制转移 状态空间模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董颖 唐晓彬 武一
文章对我国1952~2009年经济周期波动进行研究,识别和检验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基本特征,发现二机制状态的Markov机制转换模型对于刻画我国经济周期波动比较适合,刻画了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在改革开放前后呈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特征,改革开放前经济周期波动十分明显,呈现出大起大落的特征;改革开放后,经济周期波动比较平缓。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明辉 刘磊 朱晓语
1998年以来,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对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日益显著。为了检验我国扩张性与紧缩性货币政策操作是否存在经济周期上的非对称性,选取1998年3月—2012年3月的季度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着重研究在不同的经济周期阶段货币政策对产出波动和物价水平的影响。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对于我国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货币政策对产出和物价水平的影响都存在非对称性:在经济扩张时期,货币政策对产出波动的影响均大于经济衰退时货币政策对产出波动的影响;而在经济衰退时期,货币政策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均大于经济扩张时期货币政策对物价水平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经济扩张和衰退时期我国货币政策效果在产出和物...
关键词:
货币政策 经济周期 非对称性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陈浪南 刘宏伟
本文利用1979年至2004年之间中国GDP季度数据,采用三区制马尔可夫均值和方差转移的二阶自回归(MSMV(3)-AR(2))模型和贝叶斯Gibbs抽样非参数估计方法,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非对称性和持续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MSMV(3)-AR(2)模型对我国经济状况提供了很好的拟合,显著支持增长率序列具有三区制状态:低速增长阶段,适速增长阶段和高速增长阶段。我国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主要体现在各个增长阶段的均值、方差、阶段性之间的转移概率的不同。我国经济周期的持续性主要体现在各个增长阶段的自维持概率和阶段性之间的转移概率的不同。此外,我国经济"适速增长阶段"的稳定性最高,"高速增长阶...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陈乐一 张文军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我们发现经济周期非对称性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并且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最初的研究基本上集中于经济周期非对称性的类型,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文献开始致力于经济周期非对称性的机理研究方面,并且近些年来,对非对称性问题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其理论意义即学术价值和政策含义方面。
关键词:
经济周期非对称性 产能约束说 金融摩擦说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贾凯威
使用1980~2010年的季度数据,应用带通谱回归技术分两个阶段研究人民币汇率传递关于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效应。研究结果显示:人民币汇率传递存在关于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在汇率传递的第一阶段,繁荣时期的本币升值对进口价格的影响小于其他周期阶段的影响;在汇率传递的第二阶段,繁荣时期的进口价格上升对本国物价水平的影响比其他周期阶段更强;此外,从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波动在第一阶段的传递具有完全性,而在第二阶段的传递则为部分传递。鉴于汇率传递具有关于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货币政策的相机抉择操作要注意"冷热"有别,增强政策的灵活性与前瞻性。
关键词:
汇率传递 非对称性 经济周期 带通谱回归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学功 李楠楠
本文首先使用信息准则、LR检验及残差Q检验选择能够拟合中国真实GDP季度增长的最优MS-UC模型,检验结果表明三永久机制转换的MS-UC模型拟合最优,从而说明结构变化导致了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及经济增长的非对称性。从模型估计的结果来看,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可以划分为与供需管理经济政策相关的三个阶段:1992年第2季度-2007第2季度的高速增长期、2007第3季度-2011第3季度的增长换挡期以及2011第4季度至今的经济新常态时期。将MS-UC模型简化为ARIMA模型后,利用各阶段隐含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经济增长持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学功 李楠楠
本文首先使用信息准则、LR检验及残差Q检验选择能够拟合中国真实GDP季度增长的最优MS-UC模型,检验结果表明三永久机制转换的MS-UC模型拟合最优,从而说明结构变化导致了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及经济增长的非对称性。从模型估计的结果来看,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可以划分为与供需管理经济政策相关的三个阶段:1992年第2季度-2007第2季度的高速增长期、2007第3季度-2011第3季度的增长换挡期以及2011第4季度至今的经济新常态时期。将MS-UC模型简化为ARIMA模型后,利用各阶段隐含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经济增长持续性的非对称性特征可知:在供给管理为主的阶段,政策冲击具有显著的长期增长效应;而在需求管理为主的阶段,政策冲击以短期增长效应为主。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金全 张海燕
我国的经济周期形态已经出现了新的态势 ,在经济周期分界模糊和波动性降低的同时 ,主要宏观经济变量波动性的关联和反应方式也体现出一定程度的非对称性 ,显示出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市场规模和体制转变的动态性和阶段性特征。经济周期形态和波动性模式的改变 ,说明我国经济增长过程已经从经济“软着陆”阶段逐渐转变为经济“软扩张”阶段 ,方向性、规则性和阶段性更为明确的宏观经济政策将促使我国经济继续保持稳定的快速增长 ,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构筑和形成我国经济的第一轮增长型长波的主体。
关键词:
经济周期 经济波动 波动性 非对称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唐晓彬 向蓉美
文章利用多变量动态的Markov机制转换的状态空间模型,结合中国1992年第1季度至2009年第2季度的宏观经验数据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协动性与非对称性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1992年以来,我国经济总体运行较为平稳,协动性特征显著但非对称性特征不明显,进而揭示出了此期间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与运行规律,从而为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