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40)
- 2023(11815)
- 2022(9638)
- 2021(8816)
- 2020(6951)
- 2019(15932)
- 2018(15774)
- 2017(29150)
- 2016(15597)
- 2015(17898)
- 2014(18149)
- 2013(18016)
- 2012(17387)
- 2011(16266)
- 2010(16431)
- 2009(15197)
- 2008(15005)
- 2007(13475)
- 2006(12474)
- 2005(11869)
- 学科
- 济(91215)
- 经济(91135)
- 管理(39659)
- 业(35976)
- 中国(28434)
- 方法(26577)
- 企(26468)
- 企业(26468)
- 地方(25396)
- 数学(23081)
- 数学方法(22946)
- 农(20824)
- 业经(19007)
- 贸(16552)
- 贸易(16536)
- 易(15989)
- 地方经济(15851)
- 学(15038)
- 制(14829)
- 财(14619)
- 银(14340)
- 银行(14329)
- 农业(14184)
- 融(14092)
- 金融(14091)
- 行(14017)
- 发(13770)
- 环境(13140)
- 产业(11107)
- 和(11000)
- 机构
- 学院(233534)
- 大学(231956)
- 济(112672)
- 经济(110604)
- 研究(91588)
- 管理(80765)
- 中国(72513)
- 理学(66538)
- 理学院(65679)
- 管理学(64842)
- 管理学院(64379)
- 京(51439)
- 科学(50387)
- 财(50005)
- 所(46680)
- 研究所(41477)
- 中心(40030)
- 财经(38453)
- 经济学(37009)
- 江(36918)
- 经(34889)
- 北京(34260)
- 农(34074)
- 经济学院(33005)
- 范(32961)
- 师范(32691)
- 院(32674)
- 州(29646)
- 财经大学(28117)
- 科学院(27816)
- 基金
- 项目(139276)
- 科学(109680)
- 研究(108290)
- 基金(99719)
- 家(85626)
- 国家(84874)
- 科学基金(71672)
- 社会(71293)
- 社会科(67670)
- 社会科学(67658)
- 省(52792)
- 基金项目(50818)
- 教育(48918)
- 划(44138)
- 编号(43475)
- 资助(41437)
- 自然(40611)
- 自然科(39619)
- 自然科学(39610)
- 自然科学基金(38925)
- 发(37071)
- 成果(36815)
- 课题(31975)
- 重点(31928)
- 部(31742)
- 发展(31185)
- 展(30681)
- 国家社会(30679)
- 中国(29018)
- 创(28520)
- 期刊
- 济(141372)
- 经济(141372)
- 研究(83543)
- 中国(56417)
- 财(37534)
- 管理(33687)
- 农(33220)
- 学报(30624)
- 科学(30421)
- 教育(29614)
- 融(27666)
- 金融(27666)
- 经济研究(24092)
- 大学(23940)
- 农业(22795)
- 技术(22024)
- 学学(21916)
- 业经(21063)
- 财经(20415)
- 问题(18200)
- 经(17973)
- 贸(16611)
- 世界(15566)
- 国际(15330)
- 技术经济(13226)
- 业(12716)
- 图书(12069)
- 经济问题(11592)
- 坛(11460)
- 论坛(11460)
共检索到3925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丁任重 郭洪涛
本文认为,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核心内容是不盲目照搬外国模式,在实现社会稳定、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同时,立足本国国情,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从纯公有制经济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从渐进式改革到攻坚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中国对外开放是局部开放到全局开放,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从"三高发展"到"统筹发展",坚持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撑。
关键词:
中国经济 发展模式 转型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萧国亮
纪念改革开放35周年的笔谈,编辑部要求对新中国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发表感想。虽然回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使人有恍如隔世的感觉,但也不能简单地用"觉今是而知昨非"来加以概括。我认为还是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关系。不过我首先想到的却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六十多年里,中国人做了一件一以贯之的事情:就是矢志不渝地探索中国发展的道路。1949年新中国诞生前夕,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新中国建立以后,在经济体制上主要是学习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在农村是"土改"以后就搞合作化,在城市是没收官僚资本以后就建立
[期刊] 阿拉伯世界研究
[作者]
姜英梅
伊朗经济发展道路从巴列维君主制时期的"全盘西化",到伊斯兰共和国霍梅尼时代的激进"伊斯兰化",再到后霍梅尼时代的有限自由化,以及近几年哈梅内伊提出的"抵抗型经济",都是当时国内外环境下的产物。为实现经济现代化,伊朗先后实施了初级产品出口、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但都未能真正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在后伊核时代,伊朗在"抵抗型经济"政策的指导下,正在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经济发展道路。然而,伊朗经济发展面临经济和政治两大结构性矛盾,使得伊朗的经济发展仍将呈现出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关键词:
伊朗 经济发展道路 进口替代 出口导向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灿
中国的经济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它进行系统的理论总结是中国理论界一个重要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任务。2004年,英国人乔舒亚·库珀·雷默(Joshua Cooper Ramo)提出了与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相区别的"北京共识",以此概括中国发展道路的主要特征,至今仍有很大的国际反响,反映出国际上亦力图加深认识中国发展道路的内在特色。国际社会的各种"解读",反过来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瑶 郭冠清 黄志刚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经济发展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实现了中国经济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对于这一历史变迁,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逻辑主线,结合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对新中国成立之初、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三个时期党的领导集体如何选择中国经济发展道路进行了研究,对各个历史阶段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从经济思想史的视角,对中国经济发展道路进行了揭示。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雷声
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济思想的主题。建国以来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这个问题的探索上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推进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卓生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社会经济史研究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所承办,《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协办的首届中国经济史博士后论坛以"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历史探索"为主题,于2014年10月24日在北京举行。国内20余家博士后流动站的56位博士后出席论坛。在论坛10位主旨报告中,由著名经济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熊思远 何强
在当代中国,什么地方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得好,什么地方的经济就发展得好,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公有制经济比重大、尤其是国有经济比重大,是云南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的最主要的体制性障碍。本文选择具有典型计划经济体制特征的云南省开远市作为个案,分析说明“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就没有云南经济的发展”的道理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云南 民营经济 开远道路探索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范茂发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曾雄佩 信瑶瑶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经历了多次重大转型,中国经济在取得不凡成就的同时也面临了诸多挑战,经济实践极具中国特色,照搬西方经济学理论或采用单一方法与视角并不足以充分诠释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演进路径与内在逻辑。基于此,中国经济史学界对近代以来中国经济转型发展问题给予了足够关注,在研究中不仅坚持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并重,而且采用了更为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与视角,这一研究特征在近年来的学术会议中得以充分体现。由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与《中国经济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杨国安
由中国经济史学会、武汉大学、三峡大学共同举办的"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历史探索"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经济史学会年会于2012年9月14日—20日在武汉大学和三峡大学召开,来自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以及美国、日本、印度等地的180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大会,会议收到论文120余篇。与会学者涵盖了中国经济史学会所属的中国古代经济史、近代经济史、现代经济史、世界经济史四个专业委员会,是近年来国内举办的参会人数多、年轻学者多、提交论文多、地区分布广的一次中国经济史年会。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亮 李昊匡
党的二十大深刻做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论断,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经济发展始终处于关键环节,如何系统总结和深入探索经济现代化的历史之路与未来之路,对学习理解党的二十大理论精神不可或缺。因此,本文首先回顾了从民族独立到经济建设再到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经济飞跃的演进脉络,并定位新时代探讨了聚焦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经济现代化道路建设的中心目标、前进方向和根本要求,在此基础上继续展望了构建现代化的市场配置、产业协同、区域协调、绿色发展、对外开放及收入分配体系的可能路径。为立足于走自己的现代化经济发展道路提供了中国特色的理论价值与独立自主的实践方案。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白永秀 苏小庆 王颂吉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强国富民的经济奇迹,创造这一奇迹的根本原因在于党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党探索经济发展道路的百年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武装革命为强国富民建立政权基础(1921年7月至1949年9月);第二阶段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仿照苏联模式开展建设,为强国富民构建制度基础和生产力条件(1949年10月至1978年11月);第三阶段是从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改革开放推进强国富民(1978年12月至2012年10月);第四阶段是新时代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实现强国富民(2012年11月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核心内涵是在党的领导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强国富民,其理论创新体现在五个方面:在发展的政治保障上,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在发展主题上,持之以恒推动实现经济现代化;在发展的内部动力上,从国情出发通过改革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的外部条件上,通过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发展的根本目的上,以人民为中心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黄泰岩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创造了世界的"中国奇迹"。未来30年再续辉煌将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严重制约。化解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巨大矛盾的途径无非有两条:一是内部化解,二是寻求外部化解。从我国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所需要的资源来看,单纯依靠节能减排的内部化解途径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这就需要寻求外部化解的途径,即通过互惠互利的多种方式利用国际资源。这主要包括:国际贸易、区域合作和中国企业"走出去"三种方式。世界金融风暴的发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获取国际资源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抓住这次机会,就会为中国未来30年的发展奠定必要的资源基础。
关键词:
中国经济发展 资源环境制约 国际资源利用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徐晓梅
高海燕博士所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经济发展与公有制的变革及演化》一书,最近已同广大读者见面。该书从全新的角度对公有制这一敏感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作者独到的见解,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读来会使人深受启发。 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是一场伟大的实践,它给理论工作者提出了极为艰巨的任务,需要有大胆的探索精神。本书的作者就是一位勇敢的探索者。关于公有制的问题,历来争论不休,对于改革实践来说,公有制的改革也是最具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