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372)
- 2023(18941)
- 2022(16083)
- 2021(14950)
- 2020(12629)
- 2019(28455)
- 2018(27961)
- 2017(53210)
- 2016(28904)
- 2015(32444)
- 2014(31906)
- 2013(31712)
- 2012(29138)
- 2011(26739)
- 2010(26618)
- 2009(24928)
- 2008(24380)
- 2007(21504)
- 2006(19087)
- 2005(17143)
- 学科
- 济(128933)
- 经济(128775)
- 管理(87787)
- 业(80575)
- 企(67247)
- 企业(67247)
- 方法(52049)
- 数学(45141)
- 数学方法(44717)
- 中国(34318)
- 财(31364)
- 农(31037)
- 业经(27489)
- 学(27157)
- 制(26073)
- 地方(26036)
- 贸(23363)
- 贸易(23348)
- 易(22694)
- 技术(20606)
- 农业(20576)
- 银(20093)
- 银行(20024)
- 环境(19511)
- 融(19347)
- 金融(19344)
- 行(19185)
- 和(18717)
- 务(18541)
- 体(18530)
- 机构
- 大学(422203)
- 学院(417090)
- 济(178719)
- 经济(175245)
- 管理(161134)
- 研究(148793)
- 理学(139156)
- 理学院(137567)
- 管理学(135355)
- 管理学院(134605)
- 中国(111340)
- 京(90238)
- 科学(90168)
- 财(81278)
- 所(75370)
- 农(70988)
- 研究所(68672)
- 中心(65351)
- 财经(64726)
- 业大(63439)
- 江(60366)
- 经(58926)
- 北京(57388)
- 农业(55746)
- 经济学(55424)
- 院(53357)
- 范(53049)
- 师范(52468)
- 经济学院(49681)
- 财经大学(48102)
- 基金
- 项目(282759)
- 科学(222106)
- 基金(207120)
- 研究(203124)
- 家(182654)
- 国家(181183)
- 科学基金(154210)
- 社会(131282)
- 社会科(124577)
- 社会科学(124545)
- 基金项目(109250)
- 省(107913)
- 自然(99638)
- 自然科(97278)
- 自然科学(97249)
- 自然科学基金(95552)
- 教育(91863)
- 划(91570)
- 资助(84871)
- 编号(79678)
- 成果(65028)
- 重点(63709)
- 部(62989)
- 发(60438)
- 创(59800)
- 创新(56110)
- 课题(55341)
- 国家社会(55278)
- 教育部(54043)
- 科研(53780)
- 期刊
- 济(198999)
- 经济(198999)
- 研究(128099)
- 中国(81701)
- 学报(70559)
- 农(64601)
- 科学(63602)
- 财(61680)
- 管理(61378)
- 大学(53160)
- 学学(50291)
- 农业(43887)
- 教育(41058)
- 融(37638)
- 金融(37638)
- 技术(34200)
- 经济研究(33212)
- 财经(32959)
- 业经(29634)
- 经(28350)
- 问题(25706)
- 业(23467)
- 贸(21251)
- 技术经济(21243)
- 科技(20855)
- 版(19816)
- 世界(19685)
- 理论(19180)
- 国际(18922)
- 图书(18897)
共检索到6238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刘尧成 徐晓萍
本文分析了中国自2007年以来逐步向新常态经济转换的冲击影响机制。运用SV-TVP-VAR模型分析了2001年第1季度至2015第3季度间以技术冲击和投资冲击代表的供求冲击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动态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这两种冲击的影响机制都在2007年左右发生了结构性的转变。具体表现为:首先从影响的方向来看,投资冲击的短期影响为正但波动性加大,中长期的影响则变为负值且影响逐步增强,无论是从短期还是中长期来看技术冲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正面影响逐步增强,但从2014年以来影响有所下降;其次从影响的数量来看,分时段的方差分解表明2007年之后投资冲击对产出波动的解释力度大幅上升,而技术冲击的影响比较平稳。这些结论说明中国经济向新常态的转换主要源于需求侧的不利冲击,但最近以来供求冲击都呈现了不利的影响,为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刘金全 丁娅楠 毕振豫
我国实际产出与通货膨胀主要受到供给因素的影响,其中实际产出主要受到技术冲击的影响,而通货膨胀则主要受到价格加成冲击的影响。因此,为了保持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政府在适度刺激总需求的同时,要对总供给管理政策给予充分的重视,配合使用稳健性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调控,有效管理经济运行风险因素与通货膨胀的形成,保持"十三五"时期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双重稳定。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张会清 王剑
本文首先阐述了外部流动性影响中国经济的传导路径和作用机制,然后建立全球流动性的量化指标并对其演变特征予以分析。基于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全球流动性扩张的外部冲击通过扩大出口和增加外商直接投资两种渠道直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经由国际大宗商品渠道所引发的输入型通胀压力也不容忽视。中央银行的对冲操作部分隔离了全球流动性向国内货币投放的传导,确保对宏观经济的掌控能力。
关键词:
全球流动性 中国经济 传导路径 实证研究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中国季度宏观经济计量模型(CQMM)课题组
新冠疫情从需求和供给两侧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直接的负面冲击,这些冲击既有消费端的直接损失,也有因复工复产延迟而引致的产能利用不足而产生的间接损失,更有因疫情蔓延所带来的全球供应链部分环节受阻以及外部需求萎缩造成的逆向冲击。即便如此,疫情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冲击是暂时的、短期的,它一方面消耗着真实的社会财富,另一方面又创造着GDP;加上中国经济所固有的韧性和巨大的潜力,疫情的冲击难以逆转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当然,疫情向全球的扩散和蔓延,的确给2020年和2021年的中国经济增长格局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同时,疫情也加速了处于转型升级进程中的中国经济的结构分化趋势。最后,基于CQMM的预测表明,在乐观、中性和悲观的三种情景设定中,疫情冲击下的中国GDP实际增速可能落在4.0%~5.3%的区间之内。
关键词:
新冠疫情 经济波动 结构分化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杜婷 庞东
经济制度变革成为中国宏观经济经历的影响最深远的整体性、持久性的外生冲击之一,制度变动的冲击对我国经济周期的变动特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运用经济计量方法对制度冲击改变我国经济周期特征进行了检验,并通过市场化程度、非国有化水平和开放度三个制度冲击变量,检验了其与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相关性,结论证明,在我国受政治背景的影响而出台的重大的经济制度改革对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制度变动冲击对经济的周期变动的方向及程度起到了较大的决定作用。
关键词:
经济周期 经济波动 制度冲击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顾海兵 段琪斐
本文采用社会调查以及专家调查法构建了国家经济安全条件的指标体系,并进行了经济安全的评分。同时,将涉及的三个领域共8项指标进行国别分解,计算我国经济安全所受冲击的国别影响程度。研究发现,2011—2015年我国经济安全条件逐步改善,安全得分有所提高,处于基本安全状态,但安全程度较低,主要问题出在实体产业与战略资源领域;国别影响程度上美国排位第一,占15.2%,欧盟影响占14.8%,日本的影响程度为11%,俄罗斯占2.2%,印度占1.1%,五国总计占到了44.3%的影响。
关键词:
经济安全 国别研究 监测预警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斌 徐建炜
本文回顾了石油价格波动对国内生产总值和物价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以此为基础建立VAR模型分析了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最后讨论了货币政策应该如何应对石油价格上涨。主要结论包括:(1)石油价格上涨带来了广泛的相对价格变化和结构性调整意义上的产出下降和物价上升,石油价格上涨触发的过度货币政策反应也会对产出和物价的影响。(2)从实证角度看,只有当油价变化传导至一般价格水平上涨、要素投入变化以及货币政策调整的时候,才会显著影响中国宏观经济。(3)货币政策无法避免油价冲击带来的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容忍石油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冲击,避免货币政策过度反应。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小宇 刘金全
本文对房地产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及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名义利率零下限约束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国房景气指数、产出增速与货币供给增速的平滑迁移向量自回归模型(STVAR),考察了中国房地产市场、实际产出与货币政策之间的非线性动态关联机制。结果发现,国房景气指数、产出增速与货币供给增速之间的作用机制与传导机制存在显著的非线性特征。在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货币政策与产出冲击对房地产市场具有显著影响,但与经济发展"旧常态"时期相比,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强度较弱、持续时期较短,表明在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单独依靠货币政策调控房地产市场将面临较大难度,这与目前相对宽松...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金全
经济冲击(economic shock)是目前经济学文献当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关键词。自从Frisch(1933)提出经济冲击机制问题以后,凯恩斯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等均对经济冲击给予了高度重视。经济冲击问题已经成为经济政策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的核心问题。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蔡晓陈 许春华
中国经济波动中地区与行业哪一因素更重要?本文试图在不同的加总层次上回答这一问题。我们的实证分析表明,这一问题的答案取决于加总层次。在特定地区特定行业的微观层次,行业因素起主导作用:地区与行业典型冲击幅度相当,但是行业内相关系数更高,从而冲击在行业内的传导能力更强。在宏观层面,地区冲击更为重要:地区冲击幅度大于行业冲击幅度,地区间冲击联系也强于行业间冲击联系。
关键词:
经济波动 地区冲击 行业冲击 联动性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杨志浩
稳生产是稳定中国经济基本盘的重要环节。在国际供应链供给紧缩背景下,考察国际供给冲击对中国经济稳生产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CEPII全球双边贸易数据库和中国海关数据库等数据,测算企业层面的国际中间品供给冲击,发现近年来中国企业遭遇的国际中间品供给冲击居于历史高位。利用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数据库和商务部外商投资审批(或备案)数据库等数据,实证检验国际中间品供给冲击对中国企业生产的影响,发现源于国际中间品市场的供给冲击对中国企业生产具有抑制效应,对在国内供应链嵌入度较低的企业、加工贸易企业、低生产率企业的抑制效应更强。进一步分析表明,稳外资与稳生产存在密切关联,国际中间品供给冲击基于国内外“资本联姻”关系和上下游投入产出关系,通过影响在华外资企业,加剧其对中国企业生产的抑制效应。拓展分析表明,提升国内供给能力、培育国内市场需求、推动国内市场一体化建设有助于应对国际中间品供给冲击,但当国内市场需求存在区域分布不均衡时,国际中间品供给冲击的不利影响会加剧。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为有效应对国际中间品供给冲击、实现中国经济平稳发展,应加快提升国内供给能力,培育国内市场需求,促进区域市场需求均衡发展,推动国内市场一体化建设。
关键词:
国际供给冲击 中间品 稳生产 稳外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守东 吴业强 孙彦林
美国加息、缩表与税改政策的相继实施是否会如市场普遍担忧的那样负向冲击中国经济尚缺乏实证支持。本文通过条件分位数回归方法,检验并对比分析了不同分位数下美国经济政策组合对中国经济产出的冲击影响。研究发现,美国经济的政策导向是"紧货币"与"宽财政"的结合,资本外流与短期人民币贬值问题是美国经济政策实施冲击中国经济的关键环节;低分位数下经济产出的风险敏感性更高,经济减速背景下,美国的货币政策常规化行为会对中国经济产生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但税改的溢出效应为正。因此,当前中国经济应当重点防范与应对加息与缩表可能带来的负向冲击影响,以"新理念"引领"新常态"向"新时代"过渡,从根本上提高中国经济系统自身的外来风险应对能力。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闫坤 张鹏
2014年第四季度,全球经济运行出现明显分化,美国经济率先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价格波动也日趋复杂,国际原油、铁矿石和其他非农大宗商品的价格急速走低,世界迎来了20年来最为难得"正向供应冲击"。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和各项改革的有序起步,中国经济也进入了新常态时期。作为"正向供应冲击"的主要受益国,我国应加速推进改革,优化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基础的宏观调控体系。
关键词:
正向供给冲击 新常态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袁吉伟
本文基于BSAVR模型研究了外部冲击对于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同时研究了中国经济波动可能对国际经济运行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内部冲击是中国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外部冲击居于次要地位,外部冲击对于中国经济增速的影响要大于对价格水平的影响。中国经济波动对于国际经济运行也产生一定影响,其中中国经济增速的冲击影响要大干价格冲击影响,中国经济增速和价格波动对于国际油价的影响都较大。
关键词:
外部冲击 经济波动 BSVAR模型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贺茉莉 孙玉妮
我国越来越依赖国际石油市场,但并不随其变化而及时调整国内油价。这种滞后调整将在国际石油冲击及其治理中扮演什么角色?采用AS-AD框架,我们发现,当国内油价滞后调整时,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可以前瞻性地执行调节政策,从而降低石油冲击的不利影响。因为国内油价滞后调整是一种价格黏性,而且能够缩短调节政策本身可能具有的时滞。我们的发现不同于对石油冲击的传统理解,但能够获得基于中美实证分析的支持,有助于增进对完善我国油价定价机制的理解。
关键词:
石油冲击 价格黏性 调节政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