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14)
2023(7013)
2022(5779)
2021(5310)
2020(4372)
2019(10121)
2018(9815)
2017(18469)
2016(9506)
2015(11137)
2014(10864)
2013(11208)
2012(10936)
2011(10465)
2010(10354)
2009(9882)
2008(9327)
2007(8030)
2006(7539)
2005(7138)
作者
(28049)
(23568)
(23395)
(22614)
(15242)
(11179)
(10603)
(9167)
(9015)
(8401)
(8135)
(7768)
(7602)
(7590)
(7485)
(7287)
(6999)
(6744)
(6731)
(6184)
(6124)
(5631)
(5586)
(5500)
(5400)
(5391)
(5045)
(4743)
(4655)
(4623)
学科
(70331)
经济(70281)
方法(23723)
管理(23303)
数学(21477)
数学方法(21399)
(19594)
中国(17846)
地方(16054)
(14374)
企业(14374)
(13566)
贸易(13558)
(13228)
地方经济(12141)
(10919)
(10604)
金融(10604)
业经(10527)
(10436)
(9682)
(9112)
环境(9081)
(8882)
银行(8875)
(8737)
关系(8671)
(8062)
(7560)
(7443)
机构
大学(153877)
学院(150077)
(86814)
经济(85700)
研究(62952)
管理(53345)
中国(49678)
理学(45089)
理学院(44566)
管理学(44187)
管理学院(43896)
(35527)
(32725)
科学(31942)
(31474)
经济学(30406)
财经(28534)
研究所(28446)
经济学院(27201)
(26201)
中心(26159)
北京(21859)
(21844)
财经大学(21311)
科学院(19881)
(19853)
(19665)
(18305)
师范(18206)
社会(18099)
基金
项目(92475)
科学(74189)
基金(71492)
研究(68630)
(62254)
国家(61871)
科学基金(52178)
社会(49302)
社会科(47117)
社会科学(47109)
基金项目(36097)
(30555)
资助(30444)
教育(29741)
自然(29721)
自然科(29067)
自然科学(29059)
自然科学基金(28590)
(27018)
编号(23979)
国家社会(22979)
(22964)
中国(22819)
(21866)
重点(21219)
成果(20321)
教育部(20303)
(19602)
经济(19443)
人文(19037)
期刊
(99178)
经济(99178)
研究(55154)
中国(28578)
(25227)
管理(21511)
科学(20026)
学报(19308)
经济研究(18468)
(17879)
(17303)
金融(17303)
财经(16017)
国际(15358)
大学(15257)
(15069)
学学(14461)
(14106)
问题(13662)
世界(13210)
农业(12517)
技术(11731)
业经(10836)
技术经济(9558)
教育(8906)
统计(8899)
经济问题(8047)
(7832)
(7239)
(6953)
共检索到2437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袁富华  汪红驹  张晓晶  
基于动态单因子模型,本文就1996~2008年中国与美国、日本和欧盟三大经济体的周期关联问题进行了探索,结论认为:存在两种力量左右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动,一种是日益扩大的对外经济联系具有使中国经济波动"收敛于"世界经济波动的倾向;一种是国内特殊的投资和消费模式具有使中国经济波动"脱钩于"世界经济波动的倾向。从中国入世之后GDP国际关联的特征来看,"收敛性"力量更强一些;而计量分析进一步表明中国经济增长波动的约58%可以由世界公共因子来解释。由此可见,中国经济的全面复苏还有赖于外部环境的改善。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曹永琴  李泽祥  
运用恒常条件相关(CCC)和动态条件相关估计方法(DCC),本文考察了中国金融经济周期与真实经济周期的动态关系。研究发现,从1999年开始,随着中国金融深化程度和金融市场开放度的提高,金融经济周期与真实经济周期的动态关联程度持续上升。金融因素对经济周期的影响越来越显著,货币政策对真实经济的引导效果进一步强化,金融经济周期在中国表现愈加明显。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平抑经济波动时,不能仅以真实经济指标作为参考,还应参考金融经济指标。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邓创  王一森  
综合运用连续小波变换与频域连通性等方法,探究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和各个行业领域不同频率波动成分的叠加机理,检验不同频域内经济周期与政策周期的交互影响动态。研究表明,经济周期由不同频率波动成分叠加谐振而成,其中4年左右的主周期波动主要由工业、农业、建筑业、金融业与房地产业复合驱动形成,在全球金融危机及新冠肺炎疫情时期,2年左右的短周期波动相对凸显且主要由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与交通运输业等驱动形成;财政政策周期(货币政策周期)主要在高频(低频)波动成分上对经济周期产生短期(长期)影响效应,而经济周期对经济政策周期的溢出影响则均集中于低频波动成分。这些研究为新时期协调运用各类宏观调控政策实施定向精准调控,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与调节机制,从行业叠加和时频关联视角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依据和政策启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孙祁祥  郑伟  肖志光  
本文使用研究经济周期的指标和方法,对保险周期的基本特征及其与经济周期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保险业在1980~2008年间经历了频率相对较低、幅度相对较大的扩张型周期性波动;新兴市场国家和工业化国家保险周期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前者波动幅度较大,主要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后者则主要取决于微观市场环境的变化。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蔡群起  龚敏  
基于全新的中国季度宏观数据集,利用时域相关分析和频域互谱分析方法对1992年以来中国经济波动的典型事实进行全面归纳,之后运用G7国家的数据横向比较中国经济波动特征与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异同,并深入分析其差异的成因,最后提出理解中国经济波动的模型框架以及对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下行成因的启示。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粘持性与发达经济体相似,但波动性显著偏高,而各变量同GDP波动的相关性则显著偏低;相对于G7国家,中国的投资、资本、劳动、政府消费、净出口及货币等变量的波动别具一格;可贸易和不可贸易部门框架可以较好地解释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的持续下行。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粟壬波  陈乐一  
基于1990-2013年中国及其28个主要贸易伙伴的相关数据,在非线性框架内探讨中国经济周期国际协同在不同区制、不同国家组别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不同区制内国际协同的持续性存在非对称性;面对区制状态转换的冲击,中国经济的动态调整行为在持续时间、反应速度及调整幅度上存在差异;双边直接投资、产业结构相似度与金融开放程度对国际协同的影响存在国家异质性特征;贸易一体化对中国经济周期国际协同的影响存在产业结构的门槛效应。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蔡群起  龚敏  
基于全新的中国季度宏观数据集,利用时域相关分析和频域互谱分析方法对1992年以来中国经济波动的典型事实进行全面归纳,之后运用G7国家的数据横向比较中国经济波动特征与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异同,并深入分析其差异的成因,最后提出理解中国经济波动的模型框架以及对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下行成因的启示。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粘持性与发达经济体相似,但波动性显著偏高,而各变量同GDP波动的相关性则显著偏低;相对于G7国家,中国的投资、资本、劳动、政府消费、净出口及货币等变量的波动别具一格;可贸易和不可贸易部门框架可以较好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贺书锋  郭羽诞  
经济周期国际协同是中国对外开放过程中的重要经济现象。本文考察了1960-2007年间中国与27个主要贸易伙伴国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发展变化,发现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尤其与亚洲国家周期协同性在增强,而与发达国家周期协同性在减弱。协同性指标和Granger检验进一步证实中国与样本国经济周期协同性具有群体差异性特征,聚类分析可以把27个样本国划分为主动高协同亚洲国家、被动高协同发展中国家、中协同发达国家、低协同发达国家等四个特征明显的类别。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连城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已经运行了3个周期。最近一轮经济周期的波峰年是2007年,从2008年开始,中国经济掉头向下,进入了新一轮的收缩阶段。本轮经济周期的收缩期会持续多久?经济复苏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怎样从经济周期运行规律的角度把握未来宏观经济的走势,并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正确的政策调控?只有深入理解经济周期的制度原因和形成机制,才有可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刘晓曙  
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怎么理解这个经济现象?为什么会持续这么长时间的下行?当前经济又处在什么样的阶段?这对经济学家来说是一项挑战性的工作。事实上,把中国经济放在国际经济大历史视野中去分析比较,就会发现对于中国经济来说,除人口因素外,资本效率遵循先递增后递减的周期规律在其中起着支配作用。人口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速度转换人口与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的投入要素。人口结构中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刘漪  
金融危机之后,资本监管顺周期问题凸显,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先从理论方面指出,资本监管顺周期会通过银行信贷传导到一国经济产出,造成经济周期波动幅度变大,威胁金融安全,影响经济稳定。再运用1996~2012年GDP和银行信贷同比增长率的季度数据为样本,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的实证方法,证明经济产出和银行信贷具有长期均衡关系,并有单向Granger因果。其次运用两次金融危机前后经济繁荣和萧条时期的数据,具体印证实证和理论的结果。最后提出逆周期操作的监管措施。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郎丽华  张连城  
与经济周期相联系,一国的对外贸易也存在周期性,即国际贸易周期或对外贸易周期。国际贸易周期分为进口贸易周期和出口贸易周期。中国的进口贸易周期决定于中国的经济周期,而中国的出口贸易周期则决定于世界经济周期。无论是进口贸易周期还是出口贸易周期,都存在扩张期和收缩期两个阶段。本文运用朱格拉周期理论,通过分析对外贸易周期与经济周期的相关关系,试图揭示中国对外贸易周期的变动规律,旨在为政府在经济周期和国际贸易周期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贸易政策奠定理论基础。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颜昌华  刘尧成  
本文应用异方差时变参数模型(SV-TVP-VAR)分析中国金融周期对经济周期冲击的动态影响机制。主要结论包括如下三点:首先,在2009年后中国金融周期自身呈现出明显的顺周期性,虚假繁荣背后的资产泡沫问题不容小觑;其次,2015年以后中国经济周期进入"未完成的衰退"阶段,金融周期下行冲击对GDP的长期影响显著为负;最后,基于央行中性的货币政策,中国金融周期冲击对CPI的长期影响不明显。文末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岑丽君  黄新克  
本文利用1979-2013年宏观经济数据和HP滤波的GDP与信贷数据,运用相关系数、共同周期方法和GranGer因果检验,考察了中国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之间的关联性。实证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周期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和协同关系,短期内GDP周期波动是信贷周期的格兰杰原因,而在长期信贷周期波动是实体经济周期的格兰杰原因,信贷规模变化有助于预测未来实际产出波动。因此,我国宏观调控政策设计需要重视金融要素与实体经济的耦合发展。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施发启  
With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the author analysed the existence of China's economic cycle,and discussed the character and origin of each cycle.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