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74)
2023(11337)
2022(9414)
2021(8638)
2020(7063)
2019(16212)
2018(15765)
2017(30205)
2016(15978)
2015(17853)
2014(17623)
2013(17844)
2012(16950)
2011(15647)
2010(15425)
2009(14518)
2008(14173)
2007(12493)
2006(11409)
2005(10742)
作者
(48936)
(40724)
(40724)
(38905)
(26267)
(19699)
(18273)
(15858)
(15774)
(14629)
(14617)
(13578)
(13500)
(13310)
(13306)
(12810)
(12200)
(11960)
(11713)
(11484)
(10336)
(10256)
(9970)
(9553)
(9346)
(9137)
(9071)
(8532)
(8362)
(8122)
学科
(91047)
经济(90971)
管理(42010)
(38465)
方法(33742)
数学(30543)
数学方法(30325)
(29555)
企业(29555)
中国(23700)
地方(19815)
(18274)
(17808)
(16403)
(15920)
贸易(15911)
业经(15530)
(15499)
(14080)
地方经济(13783)
(12949)
金融(12949)
(12376)
银行(12333)
农业(12240)
环境(12008)
(11994)
(10741)
(10402)
(10259)
机构
大学(242439)
学院(237960)
(117673)
经济(115829)
研究(96156)
管理(84282)
中国(73489)
理学(72136)
理学院(71255)
管理学(70105)
管理学院(69673)
科学(56439)
(51963)
(50623)
(50067)
研究所(45560)
(43082)
中心(40851)
财经(40553)
经济学(39531)
(37229)
经济学院(35341)
业大(34713)
(34672)
(34389)
农业(34209)
北京(33421)
财经大学(30453)
科学院(30004)
(29007)
基金
项目(156948)
科学(124338)
基金(118830)
研究(108634)
(106793)
国家(106079)
科学基金(89009)
社会(74237)
社会科(70701)
社会科学(70684)
基金项目(60799)
(56915)
自然(56752)
自然科(55512)
自然科学(55492)
自然科学基金(54595)
资助(50283)
(49703)
教育(48080)
编号(38311)
重点(36412)
(36299)
(35417)
国家社会(33368)
(31960)
成果(31674)
中国(31213)
教育部(30930)
创新(30380)
科研(30345)
期刊
(131498)
经济(131498)
研究(78443)
中国(50339)
学报(42349)
(38942)
科学(38550)
(37870)
管理(34487)
大学(31655)
学学(30285)
农业(26611)
(24084)
金融(24084)
经济研究(24028)
财经(22252)
(19473)
技术(18618)
问题(17433)
教育(17336)
(16516)
业经(16364)
世界(15501)
国际(15396)
(15348)
技术经济(13503)
统计(12929)
(10971)
(10756)
经济问题(10564)
共检索到3745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罗光强  曾伟  
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工业经济增长对其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影响很大,主要表现为协同性和非对称性特征。其协同性加速了国民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长期趋势,其非对称性增强了国民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上升趋势。为此,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继续实行积极而有效的工业化发展战略,特别是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以进一步增强其协同性和非对称性,促进国民经济继续又好又快增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学功  李楠楠  
本文首先使用信息准则、LR检验及残差Q检验选择能够拟合中国真实GDP季度增长的最优MS-UC模型,检验结果表明三永久机制转换的MS-UC模型拟合最优,从而说明结构变化导致了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及经济增长的非对称性。从模型估计的结果来看,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可以划分为与供需管理经济政策相关的三个阶段:1992年第2季度-2007第2季度的高速增长期、2007第3季度-2011第3季度的增长换挡期以及2011第4季度至今的经济新常态时期。将MS-UC模型简化为ARIMA模型后,利用各阶段隐含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经济增长持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学功  李楠楠  
本文首先使用信息准则、LR检验及残差Q检验选择能够拟合中国真实GDP季度增长的最优MS-UC模型,检验结果表明三永久机制转换的MS-UC模型拟合最优,从而说明结构变化导致了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及经济增长的非对称性。从模型估计的结果来看,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可以划分为与供需管理经济政策相关的三个阶段:1992年第2季度-2007第2季度的高速增长期、2007第3季度-2011第3季度的增长换挡期以及2011第4季度至今的经济新常态时期。将MS-UC模型简化为ARIMA模型后,利用各阶段隐含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经济增长持续性的非对称性特征可知:在供给管理为主的阶段,政策冲击具有显著的长期增长效应;而在需求管理为主的阶段,政策冲击以短期增长效应为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董颖  唐晓彬  武一  
文章对我国1952~2009年经济周期波动进行研究,识别和检验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基本特征,发现二机制状态的Markov机制转换模型对于刻画我国经济周期波动比较适合,刻画了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在改革开放前后呈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特征,改革开放前经济周期波动十分明显,呈现出大起大落的特征;改革开放后,经济周期波动比较平缓。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陈新风  
山西经济周期性波动中工业起着决定性作用,工业结构变动是工业经济周期性扩张或收缩的结果。把握经济周期波动规律,抓住世界性经济危机和全球产业结构重新"洗牌"的机遇,调结构、转方式,打破传统路径依赖,增强产业结构"软化"特征,促进山西工业经济由"大起大落"向"微波化"增长型周期转变,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经济周期微波化,摆脱资源型地区"比较优势陷阱"和"资源诅咒"。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陈浪南  刘宏伟  
本文利用1979年至2004年之间中国GDP季度数据,采用三区制马尔可夫均值和方差转移的二阶自回归(MSMV(3)-AR(2))模型和贝叶斯Gibbs抽样非参数估计方法,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非对称性和持续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MSMV(3)-AR(2)模型对我国经济状况提供了很好的拟合,显著支持增长率序列具有三区制状态:低速增长阶段,适速增长阶段和高速增长阶段。我国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主要体现在各个增长阶段的均值、方差、阶段性之间的转移概率的不同。我国经济周期的持续性主要体现在各个增长阶段的自维持概率和阶段性之间的转移概率的不同。此外,我国经济"适速增长阶段"的稳定性最高,"高速增长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唐晓彬  向蓉美  
文章利用多变量动态的Markov机制转换的状态空间模型,结合中国1992年第1季度至2009年第2季度的宏观经验数据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协动性与非对称性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1992年以来,我国经济总体运行较为平稳,协动性特征显著但非对称性特征不明显,进而揭示出了此期间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与运行规律,从而为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陈乐一  张文军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我们发现经济周期非对称性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并且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最初的研究基本上集中于经济周期非对称性的类型,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文献开始致力于经济周期非对称性的机理研究方面,并且近些年来,对非对称性问题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其理论意义即学术价值和政策含义方面。
[期刊] 预测  [作者] 许月丽  战明华  
在年度总量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对周期阶段进行划分的基础上,本文利用我国的分省面板数据对1997~2007年时段内不同经济周期阶段的利率与投资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得到了如下结果:一是利率政策效应在经济高涨与低迷时是不同的;二是不同经济类型的投资对利率变化反应存在重大差别;三是货币政策工具的效应具有结构性。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研究的政策含义。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饶晓辉  
笔者采用Clements和Krolzig参数检验方法,利用我国1979年第1季度~2009年第4季度实际季度GDP增长率数据,对我国经济周期的深度、尖度及陡度型非对称、经济周期的划分以及持续性等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周期具有陡度型非对称特征,但并不具备深度型和尖度型非对称特征;我国经济从低速增长状态转移到高速增长状态的可能性较大,远远大于经济从低速增长状态转移到适速增长状态的可能性;经济处于适速增长阶段的持续性最高,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的持续性次之,而低速阶段持续性最低,且它具有一定的惰性但又具有较高的概率转向高速增长阶段。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刘金全  范剑青  
本文利用时间序列模型等计量方法 ,对一些主要宏观经济变量序列进行随机分解和相关性分析 ,对经济周期的非对称性和长尾性质进行大量实证检验 ,对一些主要宏观经济变量序列之间的扰动和关联进行了计量分析 ,从中不仅识别了经济波动当中的各种非对称类型 ,而且分析了产生非对称的原因。本文分析得到的一些重要检验结果 ,可以作为描述中国经济波动的重要典型化事实 ,可以用于进一步分析和判断中国经济的运行趋势 ,检验和校正相应的经济理论。本文认为中国经济周期的非对称 ,主要是由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造成的 ,而价格水平和总需求等因素却保持了比较明显的稳定性。通过经济周期的非对称分析和经济变量周...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刘金全,刘志刚,于冬  
In this paper we used the Plucking model to test the asymmetric patterns in China's business cycle. We find the evidences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lucking effect in output growth. The negative shock to output is not able to influence the growth trend in long run. The growth could return to its trend more quickly after the economy recoveries from the contracting phase in business cycle. These empirical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macroeconomic control has play the roles of stabilizing economy, and the abilities of keeping rapid and stable growth have been enforced.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金全  张海燕  
我国的经济周期形态已经出现了新的态势 ,在经济周期分界模糊和波动性降低的同时 ,主要宏观经济变量波动性的关联和反应方式也体现出一定程度的非对称性 ,显示出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市场规模和体制转变的动态性和阶段性特征。经济周期形态和波动性模式的改变 ,说明我国经济增长过程已经从经济“软着陆”阶段逐渐转变为经济“软扩张”阶段 ,方向性、规则性和阶段性更为明确的宏观经济政策将促使我国经济继续保持稳定的快速增长 ,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构筑和形成我国经济的第一轮增长型长波的主体。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宇  蒋彧  
本文使用基于贝叶斯方法的结构突变模型,研究了1992~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波动特征。研究发现,该阶段我国经济增长分别经历了一次六阶段的U形中长周期和一次三阶段的V形短周期,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日益显著,同时经济增长的波动存在季度性。通过对三次产业GDP增长率的分析,我们还发现三者之间存在着较大偏离,第二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波动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同时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在不断增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