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738)
2023(17103)
2022(14592)
2021(13745)
2020(11436)
2019(26300)
2018(25922)
2017(49400)
2016(26980)
2015(30354)
2014(30051)
2013(30139)
2012(27994)
2011(25683)
2010(25674)
2009(23532)
2008(22927)
2007(20071)
2006(17794)
2005(15888)
作者
(80795)
(67469)
(66993)
(63930)
(43226)
(32260)
(30327)
(26436)
(25728)
(24027)
(23368)
(22909)
(21713)
(21446)
(21123)
(20817)
(19947)
(19686)
(19372)
(19251)
(16945)
(16722)
(16244)
(15393)
(15150)
(15051)
(14934)
(14402)
(13641)
(13394)
学科
(124157)
经济(124026)
管理(72335)
(67647)
(55003)
企业(55003)
方法(51821)
数学(45244)
数学方法(44751)
中国(31803)
(28968)
(28865)
(25678)
地方(25302)
业经(24632)
(21343)
贸易(21332)
(20687)
(20020)
农业(19329)
(17950)
理论(17874)
环境(17713)
(17326)
金融(17324)
(17242)
银行(17181)
(16546)
技术(15900)
(15307)
机构
大学(398133)
学院(392129)
(165460)
经济(162211)
管理(148875)
研究(143379)
理学(129076)
理学院(127483)
管理学(125151)
管理学院(124449)
中国(105880)
科学(89956)
(85454)
(74126)
(72620)
研究所(68219)
(68145)
中心(62330)
业大(60215)
财经(58951)
(56409)
北京(54313)
(53799)
农业(53791)
(52810)
师范(52270)
经济学(51641)
(51472)
经济学院(46323)
(44737)
基金
项目(268724)
科学(211230)
基金(197255)
研究(191261)
(174807)
国家(173456)
科学基金(146737)
社会(121954)
社会科(115612)
社会科学(115578)
基金项目(104183)
(101873)
自然(96326)
自然科(94092)
自然科学(94066)
自然科学基金(92404)
(87656)
教育(87155)
资助(81815)
编号(74922)
成果(61743)
重点(61225)
(60137)
(57686)
(55017)
课题(52333)
科研(51943)
创新(51566)
国家社会(51138)
教育部(51016)
期刊
(181435)
经济(181435)
研究(119206)
中国(74049)
学报(68745)
科学(62796)
(61366)
管理(54703)
(52726)
大学(51048)
学学(48246)
农业(42611)
教育(39858)
(32606)
金融(32606)
技术(31661)
经济研究(30418)
财经(29751)
业经(25991)
(25622)
问题(23652)
(22756)
技术经济(19759)
(19387)
图书(19131)
(18807)
世界(18748)
科技(18440)
资源(18085)
理论(17951)
共检索到5796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金全  毕振豫  
了解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是进行宏观调控的前提条件。本文在构建DSGE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脉冲响应分析与反事实模拟等方法考察了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驱动因素及其阶段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经济周期的更迭,经济波动的冲击来源也会发生改变。"软扩张"时期和"次贷危机"时期经济周期主要受技术冲击驱使,而"新常态"下经济波动的主要来源是工资加成冲击与消费偏好冲击。为此,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时应该做到有的放矢,清晰判断不同时期冲击来源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构建更加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不断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陈乐一  
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周期波动问题的研究进展很快,取得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解释至今没有形成一种较为完善和令人信服的理论观点。建国以来,中国经济在周期性波动中持续增长,取得了种种辉煌成就,也历经了种种坎坷。本文拟对90年代以来的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作些探讨。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刘树成  
论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阶段刘树成(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本文所述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阶段有两个含义:第一,改革前后作为两大阶段相比,改革之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进入了新的阶段;第二,与改革后这一阶段已经发生的四次周期波动相比,即将来临的...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刘金全,刘志刚,于冬  
In this paper we used the Plucking model to test the asymmetric patterns in China's business cycle. We find the evidences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lucking effect in output growth. The negative shock to output is not able to influence the growth trend in long run. The growth could return to its trend more quickly after the economy recoveries from the contracting phase in business cycle. These empirical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macroeconomic control has play the roles of stabilizing economy, and the abilities of keeping rapid and stable growth have been enforced.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姚敏  周潮  
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历来受到中国经济学界和政府部门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以经济周期理论为依据,采用GDP增速指标和"谷—谷"法,将1953—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分为11个周期。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从改革开放前的"低位—剧烈振荡"型转变为改革开放后的"高位—平缓波动"型,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波动呈现微波化特征,经济周期波动整体上呈收敛态势。本文认为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是内部传导机制与外部冲击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分别从内生和外生角度探讨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星  陈小虎  邹战勇  
在开放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际经济周期传导成为常态。文章在区分中美两国产业内、外贸易的条件下,控制资本账户,利用MSAR-TVTP与SVAR模型,引入中美产业结构、汇率制度等因素,深入分析美国经济周期波动通过直接与间接的国际贸易渠道对中国经济的阶段性影响。结果表明,金融危机前,美国经济周期波动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对中国经济影响显著,但是之后,其传导效应发生了明显变化。同时,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在传导过程中也发挥着不一样的效果。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同斌  高铁梅  
本文基于新凯恩斯附加预期的IS曲线,构造经济增长周期波动的一致合成指数代表综合产出缺口序列,选取状态空间模型估算预期变量,采用时变概率的马尔科夫区制转移(MS-TVTP)模型研究了中国经济增长周期波动的阶段运行特征与驱动机制。结论认为:产出缺口预期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显著为正,实际利率变量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显著为负,且两者的影响在不同区制具有明显的非对称特征。平滑概率和转换概率的估计结果显示,金融类和投资类先行指数是中国经济增长周期在各状态间转换的重要驱动因素。相对于促进经济回升,货币政策对经济的"降温"更有效。在经济回落时投资对经济增长周期波动的影响较为迅速,但由于投资周期和固定资本形成等...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杜婷  庞东  
我国居民收入对消费波动具有显著的长期影响,消费与收入基本上沿着均衡路径运行;居民消费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命周期意识;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呈现不同的走势;我国居民消费敏感度较低,表明我国居民中将当期收入完全用于消费的人数很少,说明了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具有跨期平滑的特征。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林勇  张宗益  
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技术进步既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又是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力。本文运用1978~2006年省区面板数据,基于DEA方法测算我国的技术进步效率,并对我国经济转型中技术进步影响因素及其阶段性特征予以分析,结果凸显出以1996年为分界点的阶段性特征。数理模型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我国技术进步的发散趋势较为显著,中国经济亟待从技术模仿向技术创新转型,结论从理论上支持转型时期技术创新支持经济增长战略的制定。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含义。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陈昆亭  周炎  龚六堂  
现代经济的两大主流问题就是增长和波动的问题。就波动问题而言 ,经验分析对于其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对于更有效的研究波动的根源 ,发现波动传播放大机制 ,为理论模型提供实际参照等有重大意义。而且 ,经验分析不单是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 ,也是经济周期理论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对中国经济周期的经验研究很少 ,本文选取中国 5 0年的经济数据 ,试验性的讨论了适合中国数据特征的滤波工具 ,对中国经济的商业周期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 ,中国经济周期既服从大部分的一般性周期特征 ,又有相对的独特性。本文同时也验证了 Lucas的一个估计。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贾俊雪  郭庆旺  
我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较好,与发达工业化国家经济动态的联系相对较为紧密,体现在这些国家的实体经济和金融波动对我国经济具有明显的外溢效应,其中金融波动的冲击较为显著。我国经济动态主要取决于自身内部因素,呈现出较明显的独立性和特异性,世界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动态尤其是对消费增长动态的影响较小,而发达工业化国家经济波动对我国投资增长动态的影响相对较大。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刘慧悦  刘汉  
非对称特征是经济周期中的典型化事实,体现为经济增长速度和波动率在周期形态上的非一致性。从我国经济周期非对称形成原因的发展历程来看,计划经济中强制的行政调整在逐步退出,越来越多地使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各种宏观经济政策,且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手段趋于多样化,调控能力越来越强。但是,国际社会上的外在不确定性和国内的外在冲击也时有发生,各种合力的综合作用导致了形态各异的非对称经济周期。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由于增速均值下移,波动率降低,导致非对称性减弱,出现了"L型"波动征兆,这意味着新常态阶段将呈现出平均增速下移的趋势性特征。对此,我国应该采取必要的针对性宏观调控措施。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丁志帆  
转型期中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明显,前后共经历了五轮经济波动。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时间和经济周期波动特点,将转型期划分为改革开放探索阶段和改革深化阶段。描述性分析表明,前一阶段经济周期波动的核心特征是高增长与通货膨胀,政府调节经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调控的重点是如何抑制需求的过度扩张;后一阶段经济波动的核心特征是流动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与通货紧缩,政府对经济的调节以间接宏观经济政策为主,调控的重点转变为启动内需。经济周期波动特征、政府调控方式和调控重点的演变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宏观经济环境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蔡群起  龚敏  
基于全新的中国季度宏观数据集,利用时域相关分析和频域互谱分析方法对1992年以来中国经济波动的典型事实进行全面归纳,之后运用G7国家的数据横向比较中国经济波动特征与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异同,并深入分析其差异的成因,最后提出理解中国经济波动的模型框架以及对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下行成因的启示。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粘持性与发达经济体相似,但波动性显著偏高,而各变量同GDP波动的相关性则显著偏低;相对于G7国家,中国的投资、资本、劳动、政府消费、净出口及货币等变量的波动别具一格;可贸易和不可贸易部门框架可以较好地解释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的持续下行。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蔡群起  龚敏  
基于全新的中国季度宏观数据集,利用时域相关分析和频域互谱分析方法对1992年以来中国经济波动的典型事实进行全面归纳,之后运用G7国家的数据横向比较中国经济波动特征与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异同,并深入分析其差异的成因,最后提出理解中国经济波动的模型框架以及对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下行成因的启示。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粘持性与发达经济体相似,但波动性显著偏高,而各变量同GDP波动的相关性则显著偏低;相对于G7国家,中国的投资、资本、劳动、政府消费、净出口及货币等变量的波动别具一格;可贸易和不可贸易部门框架可以较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