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28)
- 2023(11806)
- 2022(9942)
- 2021(9210)
- 2020(7892)
- 2019(18404)
- 2018(18003)
- 2017(34592)
- 2016(18693)
- 2015(21931)
- 2014(21984)
- 2013(22240)
- 2012(21439)
- 2011(19781)
- 2010(19848)
- 2009(19015)
- 2008(18933)
- 2007(17101)
- 2006(15110)
- 2005(13848)
- 学科
- 济(106101)
- 经济(106007)
- 管理(52698)
- 业(49011)
- 方法(45414)
- 数学(40886)
- 数学方法(40566)
- 企(38846)
- 企业(38846)
- 中国(26187)
- 农(22580)
- 财(21818)
- 地方(21307)
- 学(19470)
- 贸(19101)
- 贸易(19093)
- 易(18530)
- 业经(18003)
- 制(16798)
- 农业(14879)
- 融(14563)
- 金融(14561)
- 银(14131)
- 银行(14099)
- 地方经济(13979)
- 行(13512)
- 环境(13457)
- 和(13418)
- 务(12838)
- 财务(12808)
- 机构
- 大学(294482)
- 学院(289582)
- 济(136649)
- 经济(134163)
- 管理(107304)
- 研究(105467)
- 理学(91866)
- 理学院(90810)
- 管理学(89424)
- 管理学院(88877)
- 中国(81493)
- 京(62242)
- 科学(61189)
- 财(60400)
- 所(54237)
- 研究所(48984)
- 财经(48531)
- 农(47932)
- 中心(47246)
- 经济学(44967)
- 经(44093)
- 江(42685)
- 经济学院(40513)
- 业大(40235)
- 北京(40015)
- 农业(37920)
- 范(36979)
- 院(36792)
- 师范(36641)
- 财经大学(35895)
- 基金
- 项目(183174)
- 科学(144328)
- 基金(136056)
- 研究(132296)
- 家(118464)
- 国家(117560)
- 科学基金(99705)
- 社会(87484)
- 社会科(83085)
- 社会科学(83062)
- 基金项目(70548)
- 省(67687)
- 自然(62202)
- 自然科(60800)
- 自然科学(60779)
- 教育(60466)
- 自然科学基金(59765)
- 资助(57881)
- 划(57852)
- 编号(51030)
- 部(42877)
- 成果(42678)
- 重点(41463)
- 发(40046)
- 国家社会(37755)
- 教育部(37063)
- 创(36725)
- 课题(35612)
- 中国(35304)
- 大学(35182)
共检索到4435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卢建
Ⅲ对货币波动成因论的实证检验西方的货币主义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数量的增减是经济发生波动的唯一原因。当银行降低利率、放宽信贷时,就会引起生产的扩张和收入的增加,这又会进一步促进信用扩大;但信用并不能无限扩大,当高涨阶段后期银行被迫紧缩信用时,就会引起生产下降,继而出现经济衰退。因此,为了稳定经济,持这种理论的经济学家,如米尔顿·弗里德曼等人,主张实行货币供应量按固定增长率增加的“单一规则”。在我国,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施发启
With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the author analysed the existence of China's economic cycle,and discussed the character and origin of each cycle.
关键词:
经济周期 统计检验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卢建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逊在他的《经济学》一书中曾经把各种不同的周期理论划分为两大类别: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外生的”和“内生的”)理论。外部因素理论认为,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经济制度之外的某些事物的波动——如太阳黑子或星象、战争、革命、政治事件、金矿的发现、人口和移民的增长,新疆域和新资源的发现、科学发明和技术改良。内部因素理论则在经济制度本身之内寻找导致经济周期的自我推动机制,从而认为,由于某些经济变量的存在,每一次扩展阶段给衰退和收缩创造条件,而每一次收缩又为复苏和扩展创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卢建
本文在探讨衡量经济周期的一般标准和图解的基础上,使用“剩余法”和“直接法”测定出长度为10年左右和7年左右的两种中国经济周期,并将后者确定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作者划分出不同经济发展时期两种性质的中国经济周期。即古典周期和增长周期,并论述了前者转化为后者的标志和过程以及它们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通过国际比较研究,阐述了中国经济周期的长度、波动幅度和国际关系等方面的特征。然后,为寻求中国经济周期的发生原因,作者对几种重要的理论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否定性结论。进而,本文提出“周期裂变”的结论假说,论述了早期工业化以后,工业周期与农业周期的分裂过程以及工业周期对经济周期的决定作用;接着,通过进一步分...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郭众 宋燕萍
在现代经济周期理论中,投资波动被认为是导致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因素。本文在对我国经济周期进行划分和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应用"乘数-加速数"模型对经济周期波动的敛散性进行定量分析,并得出结论。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彭勇
本文运用偏度(Skewness)统计量,检验了我国28个省及直辖市的GDP时间序列的非对称性,同时也对28个省及直辖市的GDP数据对我国GDP序列的非对称性冲击影响进行了检测;体制的变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造成我国经济周期非对称性波动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经济周期 非对称性 GDP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粟壬波 陈乐一
基于1990-2013年中国及其28个主要贸易伙伴的相关数据,在非线性框架内探讨中国经济周期国际协同在不同区制、不同国家组别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不同区制内国际协同的持续性存在非对称性;面对区制状态转换的冲击,中国经济的动态调整行为在持续时间、反应速度及调整幅度上存在差异;双边直接投资、产业结构相似度与金融开放程度对国际协同的影响存在国家异质性特征;贸易一体化对中国经济周期国际协同的影响存在产业结构的门槛效应。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宁晓青 陈柏福
经济周期波动与产业结构变动问题已成为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的重点,但诸多的理论研究基本上都是将它们分割开来进行的,即使存在少量关于经济周期波动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的研究,其研究方法和结论也存在较大的分歧。通过对中国1953—2007年间经济周期波动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实证研究,我们发现经济周期波动是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原因,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周期波动也具有显著的影响。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志雄 胡智
对中国经济周期的研究是许多经济学家普遍关注的问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理论界比较有代表性的"谷—谷"划分法,中国经历了四个经济周期。本文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1978年~2003年中国经济周期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与"谷—谷"划分法相同的结论,同时分析了2003年中国经济是否是新一轮经济周期的开端这一问题,并对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进行解释。
关键词:
经济周期 系统聚类分析 模糊聚类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华冬芳 洪敏
文章利用萨缪尔森的"乘数-加速数"模型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进行了理论分析,并运用Matlab软件对之进行模拟。分析了加速数、边际消费倾向与政府宏观调控时间、力度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周期的波动呈平稳且收敛的阶梯波动。
关键词:
乘数—加速数模型 经济周期波动 收敛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吕朝凤 黄梅波
本文先确定1979~2009年间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特征事实:消费、投资波动与产出高度相关,产出波动高于消费波动,但低于投资波动。然后,采用随机动态一般均衡方法,将居民消费的习惯形成和借贷约束引入RBC模型对中国经济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1)本文模型能够解释实际消费、就业、投资和产出波动的82.22%、79.09%、99.75%、99.57%;(2)这一模型对中国宏观经济的解释力要强于未包含劳动的RBC模型、包含资本劳动的可分劳动RBC模型、引入居民消费的习惯形成的可分劳动RBC模型。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吕朝凤 黄梅波
本文构建了一个同时引入偏向性技术变迁与中性技术冲击的包含居民消费的习惯形成的随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并以此模型为基础,对1979-2009年间中国宏观经济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模型的预测结果与中国的特征事实较一致;对中国宏观经济的解释力要强于未包含劳动的RBC模型、包含资本劳动的可分劳动RBC模型、引入居民消费的习惯形成的可分劳动RBC模型,说明这一模型更符合中国经济的特征事实;与正的中性技术冲击具有正财富效应相反,正的偏向性技术变迁冲击具有明显的负财富效应特征;我国1979-2007年间推行的降低劳动弹性的偏向性技术变迁工业化发展战略促进了我国居民消费的增加、资本积累与GDP产出的提高,故而...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磊 李勇 王满仓
本文将我国的经济波动分为市场性波动和体制性波动两个方面,二者共同构成了转轨时期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非典型特征:由"大起大落"向"高位收敛"转变。据此,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下述结论:(1)体制性波动是导致我国经济周期呈现出"大起大落"的重要因素;(2)体制性波动的减弱和市场性波动的增强导致了我国的经济周期从"大起大落"向"高位收敛"转变;(3)"市场性波动"在风险和信息方面所引起的波动要显著性的小于"体制性波动"。本文的实证分析也证明了上述结论。最后,本文得出结论并指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邹战勇 杨焕波 李星
文章选取1992—2016年的经济年度数据构建经济周期指数,采用HP滤波方法,分析政府的投资力度与经济周期波动的相关关系,解剖中国经济周期的波动特征;并根据中国经济特有现象和经济周期的核心驱动因素,分析了经济周期的特征,从而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经济周期 协同创新 政府宏观调控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梁琪 滕建州
本文采用最新的随机游走滤波分析方法对中国1952~2003年间的13个宏观经济总量的波动特征、共动性和因果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总产出的周期长度在改革开放之后呈现出延长且波动幅度下降的趋势,而且总产出的波动主要受到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出波动的影响,长期以来第一产业发展对总产出的制约在改革开放之后消失了,结果还显示要素投入在中国经济增长中依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总体来说,中国经济周期在改革开放以后呈现出更加明显的一般性周期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